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技术管理进阶——管理者可以使用哪些管理工具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nblogs.com/yexiaochai/p/1636774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原创不易,求分享、求一键三连

前段时间有个粉丝问了一个问题:

小钗,成为Leader后,我到底有什么管理工具可以使用呢?

很好的问题,其实前文已经介绍了组织执行力的三要素:意愿、能力、环境,并分别提了一些建议的举措,那些举措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工具或者说管理方法论,今天进一步讨论两个问题:

  1. 什么是方法论;
  2. 常见的管理方法论有哪些;

什么是方法论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或达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会使用很多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就是方法论。所以方法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找到问题、目标 -> 提出解法 -> 形成成功案例 -> 抽象实践方法论 -> 传播方法论 -> 得到更多的案例数据 -> 迭代方法论再传播 -> 形成理论

评价一个方法论是否好用有三大指标,能做好两个就很不容易:

294743-20220612121403339-1633345643.png
  1. 是否足够简单,复杂的事物难以传播;
  2. 是否足够适用,他适用的场景是否足够广;

三个属性很难兼顾,而多数方法论喜欢追求简单、适用两个属性。

足够简单,又要足够适用,所以方法论会被抽象得足够精炼,隐藏很多特定环境下的细节,那么在有效性上会打折扣,我们在实际使用一个方法论多半会增加细节,降低适用性,以便他更有效。

方法论的两大构成

方法论需要大家按流程做事即可,这种按流程办事的好处是不需要思考也能保证一定结果,可以保证下限;但坏处也很明显,如果什么都不思考的话,你做这个事情的上限可能很低。一般来说,方法论由两大核心组成:

  1. 不可见的底层逻辑,是一个方法论的最初解题思路;
  2. 可见的实践流程,是方法论对外展示的主体,也是我们所谓的套路;

以前几天分享的思维框架类书籍《瞬变》为例,其实他最终输出的就是可见的方法论:

  1. 所有冥顽不明,不接受改变的人,其实是因为缺乏清晰的目标,所以第一步是提供清晰的目标;
  2. 表面上懒散的人,实际上是激情耗尽的表现,不能强迫这种人去完成清晰的目标,而是要把感性的部分引入进来,自驱前进;
  3. 目标明确+思想深层次想改变的同时需要控制外部环境(控制路径),当路径形成后,改变会更容易产生;

这套方法论的底层逻辑是:人们可以用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理性更容易战胜感性,以便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这个方法论力量的源泉。

再举个例子:《精要主义》的底层逻辑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更少的选择容易产生更好的结果,然后举了很多案例去论证他的底层逻辑。

可以看到方法论首先要提出解题思路,其次论证解题思路是有效的,然后根据实际的行为抽象出执行的步骤,所以要形成一个方法论很难:

  1. 难度10分眼前有一个之前从未被很好解决的问题;
  2. 难度80分千思万想形成了一套解题思路,但只靠自己显然无法验证想法;
  3. 难度1000分为了解题所需资源,在抹平障碍的路上吃了很多屎,终于最终验证了这套解题思路;
  4. 难度60分开始复盘,整理出来一套方法论,在第二次遇到这个问题时候便游刃有余了;
  5. 难度10000分开始推广你的方法论,并且取得了很多回馈,最终迭代方法论形成大家都认可的理论;

如果以价值来说,发现问题价值1w,形成想法价值80w,形成实践知识突然就价值1000w了,而后的全局推广形成理论需要一个亿!!!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如此,知道已经很难了,要执行落地便需要在粪坑打滚,但也不是你在粪坑打个滚就会有人愿意给你1000w去实践理论...

人与人的差距在哪,首先差距在这1000w,其次差距在这一个亿。你老板牛逼的原因,可能是他交了10个亿的学费!

方法论使用得宜能明显对工作、生活产生莫大的助益。

但与阅读书籍一致,你感觉某个方法论对你帮助很大,往往是因为他是你本身体系的一部分,或者对你已经发生的行为提出了理论支撑,这让你更自信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也是如此,有些道理一定要自己经历过才会明白、才会相信。

有了以上理解再来谈谈工作中常用的方法论,为了更体系的介绍,我们以Leader的五件事:选题、梯队、资源、辅导、机制作为基础分类。

选题方法论

此部分建议总监级以上阅读

这里的选题,就是把自己的疑惑,将业务中碰到的问题,整理成一些课题,将这些课题指派给团队的“专家组”进行研讨,找到答案形成方案,选题的重点有二:

  1. 找准问题
  2. 问题切割

工作中问题很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发现主要矛盾是什么,要有优先级,所以一定要找准要解决的问题,集中资源解决;找准问题后要做问题切割,问题大了资源不足做不了,问题小了没有效果。

思考选题要卷入足够的资源足够的意见,但不要被轻易带偏,要有自己的坚持;选题能力就是战略能力,这里推荐的方法论是SWOT分析。

SWOT分析

SOWT分析也是用来帮助提出目标的方法论,本身很简单:

294743-20220612121403312-1822142765.png

但真正使用却有不小的门槛:

  1. SOWT要求对环境敏感对很高,这个对信息量有莫大的要求;
  2. SOWT要求对自身有足够的了解,但很多同学在这里是没有自知的;

高质量的SWOT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可以由部门负责人带头,一起找出当前团队最大的优势、劣势,以及环境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SOWT会形成四个类型的目标。

SWOT框架很简单,但里面的内容很考验功力,也很有价值

最终结果会影响团队资源分配

  • 增长策略

增长策略的核心在于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会以创造更大的优势,比如公司的优势是科研能力比较强,而环境给出的机会是政策倡导科技创新,那么公司的战略就可以是加大科研投入,首先做到行业第一,其次开始科研赋能。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个程序员优势是算法能力不错,而当前行业的机会点是AI相关,那么他就可以all in AI算法,找一个垂直领域如图像、音视频专项大力投入。

  • 扭转型策略

扭转型策略讲究补足短板,以便不会失去机会,比如公司当前的科研人才梯队有点弱,而行业的机会就是科研,那么就要加大科研人才招聘,扭转型策略主旨在于补足,必须补足的短板,而不是什么都要。

再举个例子就是,程序员算法能力很强,也在图像算法小有造诣了,但是大公司都要求学历,那么投入一定精力补足学历短板也是必须的。

  • 多种经营策略

多种经营策略核心在于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这个策略重点会放在政策解读以及竞争对手分析上面,比如公司现在是教育行业的龙头,但是可能突然出一个政策导致行业坍塌,那么是不是公司可以拿出10%的钱在其他行业探索?

再举个例子就是,程序员虽然all in算法,但是如果互联网行业腰斩了怎么办,是不是可以有一部分精力或者一部分资金进入投资市场?

  • 防守策略

防守策略的精髓在于做减法,考虑的是生存线上的最低需求:生存。比如行业不景气,自身资源又不足以对抗环境,那么就要做减法,十去一,保留有生力量,等待一段时间后政策反弹,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嘛。

以个人为例就是,某个行业就是不行了,赚不到钱了,那么就守着最低工资,保持家庭运转,然后偷偷的学习,三五年后以求再进,毕竟活着才能成长嘛。

系统性思考

系统性思考,是升维解决问题的关键,掌握它,会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每次做重大战略决策时刻,我都会匹配SWOT分析做一次系统性思考:

294743-20220612121403222-918976339.png

系统性思考的核心在于六个字:

结构影响行为。你想让人们产生你所预期的行为,最根本的办法是设计相应的结构。

结构影响行为,也可以理解为规则影响行为机制影响行为,意思是你设定一个规则,他就一定会导致一些符合预期的行为,如果加以奖惩的催发,这个行为会频繁的发生,比如:

谈薪的规则是之前的工资越高,那么就能要到更高的工资,于是就会产生谎报工资的投机行为,而且这种投机行为是有成功案例的,所以规则如此,还有莫大的激励条件,那么谎报工资的行为就一定会发生。

人力部门为了降低谎报工资导致的恶果,就会设定事后审查工资单流水的规则,这会大大降低谎报工资的概率,因为一个规则导致一个行为的发生,因为一个规则避免一个行为的发生,这就是结构影响行为。

系统性思考其实是真实的描述当前的世界,对系统的定义是:系统是由一群相互连接的实体(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运作。所以系统重点有三:

  1. 实体(要素);
  2. 连接关系

这里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果我们设定一个规则:线上出事故,部门就会受到惩罚,那么团队首先会尽量避免出现事故,一旦有跨部门协作首先会考虑规避责任,并且真的出现事故就一定会甩锅。

将案例进行系统化呈现的话:

要素(实体):事故数、团队A的规责策略、团队B的规责策略、合作效率、团队A的收益、团队B的收益、公司的收益;

他们的连接关系是这样的:

294743-20220612121403541-1313336100.png

每个部门规避责任的策略越多,那么他们自己的事故就越少,事故越少那么他们的收益越大,部门收益增大,公司的收益也会变多,所以部门内部一定会想方设法的甩锅,公司方面也不会完全反对

但是,因为甩锅导致的避责策略却导致了部门间的矛盾增多合作效率低下,合作效率低下一定又会降低部门收益,最终降低公司的收益,对此公司肯定不会同意

所以,这里的目标不应该是降低事故数,而应该是增加公司收益,所以要想办法降低公司事故数,又不能让避责策略严重影响合作效率,这是个复杂且矛盾的问题:

强调部门效率就要增加公司事故,增加公司事故又要降低公司收益,这里通用的策略是找一个平衡点:如果当前收益因为事故而降低严重,那就强调事故数;如果因为效率影响收益严重,那就强调合作共赢。

具体实操方面,首先可以对事故进行分级比如S、A、B、C,考虑团队合作效率初期惩罚S事故即可,事故问题过多的时候就从A级事故开始惩罚。

至此,一个系统性思考的案例就结束了,上面那个图叫系统循环图

除了结构影响行为之外,还可以衍生结构->模式(趋势)->事件模型,比如:

我们看得到的是出现了事故,我们分析下来发现近期出现事故的概率加大了,最终思考下来,我们发现是因为公司策略改变了:不追究S级事故,所以大家不再重视事故数了。

这就是一个更复杂结构影响行为的案例:底层的结构引起了趋势发展,最终大家看到的是出现了事故。

SWOT分析是常用确定目标的方法论,通过他我们可以找到接下来解决什么问题最有价值;系统性思考告诉我们真实世界的问题很难被彻底消灭,这里有一个平衡点,我们能做的是达到动态最优

一个方法论帮助我们找到问题,一个方法论帮助我们看清问题。

梯队方法论

梯队建设就是人才储备,招人开人;选题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人才是解决谁来做的问题,缺一不可,我常用人才九宫格方法论。

人才九宫格

正规的团队在每个绩效考核周期,都会由部门负责人或者HR牵头做一次人才盘点,产出物可以是人才九宫格,结论是团队健康度,健康度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1. 梯队健康度,即当前团队规模下,不同级别人数配比应该是怎么样的;
  2. 关键人忠诚度,副班长以及几个山头离职意向如何,有无单点(没有副班长自己就是单点);
  3. 关键人适岗性,判断接下来的团队资源应该用以培养谁;

九宫格填写的方式,基本如图所示:

294743-20220612121403340-597095037.png
  1. 第一梯队超级明星一般占比例的5%;
  2. 第二梯队潜力、绩效之星占比为各10%共计20%;
  3. 第三梯队熟练员工、中坚力量、待展现者加起来40%;
  4. 第四梯队问题员工占比各15%共计30%;
  5. 淘汰员工占比5%;

框架出来了,问题就是如何将人填进去,这里各个团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再赘述。人员全部填入后便可以重新梳理团队资源、团队格局,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 超级明星

超级明星需要做进一步培养,这里可以是给予更多的资源倾斜,让其承担更重要更困难的任务,吃最臭的屎,拿最多的钱!

  • 潜力之星

潜力之星本身需要被指派更多的任务,比如工程做得好,是不是也可以业务做得好,业务做得好可不可以管理做得好?

能完成更多的工作,能面对更多的人,能处理更多的场景,那么潜力之星便可以变成超级明星。

  • 绩效之星

绩效之星本身是非常熟悉业务的一批人,大概率本身工作也认真负责,忠诚度也高,但总让人觉得缺点意思,这个时候多半是这个同学本身已经到天花板了,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已经被打上了标签。

这个情况可以给他升职、升阶,扩大他的边界,给他更高级别的Leader或者导师,帮他开阔视野,以此帮助他突破本身界限。

  • 中坚力量

中坚力量俗称老黄牛,潜力方面可以先放一放,重点开发其对业务的理解,强化他的业务贡献度,帮助他过度到绩效之星。

  • 待观察者

待观察者本身会被人认为天赋很好,但由于自身因素比如好逸恶劳,也可能环境因素比如直属Leader限制而导致“高智低能”。

这里的手段可以是给他换个Leader,或者给他点独立项目,看其自身适合到潜力之星还是中坚力量。

  • 熟练员工

熟练员工多是潜力耗尽的员工,甚至是一些业务单点,守着一块难度较高的业务,几年如一日。

对于这种员工,可以主动询问是否愿意尝试更多机会,引导其往绩效之星或者中坚力量发展。如果其确实只关注其一亩三分地,只要不是太重要的单点,也可以暂时听之任之。

  • 其他员工

其他员工多处于淘汰边缘,可以在结构层面给一些改变的机会,但平时可以少花精力关注,在离职时候聊聊,看看抛开负能量部分,团队中切实隐藏的一些问题,这会是一个不错的信息渠道。

人才九宫格是很不错的梯队梳理方法,也是我们实际在用的一种方式,头部员工需要重点梳理,大概是这样的:

294743-20220612121403295-1260116315.png

此处之外,导师机制、奖励机制也是必须匹配项,介于篇幅问题这里不展开。

资源方法论

资源的使用很复杂,也没有什么固定方法论,后续会有专项文章介绍,这里建议的方法是:

  1. 冗余识别;
  2. 资源重塑;

具体操作层面,建立年度轮岗的机制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机制方法论

团队的问题是否得到系统性的解决,是否每次都依赖个人英雄

同学们实际干活的时候,依旧会有很多牛鬼蛇神影响进度,要匹配对应的机制,加速团队运转效率,减少不必要耗损;

机制的设计和推行本身就是创造方法论,这个也是高阶能力,后续以专项文章介绍。

辅导方法论

辅导的行为多是发生第一、第二梯队,我将辅导分为三个类型:

  1. 具体辅导,不协助解决具体问题,只讨论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2. 资源辅导,协助解决下属拿不到的资源,解决资源卡点问题;
  3. 机会辅导,给予下属能力以外的机会,并帮他兜底;

具体辅导不需要下场,只需要传授方法论帮助对面思维升级即可,比如我常常跟小伙伴讨论的方法论有二:

  • 5W2H
294743-20220612121403343-668327781.png

5W2H非常适用于将一个问题打开,核心艺术是单点打透、追根溯源。

  • 换位思考

我回让小伙伴去寻找工作中的三个角色,以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

  1. 朋友,这种角色需要完整的分享信息量和观点,与对方碰撞讨论;
  2. 镜子,这种角色与你实力相当,做事却风格完全不一样,更多的观察对比,看看他的做法是不是更优,这样更容易打破自己的认知;
  3. 导师,这种角色每个周期,准备好问题和自己的答案去与他交流,多听少说,虚心受教,但考虑背景,明辨所需;

并且告诫小伙伴,无论朋友还是导师,或者以后我们作为其他人的朋友乃至导师,都不能直接帮他们做决策,而应该:

  1. 提供足够的信息输入,记得提供输入即可,千万不要为信息图上主观色彩;
  2. 协助建立决策模型,根据什么条件选什么方案;

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直接给建议会出现“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无论是朋友、镜子还是导师,都是为了给自己乃至团队提供足量的信息,要么抓住机会,要么规避缺陷,身边找不到某个角色的时候,远端的作者,也可以是你的三个角色之一:

  1. 观点冲突就是镜子
  2. 观点一致就是朋友
  3. 感觉特别牛逼的文章就是导师

多读书不会是坏事嘛。

资源辅导的方式会更复杂一些,会帮助同学将当前的格局画出来,然后:

  1. 当前项目的相关者都有谁;
  2. 谁是朋友,谁是中立方,谁拥有什么必要的资源;
  3. 如何交换资源换取支持,给什么拿什么;

获得资源后,要告诉他如何使用资源,如何分配资源,甚至告诉他下次如何自己获取资源。

资源辅导是要让小伙伴知道,合作的真谛是利益交换,而共同的目标只是一个前提,甚至有时候目标不一致也能合作。

机会辅导有点揠苗助长的意思,即强行给小伙伴一个他不能消化的机会,期待他在这次历练下得到升阶的成长,这种场景下推荐人必须兜底,具体工作时候要协助其做大框架设计,粗粒度的梳理,给予合适的信息输入,防止他们走偏。

工作中还有很多方法论:

  1. 时间管理;
  2. 二八原则;
  3. 权责利模型
  4. ......

这么多的方法论不用都要了解,因为如果方法论是一辆车的话,那其中的燃料才是关键,这里的燃料是Leader的自身资源和Leader被环境赋予的资源:

  1. Leader本身的学识;
  2. Leader掌握的升职名额;
  3. Leader掌握的关键项目;
  4. Leader掌握的加薪额度;
  5. Leader掌握的信息量;
  6. Leader能够从环境获取的资源

这里Leader本身的学识经历不可复制,但后面的所有都是环境赋予的是可穷举的。

所以对于Leader来说一定要意识到,提升自身能力以及尽量获取环境的资源,再辅以合适的方法论才能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无往不利。

方法论只是工具,资源才是燃料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喜欢的同学可以四连支持:

294743-20220612121403476-482953358.png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微信群: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