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乳企“内卷”,年轻人快喝不起牛奶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8407586131494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乳企“内卷”,年轻人快喝不起牛奶了

刺猬公社·2022-06-14 01:40
为了一杯奶,大小乳企注定要卷生卷死。

基本盘高度稳固的液态奶赛道,最近新品不断。

2022年5月14日,伊利金典推出新品顶配版有机牛奶——金典娟姗有机纯牛奶。新锐乳业品牌也不甘落后,5月17日,认养一头牛推出冷藏娟姗牛乳,而这也是该品牌旗下首款冷藏奶。

v2_22b399be738049aeb56a16b984cf0cf1_img_000

这些新品提醒我们,牛奶世界早就不止那几个经典纯牛奶SKU了,各种新鲜概念层出不穷。事实上,液态奶行业早已掀起一场“内卷狂潮”——从有机饲料,到冰博克技术,再到娟姗牛种,乳企们正从各个维度寻求着行业突破。

与产品一同“升级”的还有价格:伊利金典娟姗有机纯牛奶的天猫官方售价为9.9元/250毫升,认养一头牛冷藏娟姗牛乳的天猫官方售价约为13.7元/250毫升。与之对照,伊利经典款纯牛奶的售价仅为3.2元/250毫升。

乳企的“内卷”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而这又寓示着什么样的行业现实?

进击的高端奶

相较发达国家,中国乳制品行业起步较晚,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其已快速成长为4000亿人民币的大市场。据欧睿咨询数据,2019 年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达4284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占比最大的品类是液态奶,市场规模超2600亿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液态奶在人们的生活中早就不是奢侈品了。但是二十多年前,事情可不是这样。

1997年,利乐包引进中国,这种技术解决了牛奶产销分离的行业痛点,使得常温奶具备了全国化推广的条件。自此,乳制品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06年,乳制品市场规模已经突破千亿。

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剧烈冲击了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心,但经过短期波动后,一直到2014年,乳制品行业又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14年,中国乳制品的行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2006开始的八年间,乳制品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达13.3%。

行业的转折发生在2015年。自那一年起,乳制品行业的整体增速降低到5%以下。也是从那一年起,连续3年,乳制品行业的销量增速开始低于单价增速。这些事实意味着,乳制品行业渗透率和人均消耗量的增长面临瓶颈,市场的增长驱动力逐渐由“量增”转向“价增”。

这样的话,或许就不难理解乳业这波内卷的本质了——既不是渠道端的竞争,也不是品牌上的竞争,更不是对区域市场的竞争,而是抢占消费者高端心智的竞争。也就是说,在行业发展遭遇瓶颈、消费者追求营养升级的大背景下,谁能让消费者为更高单价的产品买单,谁就赢了。

但事实上,乳制品行业的高端化早就拉开了序幕。

2005年,被视为国内高端白奶“开山之作”的蒙牛特仑苏横空出世;2006年,伊利紧随其后,推出了高端品牌金典,致力于打造中国“高品质的天然牛奶”。除了这两大乳业寡头,新希望、圣牧、辉山乳业等品牌也都纷纷布局高端产品。

根据商业咨询公司Frost Sullivan的统计数据,高端奶在国内白奶市场中的占比逐年提升,2009-2013年,高端白奶零售额由179亿元增至417亿元,2020年突破800亿元。

乳企内卷图鉴

推动规模攀升的,不仅是终端高涨的营养升级需求,还有玩家们的内卷。

在宣传语的狂轰滥炸之下,人们渐渐意识到牛奶不仅是手中的那杯白色饮品。

一盒牛奶的背后,值得关注的还有默默奉献的奶牛,以及它身上的无数知识点:牛的品种、所在的牧场、饲料的食谱、每天的生活方式……

从原奶到奶产品,从奶产品到消费者,前前后后的每个环节,如今都有公司争做文章,花样频出。

奶源是一切的起点。在消费主张日新月异的当下,奶源高端化已成行业共识,乳企们的战争就从这里开始。

第一种“内卷”流派是卷牛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成奶企宠儿的娟姗牛。

娟姗牛是一种行业公认的“贵族”品种,能产出口感、营养上好的牛奶,但2019年底国内存栏率仅约1%。稀缺属性造就了娟姗奶不菲的身价,消费者熟悉的伊利、三元、辉山、光明等品牌都争相把娟姗奶摆上货架。

v2_5678f2c9b3fc4ef1a3d23dc532050f55_img_000

此外,“A2基因型奶牛”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广告标语里。除了起家于新西兰的A2乳制品公司,越来越多本土乳企也重视起A2奶,并将其颇具特色的A2β-酪蛋白作为高端化的卖点。过去数年间,三元、伊利、现代牧业,没有谁能拒绝A2牛的诱惑。

第二种“卷”是卷饲养,新一代“草饲奶”概念冉冉升起之时,老前辈“有机奶”早就卷出天际。

还拿娟姗牛为例,伊利在呼和浩特专门为其建了一座有机牧场。就像人们常在广告语里听到的那样——选址是“北纬40°黄金奶源带”,要求是中欧双标准,牧草施的是有机肥料,抗生素和防腐剂统统受限,缓冲带用来隔开污染,土壤经过多年净化,水源是深层地下水……

严谨的不只伊利,认养一头牛曾表示,自家每头奶牛每天的伙食费达到80元,食谱能一条一条写出来不含糊:玉米青贮、苜蓿青贮、燕麦青贮、压片玉米、燕麦草、苜蓿草、玉米蛋白粉……

在饲养这件事上,没有乳企不想讲好故事。

第三是卷加工,技术名词一套接着一套。譬如超滤技术,海外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加拿大的Saputoo、美国的Maple Hill都在试水相关产品。

所谓“超滤”, 是一种膜过滤技术,以物理截留方式对溶液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从而达到筛选、浓缩、整合等目标。乳企之所以要搞超滤,就是为了筛选调整牛奶中的物质,额外实现低糖、低钠、高蛋白等附加要求。

于是,我们能看到伊利旗下品牌通过超滤推出高倍蛋白牛奶,蒙牛与可口可乐的合资企业可牛了高调推出“鲜菲乐”,同样剑指超滤营养奶。

v2_2a7ef392ccb047aca79c761343435471_img_000

与此相似的还有冰博克,这一源自啤酒工业的冷冻提纯工艺也被用在了牛奶身上。借由冰博克技术,牛奶中的水分被分离,最终得到浓稠的提纯奶。天润乳业、必如食品都在尝试把冰博克奶推向市场。

品牌向奶源高地发起冲锋的同时,品类创新的竞争也愈发白热化。

以往人们最熟悉的细分类型牛奶是舒化奶,它采用无乳糖技术,解决了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烦恼。

现在,更多功能奶出现在市场上,佼佼者如现代牧业旗下子品牌三只小牛。三只小牛既推出了肠胃友好的零乳糖牛奶,也在尝试添加γ-氨基丁酸的助眠牛奶,以及主打零脂肪的三零牛奶等。牛奶的前缀越来越多,目标用户也越来越垂直。

再之后,要让这杯卷出来的牛奶抵达消费者,市场营销是必经之路。

奶企本就是广告投放的传统大户,它们长期占据着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同时也是王牌综艺的常青金主。但这对网生一代来说还远远不够。为了拉拢年轻人,奶企开始了新的征程。

说实话,奶企卷带货、卷牧场直播已经不出奇了。更夸张者如认养一头牛,做“溯源”营销时不仅往城市电梯间投放了海报,还额外配备了互动装置供人体验。

v2_7f22be6d4bae42ff9b6f4a3bca980d8a_img_000

在电梯场景里,年轻消费者能看到草料的模样,能听到奶牛的歌单,这当然比纯粹广告语的感染力强得多,而背后的成本也显然不容小觑。

为了一杯奶,大小乳企注定要卷生卷死。

从常温走向低温

上面我们讨论的主要是液态奶中占比最大的常温奶,但在液态奶中更为高端的低温奶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消费者端产生的,或者说是被动激发的对于牛奶品质升级的需求,一部分反应到常温奶高端化的市场变化中,另一部分则催生从常温奶到低温奶的消费行为变迁。

常温奶保质期长、耐储存、运输成本低,总体价位低于低温奶;低温奶从生产端、运输链到零售端,整体都有更高的条件要求,且因为保质期短,比低温奶损耗率更高,因而落到零售端,总体价位也高于常温奶。

但随着消费侧诉求的变迁,低温鲜奶过去十年成为国内乳品行业增长最迅速的品类之一。

根据欧睿咨询数据,2009到2019年间,低温鲜奶(巴氏奶)的市场规模由139亿升至343亿,增幅高达147%,其中主要增量因素是销量增长,其次是价格增长。2021年,巴氏奶市场规模继续攀升至414亿,除了受疫情严重影响的2020年,其余年份的市场规模增速均高于10%。

即便有着如此高的规模增速,低温鲜奶(巴氏奶)在国内的市场氛围仍不到30%,远低于常温牛奶。一方面,耐储存、性价比等因素仍是消费者选购牛奶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另一方面,尽管冷链运输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但总体而言仍需要时间铺全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最终降低巴氏奶的整体成本和零售端价格。

与蒙牛、伊利在常温奶市场的绝对优势不同,低温鲜奶市场的分散性更强,且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2019年,头部5家品牌总计占有巴氏奶市场36%的份额,其余64%的份额分散在各地乳企手中。

地域性也直观地体现在消费者与本地乳企之间的信任关系上,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往前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超市和便利店尚未普及,本地鲜奶品牌大多通过牛奶箱和送奶服务销售鲜奶。每天清晨,送奶工会把鲜牛奶放到牛奶箱里,再把用户提前放到箱子里的空玻璃瓶取走。

流苏(化名)是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的00后,据她回忆,早在她出生前,居委会就给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奶箱。“不管你定不定牛奶,奶箱是统一安装的。”

当时统领湖南牛奶市场的是南山牛奶,产品来自湖南省当地的南山牧场,从流苏记事起,喝的就是订购的南山鲜奶,“家里有小孩的一般都会订,大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后来那些牛奶箱都变成了塞报纸的地方。”

上海市民与光明,北京市民与三元,南京市民与卫岗,济南市民与佳宝,四川居民与新希望,都存在类似的信任关系。尽管奶制品销售场景从牛奶箱迁移到了超市和便利店,这五个地域性品牌仍在巴氏奶市场中占据较高的份额。而流苏小时候喝的南山牛奶,后来被四川的新希望乳业收购。

这一块增速迅猛的低温鲜奶市场,头部乳企当然不会放过,从2018年起,蒙牛、伊利、君乐宝等头部品牌纷纷开始入局低温奶市场,试图从地域性乳企手中分一杯羹。现代牧场、每日鲜语、悦鲜活等全国便利店里的常客,都是头部乳企近三年内推出的低温鲜奶新品。

头部乳企的优势在于全国范围内的供应链和商超资源,可以预见,规模增长迅速的低温巴氏奶将成为乳企争夺的主战场之一;地域性乳企则将着力稳固自身的地域优势,以抵御外部竞争,部分中小乳企也可能面临和南山乳业类似的收购结局。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乳企之间的竞争并不一定是坏事,前提是乳企能将竞争的重点放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品质上,而不是一门心思地在营销侧“内卷”。因为前者能让消费者喝到更优质、更低价、性价比更高的牛奶,而后者只能让消费者为营销成本买单。

真正做到布局上游,并不是一件易事,作为牛奶产业的上游,牧场的布局和建设,不仅成本高,而且周期长。但对于想在这个产业里精耕细作、长久发展的乳企而言,从上游着手整合牧场资源,并完成现代化智能化改造,无疑是一个功在未来的大事。

毕竟牛奶每一代人都要喝。我们想听到的绝不是牛奶怎么越来越贵了,而是国产牛奶真的越来越好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 | 张展 星晖 陈梅希,编辑 | 园长,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