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电流通过两个“金属勺”直击男孩裸露的心脏,3小时后他醒来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8764853742451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电流通过两个“金属勺”直击男孩裸露的心脏,3小时后他醒来了

果壳·2022-06-16 12:17
心脏电除颤,从惊悚科幻情节到医生必备技能。

屋外狂风呼啸、雷声大作,由尸体碎块拼接而成的怪物静静躺在实验台上,一道闪电划破黑暗天空击中怪物,它活了过来,疯狂医生弗兰肯斯坦的复活实验成功了。

上面的情节源自科幻小说《科学怪人》(Frankenstein),这部作品被改编成了上百部电影和戏剧。作者1818年出版小说时一定想不到,百余年后用电击“起死回生”将成为普通医生的必备技能。

v2_9c31fd0dc24d43c5996bdaf2abca8118_img_000

尸块组成的怪物被电击后重获生命 | Frankenstein

坠窗的3岁女孩,第一次尝试

现在我们知道,适当的电击可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在危急时刻挽救生命。不过,人们对于电击的尝试,早在没有稳定电源也不知道该电什么部位的时候就开始了。

电一直被认为有神奇的力量,第一个可以储存电的容器出现在1745年,也就是莱登罐(Leyden jar)。人们学会储存静电和控制放电之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摸索电的作用,包括将电用于人体。

第一次可能把人“复活”的电击发生在1774年7月16日。那天,3岁的凯瑟琳·索菲亚·格林希尔(Catherine Sophia Greenhill)从自家窗台摔下去,医师宣布已经没什么可抢救的了。于是,住在街对面的斯夸尔斯先生(Mr Squires)征求孩子父母同意后尝试了电击,这时距离凯瑟琳摔落已经20分钟了。

v2_203d92ea053b4ad18f0d11a7c90ffdd9_img_000

1792年杂志刊登的电击装置,类似于斯夸尔斯先生使用的 | 参考文献[1]

斯夸尔斯挪动着装置,用电刺激女孩的各个部位,最初几次尝试没什么效果,但电击胸部之后,他摸到了微弱的脉搏。不一会儿,凯瑟琳开始叹息,然后逐渐恢复了呼吸。大约10分钟之后,女孩吐了,此后几天意识有点模糊,但一周后看起来完全恢复健康了。

这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个心脏电除颤成功案例。不过,也有可能女孩心脏没出问题,而是头部受到了创伤,电刺激只是把她从昏迷之中唤醒了。

本次“复活”仅仅是撞运气的勇敢尝试,还没有人知道电击的关键部位以及电是如何起效的。另外,当时发电机还没被发明出来,人们连稳定的电力都没有。

电击让心脏静下来,但不能启动它

凯瑟琳被电唤醒一百年后,实用的发电机出现了,人们开始利用电照明和生产。获得便利的同时,因为意外触电身亡的电力公司员工多了起来,医生却不知道电致死的原因。

到1887年,英国生理学家奥古斯都·德西雷·沃勒(Augustus Desiré Waller)第一次记录下人体的心电图。此后,科学家们才逐渐了解心脏有电才能跳动:正常的心脏就像有一群老板定时发令(窦房结自动规律放电),命令经各层领导逐级下传(传导束将电信号传至心脏各处),上百亿名员工收到命令后合力把一个巨型水球挤扁再拉开(心肌协调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出再吸入心脏,使其在全身循环流动提供养分并带走废物。

v2_a798b49630b0485d9172aad45b07d2d5_img_000

正常的心脏活动 | medmovie

随后,医生们记录下异常的心电图,再结合动物实验,发现人类脉搏突然消失并死亡的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心脏忽然安静下来、完全停止放电,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相当于老板们晕倒不发命令,员工全部停工,血液不再流动,很快导致死亡。

更常见的是第二种心脏躁动(心室颤动),不该放电的地方胡乱放电,类似于员工们不听老板的命令,各自随意推挤水球。由于员工数量众多而水球巨大,不统一的推力只能让水球乱颤,而没有明显排水,心脏无法推动血液,短时间内也将完全安静下来。

v2_7fe27e74ca3e41bd909c066099a4ad79_img_000

心室颤动,心脏无法推动血液 | medmovie

两种情况都使人命悬一线,抢救时需要先用外力按压替代心脏收缩,尽量维持血液循环,减少大脑等器官的缺血损伤。对于安静的心脏,窦房结老板醒来发令或者新老板入驻(植入心脏起搏器)才能重新跳动起来。

而躁动的心脏,先冷静一下,也许可以恢复正常。1899年,日内瓦大学的两位生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电击引起犬室颤后,再施加一个更强的电刺激可以终止颤动,让犬恢复正常心跳。

这是因为心脏乱颤时,电击可以让整个心脏同时过一遍电(心肌去极化),也就是让所有人都暂停下来,然后期盼老板重新夺回统领全心的权力,恢复正常心跳。不过,电击只有让心脏静下来的作用,不能重新启动。

所以发现有人脉搏消失时,先用胸外按压维持血液流动最重要,对于躁动心脏可以尝试电除颤,而安静心脏已经不能更冷静了,电是没有用的(意思是,心电图一条直线时医生电击“起死回生”的画面,就只能出现在影视剧里)。

敞开胸膛的男孩,第一次真正的心脏电击

看到电击让犬的心律从室颤恢复正常,医生们开始寻找机会用电拯救处在死亡边缘的人类。

比较容易遇到室颤的地方是手术台,特别是临近心脏的胸腔手术。作为一名心胸外科医生,克劳德·谢弗·贝克(Claude Schaeffer Beck)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截至1947年,他所在的西储大学医学院在手术台上尝试过5次心脏电除颤,但没有一人醒来,所有患者都很快去世了。

贝克医生没有丧失对电除颤的期望,在一位名叫R.H.的14岁男孩身上进行了第6次尝试。男孩患严重的先天性漏斗胸,胸骨距离脊柱的最近距离仅2.54厘米。由于心肺都受到挤压,他运动时感觉喘不过来气,贝克医生把他收入院是为了做胸骨切除手术。

v2_a058eebc9d02445ba27da84133a42b68_img_000

近年的漏斗胸病例,变形的胸骨挤压着心肺 | 参考文献[6]

入院后第6天男孩上了手术台,胸骨被顺利切除。但正在医生关闭胸部开口时,男孩脉搏突然消失,血压测不出,看起来像要不行了。医生赶紧重新开放切口,打开胸腔后看到心脏正在颤动,立即用手按摩心脏让血液流动起来,并注射了强心药物,但没有反应。

接下来的35分钟,医生一直在做心脏按摩,用呼吸机维持着男孩的呼吸,这期间心电图一直显示心室颤动。等除颤器准备好后,医生把两个勺子似的电极板直接放在男孩心脏上,进行了第一次电击,颤动仍然没有停止。

v2_083af3b361524d2789b7e26426ebbdc8_img_000
v2_e41f2dad9d274cad92901302993056b1_img_000

贝克医生和他的心脏除颤器 | 参考文献[1]

医生加用了稳定心律的药物,再次电击,R.H.的心脏忽然完全静止下来。接下来,出现了微弱、有规律且频率很快的收缩。心脏按摩继续进行了5分钟,这之后,收缩变得协调和有力。

R.H.心脏协调跳动20分钟后,医生再次关闭了胸部的伤口,接着拔除了气管插管,男孩开始自己呼吸。一两个小时后,血压逐渐回到手术前的水平。

除颤后3小时,男孩已经醒来,并且可以简单回答问题。手术后,男孩的心脏和大脑都运作正常,肾脏功能一时受到了缺血的影响,不过一两周后就恢复了,最终在住院第31天出院了。术后3个月再来复查时,男孩说自己活动时不再那么喘了,复查的心电图也基本正常。

R.H.是第一个从长时间室颤中完全恢复的病例,也是心脏电除颤在人类中首次获得成功。贝克医生提出建议,手术室都应配备电除颤装置,医护人员也都要接受电击操作的培训。

这个成功的案例促进了全世界对电除颤的迅速接受,但它显然有个重大的缺点:电极板需要直接放在心脏上,除非正好在开胸手术中,否则为了电击敞开胸膛的代价太大也来不及实施。

电击10次活着出院,不开胸也可以

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被电“复活”,电气工程科学家开发出了不用开胸、可将电极板放在皮肤上的体外闭式除颤仪,1954年第一次在犬身上成功完成了电除颤实验。由于电流从胸部皮肤穿透至心脏才能起效,当时有些医生担心电击效果不好,并且可能造成损伤。

心脏病专家保罗·莫里斯·卓尔(Paul Maurice Zoll)则认为这种新方法值得尝试,联系电器公司定制了一台仪器。他所在的贝斯以色列医院对4位患者进行体外除颤后,卓尔医生发布了一篇报道进行总结:

第一位是名64岁女性,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室颤,接受体外电击后室颤立即停止了,但心脏也就此静止,起搏器都没能带动它。第二位是78岁男性,到医院时已经没有意识半小时了,电击使他恢复了缓慢心跳,但几秒钟后又变回室颤,医生反复电击了6次,依然没有挽留住他。

v2_229d32ee78c347219001497327c5c0ef_img_000
v2_e97e0ffa6ef14670859cd8fe2e22c71f_img_000

卓尔医生和当时的体外闭式除颤仪 | harvard / Wood Library-Museum

1955年11月17日,第三名患者入院,我们暂且把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67岁男性称为A先生。他从2个月前开始几乎每周发作全身抽搐,被送到医院时正在发作,医生没有摸到脉搏,心电图显示心跳经常暂停并且心率非常慢。医生安置了起搏器,用来在心跳太慢时带动他的心脏。

12月4日晚上,A先生再次突发抽搐,呼吸和脉搏消失,这次心电图显示是室颤。医生立即推来笨重的体外除颤仪,把两个铜制电极板涂好导电糊、按在胸部,大声让其他医护远离电极和患者,在发现室颤47秒后就完成了第一次电击。室颤没有停止,于是医生提高电压又接连尝试了4次,A先生终于在7分钟后恢复了之前的缓慢心率。结合起搏治疗,他清醒了过来。

接下来,A先生在6日和11日多次发作,经过5次电击,异常的心跳被终止。之后,异常心律逐渐减少,他没再发作抽搐,下床活动也感觉良好,为了回家过圣诞节坚持在12月20日出院了,3个月后复查时一切良好。

有人可以在这么多次电击后完全恢复,不仅证明体外电击有效,而且提示身体功能没有受到明显的损伤。在此之后,这种更便捷的电除颤逐渐被各地医院广泛采用。

不过,就在这篇报道里,第四位室颤患者还是没有抢救过来。1956年,这位63岁男性因药物中毒入院,室颤在电击后停止,但心跳缓慢而无力,经过药物、电击和起搏治疗仍然没有好转,很快去世了。

医学上的尝试常是这样,在反复失败中偶尔成功一次,医生由此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慢慢提高成功率。对于心脏电除颤的最佳操作方法,研究者们又继续摸索了很多年。

v2_975d94d1764048f392f59fed4eb563a5_img_000

今天的除颤仪 | wikimedia-Ernstl

更小、更轻、更方便及时,但机会仍稍纵即逝

到今天,我国每年仍然有数十万人发作室颤,人数没有减少趋势,但应对方法逐渐增多。

早在室颤发作之前,医生就会处理容易引起室颤的心脏疾病,尽量用药物或手术控制住它们。如果经过治疗,未来发生室颤的风险依然很大,医生可能建议提前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到胸部皮肤下。这个耳机盒大小的仪器可以及时发现室颤,并自动通过放置在心脏里的导线进行电击,相当于随身携带了贝克医生的除颤仪。

如果没有预警而突然发生室颤,医务人员可以像卓尔医生一样使用体外除颤仪进行电击。现在的除颤仪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一只手就可以拎起来,电极板也变成了更方便握持的熨斗形状。

即使发作时身边没有医务人员,经过培训的路人也可以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终止室颤。AED通常被放置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路人只需要将电极片按图示黏在需要救助的人身上,仪器就会自动识别心律、必要时放电并提示下一步的处理。仪器操作简单,可粘贴的电极片也减少了旁人触电的风险。

v2_8112355451774245b1ff8adf69b935e9_img_000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pixabay

不过,目前很多心律失常的病因仍然不明确,治疗效果也不总是尽如人意。由于室颤的救治窗口非常短暂,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降低7%~10%,我国室颤的抢救成功率仅约5%。随着技术发展和普及,今后挽救成功的几率将逐渐提高。

回过头来看除颤技术的发展,从第一次撞运气的电击到所有医生都会用除颤仪“起死回生”,必不可少的是斯夸尔斯先生、贝克医生和相关专业科学家创新和尝试的勇气,A先生、R.H.和每一位抢救失败者的付出,以及凯瑟琳父母等患者亲友的理解和支持。

[1] Cakulev I, Efimov IR, Waldo AL. Cardiovers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irculation. 2009;120(16):1623-1632.

[2] Ball CM, Featherstone PJ. Early history of defibrillation.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19;47(2):112-115.

[3] Chaikhouni A. The magnificent century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part 8: reviving the dead. Heart Views. 2010;11(2):85-91.

[4] BECK CS, PRITCHARD WH, FEIL HS.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of long duration abolished by electric shock. J Am Med Assoc. 1947;135(15):985.

[5] ZOLL PM, LINENTHAL AJ, GIBSON W, PAUL MH, NORMAN LR. Termination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man by externally applied electric countershock. N Engl J Med. 1956;254(16):727-732.

[6] Farronato, A., Ghionzoli, M., Messineo, A., Politi, L., Divisi, D., Gonfiotti, A., & Crisci, R. Pectus excavatum in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the Nuss technique. Pediatric Medicine. 2019.

[7]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30(5):385-400.

[8]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7;42(3):243-26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代天医,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