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跨界造车,只有 1% 能够生存下来?|新能源汽车|索尼|车企_新浪科技_新浪网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6-25/doc-imizmscu8714643.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跨界造车,只有 1% 能够生存下来?

广告

  来源:科技狐

  聊聊企业跨界造车

  不久前,索尼集团与本田汽车宣布,正式签署协议,成立合资企业 Sony Honda Mobility,将销售新能源汽车,并提供移动服务。

1a90-e08c73acba0c996aa7a41e381ad3c00c.jpg

  想不到,索尼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居然也造车了!看来,以后除了索尼音响、索尼电视、索尼手机、索尼游戏机、索尼微单之外,老狐还能看到索尼汽车。

72c2-acce0da547f92283bf3077dbfb83cf12.jpg

  索尼想造车,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早在 2020 年的 CES 展上,索尼就展示了一款名为 VISION-S 的电动概念车。

d866-c17bcbccdab8b006d8a404b7ded61739.jpg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来造车业跨界“淘金”,索尼也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跨界源远流长

  企业跨界造车,现在早就是寻常不过的事情,很多原本与汽车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纷纷投入造车的行列之中:

  2021 年 3 月,小米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d596-d4d23946fe56900556906274a33510e9.png

  2021 年,华为宣布,与小康赛力斯达成战略合作,先后发布了智选 SF5 和问界 M5。

c995-df21766c8a17617483ac0464f9d5970c.png

  跨界造车的企业,还有百度、大疆,还有格力、恒大,还有国外的苹果谷歌。。。。。。

  这些跨界造车的企业,有科技企业,有家电企业,还有房地产企业,各行各业齐聚汽车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1699-780fa06071d5f79dc3e82ae610b19792.jpg

  看到这么多企业跨界造车,可能会有很多小伙伴们觉得,“跨界造车”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产物。

  其实,“跨界造车”源远流长,部分传统车企,本身就是从别的行业“跨”进汽车行业。

  最早“跨界造车”成功的车企,就是号称“有路必有丰田车”的丰田。

dd57-9ff6bc776ba587a55e6dda65bce72ac2.jpg

  丰田汽车公司的前身,是一家棉纺厂,由丰田佐吉于 1896 年成立。棉纺厂经营得当,到 1930 年,其规模达到日本同行业第一,员工近万人。

  1933 年,接手工厂的丰田喜一郎跑去欧美地区见见世面,在见识到欧美发达的汽车工业后,丰田喜一郎决定成立汽车部,生产汽车。

abaf-302fb948fa67a748d61f38720eae1203.jpg

  棉纺厂跑去造车?很多人认为这个“败家子”在瞎搞,但人家就是玩得起,毕竟有的是钱。

  1937 年丰田汽车部正式独立出来,成为丰田汽车公司,直到现在,丰田在全球汽车业依然呼风唤雨。

6561-10ff6075cf4867fe0eac1684126c49a5.png

  从纺织业到汽车业,丰田的“跨界造车”,堪称典范。在这之后,跨界造车的公司越来越多。

  像兰博基尼,一开始是做拖拉机的,比亚迪以前是做手机电池的,等等。

b85d-3eda275189bf59b3ad35cdfe98da4eaf.png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跨界造车的公司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它们跨界之前,本身就是各自行业的头马,具备雄厚的资金,这是它们能“跨界”成功的重要原因。

  造车难度不小

  企业跨界造车,以打造新能源汽车为主,对燃油车几乎不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传统的燃油车市场,被老牌车企巨头牢牢占据着,这些车企彻底控制着市场、技术、产业链,新车企难以在该领域分得一杯羹。

1aaa-3ca3b234a808ef39ad5331e9e401d985.png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传统车企的技术转型一时难以成功,这不仅给新车企以大量的市场空间,也让跨界企业看到入局分蛋糕的可能。

  其次,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难度较低。新能源汽车只需通过电动机来驱动车辆,整车结构和布置更为简单,研发周期也较短。 

b1cf-b931aed07f894968cbba27c5fd22f14e.jpg

  这样看来,“跨界造车”的难度似乎也不是很高。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早在 2014 年,苹果便开启了造车项目“泰坦计划”,这让无数“果粉”兴奋不已,希望能看到一款影响力堪比 iPhone 的汽车。

a000-aee0883b0ad8e6d8a8909c0bf5a62c67.jpg

  但是,苹果造车团队内部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折腾了好多年,连个方案都定不下来。

  折腾到最后,所谓“苹果汽车”,按苹果的说法,要等到 2025 年咯。

3377-3c03e9371567852abac67bcdb7c819b6.png

  即便是苹果这样的企业,也会出现“只打雷,不下雨”的情况,可见,跨界造车,难度不小。

  除了苹果,像国内的五粮液、富士康等公司,也曾跨界造车,结果都栽了跟头。

  2006 年,五粮液收购汽车发动机企业,尝试进入汽车领域,结果发动机技术出现瓶颈,5 年后便草草退出。

  2017 年,富士康尝试生产新能源汽车,也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放弃。

635a-ef43e5338a653aa0b607937b2034ff6a.png

  即便是跨界造车成功的企业,例如华为,也曾因为品控问题而提前停产。

4dec-83114d44b6ba1e69aee7dcdf9cce4e75.jpg

  新技术和新电池的不断发展,可以使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难度降低。

  但这些技术,无法取代基本的机械制造,无法取代车轮、车身、制动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等硬件。

a0d7-d453bae433a928a325108f7d70e0eca2.jpg

  哪怕新能源汽车的造车难度比燃油汽车要低,这依然是一个技术门槛高,资金密集、需要长时间积累投入的领域。

ca49-3459110c19bf95b1365af85413ad7d75.png

  烧钱永无尽头

  说到投入,可以看到,近年来,造车的投资门槛在不断提高,“烧钱”永无尽头。

  “只打雷,不下雨”的苹果,迄今为止,投入已超过 800 亿美元。

  在国内,百度汽车计划 5 年投资 500 亿元,小米计划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

063b-4754629e41aab6f5367bb168b107130e.jpg

  这表明,要跨界造车,百亿投资,只是个起步价,如果家底不够厚,就是爆雷甚至是破产的命运。

147d-d8c2f811fa5321e9ab94b583bd0dfb79.png

  既然跨界造车代价如此高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投身其中?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最热门的风口,雷军就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当年的恒大,宣布跨界造车时,即便一辆车都没有生产,市值就一度超过 5000 亿。

acf5-9f9e9cdb21fcc5adcf85e258d826aba1.png

  资本讲究回报效率,这种观念,导致各行各业全都蜂拥而入,科技企业也好,房地产企业也好,全都涌向这个最烧钱的赛道。

  很多没有造车经验的企业,冒进轻率,盲目烧钱,等到烧不下去,就只剩一地鸡毛。

9587-36c279e36787b5838525c71b566285da.png

  因此,部分跨界造车的科技企业,大多会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造车。

  百度与吉利合作、阿里联手上汽集团、立讯精密与奇瑞合资、华为联手赛力斯、索尼与本田合作、谷歌与福特联手。。。。。。

0c44-ccc36270e2d751b5fee31062f97e4440.png
广告

  科技企业负责提供软件和智能化技术,传统车企则负责汽车机械制造,可以说是优势互补,大大提升跨界造车的成功率。

  在老狐看来,合作造车,是现阶段较为科学和稳妥的跨界造车模式。

  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朱岩曾说过,车企的生存率将非常低,“最终只有  1% 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

  这些跨界造车的企业,谁能成为那 1%?需要时间去验证了。

  参考资料: 

  福布斯:罗永浩说‘造车很难’,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扎堆‘跨界造车’? 

  中国新闻周刊:姚振华“梦断”观致 造车拖垮了多少企业家? 

  大家车:跨界造车,凭什么? 

  钛媒体:巨头扎堆,跨界造车到底有多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科技狐”(ID:kejihutv),作者:老狐,36氪经授权发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