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氪独家 | 累计融资超亿元,「共达地」用Auto ML助力AI超大规模精细化落地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7588969888422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辑 | 彭孝秋
36氪独家获悉,共达地创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达地」)已于近日完成A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寒武纪旗下生态基金三叶虫创投,老股东天奇创投和涌铧投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升级迭代、完善算法案例,完善生态体系构建。目前,成立两年的「共达地」累计融资额已破亿元。
「共达地」的核心产品是基于AutoML技术自研的全流程自动化训练平台,简言之,是用AI算法生产AI算法,操作方式也很简单,业务人员可以通过一键三连的方式,从零到一定制符合自己需求的AI算法。用户自助式上传训练数据,选择希望部署使用的芯片,训练平台就能自主进行模型设计、模型训练、参数调节和芯片适配优化。
据「共达地」表示,其自动化开发得到的AI算法,能够媲美和超越专业的AI工程师。此外,「共达地」的训练平台支持云端训练,边缘/终端一键模型下发,使得开发和使用AI算法就像安装和升级APP一样简单。
随后,「共达地」产品经理在和自动化训练平台的配合下,用2~3周的时间快速开发了100+个算法,构成了「共达地」的算法商城,涵盖了目标检测追踪、图像分类、语义分割、姿态检测、3D检测等五个大类视觉算法,覆盖80+个碎片化应用场景以及70+款AI芯片,这相当于以往人工方式5000+ 次的算法开发工作量。
此外,另一创新点突破了AI效能的掣肘,即提高了AI芯片利用率。目前,市场上算法普遍适配英伟达芯片,并不适配其他品牌芯片,这就导致在采用其他芯片的计算设备上运行算法时,芯片利用率仅为10%~20%。「共达地」通过和各芯片厂商合作,主动适配各品牌芯片,用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配芯片,能够将芯片利用率提升至50~60%,也就降低了芯片数量的要求,降低了算力成本。
AI到底是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它在不断读懂人的过程中,表现出千人千面的“智能”,并可以走在人的需求之前,给人超越已有需求的满足感,这是AI技术学习人、读懂人、走进人的最优解。但是,当技术走出学术楼宇,走进商业丛林时,AI到底能做什么?
答案是,超大规模和精细化。具体来说,AI落地的真实场景更像是一副徐徐展开的画卷,AI长在生活、工作、生产、制造的每个细枝末节、环环相扣的场景里。
比如,你可以在内蒙大草原的牧场里看到AI,当牧民希望判断养牛场的草量、水量是否充足、奶牛是否健康时,搭载AI技术的摄像头可以帮上大忙;你可以在广深莞的车间工厂里看到AI,当管理者希望判断员工是否疲劳作业时,也可以借助AI的帮忙来通过员工动作进行判断;你可以在你习以为常的居民小区中看到AI,比如老人摔倒时、垃圾满溢时,AI都可以做到第一时间来响应。
无孔不入的渗透到更多的碎片化应用场景中,代替人工的重复性劳动,就是AI的超大规模。
与此同时,AI也在变的更为精细化。这是因为当AI作为一种必要需求时,不像水、电、煤气一样成为一个标准品可以集中供应,而是会依赖于每个行业、每个场景、每个需求、每次设计和迭代一样成为无数个碎片化的定制品。甚至同一个算法,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运行在不同的设备上,都需要当作不同算法进行重复设计和开发。
超大规模和精细化,造就了AI供给和需求的高度不平衡:一方面行业的需求大量增长,一方面人才供给也在持续增加,但AI人才的缺口仍然在持续扩大。
2019年,我国AI摄像头出货量为684万个,预计2022年出货量达3458万,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70%。而此刻,这一高存量、高增量的行业仍存在尚未填充的想象空间,就拿落地最大的安防市场来说,2020年安防摄像头AI渗透率也不足5%,其余场景包括零售、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的渗透率则更低。而面向未来的预测更呈现持续增长状态,据艾瑞咨询数据,2019-2026年,AI带动相关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达22.3%。
而AI供给的数量却追不上需求上涨的速度。「共达地」创始人兼CEO赵丛告诉36氪,当前AI行业从业人数在100万左右,缺口就达70万。这也导致了AI从业者薪酬水平较高,《2021人工智能人才报告》显示,2021年行业的平均月薪在2万左右,远超各省份平均薪酬。
需求大、却极具稀缺性,AI的贵是其渗透难的原因之一。但不仅限于价格,渗透难的痛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AI到底要如何落地?难落地,是因为AI与行业之间的需求次元壁还没打通,产品经理、技术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之间都讲着一套不同的语言体系,畜牧业真实的需求落到AI架构师手上,就变成了一道逻辑推导题。
那么,走进人类的生活之后,新一阶段的AI又是什么?《AI极简经济学》中认为,AI的本质是让预测能力变得廉价了。在AI经过大量数据训练之后,预测的能力提高了,也就更进一步降低了决策成本和试错代价。书中用一个经济学原理来作出解释:把AI的预测能力看作一种生产资料时,一种生产资料的突然降价,意味着预测的供给会突然变多,那么以前依赖于预测的一些商业机会或资产就会大幅度增加,这就是互补品效应。
技术与商业的碰撞正可以体现在最简单的经济理念中。突破点回归到经济学本质,即如何用更低的生产成本,创造更大的生产力,并改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生产关系。「共达地」AutoML技术自研的全流程自动化训练平台给出了一种回答,即做企业背后的无限的AI生产力,以“行业+AI”的模式,以行业客户和伙伴为主角,理解各个行业晦涩难懂的AI需求。
在生产力上,「共达地」创新性地用自动化训练平台来代替人工开发,让AI工程师从重复的算法设计开发和调参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需求设计和技术研究突破等创作性的工作上,而懂业务需求的产品经理就可以训练出需要的算法;
在生产关系上,则将AI交付能力赋予广泛的生态合作伙伴,从芯片,设备,算法,到上层的行业应用,以更科学、正确的姿态将AI赋于百业。
至此,对于各行各业迸发出的AI需求,「共达地」的零代码自动化AI算法训练平台,省去了传统繁琐的AI算法开发部署流程。全程无需编写代码,只需产品经理简单操作,降低了算法的开发门槛、也提升了AI算法生产效率。
在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AI指数报告》中指出,2021年,中国AI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数的52%,专利申请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另一数据也同样醒目,在更检验质量的授权专利数量中,排名全球第一的是美国。所以,当新一阶段的落地方式变为“行业+AI”时,应以更轻巧的模式理解各行各业晦涩难懂的独有需求。
面对AI落地难、场景碎片化的问题,「共达地」自研的Auto ML数十倍速的降低了算法的开发和部署的周期和成本,借此持续构建生态合作伙伴体系,来和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实现超大规模、精细化的AI赋能百业。
在一项受金融圈喜爱的游戏德州扑克中,被认为可以体现人性和运气,它通过“不完美信息”的隐藏、不可计算的变量以及讲究概率的变数,刺激着更多人跃跃欲试。而这场游戏,也存在着三次翻牌的机会,在时机对的时候下注,也就增加了获胜的概率。如果目的地未曾发生更改,在新的阶段、新的变量之中二次翻盘,或许意味着拥有到达彼岸的更大可能性。
面对新的一年,「共达地」的目标是实现视觉领域全自动化,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发3D点云、视频理解、图像视频合成等需求场景,各行业不同需求与AI开发的大幅握手,也将让更多用户看到、懂得、需要AI。
团队方面,创始人兼CEO赵丛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共达地」核心团队来自大疆、华为、百度、腾讯等,研发人员占比70%,平均研发经验超十年。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