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自私,你都不会?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6965039572429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自私,你都不会?

王智远·2022-06-06 01:00
希望你能收获「无需抱歉」的关系。

对别人好是公认的美德。

的确,很多研究证明「利他」能为自我带来的好处;但也发现,没有原则地放弃自我对他人好,很可能是一种病态的利他( oakley,2012 ) ,反而会给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某个视频,男孩用省吃俭用攒两个月的工资为女朋友买了部手机,但对方最终还是和男生分手了。

女方认为对方表达爱的方式令人无法接受,不是真正爱TA;该理由想必你也会有所诧异,都这么好,为什么换不来应该得到的?

没错,我也非常诧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学学习,我认为一个真正不懂自私的人,TA对感情的表达会存在偏见。

研究发现,一些人为了喜欢不计代价维持情感和人际关系,通过对方反馈来确认自我价值,均属于关系中的“自虐”。

这样的牺牲与付出不会真正快乐,长期彼此都会不堪重负;正如克罗克等人指出的,任何需要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目标都不可持续,长远对两方都不好( Crocker ,2018 )。

到底如何做?

假设上述男主是你,内心肯定会说“我大概率不会买”;该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至少我认为在自私与各种感情之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条界限。

自私的分类

谈及自私,许多人习惯把“自顾自己利益不管集体利益的人”给贴上自私的标签,我非常不赞成,但无能为力。

假设连自我基础需求(利益)都无法保障,何以满足团体?

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早些年写过一篇文章为《自私与自爱》以此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结论指出,“现代社会文化充斥着对自私的禁忌,这让人们对健康的自爱感到很内疚”。

原文是这样说的:

自私本质是最大邪恶,但它却被用来操控;目前在学校、家庭、文学教育或社会中都成为人们常用的工具之一,“不要自私”是句铭刻在千千万万孩子心中的话,一代又一代。

正是在“不要自私”的训诫中,“自私”的概念却被模糊扩大了,你很难定义它确切的含义,并会有意识关联在多种场景下。

不要自私意味着「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违背别人的愿望;它还意味着「不要爱自己,不要做自己」;正是这样的“不要自私”传达给人们一种什么信息呢?

我们活在社会、公司规则下,自我感受不重要;我要臣服于更重要的东西(责任、期待)等以此牺牲当下的小我。

聚会时不抢着买单就是自私;兄弟向你借钱,不答应就是自私,只顾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跟别人帮忙就是自私;仔细想想,这不是强行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别人吗?

我们又凭什么说服自己的利益。

不得不说,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提倡「无私精神」,这当然是好的一面。

但演变成不奉献就是自私的表现,难免给每个人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也无形中增加人与人的社交成本。

因此,在“自私与不要自私”中间徘徊久了,“不敢自私,对自己好”反而成为一件难事。

v2_3b9519e83fcd4ad1ad43e14466671482_img_000

你看不到,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当被满足时内心会充满不安感,甚至不敢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争取,在取得成绩时会有一种不自信、不配得到的冒充感。

严重者不允许自己休息和享受,在休息时会觉得内疚;亦或者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照顾。

弗洛姆说:这是外在声音内化成的一种对自我的敌意;那到底什么是自私?我认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1)主观自私意识,2)客观自私行为

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认为,种族的继续繁衍不是物种的自私,而是基因的自私,进化的目的是为实现基因最大利益,基因就是DNA。

生物从本质上看是各种不同基因的组合,由本能的去推崇想要、寻找和改变的动力;而这种动力进化随着发展便会形成意识形态。

前者的另一面也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想要更多」的意思;是人就不可避免。

哪怕提倡无欲无求的佛家高僧,脑子中也难免会时不时冒出各种自私的念头;只不过他们可以修炼得好,没有转化成外部行动。

后者可看做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按照程度可分三个层级:1)舍己利人,2)利己利人,3)损人利己

首先,可能你会奇怪舍己利人怎么算是自私行为呢?事实上绝对无私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关系取舍上平衡,因此所有无私也是相对的。

举个例子:

家庭关系里父母包庇子女属于无私的爱,若子女犯错对社会而言属于“自私行为”;战争中的舍己报国属于无私,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则是自私的。

其次利人利己是很多人为“自私”做开脱时最喜欢用的处方。

他们会说自私可以,但只要不伤害别人就可以;或者这件事有利于别人就更好,但本人经常出现言行不一状态,也正是所谓的「道德绑架」。

想想看,连舍人利己有时都会伤害到别人,又哪来这么多利TA或利己不损人的行为呢?

再者损人利己许多人就比较清楚,一般表现出“你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自己却因几块钱的水果与周边商家争吵不停,做着小肚鸡肠的事情。

总而言之,社会从来不是单一色彩也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自私也同样,人生所遇的问题都不止一个答案。

它就像一种润滑剂,经常让你在进退两难中取舍;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所得结论自然不同;那是谁影响了你的价值选择呢?

价值与人格

具体而言,有“成长环境”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

心理学家吉利根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发现,一名男孩出生时若抚养者是母亲,在情感上会出现“男子性气概”,他们会经历大量「你要独立自强」的教育。

但女孩不同,始终在和母女关系中长大,比较依恋母亲;所以成熟后会逐渐形成自我身份感。

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始终与「关系」缠绕在一起。

在关系中长大的人有更强共情能力,对他人的感知更加敏感,也会为关系的维护付出更大努力。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女性的自私人格与男性相比,某些情感下更弱一些,这也验证了「母爱」的伟大;可在关系中长大的人,价值观、自身感受也会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

有时女性会因为他人的意见质疑自身感受的“道德性”,也会根据别人眼光调整判断;男性相比较少,妈宝男即其中一类。

我身边就有此类案例:

小时候与我一起上学的邻居家孩子,各方面一直是母亲陪同。

由于母亲当家,教育理念也与男性不同,她认为比起财富和地位,和睦家庭关系是最有价值的,也是男人长大成熟后应该追求的。

现在看来,的确这样。

他已经有两个孩子,和妻子在电子厂做着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每年过节定期回家看望父母,非常孝顺。

另外一个发小却不同,我经常听他在和我父亲的沟通中谈到“你们没有经历过穷日子不知道万事难”,一旦没有物质上的宽裕生活,你们就会知道还是钱有价值;长大要趁年轻大胆闯,去做事业。

在大学时我那位发小已经出去打零工、实习锻炼自我,现在看来,他父亲的价值观,的确是目前社会中盛行、有利于个体谋生长期发展的。

由此来说,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但个人最初对于价值的认识也会随着变化而调整,可不会出现太大差异;这也见证了那句卢梭在《爱弥尔》的名言“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而自私人格是在「价值取向」和「关系」两者交互下产生的。

Horner (1970) 曾分析过一个关于女性成功的故事,安妮取得全班最好的成绩但TA却并不开心,TA认为“分数高就是成功”的判断逻辑里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自我想要的。

v2_8fc97f9347664fed84fa2beb4b4099a4_img_000

当然,在社会中也有一些人打着“女权”主义批判那些放弃家庭和感情去追求事业的独立女性。

这种强价值观的输出,其实和灌输女性要以家庭为重,看似截然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因为它属于霸权逻辑,仍然粗暴地想要绑架别人价值观;在此背后透露的其实是一个人的选择,而选择无非面临的是「目的倾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觉得自私就是「满足自我」或「伤害他人」,实际情况是没有绝对对错,也没有绝对“真相”,只是我们所看到的视角略显不同。

比如:你毕业后按照父母的意愿找到份稳定的工作,到28岁时在家相亲结婚生子;退居二线照顾家庭。

当然你也有另一种选择,毕业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独居过着想要的生活,认为年轻应该创出属于自我的一片天地;可在父母眼里认为你不孝顺,30岁出头也不结婚。

双方有错吗?都没有。

我也经常为此类事情和父母争吵,一次次在争吵中妥协;在我看来,满足自己从而伤害他人的感受并不是一种“道德污点”,而满足他人牺牲自己就属于对人生的不负责任。

可以说父母、我们、领导、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真实的;这种情况下,一种幸福必然伤害另一种幸福,价值取向必然伴随着他人的牺牲;所以,这是自私但我们不必自责。

我见过很多人因为此类事情的选择做出自我牺牲,甚至还有人在犹豫不决中做决定。

待后来回顾时,满嘴抱怨的说「都怪别人、都怪父母」,其实不怪他们,怪就怪自己没有“认识事情的能力”。

因此,自私不是因别人的评价,或某些逃避、恐惧下生成而是一种价值取向。

搞清楚内心快乐的来源,选择哪个更容易让自己幸福才是「自私」的第一步,但我们也要小心那些「不健康的自私」。

自私的正反面

伟大思想家马克思说,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既自私又无私,他既能满足自我同时又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主动付出。

心理健康的人多半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极度自私的人相对难以分辨;他们总打着各种幌子横行霸道,可通常有两种重要特征:

1)利益至上,2)缺乏同理心(Empathy)

热播电视剧《二十不惑》中有段情节,姜小果给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王薇借300块钱,后来姜小果想换手机让对方还钱,结果没还还引起同学围观;并被批评没有同情心。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道德绑架,极度自私的人善于利用大众的同情心,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别人无私奉献,工作中也极其常见。

其次在他们的世界中只会考量自己的利益,经常为了利益枉顾他人;背后实则为缺乏信任、安全感的表现。

因为他们谁也不爱,所以很难建立信任,造成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对个人能力的信任,而是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同理心弱也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那眼中剩下的也就只有「利用」。

那健康的自私是什么样的?

临床心理学博士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提出一种新的责任观;它认为:

在沟通时我们需要把负责任的对象、从他人换成关注“关系”本身,即我们应当向关系中的每一方负责(每一方也包括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处理问题过于简单粗暴,直接抛出一种结论,然后为此争吵或冷漠,这都不是一种真正负责的方式。

v2_3ffa987bbf284cb580e82c473caaec52_img_000

关系和真相一样复杂多面,真正处理的方式应当尽可能把关系中的每个人都考虑其中、尽可能考虑已知、复杂的因素。

然后在每个环节充分沟通,这样决定就不再是一个结论,而是充满了沟通、谅解、到解决的过程。

比如,借钱这件事。

你可以先尝试询问对方遇到什么困难?并表示谅解,再说出自己是否能够支持,以及支持额度和需要什么时候偿还、怎么保证到时候能够拿到?

这样,双方的安全系数都得到了保障。

一上来就回拒是多数人一贯作风,TA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让彼此的交情变得越来越淡,并在双方内心留下不好的印象;想想看,是不是?

所以,我们在判断责任时,不是一下给出一个选择A/B的绝对值;而是尽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权衡所有可能性。

充分站在「关系」做出一系列决定而非“一个”决定,这样才能对彼此负责。

由此看来,新责任观带出新的解题方法是对责任负责,它适应很多情景;但清晰的是,没有一种真相是孤立能够存在的,在沟通和共情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就会发生改变。

健康的自私

我们该怎么保持「健康自私」呢?我认为有三个条件:1)了解需求,2)彼此共情,3)真诚表达

首先,当接到朋友发来的诉求时不要着急回拒或答应,应该留出充分的时间了解自己和对方真实“需求”。

假设内心出现「我是不是太自私」的对话时,不要着急下结论。

因为这种怀疑会使自己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中,不要被该念头带着走;可以尝试用第三方(关系)视角审视,把自己抽离出来看问题。

我在出版第一本书《复利思维》时找大佬帮我写推荐语,曾遇到过此类问题;我不知道别人能否答应,主要原因是自我的诉求和别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需要给对方提供更多的履历、项目成功经验背书证明自己优势,对方才会认为“给你背书我也有面子或拉高身段”;假设我一直只阐述需求不考虑其他,最后结果一想便知。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朋友在决策时喜欢用第三方立场做参考,他们拿不定注意会找「伙伴」帮助,会问如何是你该怎么办?

这种往往得不到自我想要的答案,毕竟别人没有经历过就无同等感受;即便经历,人与人的磁场关系也无法复制;所以,真正能处理的人还是自己。

v2_ac57ada13a5445d596eb2bc528508133_img_000

其次,彼此共情本身在“洞察和区分”。

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提出的萨提亚沟通模式我认为非常受用,让我在表达中学会区分自我、他人、情景、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我是洞察交互中自己的情绪与需求、他人是对方的情绪和需求、情景为引发冲突和具体讨论的事件。

忽略到任意一面都会陷入委屈自己或讨好对方上,最后会变成自责与指责。

随便举个例子:

每逢过节跟父母通电话过程中,常有争执发生;都是多穿衣服、注意安全等嘘寒问暖的问题,有时可能因为一句质疑就出现摩擦。

其实,唠叨是一种关心。

假设自我没有觉知到背后的情绪,即便是好心嘴上也不很愉快;既然知道最终要妥协,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让对方可接受、自我更满意的方式呢?

另外,维琴尼亚·萨提亚认为人分为五种,讨好型占据50%,指责型占30%、超理智占15%、回避型占0.5%,一致性只有4.5%;而追求的健康自私就属于那4.5%。

所有的彼此共情最后自然少不了表达,作为在社会职场多年的人而言,我认为说话的方式和内容都不是最重要的。

有时自己觉得很得意的表达,其实成熟的人一听就知道真假状态。

假设若不在公众场合下,大可不必小心翼翼,你只需把两者之间自我所想、所感、期望和觉得产生的误解拿到“桌面”坦诚相待即可。

值此,自私自利的人不受欢迎,但无限满足对方需求的习惯不是好事。

易于接受他人要求的习惯会给对方造成惯性依赖,求助方会不断增加难度,一旦无法得到预期结果又会产生不愉快心理。

多环节的真诚沟通,找到一个可以确保双方心理和感受都维持在平衡位置的状态,才是对「关系」的一种良好维护。

总结一下:

正确认识“自私”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连自己都不在乎还怎么懂得爱护别人?同等,完全丧失自我保护意识的人无法给予他人保障。

其实放下一些自认为“应该或不应该”的事情,多考虑些是否开心或快乐,也许更能相互成就,希望你能收获「无需抱歉」的关系。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