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探究代币经济学与旁氏结构:该如何设计和权衡?
source link: https://www.tuoniaox.com/news/p-53842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摘要:
代币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可以没有也可以平平无奇,但绝不能在存在明显缺陷时还不知内情,且无应对之法。
来源:chainfeeds
作者:jojonas
什么是tokenomics?
提起tokenomics,很多人可能觉得就是项目方发个币,让大家去买,买完之后就完全是二级市场的事情;而一提及tokenomics设计,可能会有人说那有什么好设计的?一个普遍的认知在于,token可以用来奖励用户,用来社区治理,用来模拟股票对项目估值,而水面之下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没能被很好地重视——token的价格靠什么支撑?
我们买股票,除去二级市场博弈外,更多地在于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股票持有者的好处无外乎分红与治理;我们买一件商品,则看重其实际的使用效用。同样地,token购买者的目的无非这几点:二级博弈、分红(项目发展红利)、治理、实际效用。 所以币价究竟靠哪些东西来支撑呢?卖个关子。
先为tokenomics下一个定义。
首先,从这个词本身出发,tokenomics=token+economics,即通证与经济学的结合体。
通证。为什么不说代币?因为代币本身被赋予了一部分货币的意思,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token本身并不具有货币的属性;而大家经常使用代币代指“fungible token”,导致同为代币的“non-fungible token”直接作为NFT成为与代币并列的一端,甚至现在完全成了小图片的代指。所以咱们不如条理清晰些:token(通证)包括代币与NFT。也就是说,token机制设计是包含NFT的。
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起点于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个体的行为。无论是供需分析、成本收益分析,还是契约理论、博弈论,其出发点均是对个体行为倾向的假设(理性人假设)。契约理论、博弈论等又被应用到制度经济学、组织设计等领域中,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激励制度”设计。也就是说,token设计要以用户行为为起点。
那么tokenomics设计能带来什么变化呢?
tokenomics将“激励制度”设计应用到产品层面,即在前期市场调研后确定用户画像与需求评估,进而模拟用户行为路径,设计产品功能。这其中,token发挥的作用就是对用户行为的引导。
由此,tokenomics实际上是通过与产品功能的结合(甚至包括运营、营销的结合),去设计这样一个激励机制的系统,去完成用户行为的引导,以实现产品的愿景。
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用户行为到底该不该被引导?
对于web2来说,用户使用一款产品通常是零门槛的,这意味着如果产品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就会用脚投票到更适合他自己的产品。所以,连脚跟都没有站稳的产品是无法对用户做出行为引导的,反而需要持续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只有足够优秀的产品,才有引导用户的实力与可能性,例如微信所推出的公众号服务。
那么web3呢?一个典型的特征是用户行为被金融化,用户从自己的行为数据中有利可图了。这意味着用户对于web3产品具有一个天然的价值流出的倾向。以空投举例,这一行为本身是对项目建设有贡献的用户进行物质激励,逐渐衍变成空投猎人的欢乐场,大部分空投实际并没有发到产品的真实用户手中(当然,项目方也需要这些数据讲故事)。token激励异化了用户行为,用户用一个产品不一定是因为“喜欢”“有需求”,也有可能是因为“有钱赚”。
这正常吗?这不正常。
产品是为用户服务的,如果不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这类产品的开发就是在浪费资源、制造泡沫。不过既然逐利而来的用户不可避免,何不将计就计呢?为token激励而来,我就以token为饵,把你吊到产品里面去,你真心使用产品,获得激励加成的双倍快乐;你是专门来赚钱的,我要确保你至少对项目发展做出了贡献。刷几次交易就能够获得token?这是图省事的项目方为了博得去中心化的美名才会使用的方法,你让项目方别融资自己掏钱,他就不会轻易给你空投了……
综上,我的观点是一定需要引导,否则token设计形同虚设;做web2产品来提供web3服务同样可以活得很好,为什么非要来趟这浑水呢?
举例来说,最近有一款做得非常棒的NFT数据服务产品NFTrack,完全没有必要发行token,同样是在提供web3服务;如果它决定发行token,就必须考虑到token如何被奖励、奖励方式是否公平、抛压如何解决等问题,假使它不做引导,用户就会涌向最赚钱的使用方式,然后把流动池砸穿。如果加上一个分红预期的引导,市场就会对产品有一个预期估值,从而让部分用户转为持有;如果奖励不基于产品使用,而纯粹来源于利润分配与建设贡献,那么真实用户占比则会更高。
为什么要重视tokenomics?
token的出现,直接把产品带进了市场,产品的每一步都会在市场中得到检验。对比web2产品,融资完不停积累用户,好不容易盈利了想办法上市,上市后部分早期投资者退出,等到接盘流动性稳定后,才能达到和web3产品差不多的状态。但实际上,web2产品用户的99%都并非股票购买者……
产品的运行情况时刻反映在token市场中。举几个典型例子:
Axie infinity。Axie在玩家加速涌入后,没有及时处理繁殖速度与玩家增长速度的平衡关系,导致$SLP产出远大于消耗,抛压无法承接,价格暴跌,恶性循环。
Curve war。将治理功能给予结合了锁仓时间价值的ve token,用户可以利用治理权驱使流动性到指定池子,这极大提升了$CRV锁仓的需求,$CRV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坚挺。
Olympus。通过机制设计协调了用户与协议的激励,极大地避免了传统AMM矿币抛售的问题,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火爆(当然,Olympus也存在一些问题,详见我之前的文章)。
Luna。极其简洁的左右脚设计,以luna生态应用为支撑,$UST已然成长为算稳王者,之后几乎是瞬间陨落……
如我前文所言,提供web3服务完全可以不发行token,一旦选择发行,与其让鸡肋token不停价值流出带崩项目本身,不如好好去思索代币机制的设计。优秀的代币设计是具有内在的稳定机理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能够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大多数人提及axie必然要嘲讽其token设计的庞氏,又有多少人愿意去翻看$SLP的铸造与烧毁数据,去研究其经济模型运转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存在问题是否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web3仍在发展之中,如果碰到个事情就用陈旧不堪的逻辑代入,一遍一遍去自己说服自己沉醉于某些自洽的观点,这个领域还能够进步吗?嘲讽与经验主义不会对事物发展有任何帮助,反思与改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吗?
在luna-ust崩溃后,价格跌到$3时我曾提示,在倍数膨胀的luna供应面前,千万不要有人去抄底,无论价格多低。
有多少人去抄了底呢?又有多少人在luna停止铸造后买入暴富的呢?抄底的原因是什么?不是骂代币设计是庞氏是垃圾吗?此外,想抄底为什么不在luna停止铸造后抄,非得人家咔咔咔放水的时候抄?说到底,大概没有多少人细看过别人的代币模型,但凡不符合旧认知的就是垃圾,但凡赚到钱了就又巩固了一遍旧认知?
项目方不懂tokenomics依然有可能获得成功,凭借他们强大的产品或者cx能力;散户不懂tokenomics,也确实没有影响……只是或许某一天因为这个亏大钱了,才会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遗憾吧。
Tokenomics的意义在于,可以没有,可以平平无奇,但绝不能在存在明显缺陷时还不知内情,且无应对之法。
什么是庞氏?
无论是axie、luna还是stepn,大多数项目似乎难逃庞氏的诟病。我认为这其实还是来源于大多数人对庞氏的理解,是与“骗局”一词相联系的,但事实上,生活无处不庞氏,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类事物运作逻辑的话。
先看下庞氏的定义。庞氏本是指一类骗局,指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这个词起源于一个叫做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他策划了一个虚假的投资项目,许诺投资者将于三个月内得到40%回报,由于把新投资者的钱用于支付最初投资的人,骗局成功进行下去并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直到一年之后,人们才清醒过来……
现在,让我们换一个故事。一个商人,策划了一个投资项目,许诺投资者将于三年后得到400%回报(也可以说投资者自己yy三年后高回报),三年后,由于项目发展,新的投资者大批涌入,涌入的资金用于支付最初投资的人,项目成功进行下去……发现了没?这其实是一个创业者与风投机构浪漫牵手的故事,三年后IPO,二级市场上看好企业的投资者“接盘”了早期投资者。
看出庞氏骗局与投资的区别了吗?庞氏骗局并没有用钱去生产(圈里大家常说的,项目方在做事),因为它一开始就是一个骗局,而非它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早期投资者收益的“庞氏”逻辑。后者大家一般都认可这叫做投资,那怎么换了个说法你的认知就变了呢?
严格来说,庞氏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骗局才是。 (有点咬文嚼字了,意思大概那么个意思)
举例来说,luna如果没有背后的生态支持(众多韩国人基于支付应用使用$UST),axie没有背后的游戏支持,它们就是一个纯粹的空盘子,怎么不算是骗局?仅仅因为axie与luna的衰落就把原因直观归结到庞氏的逻辑上,这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推理之一了。为何不再多做一点研究,去找到他们在模型调控上的不足呢?
综上,我的观点是,如果创始团队一开始就打算割韭菜或者最后跑路了,你完全可以说这是骗局;如果创始团队在想办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你当然也可以说它是庞氏(毕竟在我眼里,庞氏是中性词);但如果一些确实创造了价值的东西仍旧被fud庞氏,谁还敢去做产品呢?
举个例子,新鲜出炉的stepn。庞氏吗?庞氏。骗局吗?这还真不知道。有意义吗?有意义。它让web3更出圈,也能让很多人逐渐培养起运动习惯(相关心理学分析见这里)。当然,有的人觉得stepn崩盘会让更多小白对web3产生偏见,那么他为什么不担心NFT炒作呢?为什么不觉得DeFi挖矿砸韭菜呢?为什么不担心自己投的项目被二级市场接盘呢?说到底都是资金的流转,如果因为这个否定一切,别参与就好……
以上建立在项目创始人真心想做好自己在做的事情的前提上。你要说创始团队捞够了就跑,这我确实没话说,我也恨跑路盘= =
关于庞氏我下一部分会做更深入的探讨。
现代经济与庞氏
我之前写过一篇有关货币的文章, 简言之,法币基于人民对国家权力的共识,可以由国家权力无抵押地印出;而印钱是国家调节经济的必要手段,但也造成了通胀(对所有系统内参与者收取的铸币税),这种铸币税的收取是不均匀的。新印出的钱经由银行系统与产业链一步步流通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寻租权的个体获得了更多的分配,因此铸币税实际是极其不均匀的。不均匀的铸币税意味着利益受损者在为得利者“接盘”,得利者作为先进入“资金游戏”的角色,提前占据了游戏资源,后来者用自己的钱为之接盘,典型的庞氏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现实世界的经济行为,不管看起来多么光鲜亮丽、名正言顺,本质逻辑与庞氏如出一辙。
比如国债,基于国家信用,让未来接盘现在,如果不是对国家未来有信心,还想着买来避险?
比如次贷危机中,通过多级衍生品叠加,转移风险,你华丽抽身了,不是因为交易对手方接了盘?交易对手难道不是聪明人?
比如养老,持续几十年投资之后持续获得收益,用这一代人交的钱去养上一代的老人,和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老投资者收益有区别吗?
比如二级交易市场,谁不指望币/股票涨价后派出?涨价后卖出=交易对手方接盘,没有问题吧?
比如房地产与土地财政,难道不是人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后来者为先来者买单?
说到底,还是在于事情本身有没有价值,在于其从一开始是否就是骗局。把庞氏挂在口边,这是一件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找出背后逻辑的共性与不同,分辨事物存在的意义,却被很多人忽视了。
事实上,经济系统的每一个节点要想谋利,都必须进行低买高卖的交易,如此,前一人获取的利益必然来自于后一人,这就是交易;经济系统之所以稳定运转,是因为这样的交易通过循环完成了首尾连接,而生产活动带来的物质增量又在源源不断进出系统平复波动。想要做到这一点,系统本身要足够庞大、参与者之间的连接度要足够复杂,系统也需要与外界做出足够的价值交换。如果抛开这些因素,和庞氏难道不是同一个逻辑吗?
真正的项目,会将事情做好,将自己的愿景实现,从而画出一个大饼交接给下一棒。做风投期待被投企业上市;搞创作的希望自己的IP能被影视公司翻拍,都是一个道理。Yuga labs的猴子,一路接盘到NFT领域的top1,如果最终不落脚到IP、落脚到元宇宙建设,难道不是不停地在存量里来回割?
庞氏从来是手段而非目的。至少未来我不会因为一个项目拥有旁氏的设计逻辑而去否定它,我会先体验它的产品,找出其不足,想办法去避免或者改进;如果产品无法满足我的使用需求,也不会变得更好,我直接就长按卸载;甚至看到其中存在的风险,我也一定会提出自己的逻辑去揭示它,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很难吗?
呼天喊地骂旁氏的,你们真的在担心那些对此没有概念的人的资产损失吗?
如何判断tokenomics的好坏?
前面说太多了,后面就简便一点。
token的激励设计是否合理,被激励者是否真正做出了贡献?
举例来说,大部分DeFi协议对LP提供基于LP额度的激励,LP提供的流动性越多,其激励越多。它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LP仅仅为项目的启动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却没有为项目稳定做出贡献;一旦LP决定离开,矿币砸盘毁灭的是整个项目的根基,就会殃及其他参与者。为何不对这些足以影响项目稳定的激励做出限制?是怕LP不来?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吸引LP的地方,开发它做什么呢?
token抛压是否有解决/抑制措施?
这是大部分项目忽视的问题。很多白皮书里甚至根本不考虑token抛压,只会说用户如何如何会获得奖励,这让我特别好奇他们背后是不是印钞机。如果token抛压得不到解决,马斯克都不够薅的吧?
那么接住抛压这股力量来自于哪里呢?就来自于用户对产品的真实使用需求。举例来说,目前很多未发币的优秀产品其实都已经拥有不错的收入,比如magic eden、nansen等;当用户使用产品服务时需要支付token,或者把产品收入的一部分回流到token之上,是否会对token的抛压有所支撑?所以我一直说,产品的实用性(或者说游戏的可玩性)才是第一,产品不好用,就成了价值净流出的标的,头毛都给你薅秃掉。
token是否实现了价值流转?
什么叫token的价值流转?把系统中的每个参与者都堪称一个小黑箱,针对这些黑箱有价值的流入与流出,黑箱之间相互连接,完成价值的流转;特定的黑箱再与外界实现双向流转——因为封闭小系统难以持续存在的。
举例来说,大多数成熟的公链代币,便具有完整的价值流转过程。公链生态越成熟,流转过程越复杂,系统的鲁棒性就越好。你可以预料到,大多数人入金后一定会选择某个公链代币,他不可能把U提到链上然后干等着U自己变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上线后就一蹶不振的产品,去看他们的经济系统设计,项目缺乏价值输入,好家伙,一直流出再猛的猛男也撑不住啊……
话说回来,价值输入有很多方式,你可以toB,可以是用户行为的大量积累(这来自于产品本身的实用性),也可以是用户掏钱(被大家诟病的庞氏)。价值输入没有好坏,只要和价值输出保持动态的平衡就好。
token与产品的结合程度如何?
有些项目的设计很简洁,token作为激励代币,除去治理之外没有其他功能。既然如此,直接撇开token直接奖励U不好吗?有人说这我好像在哪见过——这不就是web2烧钱抢客户吗?人家烧钱是为了抢市场,好在战胜所有竞争对手后独吞市场红利;你把token给人砸了,砸完没事了,这个token的意义在哪呢?
好的token设计,一定要用户“睹币思dapp“,并且他还知道你这个token在应用里到底是干什么的。如果是激励代币(应用内实用代币)与治理代币分开的双代币模型,就需要注意二者的交叉地带,能够清晰划分出对应的职责;如果是单代币模型,就更需要注意,代币本身就是项目的符号,如果代币在应用内都是鸡肋,就别怪应用在生态里面也鸡肋了……
用户角色区分
你能通过token机制推导出用户的大致行为路径吗?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即在经济模型设计前,就需要大概界定参与产品的用户群体到底有哪些?真实用户需不需要分类?除去真实用户,套利者、流动性提供者、项目共建者等是否都是重要角色?他们在产品内的行为路径是什么样子的?该怎样结合token设计去做对应的引导?这些角色又分别会对系统产生怎样的价值输入与输出?不同的情形下,他们会怎么对待手中的token?
这些东西如果都有头绪,并且清楚突发事件如何调整应对的,才能够去谈如何维持经济系统的稳定。否则,你对自己的项目,对项目的token根本没有调控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炒作或者被砸穿。
最后几个强调的点
产品的本质是要服务于人,token绝不应代替之
通证(token)本质上是一个激励手段,而不是产品接口。独立于产品的tokenomics设计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决定一个产品命运的,应该是它解决了市场/人的什么需求,带来了什么积极的改变,而不是他能赚钱or whatever。Token为此服务,但绝不喧宾夺主。
NFT在web3产品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NFT在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蓄水。当然,如果没有真实需求,早晚有一点会水漫金山。所以我强调产品的“实用性“。纵然有实用性,也要注意价格上的管控,不宜被炒作,参见各地房地产泡沫。
NFT作为项目的蓄水资产,必须赋予其生息功能,否则不对用户具备吸引。生息有几点需要强调:
可持续性。过高APY是不现实的,过低APY难以吸引用户。建议显性APY与隐性APY结合的方式,前者符合现实生产规律,后者则应用于产品内部,提升使用体验。
边际递减。必须强调这一点。现实世界里机器有折旧,有突然损坏,NFT却可以生息一直到game over?建议对NFT增加寿命功能,越老的NFT生息的显性APY越少,隐性APY越多,用以调节系统稳定。否则迟早game over。
NFT自身拓展。NFT本身需要是个有生命力的东西,不能是死物,如果是把钥匙,那多么没意思;可如果是个小人,你如果喜欢小人,可以复投升级、换装之类的,提升token需求的同时也获得消费心理满足。当然,小人太突兀的话换成其他东西一样的。
web3产品一定要帮助用户赚钱吗?不
Tokenomics的存在似乎为很多人带来一份错觉,即认为所有的web3产品都可以为他们带来物质利益。实际上,对于任何小系统而言,金钱从来不是无源之水,将重点放在人人赚钱的叙事之上,最后的结果难免会是一地鸡毛。Token应该首先作为引导手段,引导项目方、用户去将这个市场整个生态建设地更好,其次它才是一份给予贡献者的奖励。当然,聪明的投机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套利。
如果不能帮人赚钱,怎么吸引早期用户呢?
这个得看取舍了。不一定并非一定不。如果对产品没有自信,想要靠x-to-earn打开市场的话,就需要确保自己拥有调控与收束的能力,不然沦为纯粹的资金盘可没有好处。
token设计需要与产品设计结合
要融入产品设计的细节。比如,套利者轻轻松松就能套利?那不行。设置障碍。设置完之后套利者还是可以套利,但他对系统做出贡献了,或者付出成本了(价值流入-价值流出)。当然,如果系统主要依赖于套利者,这可行不通(比如luna-ust)。比如一款阅读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增添LP的方式来解锁小说,相当于把流动性激励转化为章节阅读费用。等。
要考虑到产品生命周期。举例来说,对产品的用户增长预期是什么样?拿比较经典的s曲线来说,如果是stepn的设计,在中间的快速增长阶段是否有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我个人看来,快速增长期进入的大量用户会把游戏内资产价格炒高,而这群人之后的回本期望却落在了最后的缓慢增长阶段,自然会引起相关的暴涨暴跌、共识破裂。
有没有办法呢?首先思考的是,有没有办法在s曲线的快速增长阶段后解决矿币抛压。用户有意愿销毁更多矿币吗?还是靠更多新玩法?这些销毁行为的引导,可否针对早期早已完成回本、形成用户粘性、迫切想体会新玩法的那部分玩家?可否针对巨鲸去增加他们销毁矿币的意愿?等。如果没有办法,那么我就想办法控制用户增长曲线,我不让s曲线发生,快速增长?不可能的。系统稳定第一。这些都可以是思路,axie就败在了这一步。
欢迎加入鸵鸟区块链Telegram社群
中文社区 https://t.me/tuoniaox
英文社区 https://t.me/tuoniaoGroup
Recommend
-
11
Tokenlon 5.0 Beta 将至 了解新版特性与代币经济学 链闻 ChainNews 刚刚 Tokenlon 作为项目代号起源于 2017 年,并在 2018 年 4 月上线首个版本,...
-
5
YFI创始人:NFT碎片化协议是旁氏骗局 • 20 小时前 YFI创始人Andre Cronje(AC)发推表示,NFT碎片化协议是旁氏骗局。将任何有价值的meme NFT碎片...
-
2
本文编译自 The Defiant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在玩游戏的...
-
5
本文编译自The Defiant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在玩游戏的同时产生收入听起来像是一个乌托邦。然而,由于游戏玩赚(play-to-earn)运动,这种情况离现实并不遥远。自2021年5月以来,基于区块链的游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连接区块链游戏的账户或钱包数...
-
7
04:42加密旁氏骗局Finiko三名在逃联合创始人疑似正在兑现,已从钱包转移750枚比特币火星财经消息,据Forklog报道,截至发稿时,共有750枚比特币从俄罗斯加密庞氏骗局Finiko的钱包中被取出,总价值约为4800万美...
-
9
从治理和代币经济学角度解读 Curve 对 DeFi 产生的影响Block unicorn2021-12-30热度: 11020Curve 不仅是 DeFi 中最重要的 DEX,而且在治理...
-
10
NFT,旁氏新乐园里的典型和非典型BTCWan1天前2235Ash drop2之后,Pak遇到了生涯最大危机。由于智能合约的问题,原本是重大利好的Ash drop2遭遇了惨烈的gas灾难,再加上大量的机...
-
5
详解Citadel DAO代币经济学:如何成长为比特币巨鲸?链茶馆2022-05-02热度: 24933作者:Chloe
-
6
深度研究:如何设计代币经济学框架? • 2022-05-31 ...
-
8
GMX 的 6 次迭代:从旁氏出发 要到哪里去? 藏民1天前5296低迷的 crypto 市场在投资机构的注血下有恢复的迹象,但大多都是集中在旧的叙事或者花边主题上,我对它们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