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代币经济模型、人机协作和民主治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btc798.com/articles/9022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代币经济模型、人机协作和民主治理

BTCWan1天前1492

通过研究 The Commons Simulator 模拟器,本文对代币经济模型、Web3 项目机制协调、人机辅助社会治理和 Web3 生态下的投票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如何基于 The Commons Simulator 模拟代币经济模型

代币经济(Token Economics)对于部分的 Web3 的参与者而言,“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似乎任何一个项目都得发币,以至于有了“发币就能解决问题”的 meme。

但另一方面,代币经济涉及哪些内容,相互之间如何影响,最后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是在一个去中心化的虚拟社会中发币,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似乎是经济学家、项目方才会去考虑的内容。然而,稍微学习过经济学的小伙伴就会认识的格里高利·曼昆认为:从相当大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唯一有别于其他物种的东西就是货币。代币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项目方创造的小宇宙里维系运转的货币。当然,某个小宇宙中的代币在这个小宇宙与小宇宙外部的世界进行交流时,代币也会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套好的代币经济体系可以让项目方创造的小宇宙生机勃勃,每个人都从中得到合理的收益,小宇宙能可持续的运转发展。反之,不好的代币设计则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因此,无论是投资还是希望通过 Crypto 以及 Web3 对组织形式、社会未来的发展进行探索,代币经济都是无法绕过去的一道门槛。基于代币经济的重要性,同时为降低人们学习的门槛,BlockScience 和 The Commons Stack在cadCAD 的基础上开发了UI小游戏,期望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引导玩家了解在未来的去中心化治理中一些新的工具(信念投票等)的重要性。通过软件模拟的方式,帮助各类 DAO 社区或项目快速高效的进行代币经济设计。

1.1 游戏背景

游戏背景设定为世界的生态系统已经崩塌,作为主人公的玩家穿越回到过去,在 cadCAD 帮助下教导社区创建再生,以期拯救世界。在游戏中,玩家需要确定这套新系统的初始状态、社区资金的分配比例、投票速度、退出机制等,最终游戏给出模拟结果,以及是否成功拯救世界的评分,满分 1000 分,高于 500 分判定为拯救成功。

玩家需要按照顺序对 6 个输入变量进行设置。

第一个变量是初始创始人的数量。作为初始状态,这个变量可以帮助确定RxC的储备池(为 RxC community token 提供价值的资金)、资助池(资助社区项目的资金)、扩张联合曲线(Augmented Bonding Curve)的设计和社会的初始开始。

第二个变量是初始提案的数量。这些提案是由RxC社区提出来需要资助的项目提案。

第三个变量需要玩家决定初始启动资金中资助池资金和储备池资金的比例。资助池资金是一个系统参数,将会直接影响游戏模拟开始的初始阶段。

第四个变量玩家将决定资助池中资金可以一次性取出的最大百分比。可以取出的最大资金量是动态变化的,这取决于资助池中的资金量。这个变量也是一个系统参数,但是不像第三个变量那样对模拟的初始产生影响,这个变量影响的是模拟发展过程的后期。

第五个变量是投票速度。游戏设定采用信念投票作为社区决策是否资助提案的流程。信念投票(Conviction Voting)是 Aragon 提出的,这是一个连续的投票过程。如果一位参与者将他的 token质押在一个提案中并一直持有,他的投票权利(效用)将随着时间增加。玩家在这一环节需要决定的投票速度是指个人投票占到全体的 80% 所需要的天数。这也是一个系统参数,影响模拟发展过程后期。

第六个变量是退出贡献,指当社区参与者决定退出社区并且销毁他们手上的 token 时,玩家需要决定该有多少百分比的资金流入资助池。

1.2 比赛过程

我们组织了一批小伙伴,基于 The Commons Simulator 进行了模拟挑战实验。社区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去挑战贤能治理的高分榜和尽力破坏的系统下限。

以下为摘选部分参与者的精彩感悟。

qiwihui.eth:“先整体找一种混乱的方案,得到一个初始分数,然后研究每一个参数在整个参数区间的变化情况,找一个让分数快速下降的参数,然后固定这个参数找其他参数,不断迭代,这过程应该是快速下山策略,找最陡的地方,类似于梯度下降。计算时间:这过程中调整一次参数页面大概要操作 10-20 秒,结果计算大概是 20-40 秒,所以整体一分钟,所以要估计一下哪个参数对结果影响最大,以及试参数的时候,每个参数大概范围都是 1~100,可以用步长 10 或者 20 去试,这样一个参数整体估计 5~10 分钟。这个方法是纯计算方法,并不通用,图个开心就好。”

Zuriaake:“从参数来看,一个不错的平均分好像体现在小而精的团队与提案,和倾向回馈国库或社区。“

ScaSte:“虽然没刷出最高分,但试下来,传达的意思还是挺明确的,启动团队一定是偏小的,国库一定是要充足的,钱也是不能乱用的,不掉点肉也是不能退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模拟出其他思路的。”

vimky:“总结:最小一凑戳人闷声发大财。”

ColdRainNight:“我用了两套完全不一样的数字,都得出了 995 的分数,所以我麻了,不知道那 5 分差在哪。少数人参与,项目也少,退出收费低是一种。人多参与,项目也多,退出收费高也是一种。”

RebeccaWONG:“我拿到 1000 分的模型可以说是超级集权了,就是几个人合伙割韭菜的意思哈哈哈哈哈哈,然后我其实不是首先从 1000 分发现这一点的,我是试了一下极度去中心化,结果给我来了个目前已知最低分 -8299。”

Ricky:“我在想他是不是要表达的是还是要有一定的效率, 太过去中心化在 token 模式下,可能就会容易挂掉,做不起来。”

2. 代币经济、人机协作和民主治理的思考

以下是基于 The Commons Simulator 的模拟测试,我们对代币经济、Web3 商业和金融模式的机制协调以及计算机协助决策和民主治理方面的一些思考。

2.1 机制协调

自人类发明了“交易”以来,金融行为与交易行为就是伴生关系。但目前涉足 Web3 进行模型设计的参与者,往往会忽视甚至刻意对商业模型和金融模型进行了分离设计,从而保证“机制性坐庄”的赢率,进而导致所设计的经济体 Ponzi 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死亡螺旋。

首先我们并不否认,在Web3和Crypto语境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金融模型构建的全新方式,进而催生了金融模型先于商业模型的发展模式。正如A16Z近期发布的加密行业2022报告 Introducing the 2022 State of Crypto Report 中所述:在 Web3 的环境下,代币的价格的上涨推动人们对项目的兴趣,然后推动想法和活动,进而促使商业模式的创新。

然而,如果我们以传统金融分析的视角来看待目前 Web3 项目生态就会发现:绝大部分项目并没有实现商业模式的价值捕获。大量项目的币价抬升,只是因为不断有后续入场者的购买,而不是因为项目本身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在社会金融体系中交换了价值。换言之,我们只看到代币经济的高速空转,而利润表上的 Income 部分几乎为 0。这对于持传统金融投资观点的人来说,就是旁氏无疑。以巴菲特无比推崇的指标 ROE 净资产收益率为例(ROE = Net income/Shareholder's Equity,该指标是公司净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以及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一般来说,ROE 数值越大,表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巴菲特坚持只有一家公司的 ROE 常年保持在 20%~30% 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绝大多数 Web3 项目的 ROE 近乎为 0。就算是放开思路放宽标准,认为代币的价值捕获兼具了预收账款的负债属性,也具有所有者权益的属性,也就是用户购买代币入场即可认为是项目的 income。那么,对一个发行代币的 Web3 项目来说,就产生了一个相当夸张的项目财务杠杆。这也是受到市场热捧的 Web3 项目巨大造富效应的源头。

但是,这种金融模式先行的方式,如果项目方在巨大的经济效益前“不思进取”,那么就会导致项目的代币并没有成为联通系统内产生的产品服务与系统外的价值进行交换的桥梁媒介。代币的购买者选择购买、持有代币的理由,并不是对项目商业模式的认可或者对其未来可能实现的社会价值贡献的预期。项目的开发者/贡献者,通过代币经济获得的收益,也不是来自于其所做贡献与社会系统的交换。同理,项目方的超高杠杆经营模式,无非是将经营风险转移给了投资者的权益资本部分。

以近期被广泛讨论、颇受争议的稳定币类项目为例。如果简单的把项目的商业模型看做项目背后的价值支撑,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作为第二条划分的维度,那么现有的货币体系可以放入下图所示的坐标分类系统中。

1694 年,为了进行英法战争,英国王室向伦敦 1286 个商人,以股份制计息 8% 的形式借贷了一大笔战争款项。这项贷款促使了英格兰央行的诞生。该银行发行的英镑一开始只是用来记录黄金的单位,于是其价值波动极大,难以广泛使用。于是,时任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的牛顿,确定1英镑锚定 7.32238 克纯金,以政府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英镑这种代币背后的价值,并以中心化的形式为这份价值支撑背书。人们不用再携带金币,用英镑就行,于是基于英镑的价值流转网络建立起来。

其实随着大英帝国在全球建立殖民地,作为各殖民地产出价值的中间交换物,英镑已经具有了与黄金脱钩的能力。相反,奥派经济学家认为,因为锚定黄金储备,其实会限制货币的发行,进而制约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项成就最终被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与黄金脱钩的美元实现。与黄金的脱钩,失去了硬通货的背后支撑,美元并没有崩溃,反而与全球化的进程同频共振让自己成为了国际贸易结算中无可替代的存在。是美元真的没有支撑在空对空转么?显然不是,从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到,虽然没有了黄金这种难以转移依靠共识体现价值的支撑物。但依靠美元作为价值流转中介的全球经济体系都成为了美元的背后支撑。同样,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去中心化的 Web3 语境中时,无支撑的算法稳定币比有支撑的 USDT,应该有更诱人的前景。这种观点也符合哈耶克的理想货币体系理论。然而,至少现阶段我们看到算法稳定币死亡螺旋本质上的原因是,其既没有实际的支撑物,也还没有足够广阔可落地的商业模式支撑。

但面对当前大量对算法稳定币,乃至Web3金融机制的质疑,我们认为**:**

首先大可不必“穿新鞋,走老路”:将 Web3 项目的经济体系和商业体系完全剥离,摒弃代币经济现有方式,将 Web3 做回传统公司 stock 的形式。我们的这份笃定来自于 Web3 生态所依托的大量 Blockchain 技术,及其所带来的的广泛的去中心化信任机制。按照社会学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观点,人与人之间所构建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无信任且完全竞争的霍布斯(Hobbesian)社会、部分信任部分竞争的洛克(Lockean)社会和完全信任和谐的康德(Kantian)社会。建构主义代表学者如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和我国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教授认为,促使人类社会从霍布斯形态想康德形态转化的启用因素(Enabling Cause)是基于自我约束的信任(Trust)。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我们认为 Web3 的金融模式在通过造富效应将大量社会资源吸引过来后,其相比过往的“郁金香泡沫”至少在技术层面上有了更多的对项目方的约束和在参与者间构建信任基础的渠道。Web3 的这种颇有“技术决定论”的信任机制,已经在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环境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譬如在非洲区域国家,由于传统的中心化金融模式所需要的可信任第三方(如国家金融体系)的缺失,区块链所具备的信任机制和Web3项目的造富效应,使得加密经济正在该区域蓬勃发展。目前,非洲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加密经济发展区域。在非洲人群积极参与实践 Web3 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肯定所谓的 Web3 “旁氏”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福祉。

其次我们认为应该“依托 DAO,拓新道”:通过 DAO 这种全新的人类组织形态,补全康德社会所需条件,探索经济行为新范式。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中,Trust 只是实现康德社会的启用因素。而和谐高效社会的实现还需要依存(Interdependence),**共同命运(Common fate)或者文化同质性(Homogeneity)**这三个积极因素之一在系统中的存在。下图解释了三种因素与 Trust 的定义和现实例子:

虽然目前尚未有依托 DAO 实现了依存、共同命运和文化同质性的具体案例,但以文化同质性和相互依存为例:目前大量的 DAO 都会基于其文化特点(culture/vibe)发行相应的 PFP Avatar。其成员在使用这些NFT作为显性的社交媒体身份标签时,首先其相较 Web1 时代的 text-based 身份标识,具有更强的身份表现和识别能力。其次其相较 Web2 时代的纯图片类 Avatar 往往会因为二级市场的金融交易行为而促使高依存现象的出现。在这种全新的文化身份(cultureal identity)机制的作用下,我们有理由乐观看待在 DAO 的加持下,Web3 的生态将在传统的金融路径外,开拓出全新的道路。

2.2 人机协同

在本次测试中,我们也尝试了应用脚本来探索游戏,并引发出对量化决策的思考。

人们总说,学了再多的道理,也走不好这一生,为什么那么多定量的道理和策略无法在社区治理中得以落地实现,本质上是因为没有被量化。一旦标准无法被量化,就容易向情绪化的行为方式倾斜。冲冠一怒,all-in 虽然看起来十分的“爽文”,但在社会决策中往往并不能“大力出奇迹”。

用量化的思维指导行为的目的是:把情绪关进制度的笼子,以追求长期的符合预期的收益。然而,人力终有尽头,我们的大脑“计算机”并不是为了进行天量的简单重复的回溯计算而设计。所以当进行量化研究时,我们必须依靠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帮助。但即便有了计算机的参与,在量化策略领域依然有一个无法克服的不可能三角:高回报,高成功和高触发。

高触发指的是,我们依靠计算机辅助系统设计的量化策略总是能满足条件而引发操作。高成功指的是,一旦这个策略得以触发,有高概率能获得正收益。而最后的高回报指的是,这种量化的策略在成功执行后,其带来的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福祉的回报数量都十分巨大,然而这种回报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在交易领域,机构最喜欢使用的高频交易策略就是选择了高触发和高成功而放弃了每次执行策略时获得的回报量。保留高回报和高成功则是“三年不开门,开门吃三年”。而放弃高成功,选择高触发和高回报,则可能只有 Utility Function 中风险厌恶系数A为负值的风险喜好者才愿意选择这种策略。此处,U 为一种策略最后的效用,E(r) 是预期的收益。效用简单理解就是好处减去坏处,公式原本表示的含义为预期收益减去风险。

那么当把这种计算机辅助的决策思维带入社区治理时,高频交易策略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正如中国古文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社区往往经受不住反复的治理策略调整。其实用金融的思维来看也很好理解这一点,就是摩擦成本过高,所以在治理中并不能选择高频的策略。那么最后剩下的就只能是利用计算机的辅助,采用“高成功”+“高回报”的制度政策设计方式。进一步梳理 Web3 生态下,人机协同的治理情况后,我们认为上文中的效用U或许可以借鉴传统政治学中的指标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WGI)来进一步细化。

虽然我们在 2.1 机制协调部分已经表明了我们的观点:DAO 对于实现 Web3 生态下代币经济模式的落地,对于 Web3 整体生态的迭代极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当前的投资人、开发者和普通用户来说,如何选择一个 DAO 作为投资、参与的标的其实尚未有较好的衡量指标。首先目前大量的 DAO 并未发放代币,其金融模式和商业模式往往都还出于萌芽阶段,因此现金流折现法失去了用武之地。再者,即便是已经有代币在二级市场流通的 DAO,由于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人员归属和价值产生及分配模式,资产法是否有效值得商榷。最后,在目前 DAO 生态百花齐放的当下,几乎每个 DAO 都处于不完全相同的生态 Niche,可比公司法和交易法似乎也无法作为评估方式。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 DAO 的本质:一种人机结合的,可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社会福祉的新组织形式时,通过治理效用 Governance Utility 的相关指标,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判断一个 DAO 凭据。

全球治理指数 WGI 是由世界银行、自然资源治理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联合等机构联合执行的数据调查项目,该数据包含六个主指标对传统治理进行评估:话语权和责任(Voice and Accountability),政治稳定性(Political Stability),治理效率(Government Effectiveness),规则质量(Regulatory Quality),法治(Rule of Law)和腐败控制(Control of Corruption)。在本节前文中我们已经基于量化策略的角度分析了在Web3语境下,DAO内依托计算机辅助进行治理时应当如何确保政治稳定性。而该指标的其他方面如话语权和责任可以映射到是否支持基于区块链的投票,治理效率、规则质量和法治可以通过在特定的投票过程后,对社区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判断,而最后的腐败控制则更可以基于区块链的特性方便的对是否钱包多签、合约进行审计来进行判断。之后无论是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亦或是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我们认为或许都是接下来对 DAO 进行评估的可行途径。

应该说,虽然 Web3 是建立在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一系列技术创新之上,但 Web3 与其说是工程技术创新,更接近社会工具的创新。而社会并非机器和程序,人才应该是其本质核心。这种将人和计算机有机结合,并最终为创造更多社会福祉而努力的思想其实和控制论的相关理论是一致的。Web3 的 builder 理应不光在技术上进行创造,也应该具有哲学思想和社会学层面的指导。

2.3 投票机制

2.3.1 传统投票制度

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戈登·塔洛克指出:投票机制是一种公共选择问题,其在民主体制下尤为重要。相同的投票人,即使在相同的个人意志选择下,由于不同的投票机制,将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投票结果,进而影响组织建设和社会发展。

结合该书内容,可以简单梳理几种投票制度的优缺点。为了更好地阐述,本文假设存在一个 Voting DAO,其中有 A、B、C、D 四个公会,现在他们需要进行投票决定一笔 Funding 排他性的给到哪一个公会使用。其中 A 公会有 42 人,B 公会 26 人,C 公会 15 人,D 公会 17人。接下来我们看看不同的传统投票制度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1. 多数制投票(Plurality Voting):一人有一票的投票方式。表决时,投票人有一次机会对其中一项议题进行选择,得票最多的提案获得通过。显然这种情况下A公会最容易获得 Funding,但是这种情况对于整个DAO社区来说,有 26+15+17=58 人(>42 人)的利益并未得到保证和体现。换言之,社区 58% 的多数利益在一个看似民主合理的投票制度下没有得到体现,很难说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公平。

2. 排序复选制投票(Instant Runoff Voting):也被称为“顺位同票制”或“优序投票制”。选民在选票上按喜好排列支持的候选项。点票时,首先将最少人排在第一位的候选者排除,重新排列选民的喜好,再将最少人排在第一位的候选者排除,直到剩下两位候选人为止。目前这种投票方式依然是许多主权国家(Eg. 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在进行投票时所采用的机制。在这个假设案例中,我们认为每个公会的成员所投票的情况相同,如下图所示:

第一次计数,C 公会获得的票数最少,于是被排除。这时,C 公会的第二喜好是 D 公会。所以在第二次计数时 D 公会是 17+15=32 票,A 公会 42 票,B 公会 26 票。B 公会票数最少,于是排除 B 公会。这时 B 公会的第二选择是 C 公会,但因为 C 公会已经被排除,所以看其第三喜好 D 公会。于是在第三次计数时,D 公会是 17+15+26=58 票,A 公会是 42 票。此时只剩下两个选项,所以可以进行最终计算,D 58 票 > A 42 票,D 公会胜出。

这种投票方式确实克服了多数制投票中,社区 58% 的多数人的意志没有得到体现的弊端。但是,在一开始的喜好排名中,D 公会 17 票,位于整个社区喜好排序的后 32% 处,而且从各个公会单独的喜好排名来看(A 公会把 D 排在 3,B 把 D 排在 3,C 把D 排在 2,D 把D 排在 1)。但就是这样的明显并不是大家所喜好的“黑马”却在排序复选制中最后成了胜出者。

3. 孔多塞法(Condorcet Voting):在前两种投票方法中,我们发现似乎都有无法克服的制度性弊端,于是法国数学家与政治家孔多塞发明了一种双序投票制度。在孔多塞投票制度下,投票者将候选项随自己的喜好而排名,例如第一意愿写 “1”,第二意愿写 “2”,如此类推。这种方法将每个选项与所有其他的选项成对比较,一次一个,而击败所有其他选项的选项便是赢家。只要一个选项在大多数选票上的位置高于另一个选项,那么它便击败了那个选项。还是以Voting DAO 的例子来看,4 个公会的 100 名成员都需要对四个公会的 1-1 配对选项进行投票(同样认为一个公会中成员的投票情况一致,各工会的喜好情况如排序复选法中所示)。结果如下图所示:

于是,A 公会获胜 0 次,B 公会获胜 3 次,C 公会获胜 1 次,D 公会获胜 2 次。于是最终投票胜出的是 B 公会。孔多塞法通过 1-1 票对的方式,选出了社区中大家最不排斥的选项。但是,孔多塞法依然存在弊端,如果只有 A、B、C 三个公会,且 A、B、C 之间互相喜好,形成不断击败的循环,则会导致没有获胜者的孔多塞悖论。

2.3.2 Web3 的投票现状

在最广为使用的投票治理平台 Snapshot 上,其为提案准备了以下投票制度:

单选投票:只选择一个选项。加权投票:将他们的票数分散到多个选项上。二次方投票:根据个人地址以及投票权来权衡结果。批准投票:批准一定数量的选项。排序选择投票:将不同的选择按其偏好的顺序排列。基本投票:能够弃权,同时仍然参与法定投票。

https://docs.snapshot.org/proposals/voting-types

应该说,如果二次方投票这种方式,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才得以实现的新兴民主参与的手段(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看V神撰写的相关文章),那么理应在 Web3 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然而,我们发现在 Snapshot 上的提案,大部分提案都只应用了最基础的单选投票模式。以 Snapshot 中成员最多的八个项目(ENS、GitCoin,Aave,Sushi,Uniswap,OlympusDAO,Bankless DAO 和 PancakeSwap)为例,只使用了单选投票的比例达到了82%。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目前绝大多数 Web3 参与者对相关社会学和政治学知识并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有合理的使用现有技术手段所造成的。这也是我们进行此次研究,普及 Web3 技术外理论的原因。

2.3.3 Web3 投票机制展望

目前 Web3 在投票和民主建设上有一些值得关注且让人兴奋的进展。譬如,在波卡生态中所采用的加权信念乘数(conviction multiplier)投票制度。其在传统的信念投票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反巨鲸”的机制。

信念乘数是一种将权力分配,向个人用户倾斜的方法。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一人一票/一元一票乃至二次方投票法等方式都无法完全避免女巫攻击。信念投票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将参与者为组织所做的贡献体现在投票结果中,但当面对巨鲸的“钞能力”时,个体的力量依然微弱。而信念乘数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这种现象。

例如,如果参与者 A 真的很希望某项提案不要通过,并且其只拥有 100 代币。在信念乘数机制下,A 可以选择 10 倍的信念乘数进行投票。那么,A的投票将具有 10 倍的 “虚拟权力”。 相当于 A 用 100 代币实现了与不选择叠加信念杠杆,但持有 10000 代币的巨鲸相同的投票权重。为此,A的代币将被锁定大约 1500 天,将近 4 年。与之相对的,为了进一步体现“信念”的意义,确实让真正关心一件事情的参与者的意志得到体现。信念乘数机制还设定了可以在不锁定任何代币的情况下进行投票。但这时投票的权重将会只有正常权重的 1/10。这种机制不得不说相对较为激进,颇有“匹夫一怒”的味道。但其体现了在 Web3 去中心化的理念下,技术确实可以为对抗集中的 authority 提供一些可行的途径。

欧易okex交易平台欧易okex交易所官网欧易okex官方下载APP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