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最后一次创业,罗永浩能赢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8296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最后一次创业,罗永浩能赢吗?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337字)

6小时前 最后一次创业,罗永浩能赢吗?

来源:企业供图
罗永浩这次转身押注的AR,胜算有多大?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宛其。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最近,罗永浩除了“退网”宣言外,他再一次创业选择的项目也备受关注。

根据晚点LatePost的报道,罗永浩明确表示将押注在AR(增强现实)赛道上,给出的原因是,在真正感兴趣的“电动汽车”和“下一代计算平台”上,考虑时间窗口和难度,选择了后者。而他相信,AR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并在三五年后可做通用型AR产品的消费转化,并给团队留了五年时间。

他要做AR,早就有迹可循。他多次在社交平台上表现出对AR的兴趣,也有行业人士对媒体表示,从去年开始,罗永浩就已经拜访了很多家AR领域的公司。国内AR行业的某头部公司市场人员小梨对深燃表示,早在锤子公司还处于上升期时,罗永浩团队就去他们公司做过调研。

除了看好行业,他还提到,大型科技公司基本上没有all-in做AR的,此时进入有机会占领先机。

其实目前押注AR,罗永浩团队面临的对手并不少。

Google、微软、苹果、Meta(原名Facebook)、Snap等海外科技巨头在AR硬件、软件、系统等方面,都已经有所布局;而在国内,手机厂商里如小米、OPPO也推出了AR眼镜概念产品;另外,还有一批创业公司如瑞欧威尔、Rokid等也是赛道中的佼佼者。

小梨表示,如果说AR最终的形态是一百分,当下正是五六十分的阶段。

罗永浩这次转身押注的AR,胜算有多大?现在是入局的合适窗口期吗?其提到的三五年迎来通用型产品的商业化,能如期到来吗?

罗永浩押注的AR,有多大空间?

对很多人来说,AR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罗永浩要做的AR到底是什么?

它是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将图像、声音、视频、3D模型等数据叠加在现实世界之上的技术。AR产品通过将数据、信息和现实世界融合,体现出AR的价值。

其实AR功能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在手机应用中,比如支付宝、美团等产品就接入了AR功能。最直观的,在支付宝集五福的活动里,用户用手机扫福字,就是一次AR的应用。目前,AR在C端更多以娱乐、互动的形式接入在手机端口。

而真正意义上,或者说广义的AR应用远不止于此。

腾讯科技旗下精品栏目VR次元此前在发布的AR行业报告里提到,AR的应用比VR更广。VR对于游戏与3D电影来说是很好的技术,但它的体验主要是在客厅、办公室或者座位上展开,有所局限。

AR虽然在游戏沉浸式体验上不如VR技术,但人们可以戴着相关设备四处活动,做任何事情。比如,在成熟的应用里,当人们路过一个杂货店,眼前的虚拟屏幕上,能看到制作意大利面所需的食材和配料清单。其应用领域包含医药、军事、体育、艺术、教育等。

罗永浩认为,AR是下一代计算机平台,这已经是科技界共识。

元宇宙概念大热后,AR被认为是元宇宙的入口之一,2021年AR出现投资热。根据VR陀螺数据,2021年国内投资事件达到124起,投资金额为182亿元,投资金额是2020年的8倍、2019年的3倍有余,是近年的投资高峰。

据虎嗅智库《AR运用技术场景分析》介绍,现阶段AR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AR内容和应用,以智能手机和AR眼镜等产品做载体,理解现实世界并与信息产生交互,比如Google ARCore应用开发平台;另一种是以AR头显和AR眼镜为终端设备,成为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终端接口,如微软的HoloLens。

在应用市场上,根据陀螺研究院统计,2021年全球AR头显出货量为57万台,较2020年增长44%,预计2022年全球出货量为110万台,增长93%。

据《深网》报道,熟悉罗永浩的朋友表示,罗永浩团队将研发AR眼镜。这也是较为初期的市场,根据头豹研究院《2021年AR眼镜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全球市场出货量约40万台,不过,它看好这一市场,2025年AR眼镜出货量有望达1004.5万台。

在小梨看来,市场对AR的认识已经有所提升。她对深燃表示,在两三年前,在跟B端市场的客户打交道时,他们提出的需求和想法比较天马行空,而现在有一个明显变化是,提出的需求非常具象。在她看来,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对AR的认识和接受度发生了变化。

群雄逐鹿,罗永浩有多大机会?

“当年做手机,时机晚了,处处都被动”,吸取锤子手机那次创业的教训,罗永浩选择AR赛道,还看重的是其窗口期。在他看来,大型科技公司基本上还没有all-in AR。国内的华、米、O、V手机硬件厂商还不会很快大规模投入AR。现在正是他们这类创业型企业入局的好时机。

AR赛道的确还充满机会。

小梨对深燃表示,“AR行业,目前还未分出胜负,任何一家企业入局,都有可能胜出”,在她看来,行业受到关注,有人进来竞争,也是一件好事。

而头豹研究院在上述报告中也提到,2020年AR行业融资集中在中早期的天使轮、种子轮和A/B轮,初创企业多,企业普遍年龄为2-4年间,抗风险能力弱,企业淘汰率高。

不过罗永浩选择此时入局,内外环境都面临压力,不如想象中轻松。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大型科技公司并不是没有花重金投入AR,只是在投入上还没有超过其核心业务。根据上述头豹研究院报告,2021年,Mate预计在VR、AR领域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

从科技公司布局来看,从2012年Google发布第一代单目AR眼镜Google Glass开始,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均有AR产品相继发布。就在今年5月,Google推出了ARCore Geospatial API和AR眼镜概念机“One More Thing”。而Meta正在开发项目代号为Nazare的商用AR眼镜,以及消费级的第二代产品Artemis。

罗永浩认为唯一号称重兵做AR的苹果,是从2006年就开始申请VR/AR专利了。

根据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daily新发布的数据,截止到目前,苹果拥有1549件AR/VR相关专利;且它在2013年就开始收购相关公司,涉及3D人体感应、增强现实眼镜镜片、光与面部识别等技术;另一方面,苹果对AR硬件设备也在发力。据公开报道,苹果首款AR眼镜将在2024年末发布,同期发布的还有第二代AR/MR头部显示器。

在AR硬件设备上,从产品来看,眼镜类目中,已经出现了Magic Leap、OPPO Air Glass、联想Mirage AR头显等产品;在面板类目中,“华米OV”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系列产品等均已经参与到AR赛道的竞争中。

罗永浩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表示,其团队的综合资源比上严重不足、比下严重有余,切入市场还有一个优势在于团队规模,他们“几百到上千人左右的规模可以开发三五年以上”。

据他观察,全球范围内创业公司全情投入做AR的几乎都是一两百人的小团队。他认为,以这样小的规模去做,“再搞十几年,也搞不出能用的、可商业化的东西”。而即便未来有大公司要入局,他们“如果用几百到上千人研发三五年,并且全程高度保密,将来发布后,大公司安排数千人甚至上万人抄袭也要抄一年以上。”

国内某AR头部公司技术人员周岩表示,一项技术驱动产品项目,团队的人数和规模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在于人才储备和技术上的经验积累,在研发上,AR作为强技术型领域,国内外研发都是新型行业,还没有经验可循,更考验的是团队的技术与经验积累。

也就是说,相比于团队规模,未来能否集结出有专业技术壁垒的团队,至关重要。

三五年,留给罗永浩的时间够吗?

一款产品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完成商业落地。

罗永浩在对未来收益预期中表示,行业普遍的商业化会在五年左右完成,并且提到特定用途的垂直类AR设备,比如针对教育、复杂技能培训和特殊行业的AR眼镜,可能在两三年内能商业化。

目前,AR还处于早期阶段,AR主要应用场景划分为消费级应用和企业级应用。

根据上述头豹研究院报告,2020年AR设备出货量里,消费级应用占20%,企业级应用占80%。

小梨说,在硬件上,AR在电池、芯片、光学、渲染等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在渲染处理上,画质噪点和处理时间上都存在不足;在电池方面,因为AR对运算数据和速率要求极高,基本上一台AR设备在妥协一些功能后,最多也只能维持4个小时,还不适合在消费端普及。

因此,AR设备目前主要面向开发者和企业级市场,在医疗健康、文娱旅游、教育等领域渗透。小梨表示,他们公司的产品就以B端销售为主,主要是一次性交易技术包或者是以硬软件打包的形式售卖给客户,价格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而在大众消费级产品上,具体而言,AR在技术、硬件、应用、市场四方面都存在发展困境。

在技术方面,小梨说,AR眼镜最理想的状态是就像一副轻薄的近视眼镜一样,“现在AR产品的一些关键组成,比如光学、电池、芯片、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产业链还并不成熟”。

在硬件方面,周岩表示,针对消费者的产品设备在规划,但仍然没有确定性的推出日期。目前在C端应用终端上,仍是以手机式端口为主,软硬件都有提升的空间。

在应用上,即便是应用到了C端,当前的AR产品,也还无法做到涵盖C端跨界全场景的需求。比如市场上,爱普生在售卖一款AR眼镜,主打的是3D影院场景,与真正意义上的AR产品相差较大。

虎嗅智库《AR运用技术场景分析》中提到,AR当前的定位和还原技术仅停留在桌面级,仅适用于部分限定的封闭式场景。消费者无法在生活中将AR产品灵活应用至各个场景,实现场景间的自由切换。

在市场上,AR的生态内容更是不足。“目前C端的内容不足以支撑应用市场扩张”,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无论是AR眼镜还是其他终端运用,有行业人士认为,AR设备进入到大众消费,关键要看满足了什么样的用户需求,它解决了哪些用户需求。这才是AR向大众渗透和推广的核心要素。

即便罗永浩认为三五年时间可以做到通用型产品商业化,但解决上述问题仍有一定困难。

罗永浩说,“如果过程顺利,再加上一点运气,我们想在AR时代做出一个像2007年的iPhone +iOS一样的东西,成为下一个平台上类似苹果一样的公司。”并表示,无论如何,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创业。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不是每个人都有失败后再来的勇气,最后是成是败,都交给时间来回答。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