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更新螢幕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othree.net/log/2020/08/01/upgrade-my-monitor/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更新螢幕

LG UltraFine 5K

最近因為改用公司發的筆電,所以買了一台新螢幕,本來用的初代 Retina 5K iMac 就先搬回舊家了,這篇來記錄一下這次的螢幕的挑選過程。

初代的 5K iMac 到現在也已經有五年了,其實當初剛拿到就有點覺得硬體不是很夠力,沒有完美順暢的感覺,不過做 web 開發也還可以接受,直到前陣子有開始接觸 React Native 要編譯 native app 還有常常需要開模擬器,就很明顯的感受到電腦的速度不夠了,加上初代螢幕會有烙印問題,也是有點想更新,剛好拿到公司配發的筆電,於是就開始考慮要更換過去,然後就開始挑螢幕了,主要的挑選目標是:

  • 用 USB-C 做視訊傳輸介面
  • 想要更大的工作區域,而且我不想要多螢幕

因為想要單螢幕更大的工作區域,所以我一開始找 21:9 的螢幕,然後找到了買不太到的LG 34WK95U-W,寬高比 21:9,解析度 5120 × 2160,對角線 34 吋,支援 Thunderbolt 3、DisplayPort Alt 和筆電充電,DCI-P3 色域還有支援 HDR,其實總共的點數是筆 5K iMac 還要少,但是如果改成 scaled 顯示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工作區域,不過那個時間點已經找不太到貨了,當時蝦皮還有兩三台新品,但是我還沒要下單,結果某天突然就都消失了。

然後我就開始找看看有沒有其他同樣規格的螢幕,意外的 5K 螢幕其實很少,幾乎都是超寬的才有 5K,但是這樣垂直解析度就不夠了,結果只有找到MSI Prestige PS341WU,其實是 LG 同規格的面板,可能是不同型號,最近還有活動會送 X-Rite 的校色器和一張電腦椅,實在是很吸引人,不過雖然面板一樣,其他部分差異就蠻多了,像是它的 USB-C 接頭不支援 Thunderbolt 3,應該是只有 DisplayPort Alt Mode,所以筆電充電的能力也是個問號,要轉接 USB 還要多一條 up-stream 線到電腦,不過總之要 5K 螢幕好像也沒得選了,大概心裡就覺得就是這台了吧,不過我雖然好像差不多決定要買這台,但是因為當時還沒決定要把 iMac 弄到哪,所以還是一直拖著沒買(上面說的那台 LG 也是在這段時間賣掉的,之後才只剩下這台)。

不過就在我還在拖拖拉拉的這段時間,我就偶爾還會繼續研究,也花了些時間搞懂 USB-C 接頭的一些事,這部分之後會另外一篇文章寫,然後看到了Fira Code作者 Nikita Prokopov 寫的Time to upgrade your monitor這篇文章(內有簡體中文翻譯連結),這篇文章的總結其實作者也有整理出來:

  • It needs to be at least a 4k monitor. Both 5k and 6k are also great, of course.
  • You need to use the integer scaling factor.

其中第二點說的是要整數的 scaling factor,scaling factor 或許稱為 pixel density 比較有人知道,其實我本來也是有點堅持這點的,不過剛開始挑選新螢幕時有想要為了更大的工作空間妥協的,當時是因為我有先用筆電測試過,肉眼其實看不太出什麼問題,看完這篇我又開始猶豫是不是要 MSI 那台了,因為如果要整數倍(其實就是兩倍)的 scale,那 21:9 的 5K 螢幕實際上點數比正在用的 16:9 5K 還要少,工作區域事實上是變少的,所以,我找起了 16:9 5K 27 吋的螢幕,結果其實選擇一樣不多,基本上就是LG UltraFine 5K,但是這台有點舊了所以我其實有點卻步,花了很多時間看,發現這台根本就是 Apple Cinema Disaply 的 5K 版外包給 LG 做,雖然外觀不是 Apple 風格,但是各方面設計完全是 Apple 的精神在其中,列舉如下:

  • 有內建的 Web Cam 和喇叭,和 iMac、Cinema Display 一樣
  • 只有一個 USB-C 輸入孔,完全沒有其他的輸入介面支援
  • 沒有任何按鈕、沒有電源鍵、沒有 OSD 介面

這也難怪 PCHome 網站上還要放上這串字「 《貼心叮嚀》僅thunderbolt3接頭,只支援apple設備輸出!!!

LG UltraFine 5K

再繼續下去說我最後的選擇之前,先來說一下到底是不是有真的符合我目標的螢幕吧,其實是有的,就是Apple Pro Display XDR,介面不用說,他的解析度是 6016 × 3384,所以可以維持 scaling factor 保持 2,但是提供更大的工作空間,不過大家都知道他的價錢,所以就不用考慮了,然後其實我也蠻在意那個解析度數字不是很漂亮。

總之,最後我挑的是 LG UltraFine 5K,有幾個原因,一是工作區域大小,假如我願意接受非整數的 scale,那這台的實體點數 5120 × 2880 其實是可以提供更大的空間(相較於 5120 × 2160);第二是這台在 2019 年有更新過,新款型號是 27MD5KL-B,舊款是 27MD5KA-B,其實更新的地方很少,就是晶片更新修正一些 bug、支援 USB-C DisplayPort Alt,所以可以直接接 iPad,然後其他都沒變動,面板也沒換,不過至少我可以知道這台規格現在還沒有過時;第三是我一直很想試試看 Apple 一直以來的只接一條線同時傳視訊、資料和充電的方案。然後我買的時候 PCHome 剩下兩台(現在已經沒了),而且我買來才發現「沒有任何按鈕、沒有電源鍵、沒有 OSD 介面」這個特色。

LG UltraFine 5K

上週收到後花了一個下午把工作桌重新整理起來,除了螢幕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配件:

  • 螢幕懸臂:ERGOTECH FDM-PC-S01,這隻我是買 iMac 前買的,本來是要用在 iMac 上的,結果 5K 版好像不支援 VESA 轉接架
  • MBP 立架:Twelve South BookArc,之前 Apple Store 有賣的(現在線上商店搜尋已經沒有了),本來也有考慮Rain Design mTower,想要方正一點的話可以考慮這款,我挑選前一款的主因是它算是 Apple 認證的周邊廠商、然後覺得那個弧形下面如果要走線經過好像比較方便,不過結果而言是沒有線經過他的下方啦
  • Thunderbolt 3 Pro Cable冠上 Pro 之名的蘋果線材,兩公尺長度但是可以當 Thunderbolt 3 連接線也可以當 USB-C 連接線,不過我拿到螢幕後發現它也付了一條,不過沒有詳細的規格

LG UltraFine 5K

LG UltraFine 5K

還有一些是本來就有的,像是Benq WiT ScreenBar,之前是用 Plus,但是考慮到這次螢幕接上懸臂了,所以用回普通版,然後這個東西和 UltraFine 5K 螢幕不太和,如果裝正中間會檔到 WebCam;喇叭又換回 Bose Computer Music Monitor,體積比較小,可惜這對喇叭已經停產了,也沒有類似的後繼機種;另外就是弄完有點想要無線鍵盤,不過我還在等 Topre Realforce R2 的無線版本,當初 R2 剛發表的時候好像有稍微提到這件事情。

LG UltraFine 5K

裝起來後就開始試驗不同的 scaling factor 了,macOS 更新前好像不太正確,出現了 Pro Display XDR 的 3008 這種怪比例,還好更新到最新版後數字比較正常,比本來 2x 的 2560 × 1440 還要小的有:

  • 2880 × 1620、約是 1.78× (3.5/2)
  • 3200 × 1800、1.6×

LG UltraFine 5K

目前是先使用 2880 × 1620 的大小,最後還是想再強調一次,這台真的就是 Apple 跟 LG 合作的 Cinema Display 後繼機,連作業系統內都有專用的示意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