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木桶理论」只在1种情况下适用,不知道的都被坑惨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9613519644314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木桶理论」只在1种情况下适用,不知道的都被坑惨了

管理的常识·2022-06-22 12:09
木桶理论,用对了,都会锦上添花;用错了,都会雪上加霜。

木桶理论深入人心。但针对误用木桶理论的实际情况,我于2005年提出了“长板定理”:

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盯住长板,而不是短板。

“让长板更长”的理念,将胜过“让短板变长”的理念。做长则长,做短则短。

“长板定理”与“木桶理论”都有用,但适用情况不同。

一般而言,在非流程条件下,应该使用“长板定理”;在开放的流程条件下,也优先使用“长板定理”;只有在封闭的流程条件下,才适合使用“木桶理论”(见图1)。

v2_d27be2e8bbaf4db1b740697994b887fc_img_000

图1 主体对“长板定理”和“木桶理论”的优先选择

01 在非流程条件下,优先使用长板定理

1.长板定理让个人更成功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人的成功,多数是让长板更长的结果,而不是弥补短板的结果?

例如,在音、体、美三样中,如果一个人最擅长体育而最不擅长美术,那么,他难道要拼命弥补那个“美术短板”吗?当然不是!他应该努力加长“体育长板”。

即便在体坛内部,那些冠军也非常集中于自己的长板:跳高冠军很少成为跳远冠军,短跑冠军很少成为长跑冠军,大球冠军很少成为小球冠军……都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去做单一领域的冠军。否则岁月蹉跎,终将一事无成。

这里面还有机会成本问题。即使有三个长板,有时候也只能聚焦其中一项。

假定现在有A、B、C三个人进行跳高比赛和跳远比赛,目前他们在跳高与跳远两项竞技上资质完全相同,自主练习半年后进行比赛。

在这半年准备期内,A花全部时间主攻跳高,B花全部时间主攻跳远,C花一半时间攻跳高、一半时间攻跳远……正式比赛时,谁成为跳高冠军的概率大?谁成为跳远冠军的概率大?不言自明。

蒙牛有个“变形虫理论”,说的是优点与缺点的互生关系—也许正是因为这边凹下去了,所以那边才能够凸起来。华为的“不求完人”案例表达了对长板的尊重。

任正非:有个俄罗斯小伙子,是科学家、大数学家,我今天早上跟他们说,你们有合适的女朋友给他介绍一下。这小伙子不会谈恋爱,只会做数学,他到我们公司来十几年天天在玩电脑,不知道在干什么。然后我们管五万研发人员的人到莫斯科去看他,打个招呼,一句话就完了。我给他发院士牌牌的时候,跟他讲话,嗯,嗯,嗯,三个嗯完了,就没有了。

就是说他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他十几年默默无闻在干啥我们并不知道。结果突然告诉我,我们把2G到3G突破了,这个算法突破了,一讲,我们马上在上海进行实验,实验确实证明了,我们这么一下就领先全世界。(资料来源:央视《面对面》,2019年5月27日。)

2.长板定理让企业更成功。

腾讯的成功,奠基者是QQ。说明社交流量是长板,因此腾讯让长板更长:做了微信,做了游戏,并且为自己投资的企业导流。

阿里的成功,奠基者是阿里巴巴网站。说明电商是长板,因此阿里让长板更长:做了淘宝,做了天猫,做了支付宝。

阿里也“染指”社交,腾讯也“染指”电商,但都不怎么理想,因为这是补短板思维。

腾讯最后把补短板思维(自己直接做电商)改为整合长板思维(扶植京东、美团等已经做起来的电商),这就属于在“开放的非流程条件”下选用长板定理—继续做强自己的流量长板,整合外界的电商长板,并让二者“长长联合”。

v2_80a6a36120eb495181ba1c523eea21a7_img_000

02 在开放的流程条件下,优先使用长板定理

在开放的流程条件下优先使用长板定理,这是由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力最大化这一原理决定的。

第一,每个主体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长板与短板并存,但你的长板必是有的主体的短板,你的短板必是有的主体的长板。

第二,在开放条件下,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做法是—把你的长板发挥到极致,把你的短板通过整合“社会长板”来解决。

苹果做手机,手机里的零件一个也不能少,这属于流程条件,但这是一个“开放的流程条件”,所以,苹果只对自己的设计长板及生态长板追求极限式更长,对自己的众多短板则通过整合“社会长板”来解决:芯片主要用高通的,屏幕主要用三星的,工厂主要用富士康的……强大如苹果,尚且通过整合“社会长板”来补己之短,你还在等什么呢!

虽然我们身处开放环境,但单纯的补短板思维并不鲜见,甚至会发生在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身上。

比如,有一次,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小米没有自己的生产线,只是贴牌,现在又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打的是小米(的品牌)。但是我觉得一个企业从长远的发展看,根基应该在自己手中,不能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我一直要坚持微笑曲线的底端,其实我觉得更多愿意去牺牲,去付出。大家有不同的思维吧。”

这篇报道总结说:董明珠觉得没有微笑曲线的底端,微笑曲线也就不存在了。

很显然,董明珠的观点不能成立。

从实践上看,耐克等国际大品牌已经成功趟出了“大两端,小中端”或“极两端,零中端”的路子;从理论上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只是大局里的一个点,这个点无法穷尽所有,“自给自足”只是相对的,“互联共生”才是绝对的。

把“做微笑曲线的底端”归结为“去牺牲,去付出”也不恰当,那或许正是某些企业的长板所在。

任正非在2019年5月21日接受央视《面对面》记者采访时,就谈到了整合“社会长板”的问题:

“坚决反对(盲目补短板)……我只做长的这块板,让我再拼一块别人的长板,拼起来不就是一个高桶了?为什么要自己变成一个完整、完美的人?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我们公司从来不用完人。”

v2_17b68c4835fe42f9ba4fd1e89208ab97_img_000

03 在封闭的流程条件下,要盯短板

实际上,木桶理论只在一种情况下才适用,那就是线型工序之间,即当下一道工序的结果是以上一道工序的结果为前提的时候,所有问题就有了“株连效应”。

例如,如果你用一颗臭鸡蛋做菜,那么,无论怎么炒,怎么蒸,怎么煮,出锅后仍然是一颗臭蛋,这就是“最短板决定”的典型代表。

这时候,就需要优先解决“臭鸡蛋”问题。

可见,木桶理论实际上是“流程论”,而且是“封闭条件下的流程论”。

企业的生产线通常就是一个“封闭的流程条件”,一处卡壳,全线受阻。这时候,解决短板是第一要务。

活在“木桶理论”世界的人,哪儿短补哪儿;活在“长板定理”世界的人,哪儿长展哪儿。十年过去了,前者一事无成,后者登上塔尖。

是木桶理论至烂吗?是长板定理至灿吗?都不是。用对了,都会锦上添花;用错了,都会雪上加霜。

关于作者:

国夫,本名张治国,“企业生态圈”理论提出者,全球智慧大奖赛发起人。曾任蒙牛集团总裁助理、商学院院长,“航天员专用牛奶”及“选择蒙牛的五个理由”两大营销主策划人之一。为多家上市公司提供咨询并编制企业文化手册,著有《蒙牛内幕》《蒙牛方法论》。

本文为“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首发,摘编自《文化罗盘:企业文化十大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作者:国夫,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