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爱奇艺怎么就盈利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5933186934016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爱奇艺怎么就盈利了?-36氪

爱奇艺怎么就盈利了?

娱乐硬糖·2022-05-27 12:25
咋办到的,可持续吗

视频平台等了多年的盈利拐点,终于来了!那真是喜讯传来齐喝彩,千言万语把它夸。硬糖君都要跟着喜极而泣,顺便给圈外朋友解说下为啥忽然就赚钱了——当然不是因为任何一位哥哥的大爆款。

5月26日,爱奇艺发布2022年一季度财报,宣告首次实现盈利。一季度营收达到73亿元人民币,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财务指标(non-GAAP)的运营利润3.3亿元,归属于爱奇艺的净利润为1.7亿元,non-GAAP净利润为1.6亿元。而此前,市场的预期是净亏损6.7亿元。

如此超乎预期的业绩一出,爱奇艺美股盘前涨超10%。此前,国内长视频平台始终无法像Netflix一样走上盈利的道路,尤其是十年烧掉千亿的壮举,一度被舆论唱衰成进退两难的悲剧命运。现在,爱奇艺率先吹响了盈利的号角,总算是扬眉吐气一回。

至于爱奇艺是怎么赢利的,其实就是各家视频平台提出盈利目标后,都在高喊的“降本增效”。开源的“超前点播”被骂没了,那咱就全面“节流”。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眼看视频平台盈利,休戚与共的影视从业者却笑不出来。在某制片人看来,平台能在一季度实现盈利并不意外,他调侃说是用影视公司“吃不上饭”的惨状换来的。众所周知,从去年末开始,平台项目会的通过率极低,影视公司的项目频频被毙掉,很多公司相当于断了命脉收入。

“降本增效”是现在视频平台实现盈利的关键,但“降本增效”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吗?

降本增效,还是休克疗法?

从爱奇艺一季度财报中不难看出,降本增效中“降本”效果非常明显。其一季度营收成本为60亿元,同比下降了16%。而一季度的销售及管理费用,同比下降了38%。

这两项成本的降低可能受益于两件事:一是平台对影视项目的普遍降本,二是平台层面的大幅裁员。

此前硬糖君讨论过平台对影视项目的降本,很像是一种“休克疗法”。去年末,制片人陈益韬自爆《风姿》项目临开机2天前,被平台叫停而损失2000万。他告诫影视圈这不是个例,行业正在进入寒冬。同时,他也把视频平台暗中进行的大刀阔斧变革,第一次搬到台面上来说。

v2_f28ed2cb8aea4a52b811d900f75ddc06_img_000

影视圈就此拉开了腥风血雨的动荡序幕。去年像《风姿》这类A级以及A级以下的腰部项目,被砍掉的不在少数。某制片人对硬糖君透露,“降本”的大刀是落到了每个影视项目上。S级项目降级或是降低预算,A级及腰部项目面临大幅被砍命运。而且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从今年开始,平台的项目会通过率极低,影视公司的很多项目都遭遇了被毙命运。原本一月至少一次的项目会,甚至告知影视公司最近不开了。

我们现在看到平台一季度支出的成本,几乎都是去年定好的项目支出。而去年没能跟平台签约项目或是项目被砍的影视公司,都进入了没活干、没饭吃的“休眠期”。

在这位制片人看来,这种“休克疗法”对爱奇艺一季度的盈利效果还不是最明显的,因为还是有去年定下的项目支出。今年的二季度盈利应该会更多,三季度、四季度可能越来越多。

确实,我们看爱奇艺一季度的降本效果,比项目“休克疗法”更立竿见影的是销售及管理费用的降低,同比下降高达38%。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裁员才是爱奇艺一季度盈利的关键。

同样是去年末,爱奇艺传出大规模全线裁员消息,从市场、渠道、游戏到电商无一幸免。《晚点财经》消息称,爱奇艺到年底只剩下不到6000 员工,比一年前少了约2000 人。今年一季度裁员还在继续,爱奇艺虽没有公布人数,但几乎所有支出都减少了三四成。

v2_406c1f69713a447caa1a6af7f6742b9c_img_000

不过硬糖君听说,爱奇艺的院线电影部门躲过了一劫。事实上,今年爱奇艺还绑定恒业影业为其打工,布局了多个头部项目,比如张家辉、阮经天主演的《新秩序》,以及邓超、俞白眉执导的《中国乒乓》等。看来是要大银幕、小荧幕两手抓了。

“明年一季度财报才是关键。”某制片人给硬糖君分析,平台今年大幅削减项目支出,相当于靠“不开戏”和“裁员”盈利,为股东交上了一份满意的业绩答卷。

但明年平台将面临“不得不开戏”、“不得不支出”的局面。因为今年不开戏,存货够跑完今年、明年,但如果明年不开戏,则影响的是后年没戏播。到时候,就真正考验平台这种盈利模式能不能持续了。

比起“健康财务表现”更需要健康制作模式

能够盈利,对国内整个长视频行业来说,都是利好的消息。但是除了兑现给股东漂亮的财务数字,其实平台更需要兑现给观众一个健康的制作模式。

每当硬糖君谈起长视频平台为影视圈烧了如许钱、内容不好变现的种种难处,总会有观众同情不起来。道理很简单,影视行业确实有很多乱象。动不动以亿为金钱单位的影视圈,很多花费任谁看都不合理。比如S级烂剧、明星的片酬,以及不断被爆出的平台内部腐败现象等等。

去年硬糖君讨论过一部扑得悄无声息的S级剧《玉昭令》,被出品方愚恒影业的母公司龙韵传媒在一封回复上交所问询函中,爆出该剧的投资金额高达2.2亿。更令人震惊的是,由官鸿、张艺上等组成的演职人员阵容,费用竟然高达8062万。

v2_569ec8c3ef1d416ca048101f65b63b7a_img_000

对比此前稻草熊的财报也揭露过范丞丞、程潇主演的《灵域》,投资成本高达2.4亿;徐璐、张彬彬主演的古装仙侠剧《月歌行》投资1.91亿。《玉昭令》的成本,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成本花费。

平台怎么就成了被影视圈坑的冤大头?家贼难防。以往电视台采购端腐败事件频发,到了视频平台也不例外。那些匪夷所思的扑街S级剧背后,总有一些平台内部利益关系链。今年一月,腾讯就通报了PCG影视内容制作部组长张萌利用职务便利,为供应商谋取利益,并收取供应商好处费等,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有消息称,张萌可能与郑爽阴阳合同逃税的《倩女幽魂》项目有关。

好在这些腐败现象正在被肃清、演员天价片酬等问题也逐渐成为过去式。某制片人对硬糖君透露,现在顶流演员的剧集片酬也只有2000-2500万了。

而事实上,在平台激进的“降本”之后,更需要解决的是“增效”问题。

一直以来,视频平台的相关负责人被吐槽最多的就是“不懂内容”,业内吐槽,观众也吐槽。一个项目想要顺利在平台通过,要经历策划、责编、制片人等多个部门的审核意见。通常来说,跟平台有过合作的、头部公司的项目、重要的大项目,平台策划、责编的意见就不重要,主要是走个流程,制片人一句话就可以立马通过;

但对于平台没合作过的、腰部公司的小项目,平台策划、责编的意见就很重要。因为要等他们提完一轮意见,你改完了评级过了、立项了,制片人才介入又开始提新一轮意见。

v2_c0d5c633ec4447e298e77cd582a78031_img_000

而策划、责编、制片人,人人有意见,在影视公司创作者看来,就很割裂。硬糖君此前讨论制片人工种的时候,也提到过一个行业乱象:行业里,似乎人人都懂剧本,张口就来男女主的人设不够突出、cp感不行、节奏不太行等等,这些意见都非常虚。

平台的这次裁员风波,也殃及了责编、策划部门,影视公司的策划部门也未能幸免。总的来说,影视行业的工种设置需要真正优化。责编、策划原本是负责评估优化剧本的工种,以前是有很多剧本经验的大佬来担任。但现在平台、影视公司更多是招“便宜”的影视高校毕业生、影视爱好者来干,就显得这样的职位很鸡肋。

降本增效,能出精品吗?

“需要一个过程。”某制片人直言,在考虑降本增效能不能出精品的问题前,还需要考虑全行业能不能接受降本。

他认为精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在多少钱的预算内,去匹配最好的配置,尽量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最好。但现在的矛盾之处在于,平台降价是直接给制片方一个一口价,压力给到了制片方。制片方需要去协调剧组各个部门的降价,包括演员、导演、编剧、摄影、服化道等等。而各个工种降价,其实又不是一个单一制片方能决定的。

行业里没有一个人能决定:所有工种降价降到什么位置合适?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降价?中国的影视行业,又不存在像美国一样的工会制度。各个工种有各自的工会,没有一个统一协商和发声的窗口。

国内的各个影视工种要接受降价,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他们很可能因为接受不了降价而暂停合作,要等到他们寻觅一圈,发现不降价就会一直没活干了,才会接受降价。

比如以前2亿投资的S级项目,请得起头部演员。现在只有1亿的S级项目,想要再请头部演员,他们可能就要斟酌斟酌。但等到他们很长一段时间没戏演了,可能也会接受降价。而且对于头部公司、头部演员来说,不能轻易接受降价的原因在于,降价容易提价难。如果降价了,结果市场行业逐渐回暖,想再提价就很难了。

v2_405daa8dca4f428794ff695b2c6928ae_img_000

不过这两年,优酷的一些“高性价比”项目能够成为爆款,其实也给了行业一些启示。比如去年9000万预算的A级项目《司藤》,制片人伍星焰就曾透露,项目把钱花在刀刃上,采用公路片模式,从香格里拉到无锡、横店,辗转了1.3万公里,最后竟然还省了几百万,不到9000万就拿下了。

腾讯视频去年的B级小爆款《御赐小仵作》,也是成本不到5000万拿下。其实影视行业一直有省钱的影视公司,他们自己拍戏省钱省成本,但报给平台开的发票成本更贵,自己当中间商赚了很多差价。

如果平台掀起的这波“降本”浪潮,能挤掉一些图谋不轨的黑心商人,留下更多用心做内容的匠人,平台又能为匠人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那这波“降本增效”,才能带来真正的可持续盈利,以及可期待佳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魏妮卡,编辑:李春晖,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