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40年不可成药靶点P53,下一个血与蜜之地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7297260658752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40年不可成药靶点P53,下一个血与蜜之地

氨基财经·2022-06-08 02:50
谁能脱颖而出?
v2_21e1d92cbde547bf91bbe7069fbdb4a2_img_000

在人类2-3万个基因组中,TP53基因绝对是一个令医学界又爱又恨的存在。

令人爱的是,TP53所编码的P53蛋白,会在人体内兢兢业业,寻找并修复那些被损伤的DNA,避免其带领细胞走向歧途成为癌细胞。

令人恨的是,这些本该守护人体基因的P53蛋白又时常掉链子,出现一些没有活性甚至帮助癌细胞的突变型。并且,P53突变广泛存在,在超过50%的癌细胞中,都发现了突变的P53蛋白。这也让P53看上去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广谱抗癌靶点。

但历经40年,人类对这些突变的P53蛋白还束手无措,至今仍未有P53药物获批上市,罗氏、强生、诺华等大药企纷纷折戟于此,强生、默沙东也先后宣布暂停相关的研究项目。

P53早已被行业定义为极难攻克的靶点之一。然而,面对不可成药的P53及其潜在广谱特性,仍有不少海内外药企继续挑战。PMV公司以及亚盛医药,均在ASCO年会上披露了最新临床数据,且初步表现出不错的潜力。

未来,P53究竟会成为下一个广谱抗癌药,还是继续吞噬药企的研发黑洞?

/ 01 /

亦正亦邪的“分子警察”P53

我们都知道,癌症其实是人类体内基因突变产生的恶果。

不过,面对可能潜在的基因突变风险,人体也并未坐以待毙。在人体内有不少抑癌基因,一直在与可能发生的基因突变作斗争。

具体来说,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两种类型的基因,一种是致癌基因,另一种是抑癌基因。

其中,抑癌基因是人体的健康卫士,一直在为保卫我们的健康不断奋斗。在众多的抑癌基因中,TP53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健康卫士之一。

早在1979年,科学家便鉴定出TP53基因所编码的P53蛋白。更准确地说,鉴定出的是具有致癌作用的P53突变蛋白株。

这也使得原本具有抑癌作用的P53蛋白被误解了近十年。直到1989年,科学家终于为野生型P53正名。

科学家发现,野生型P53不但不会致癌,反而是人类对抗癌症的好帮手。它能够调控细胞周期,帮助修复损伤的细胞DNA,还能够使得受损细胞凋亡。 

v2_76676597f6894b598039cdab3a50249b_img_000

也正因此,P53也被形象地称为“分子警察”。

作为“分子警察”的P53蛋白每天都在勤劳巡逻,检测人体中是否有因为辐射、氧化、致癌等因素损伤的DNA。一旦发现,P53就会在它们细胞分裂前进行修复,以免损伤的DNA导致细胞出现癌变的风险。

如果P53发现有一些冥顽不灵的DNA,在修复后仍会引发细胞癌变,或者根本无法修复,P53就会诱导这些损伤的细胞凋亡。

那么,既然有P53这个“分子警察”在,为什么人体的细胞还是会出现癌变呢?原因之一在于,P53的队伍中也会出现“叛徒”。

有的P53蛋白会出现突变,突变后其空间构象发生了改变,也就失去了活性。此时的P53非但不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反而会助纣为虐,成为致癌的推手。比如,诱导对癌症药物的耐药性、促进肿瘤扩散、生长,抑制癌细胞凋亡、促进癌细胞内血管生成等。

研究发现,在大约50%的癌细胞中都发现突变P53的存在。因此,如何拯救“堕落”的分子警察,使得P53恢复其原本功能,成了癌症药物研发的重要课题。

/ 02 /

“复活”P53的艰难之路

遗憾的是,P53虽已被发现40余年,但目前为止围绕P53研发的药物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要想恢复P53药物的活性困难重重。

首先,开发靶向P53的药物需要激活蛋白的活性。然而,激活蛋白的活性要比抑制蛋白活性难得多。毕竟让坏人学好,可比让好人学坏要难得多。

而且,在激活蛋白活性这方面,也没有什么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目前为止,靶向抑癌蛋白的药物研发几乎没有什么成功的案例。

根据《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临床上100多个靶向药物几乎都是靶向致癌蛋白的,并没有一种是靶向抑癌蛋白的。

说白了,“复活”P53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得通,还是个未知数。

已经有不少药物,在恢复P53活性的路上栽了跟头。比如,曾经备受期待的Eprenetapopt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从机制上来说,Eprenetapopt能够重塑突变折叠错误的P53蛋白,将其重新激活为野生型结构,从而发挥其抑癌作用。

这个机制不仅听上去神奇,在治疗TP53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1b/2期研究中,也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2020年12月28日,Aprea Therapeutics公布,Eprenetapopt临床Ⅲ期研究并没有达到临床终点。这也使得Aprea Therapeutics的股价暴跌78.08%,由前一日的25.09美元/股跌至5.5美元/股,目前其最新股价不足1美元。这便是新药研发的“残酷”之处。

其次,更艰难的是,P53是与RAS、MYC齐名的三大不可成药靶点之一。P53蛋白的表面光滑,没有合适的口袋能够与化合物结合,这也使得P53很难成药。

不过,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这些难题,不少药企选择“曲线救国”,通过抑制P53与其他蛋白的结合来恢复P53的功能。

其中,MDM2成为了不少药企的选择。MDM2是P53的关键负调节因子,在正常细胞中MDM2会介导P53的降解,使得P53蛋白维持在低水平。

罗氏的RG7112就是一款MDM2抑制药物,其通过抑制MDM2,来抑制MDM2降解P53。不过,在临床试验中,患者需要服用高剂量的RG7112才能起效。而高剂量的药物带来了胃肠道毒性、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多种毒性。因而,需要更为有效的MDM2抑制剂,才能减少药物毒性。

为此,罗氏又开发了强效MDM2抑制剂Idasanutlin。

Idasanutlin通过选择性结合MDM2表面的P53位点,使得MDM2无法与P53结合,P53也就无法被降解。留下来的P53便可以继续行使监督功能,杀死那些具有癌变倾向的细胞。

彼时,人们对这一药物寄予厚望。在媒体评选的2019年最具潜力的创新药中,Idasanutlin赫然在列。

但就在2020年,罗氏的强效口服MDM2蛋白抑制剂又一次失败了。

罗氏也并非大药企中唯一在P53蛋白上折戟的。

过去的十几年里,如强生、赛诺菲、默沙东都曾在这个靶点的研究上铩羽而归。基于此,P53一度被认为可能是一条“死胡同”。

好在,仍然有一些人在坚持破解这个不可成药靶点。

/ 03 /

研发又现曙光,

下一个血与蜜之地?

近期,一些药企的研发又为P53近四十年的研发之路,带来了一丝曙光。

比如,PMV公司的PC14586就是一款初具潜力的P53激活剂。在今年ASCO年会议论文摘要中,PC14586交出了一份看起来很不错的答卷。

PC14586是一款P53突变Y220C激动剂。P53突变体种类繁多,迄今为止已发现超过 25000个独特的P53突变,若是想要一刀切来解决所有的突变体,可能性并不大。

所以,PC14586选择以P53众多热点突变中的Y220C突变来下手。PC14586通过选择性地纠正由特定P53突变Y220C引起的P53错误折叠,同时保留野生型P53,以达到恢复P53活性、抗肿瘤的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将坏掉的P53结构恢复。

根据PMV公司披露的临床数据,截至2月8日,在29例既往接受过3线以上治疗的患者中,21例可评估效果的患者中有5例,也就是23%的患者达到了部分缓解。

这5例患者中,包括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患者。这也说明,未来P53激动剂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广谱抗癌药。而这也正是吸引众多药企前赴后继开发P53的重要原因。

在安全性方面,PC14586初步表现良好,79%的患者中观察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其中两位患者是3级不良反应,其余均为以、1/2级不良反应。

无论是广谱性还是安全性,PC14586均初步展现出效果。

在国内,也有一些玩家致力于P53靶点研发,比如德琪医药、亚盛医药、赛百诺等等。其中,亚盛医药研发的MDM2抑制剂APG-115,在ASCO年会官网上公布了最新的临床研究摘要。

摘要显示,在APG-115联合K药治疗成人及儿童实体瘤患者的II期临床中,对PD-1/PD-L1抑制剂耐药的黑色素瘤队列中38个病人疗效可评估,客观缓解率为为13%。其中,有2例患者完全缓解,皮肤黑色素瘤和葡萄膜(眼)黑色素瘤亚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4%和9%。

在PD-1 / PD-L1抑制剂耐药的NSCLC、尿路上皮癌和脂肪肉瘤队列中,分别有1例确认PR(部分缓解)。这也初步说明,APG-115对于多个癌种都有抗肿瘤活性。

未来,这些后来者能否改变P53不可成药的命运还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成药,将意味着一款新的重磅靶向药物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同时也将为药企带来可观的回报;反之,等待药企的可能是研发费用付诸东流,甚至如Aprea Therapeutics般的暴跌。

但在一款潜在“不限瘤种”的广谱抗癌药面前,这些风险总是值得的。

文/方涛之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氨基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 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财经”(ID:anjicaijing),作者:氨基君,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