3

手机销量雪崩时,没有一个厂商是无辜的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20627-36964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手机销量雪崩时,没有一个厂商是无辜的

别都甩锅给疫情。

618刚刚结束,你换手机了没有?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年轻人不愿意换手机的话题频频冲上热搜,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从网络上的讨论可以发现,年轻人不愿意换手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收入不够、认为手机性价比不高、或是觉得手机越来越缺乏创新等。

用户消费热情的下降,加上疫情带来的多重影响,让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今年上半年进入了寒冬期,销量一蹶不振。手机厂商也是有苦难言,只能把希望寄托在618年中大促上。

不过,618终究只是一颗“速效救心丸”,电商热潮褪去后,如何继续熬过这波手机寒冬是所有厂商必须面对的课题。

618泡沫破裂

持续了半个月的618终于在上周落下帷幕,按照惯例,手机厂商也都在第一时间交出了“漂亮”答卷。

不过,翻开各大品牌的成绩单,可以发现大家对具体的数据都绝口不提,反而是冠军称号前的定语越来越多,比拼的项目也越来越奇葩。

比如,小米加了“安卓机型”四个字,就直接绕开苹果包揽了五大电商平台的销冠;荣耀的销冠,仅限618当日天猫平台的安卓机榜单;而OPPO唯一的TOP1项目,居然是手机品类短视频近30天种草成交量……

越来越考验文案创意的618战报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手机厂商无处倾诉的焦虑。

进入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迎来至暗时刻。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2年1-5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累计达1.06亿台,同比降幅高达27%。其中,2月份的销量仅有1454.9万台,创造了两年来的最低记录。

图片

销量数据的持续低迷,让手机厂商纷纷将618年中大促看作救命稻草,希望通过这次电商狂欢来激活不景气的市场。

今年的618也被业界称为手机市场“最卷的一年”。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连苹果都加入了价格大跳水,亿欧整理了部分主流品牌机型的618优惠情况,可以看到包括国内TOP5在内的手机厂商都将手机价格打到了“骨折”。

图片

苹果下场自有回声。数码博主DTCHAT根据618京东自营渠道销量汇总制作的榜单显示,排在第一名的iPhone 13销量达到283万台,领先第二名Redmi K50 8倍有余。而据CINNO统计,苹果4月份国内的整体出货量也不过300万台。对比之下,足见本届618对苹果销量的促进。

其他手机厂商的单个机型虽然没有iPhone 13销量强劲,但总体销量还是相当可观。根据京东618手机竞速排行榜单,截至6月19日,手机品牌销量累计榜前三名分别为小米、苹果和荣耀。

618大促能带动智能手机销量虽是事实,但绝没有手机厂商战报中描述的那般繁荣。

以小米为例,根据官方数据,2022年小米618全渠道支付额记录超过187亿元,而2021年的全平台支付额为150亿元。乍一看有所增长,实际上暗藏统计维度变化的猫腻,因为全渠道的范围还要加上小米之家、小米有品以及授权零售商等线下渠道。

在爆款走量机型的首销数据上,小米的表现也不复往年。根据官方数据,今年618的Redmi Note11T Pro系列首销1小时销量突破了27万台,而去年 Redmi Note10系列首销1个小时销量突破50万台,差距将近一倍。

此外,虽然荣耀的618战果对比去年进步明显,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讲参照性并不强。因为荣耀从华为独立后就一直在处于快速回血状态,得益于多渠道高速铺陈,荣耀正在努力接管华为留下的市场空白,上半年本就一直在逆势增长。

整体分析下来,618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临时方案,一波促销点燃的消费热情很难长久维持,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拐点恐怕还要继续后移。

别都甩锅疫情

2022年以来,疫情像地鼠一般在全国各地乱窜,给整个消费市场都浇了一盆冷水。

受此影响,手机厂商在库存方面压力山大。根据潮电智库预计,截至2022年3月31日,国内手机行业已出现3000万部智能手机库存;其中成品库存超过2000万部,半成品和核心部件库存超过1000万部。  

除了消费端的短期乏力,手机厂商的库存压力还来自疫情对于供应链上下游的长期影响。

以上游芯片供应为例,2021年的缺芯危机席卷各行各业,让手机厂商不得不加紧囤粮并强化储备计划。然而,今年死灰复燃的疫情打乱了供需平衡,因此手机行业也成为缺芯浪潮下的一股清流,芯片过剩到需要“砍单”的地步。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经销商日子也不好过。有经销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到疫情和销量下滑的影响,门店已经入不敷出,月亏损最高达30万元。

事实上,疫情并非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寒冬的起点。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到达顶峰后,近年来一直都在持续滑坡。

图片

与此同时,手机用户的换机周期也在不断拉长。vivo执行副总裁、COO胡柏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记得最早(手机更换周期)是16-18个月,之后是20-24个月,最近是36个月了。”

用户对手机消费热情的下降,和手机厂商脱不了干系。当下用户挑选手机的参考维度,主要包括品牌、价格、外观、屏幕、性能、摄像、存储、散热、充电、续航几个方面。这些虽然也都是手机厂商重点发力的位置,不过很明显存在“火候欠佳”的问题。

首先,在性能、摄像、存储等方面,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用户已经开始面临配置冗余的问题。目前一部中端机型可以毫无压力地使用两三年,不会出现卡顿、存储告急或是摄像不清晰等问题。当手机从类快消品变成耐用品,自然越来越难引发用户的消费欲。

但大多手机厂商依然锲而不舍地追求某些极致的配置,尽管他们可能要为此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比如,每当有新款芯片上市,厂商们都会因为首发名额打得不可开交;旗舰手机相机像素越来越高,大有向专业设备靠拢的趋势。

相反,在外观、屏幕、散热、充电、续航等方面,目前的手机还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可以做出用户感知强烈的改变。不过,由于技术攻关步履维艰,最近几年手机厂商在这些领域一直都是挤牙膏式的创新,缺少让用户眼前一亮的产品。

比如,苹果即将推出的iPhone 14系列,将刘海屏升级成了感叹号挖孔屏,引发了一众网友吐槽;许多游戏手机号称能支持原神等大型手游,但是功耗和散热却差强人意,用户不但需要边充边玩,还要购买专用的散热背夹……

所以疫情其实只是加速手机寒冬的催化剂,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如今一片惨淡,更多要由手机厂商自己“背锅”。

破局的三个选项

经济环境不佳、市场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突围并为行业复苏赋能,是所有手机厂商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手机行业复苏的第一个方向,是向增量潜力更大的海外市场进军。

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状态,而许多海外市场,尤其是部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处于国内市场过往的发展阶段,存在更多的市场机遇。

目前,国内许多手机厂商都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相继完成对美洲、欧洲、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的攻略,不少品牌在细分市场已经名列前茅。据公开报道估算,中国手机厂商已经拥有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多于苹果和三星的总和。

未来,手机出海依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除了已知的红利市场外,许多厂商正在尝试挖掘更多新兴市场,包括俄国、韩国以及南美国家等。而且,当下手机厂商大多选择以中低端市场为起点出海,高端市场仍然大有可为。

其次,日渐火热的二手手机生意,或将是激活手机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手机社会保有量已达18.56亿部。废旧手机的产生量和闲置量逐年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闲置总量累计将达到60亿部。

随着“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的普及,中国二手手机市场正在快速崛起。手机行业的二手循环经济主要包括回收和交易两个环节,目前以旧换新的回收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潮流,在帮助手机厂商履行环境责任的同时,也成为了其进行新机促销的利器。

根据京东数据,618期间,使用以旧换新选购新手机的销量同比增长超310%,其中选购4000元以上价位的用户量环比增长近300%。

万物新生(爱回收)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纪子潇告诉亿欧:“在产品价格越来越高、用户换机周期越来越长的背景下,以旧换新是一种在不扰乱渠道价格的同时,还能给到用户更多让利的促销方式。”

手机厂商也有越来越重视二手手机的趋势,目前苹果、华为都已经推出了官方二手手机业务。事实上,新机市场和二手手机市场并非此消彼长,二者的用户群体并不重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纪子潇也认为,新机和二手手机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纪子潇还表示,一个成熟健全的二手流通市场,对于手机品牌价值的塑造也有重要意义。参考汽车市场,二手保值率日渐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决策因素之一,同样也是厂商的一种隐形实力。

最后,从长远来看,用户需求和消费热情才是带动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手机厂商需要以用户为核心,持续精耕创新空间更大的一些领域。

以手机屏幕为例,作为人机交互的桥梁,手机屏幕一直是厂商技术创新的主力战场。全面屏、曲面屏、水滴屏、屏下指纹、屏下摄像头……每一次超前的屏幕创新都曾成为引爆市场的卖点,而排在队列的下一项技术,正是主流手机厂商集体突围的折叠屏手机。

目前,三星、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摩托罗拉等品牌都已经推出了成熟产品,苹果的折叠屏手机也已经提上日程,最早可能在2023年面世。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已达900万台,同比增长309%。业界对于这一全新物种的前景也十分看好,认为2022年折叠屏手机市场将迎来大爆发。荣耀CEO赵明也曾公开表示,2022年折叠屏手机市场可以增长10倍。

当然,用户对于手机创新的期待,不止在技术层面,还包括自主实力,伴随民族自信而崛起的华为就是最好的范例。目前许多手机厂商在关键元件上都太过依赖海外供应链,只有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才能真正崛起。

网站编辑: 郭靖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