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告别IE背后:浏览器战争没有尽头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06-20/doc-imizirau9577256.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告别IE背后:浏览器战争没有尽头

2022-06-20 15:54:08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银杏财经    我有话说(0人参与)

1aa1-fa3d0429f651480a1f9aa8d18755d402.png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来源/银杏科技(ID:yinxingcj)

  美国侦探小说家钱德勒,在其所著《漫长的告别》一书中有句话:每告别一次,就是死去一点点。

  这句话用在今天的微软IE身上,正合适。

  6月16日,昔日浏览器霸主微软IE宣布正式停用,退出浏览器舞台。许多人一边感叹记录着一代人冲浪青春的工具终于逝去,一边纷纷表示这个结果在意料之内。

  毕竟过去7年时间里,微软已经为IE的离开做好了铺垫。

  从2015年开始,微软IE就开始了告别,站在企业战略层面上提出将放弃IE品牌,转而在Windows10上使用Microsoft Edge。

  以此为起点,之后的每一年,微软几乎都会敲打用户一次,包括将IE隔离在微软365办公软件所能使用的浏览器之外,以及在Windows消息中心发出IE将正式退役的警告。

  比尔盖茨在个人社交媒体推特上开玩笑说,关闭IE浏览器是因为微芯片用完了。

  但不少人记得2019年的时候他说过,他太怀念1995年了,那一年微软刚刚推出了IE浏览器,属于IE的辉煌时代才刚刚开始。

  没人能阻止IE最初的疯狂,就像今天,没人能阻止它的没落。

  

  1998年5月,比尔盖茨坐上了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的被告席,拿着长达155页的证言,对美国联邦司法部和其他19个州的州检察机关提出的反垄断行为,进行着反击。

  这场案件,被称作20世纪美国最大反垄断诉讼案,也是改变了浏览器发展史的一起反垄断案。

  起诉微软的,是网景浏览器,而网景的崛起,要从浏览器的出现说起。

7bc2-790b5c0c051f4f6220611832ae73f2b6.png

  1989年,一位来自英国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了超文本传输协议,通过一串网址就能读取服务器上的内容。三年后,这位科学家编写出了全球第一个浏览器,World Wide Wed,即万维网,简称为www,直到今天,大多数冲浪用户所用网址开头依然是它。

  人们对未知内容的探索并不限于文字,万维网被开放给所有人免费使用,Mosaic浏览器将链接及图片都嵌入到了网页中,让浏览器的世界越来越精彩。

  甚至以太网的发明者梅特卡夫都称赞:The Web might be better than sex。

  但1994年诞生的网景浏览器,比Mosaic快10倍。速度决定了冲网的体验,于是网景浏览器一飞冲天,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浏览器,拿下90%的市场份额。

  惊人增长带来的不止是漂亮的业绩,成立仅一年,网景就成功上市,其创始人——彼时24岁的马克·安德森,一夜之间身价过亿。

  快速发展之下,安德森想开发一个基于浏览器的操作系统,而这个决定,碰到了微软的蛋糕。

  比尔盖茨选择先礼后兵,先与安德森谈判,但取得先机的网景并不买账,双方由此走上对抗之路,也开启了浏览器战场的第一场战争。

  1995年,微软发布Windows95,IE浏览器诞生。网景浏览器要价45美元,IE浏览器就免费,半年后,微软进一步宣布把Windows95和IE捆绑销售。

3bf5-c9b1e6f492a864dc5ce620d77adb3fe5.png

  台面上在围剿,暗地里也在较劲。

  IE浏览器4.0发布后,微软发布会现场的“e” 巨型装饰品第二天就出现在网景公司草坪上,网景员工看到后推倒装饰品,并用一只Mozilla恐龙踩在上面,而恐龙手里拿着的牌子写着:Netscape 72, Microsoft 18。72和18,分别是网景与微软的市场份额。

  反击很解气,但网景资金能力比不过微软,后者的系统捆绑销售及免费战略直接将网景打下山头。

  那时候,网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很是气馁地说:战争中弱小的一方很少能战胜强大的一方。

  于是乎,那场长达几年的垄断审判,并没有对微软的浏览器市场造成负面后果,最终以微软和美国政府达成和解告终。

  反观网景,在1999年就因濒临破产被美国在线(AOL)以4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垄断问题最终解决那一刻,比尔盖茨哭了,但互联网用户用实际行动将IE浏览器送到了舞台中心:2003年,IE浏览器市场占有率,高达95%。

  

  微网之战带来了浏览器市场格局的改变,可权力之巅话语权的交接,带来的不仅是微软在浏览器领域地位的确定,还有更激烈的战争。

  在后来浏览器战争中,2008年注定是绕不开的关键时间节点,微软IE的没落篇章,几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落笔的。

  今天,取代微软IE霸主之位的是谷歌,但谷歌在埃里克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反对开发浏览器的。

  “当时我们是一家小公司,不想在浏览器大战中输得鼻青脸肿。”这是埃里克的原话,他为此对抗了长达6年时间。

  这6年时间,谷歌自己不开发浏览器,反过来资助Mozilla基金会开发火狐与微软IE抗衡。

  但微软触碰到了谷歌的逆鳞——推出Windows Live Search,谷歌的搜索引擎被微软踢出IE浏览器。

  此时,谷歌才意识到,商业法则中,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于是2008年谷歌一举推出浏览器Chrome。

7688-98ef85c93455b6b701636b44fc0bca82.png

  谷歌进场之前,微软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活在美好市场占有率的想象里,它甚至做了个至今都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几乎完全解散浏览器团队。解散的原因是,微软高管认为,在浏览器领域已经没有对手,更没什么值得去投资了。

  放在今天来看,这成为微软IE的最大败笔,谷歌的到来让微软产生危机感,从竞争的麻木中苏醒过来,可从它解散团队到更新,中间有近5年的空白期,在中国市场这个空白期更是长达10年,而中间有无数海内外玩家涌进这个赛道。

  不过这一次,微软的对手不止一个。

  2002年,苹果公司开发出Webkit引擎,并首次用到了自己家的Safari浏览器中,通过捆绑自己的PC端与移动端,迅速占领了市场。

  两年后,第一次浏览器战争中失败的网景相关团队人员,将浏览器源码重新命名为Mozilla,发布了Firefox 1.0版。

  赶上千禧年互联网大潮,中国浏览器玩家也开始纷纷冒头。

  1999年,一位网名为“changyou”的天才技术男在论坛中发布了国内首款浏览器MyIE,随后留下“免费开发,高手可自行修改”的告示后就消失在互联网中。

  第一位开发者失踪,可MyIE却点燃了中国公司及技术人员做浏览器的热情。

  陈杰明是其中之一,2003年,他在MyIE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款浏览器MyIE2并发布,同时在香港成立了Mysoft科技软件公司,一门心思扑在浏览器赛道上。

  两年后,陈杰明带着团队北上成立了北京遨游天下,将浏览器改名为“Maxthon”。

  同年,网名为Breath、xiaoc的两个人成立了家工作室叫凤凰工作室,做出了一款后来改名为世界之窗的浏览器。

  何小鹏是在2004年的时候带着UC进入浏览器战场的,他主攻的方向与别人不同,那还是个功能机的时代,其他人都扑在PC浏览器上,他却对移动领域的浏览器研发充满兴趣。

  而谷歌进场后,周鸿祎的奇虎360正式推出360安全浏览器,进一步拉开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军浏览器赛道的帷幕。

  这一年,王小川已经依靠搜狗在输入法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还是义无反顾宣布进军浏览器。

  2011年,百度传出敲定发展浏览器业务的重大战略,3年要投入50亿元,没多久就发布了百度浏览器。

  与此同时,金山网络CTO徐鸣带着40多个人住进了北京郊区的一栋别墅,全封闭式开发产品,项目代码叫“猎豹浏览器”。

  在提出做浏览器方向时,金山网络董事会的腾讯代表就对彼时的金山网络CEO傅盛发出了质问:腾讯都没有做好的浏览器,金山凭什么能做好?

  傅盛毫不避讳地说,这是一场硬仗,但渠道能颠覆,市场份额也不足为惧,浏览器市场依然大有可为。

  这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早年独有的脾性,大胆、拼命,敢深入未知领域,敢叫嚣海外巨头,

  而无数海内外玩家的瓜分下,到2015年的时候,微软IE的份额从昔日的95%跌到了10%左右。

  尽管谷歌是这第二场战争中的最大赢家,尽管它的Chrome才是全球使用量最高的浏览器。

  

  2018年,一家名为红芯浏览器的国产品牌,公开向大众道歉。

  起因是这家品牌自称是自主研发浏览器内核的玩家,并依靠自主研发内核,拿到了2.5亿元C轮融资,然而其浏览器安装文件解压之后,人们才发现里子是谷歌Chrome浏览器。

  这件事情,直接揭开了国产浏览器虽入局者众多,却没有一家能与谷歌打的尴尬境地。

  国产浏览器们打不过谷歌及海外其他浏览器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没有研发浏览器的核心内核技术,如同手机市场的厂商被国外垄断了芯片。

  以至于一直以来国产浏览器玩家间的战争,基本都是围绕篡改浏览器主页、修改默认浏览器、桌面弹窗以及捆绑全家桶等展开。

  例如搜狗和百度,此前两家以搜索引擎为主的公司没少打架,今天百度以不正当竞争起诉搜狗劫持流量,明天搜狗起诉百度手机助手捆绑软件。

  2019年,因浏览器主页被篡改,搜狗又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头,一纸状书将百度告上了法院,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100万元。

  更有360不满搜狗选择腾讯入股,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用户默认的搜狗浏览器强制取消,逼得王小川发微博怒斥360专横。

  国产浏览器怎么斗,实际上都像是在内耗,没有核心内核的浏览器,就像没有武器的战士,在战场上没有话语权。

  据国际统计网站Statcounter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前三名分别是Google浏览器(67.13%)、Safari浏览器(9.75%)、Edge浏览器(8.81%)。

  国产浏览器,在全球市场基本没有一席之地。

  可IE的终结不是终点,浏览器的战争也还会持续,这源于无论是在PC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这个入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

  2012年360推出搜索引擎产品,到2013年低其搜索一度占据中国搜索市场23%的份额,仅次于百度。

  如此快的增长速度,离不开360安全浏览器的功劳,PC时代互联网居民主动获取信息、新闻及各种内容的方式就是浏览器这一端口,这个端口能为产品带来极高的流量涌入。

  而根据财报信息,截至当年6月底,奇虎360基于PC的产品和服务月度活跃人数为4.25亿,其中仅仅安全浏览器月度活跃人数,就高达2.72亿人,这些流量在360将其安全浏览器默认搜索引擎由百度变成了360搜索后,作用到了引擎端。

e9ed-e6e9fbcadaba25b52b636620a0b9a4e7.png

  王小川曾提过一个三级火箭模式,即输入法——浏览器——搜索,显然,在这个模式中,浏览器处于核心位置。

  浏览器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产业互联网的崛起而弱化或消失,尽管当下用户内容或许更多来源于相应独立的App,但也只是形式上从PC端扩容到了移动手机端。

  UC就是一个典型价值诠释的案例,它最初研发的中心就位于移动手机端,而其凭借在内容领域的构建,包括打造出视频、小说、购物等多种功能,在2014年就实现国产移动浏览器市场第一的目标,并以300亿的高价卖给了阿里。

  无论是海外浏览器还是国产浏览器,这场战斗只是随着时代的向前而增大了战场,却并不会随着IE的告别而结束。

  如同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所说:时光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而言,都具有相同的意义,昨日的叛逆会渐渐成为今日的正统,继而又供养成明日的经典。

1.pn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