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减肥真的好难,但瘦素真的不瘦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rime/story/vol020-Leptin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在现阶段,降低体重的方式仍是「少动嘴,迈开腿」的原则,任何想通过走捷径的药物、手术等干预体重的方式,都有可能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人体的比基尼小姐——瘦素

瘦素(Leptin)是一种脂肪因子,其水平的变化与体内的脂肪含量成正比,可对能量摄入的变化做出反应,从而调节机体的脂肪代谢。且不谈瘦素的作用如何,但从中文名来说,「瘦素」就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比什么「胰岛素」、「类固醇」等一众代谢调节分子高到哪里去了。如果把参与人体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比作海水浴场的话,「瘦素」一定是那个穿着耀眼比基尼的神仙姐姐,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但事实上,比基尼「瘦素」真就是一「花瓶」的角色,对于大多数肥胖人群来说,瘦素真的就是中看不中用。

瘦素可穿透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的瘦素结合受体。与受体结合的瘦素可产生厌食分子,降低食欲。当人体的能量储存降低时,例如体脂水平降低或长时间禁食时,瘦素水平下降,从而增加食欲和食物摄入。相反的,如在高体脂水平的情况下,瘦素水平升高会,进而导致能量摄入减少。

1
瘦素的作用原理图,图片来自 Quora

人体的循环瘦素水平直接反映了脂肪的含量,瘦素水平与脂肪含量呈正比。因此,肥胖人群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人群,女性的瘦素水平则高于男性。但是,在普通肥胖患者中,瘦素水平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是有限的,当瘦素水平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出现瘦素抵抗或耐受。如瘦素的技能无限强化,高脂肪所造就的高瘦素水平,怎可能产生肥胖人群呢?

在瘦素被研究人员发现后,其生理功能也逐渐被科研研究者阐明。瘦素参与在调节能量摄入、调节食欲、调节脂肪分解等过程中。在此看来,瘦素参与的生物过程都是减肥路上的一道道天险,使其有望成为跨越天线的桥梁、隧道。因此,科学研究者就提出:如果在肥胖人群中额外摄入外源性瘦素,是否可以降低此类人群的体重或体脂,从而研发出一种药物造福全人类。

于是乎,科学研究者就开始捣鼓瘦素,还真有不少研究涉及了肥胖人群与瘦素的关系,但不幸的是:外源性的瘦素摄入并不能显著降低肥胖人群的体重

我们具体来看看怎么回事.......

瘦素并不能减少肥胖

早在 20 年前,瘦素作为肥胖患者的福音,成为医学研究者趋之若鹜的研究领域。第一个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就是在 1999 年实施的。

1

这项研究纳入了正常人群和肥胖人群,受试者使用了不同剂量的瘦素治疗。从下图的结果来看 ,瘦素治疗的肥胖人群,体重在 24 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与注射剂量呈正比,俗话说「打得越多,瘦的越多」。使用 0.3mg/kg/d 的肥胖人群,在半年后体重下降了约 6kg 左右。

似乎看来瘦素的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血药指出的是,这个研究对受试者有严格热量摄入的要求,尤其是屡屡受伤的肥胖人群,在本实验中需要持续保持低热量饮食,这个体重变化有可能是因降低热量摄入导致的。研究者指出:由于该研究要求肥胖受试者每日减少 500kcal 的能量摄入,理论上受试者每周可减少 0.5kg 左右的体重,但是在未使用安慰剂的治疗组中,直至24周研究结束时,受试者的平均体重仅降低了 1.7kg,从侧面说明肥胖人群们的饮食依从性是有多差。

从最终的研究结果来看:接受较大剂量瘦素治疗的肥胖人群,体重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但他们的个体差异极大,瘦素具体作用的有效性仍需要打一个问号。同时,这研究跨度长达半年,如此长的时间才能减少 7kg 左右的体重,这对参与实验伊始时,BMI 指数高达 30、体脂率接近 40% 的肥胖人群来说,实属杯水车薪。最终,作者在该实验中设计的主要研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但通过二次分析依旧得出了正向评价:高剂量瘦素治疗可能对一些肥胖人群有效。给肥胖人群们留了一个念想,但接下来的研究则宣告了「减肥路上无易事」的残酷现实。1

1
图源 | PMC

随着研究人员对瘦素的不断研究发现,瘦素在人体中的浓度水平和体重关系并不成比例关系,甚至使用外源性瘦素干预后,体重仍无明显的下降。此时,瘦素抵抗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在人体的体外、离体和体内研究表明:游离瘦素水平波动在 30~50 ng/ml 的时候,即发生饱和作用,瘦素在此浓度的水平下,脂肪、肌肉等主要组织中,所有瘦素参与的重要信号通路,在不同性别、不同胖瘦人群之间不再表现出差异。意味着,对于高瘦素水平的肥胖人群们来说,摄入再多的外源性瘦素,机体均表示视而不见,且不会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调整。2

正因为瘦素具有饱和作用的特征,进一步在针对于体脂率为 35% 左右的肥胖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受试者的平均瘦素水平在 21ng/mL 左右,对受试者使用外源性瘦素干预后,虽然体内瘦素水平显著升高,甚至超过生理水平的情况下,对肥胖个体的体重减轻没有任何的影响,甚至体重下降的程度不如安慰剂组。3

研究人员表示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1

在上述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瘦素并不能如愿在肥胖人群中,发挥「大码装」到「比基尼」的转变作用。但是科研人员怎么会这么轻易死心呢?由于上述的研究,在使用瘦素干预的同时,进行了饮食的调整限制,研究人员认为正是这个因素,可能导致了瘦素的治疗效果不如人意。因此,有科研人员改变了受试者的饮食控制条件,将饮食控制的干预节点设置到瘦素干预的前 3 周,3 周饮食控制后,再对受试者使用瘦素。

1
图源 | RothCheese

不幸的是,不论是何种剂量的外源性瘦素摄入(10~20mg/d),受试者的体重均较安慰剂组的没有任何显著的变化。甚至在胃旁路手术术后的肥胖患者中,外源性瘦素的使用也没能展现出对体重的有效降低。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不论何种剂量的瘦素摄入,均没有显示出需要干预的不良反应。因此,瘦素的摄入并不能降低肥胖人群的体重,但是至少除了注射部位的疼痛外,也并没有什么坏处。4

有同学可能会说,瘦素也许并不能显著降低体重、体脂,但可能改善人体的代谢平衡,让肥胖人群的生理情况更加理想,从而为减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多数研究均表明:外源性瘦素的干预,并不会对如胰岛素敏感性、血脂、心率、血压、皮质醇等产生任何有生理意义的影响,外源性瘦素的摄入,对高瘦素水平的肥胖人群没有潜在的益处。不过有前瞻性的研究表明,由于瘦素可产生厌食的作用,通过完全禁食降低内源性瘦素水平后,再使用外源性瘦素干预,可以减少重新进食后的总热量摄入。但这项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具体能应用于实际中的效果如何,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5

瘦素为什么中看不中用

1
图源 | vecteezy

基于瘦素的疗法主要被用于治疗先天性瘦素缺乏症、脂肪营养不良、下丘脑闭经等疾病,可改善了此类患者的生存状况。由于在肥胖人群中出现的瘦素抵抗和耐受,使得瘦素不可能作为肥胖人群的减重手段。需要在此说明的是,如果肥胖个体属于基因突变造成的瘦素绝对缺乏,那么使用瘦素降低体重是合理的,但绝大部分肥胖人群并非如此。

瘦素的抵抗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 STAT-3 磷酸化实现的,因介导瘦素受体的信号通路传导受限,造成机体对瘦素出现饱和作用或耐受作用。因此,在高瘦素水平的肥胖人群中,对其进行干预并不能到满意的效果。同时,肥胖的原因并不单是一个机制导致的,是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对单个机制的干预,并不能逆转胡吃海喝的躺平性肥胖。

如在肥胖的发展中,胰岛素是重要一环。在进食后,摄入的氨基酸、脂肪酸和葡萄糖的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可抑制肝葡萄糖输出和脂肪组织脂肪的分解,降低血糖和脂肪酸水平,同时增加肝脏脂质合成,以便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一顿饭中的大部分葡萄糖沉积在肌肉和肝脏中,只有5%最终被脂肪组织吸收。而肥胖人群中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是代谢系统功能失调的关键一步,最终可能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出现。此外生长素释放肽是众多导致肥胖的机制之一,其作用于下丘脑摄食中心以刺激食物摄入,并抑制胰岛素分泌促进肥胖并提高血糖。

总地来说,减肥不是能通过单纯干预某一个机制能可实现的,是需要建立在饮食与运动的等综合管理措施下,才可能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6

已上市的瘦素相关药物

虽然瘦素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发现了,曾作为研究人员的明星备受追捧,研发了多种潜在的药物或化合物。但随着进一步研究证实瘦素在肥胖人群中的作用甚微,这些药物或化合物大多石沉大海。不过由于瘦素切实参与在脂肪代谢的过程中,仍有研究在不断探寻瘦素治疗肥胖的可能。

1
图源 | Clipartstation

近期 Rhythm Pharmaceuticals 公司的药物 Setmelanotide (IMCIVREE™) 正式上市,用以治疗瘦素受体缺乏引起的肥胖症。该药物的三期实验研究表明:在用药的1年时间内,患者可以减少约 10% 左右的体重,是治疗此疾病有效的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的适应症是瘦素受体缺乏的患者,为先天性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肥胖疾病,并不适用于普通肥胖人群。7

而 Celastrol 作为瘦素增敏剂,在动物水平已取得令人兴奋的效果。Celastrol 通过增加瘦素敏感性,从而抑制食物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可使高瘦素水平的肥胖小鼠体重减轻高达 45%,具有辽阔的应用前景。但该药物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仅在动物水平得以验证,且其具体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最终能否应能用于人体,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8

因此,目前普通人群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任何可以用以治疗的瘦素,但凡有人假以「该产品富含瘦素」为宣传,那一定是奸商,转手举报至《国家反诈中心》!

「瘦素」有着天仙一样的名字,却对肥胖人群的减肥大业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花瓶一个。在现阶段,降低体重的方式仍是「少动嘴,迈开腿」的原则,任何想通过走捷径的药物、手术等干预体重的方式,都有可能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不要轻信任何非运动及饮食控制的「减肥偏方」,除非是正规医疗机构的有相关资质的医疗专业人员所给予的建议。毕竟在我们医疗行业,亲信「减肥偏方」的医护也不算少数(手动摊手)。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1] Heymsfield SB, Greenberg AS, Fujioka K, et al. Recombinant Leptin for Weight Loss in Obese and Lean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Dose-Escalation Trial. JAMA. 1999;282(16):1568–1575.

  • [2] Moon HS, Huh JY, Dincer F,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saturable nature of signaling pathways induced by metreleptin in humans: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in vivo, ex vivo, and in vitro administration. Diabetes. 2015;64(3):828-839.

  • [3] Chris J. Hukshorn, Wim H. M. Saris, Margriet S, et al. Arthur Campfield, Weekly Subcutaneous Pegylated Recombinant Native Human Leptin (PEG-OB) Administration in Obese M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Volume 85, Issue 11, 1 November 2000, Pages 4003–4009.

  • [4] Zelissen PM, Stenlof K, Lean ME, Fogteloo J, et al. Effect of three treatment schedules of recombinant methionyl human leptin on body weight in obese adult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05 Nov;7(6):755-61.

  • [5] Perakakis N, Farr OM, Mantzoros CS. Leptin in Leanness and Obesity: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21;77(6):745-760.

  • [6] Paniagua JA. Nutritio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ysfunctional adipose tissue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 World J Diabetes. 2016;7(19):483-514.

    Müller TD, Blüher M, Tschöp MH, DiMarchi RD. Anti-obesity drug discovery: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Nat Rev Drug Discov. 2022;21(3):201-223.

  • [7] Clément K, van den Akker E, Argente J, et al. Setmelanotide POMC and LEPR Phase 3 Trial Investigator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etmelanotide, an MC4R agonist, in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obesity due to LEPR or POMC deficiency: single-arm, open-label,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0 Dec;8(12):960-970.

  • [8] Liu J, Lee J, Salazar Hernandez MA,et al. Treatment of obesity with celastrol. Cell. 2015;161(5):999-1011. doi:10.1016/j.cell.2015.05.011

© 本文内容为少数派独家版权,仅限少数派会员在本平台阅读体验,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