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刀口舔血,又一场巨头的生死游戏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5774378703258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刀口舔血,又一场巨头的生死游戏

36氪的朋友们·2022-05-26 09:15
刀口舔血的生意只能由巨头鏖战

每天早上八点,李峰都会准时现身中国西部的一个通航机场,不论烈日艳阳,还是狂风骤雨。“基本上没有休息日”。

李峰大学学习飞行器设计,有十多年军用及民用飞机研发经历,现在是一家大型无人机公司的副总裁。2018年底开始,他就和团队前往西部的四川陕西等省,为无人机物流在通航机场的适航做准备。

投身物流以来,他大半的时间都待在通航机场,跟起飞重量近4吨的飞机打交道。尤其在广袤的中国西部,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山路崎岖,沟壑纵横,高速公路网络并不发达,无人机物流被寄予厚望。

随着电商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了打通物流的毛细血管,一场“扩军备战”正在升级加码。除了多年扩张的“地面部队”,巨头的野心正在悄然转向“空天部队”,尤其是部署无人机这种“特种部队”。

亿邦动力调查发现,无人机已经进入核酸检测样本、血浆、药品、松茸、海鲜等品类的物流运输,试运营和常态化飞行正在多点开花。随着细分市场的探索,无人机物流必将迎来鏖战,刺刀早晚要见红。

01 巨头的进击与支线物流无人机元年

2017年10月30日,陕西渭南蒲城内府机场,顺丰系货运无人机AT200首次公开飞行。

在蒲城机场,一块远离人群的平地上,AT200受智能操控,很快启动、滑翔、冲刺,然后进入云海之中,只能听见回响的声音。AT200的原型为新西兰“空中力士”P750,经过无人化改造以后,性能相当稳定。

首飞当天,顺丰董事长王卫出现在现场,标志性的大背头,再加上黄色裤子和浅色上衣,显得意气风发。这些年,大批无人机公司相继成立,应用场景从航拍向物流等拓展,王卫显然嗅到了苗头。

顺丰AT200首飞,在无人机圈子里炸开了锅。此后,大量无人机企业都进入这个领域,甚至一些以植保为主的无人机公司,也踏足物流。

v2_fd3e66018ba2462fb3917b04cb9c24dc_img_000

拓攻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张羽,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工程系,后赴美留学,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硕士学位。再后来,他在软银赛富做了5年投资人。

2015年,张羽参与创办了拓攻机器人。他认为,物流是中国最大的行业之一,如果有更好的工具,就会有更好的物流产品,也就可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202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6%,约为发达国家的两倍。

2019年初,拓攻的支线物流无人机星辰650完成首飞,有效载荷0.25 吨。支线物流无人机,航程不超过1000公里,载货量1-5吨,目前是中国航空物流的短板。支线物流无人机也算航空物流运输中的“大飞机”,除了拓攻的星辰650,目前市面上还包括顺丰的飞鸿98和AT200,京东的京鸿等。

去年,拓攻星辰650已飞行几百个架次,在内蒙、陕西等地做商业化试运营。“可以肯定的是,比通航飞机要便宜一半以上。”张羽告诉亿邦动力,无人机物流为拓攻三大业务线之一。

一个月前,拓攻刚完成B+轮1亿元融资。与此同时,拓攻还与顺丰旗下丰鸟航空达成合作,共同拓展支线物流。按照合作协议,拓攻将为对方提供20架大型货运无人机,订单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过去几年,顺丰在无人机物流方面的版图也越来越大,主要有支线无人机和末端配送无人机。末端配送无人机也叫“小飞机”,主要是多旋翼和垂直起降的无人机,载荷多在5-10公斤之间。

目前,顺丰系的支线无人机包括AT200、拓攻星辰650,以及最大载重1.5吨的飞鸿-98;而末端配送无人机,包括方舟、魔鬼鱼等。

1月25日,丰鸟科技取得支线物流无人机试运行许可和经营许可,成为中国首家可在特定场景下开展吨级载重、长航时支线物流无人机商业试运行的企业。不少观察家据此认为,2022年是中国支线物流无人机商业运行元年。

与支线物流的相对“慢节奏”相比,末端物流配送的进展相对较快。末端物流由于直接接触消费者,能够积累数据,并建立用户服务的入口,通常也是电商争夺与火拼的关键。

2017年,美团就启动无人机配送服务探索,号称要打造3公里、15分钟的标准配送服务。据最新报道,美团已在深圳8个社区和1个商圈落地无人机配送,完成近3.5万订单的配送。

另外,去年夏天,美团还在上海金山落地中国首个低空物流运营中心。美团无人机业务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先在咖啡店、生鲜店等场景应用,使配送时效平均提高一倍。

在一众巨头的竞争之中,无人机物流似乎越来越热络,可供选择的运力也开始多元化。除了平台和大厂,一些零售企业和无人机企业也在探索之中。

2018年6月8日,广州,亿航智能在永辉旗下超级物种漫广场店试点。据媒体报道,用户搜索超级物种漫广场店,小程序下单,15分钟内保证必达。

深圳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告诉亿邦动力,现在能进入无人机物流领域的,首先是平台和物流企业,如顺丰、京东、美团、中通、菜鸟等,其次是无人机运输服务企业。随着这些企业的进入,无人物流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大,更大的市场规模,才会有更低的成本。

02 核酸样本、血液、松茸、海鲜......无人机物流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大?

新昌,浙江绍兴的一个县,离杭州大约110公里,也是中国轴承之乡。新昌也是典型的山区县,当地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中国各地核酸检测需求暴增。2月,一台负责医疗配送的无人机,落户浙江新昌县人民医院。在新昌,无人机配送可以快速将核酸检测样本送到实验室。

v2_635eddf56fae41908aef04896f745263_img_000

为新昌县人民医院提供无人机的叫迅蚁,2015年在杭州成立,创始团队多人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疫情爆发前两个多月,2019年10月,这家公司获得全球首张城市物流运行许可“牌照”。目前,它主要的业务为to B和to G项目,运送应急物资、药品和常规电商中小件。

一开始,迅蚁的商业化方向多样,主要做各类即时配送,比如给星巴克和肯德基等送餐,给中国邮政做末端配送,用无人机把报刊送到偏远的山村,还有一些医疗急救。而现在,迅蚁主要的应用在医疗场景。

新昌的配送,让迅蚁意识到无人机配送在医疗领域的潜在市场。此后,这家公司深扎下去,陆续拓展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医共体的合作。

疫情期间,人们就可以在社区门诊做核酸检测,由无人机运送检测样本,能够缩短运输时间,方便尽快做出下一步的判断。

这样的好处是,一部分人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完成核酸检测,而不用跑到大医院。无人机物流可以7*24小时服务,一天最多时可以运送2000多支核酸样本。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迅蚁的业务已覆盖到浙江、江苏、陕西、广东等地。

在这些应用场景中,比较多的业务有医疗机构的常规送检和血液的运输。随着订单增加,迅蚁更加坚定了在医疗场景方面的信心。

除了医疗场景,迅蚁还在浙江湖州和四川达州,探索用无人机送餐。目前,迅蚁在这两个城市各设了4个站点,每个站点辐射半径10公里。比如在湖州,无人机送餐服务主要面向学校,一天有30单左右。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迅蚁的商业化还处在比较小的规模,但公司整体是盈利的。目前,迅蚁承接的订单,多数是来自医院、学校和血液中心等。

目前,除了迅蚁,还有更多公司正在探索无人机在特定场景的应用,试运营和常态化飞行正在多点开花

比如,据《四川农村日报》报道,顺丰在四川雅江县投入百余台运输松茸,时效提升4倍,市场价格提升10%。

去年夏天,在浙江舟山,一架无人机如白色大鸟,装上梭子蟹、大黄鱼等舟山海鲜,1小时就能从舟山飞到上海。这些海鲜,2小时就可以送到上海人的餐桌。这次试飞背后的无人机公司叫峰飞航空,已在云南、西藏试飞成功。

v2_7c4e5a0b77674e56a5b180a67cccb3d5_img_000

据媒体报道,如果按照一趟20公斤的载重计算,运输成本将在60-80元之间。如果采用另一款无人机V400信天翁,单次载重可达100公斤,飞行成本也将更低。

如果用车辆运输,一次可以运送更多成本更低,但如果交通不便利,可能会延迟一个小时,或甚至延迟一天。“这一天的时间,或者几个小时的价值,在医疗领域有多珍贵不言自明,很可能起到的就是救命的作用。”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告诉亿邦动力,“这不是几百上千块钱的运费可以衡量和比较。”

新技术发展需要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和覆盖。只要有好的场景,慢慢的使用,产生真正价值,相应的应用就会自然发展起来。“电动车也肯定首先是概念验证,然后是小规模试点、小规模示范,再到大规模商用。”谢嘉说,“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时间。”

03 暂停、转型和破产之后,无人物流沦为巨头游戏?

2018年11月,广东珠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到处可以看到物流无人机的身影,环肥燕瘦,鳞次栉比,占尽C位。

多旋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直升机、有人机改造的无人机、大载重的预研模型......此外,动力系统也很齐备,电动、油动、油电混合、氢能源......环肥燕瘦,鳞次栉比,占尽C位。

但此后经年,不少无人机企业开始越来越“低调”。近日,亿邦动力联系到多家之前对物流“热情高涨”的企业,但被告知,尽管物流依然是可能的选项,但目前公司重点并不在物流。

从高光时刻到跌落神坛,无人机行业经历了剧烈的暂停、转型和破产之路。

一家东北的油动大型无人机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告诉亿邦动力,此前确实跟某头部电商企业有过合作,也已交付了好几架无人机,每台无人机加配套设备价值百万元。但在具体合作时,50公斤载荷的油动无人机,来回40公里起降,对方要求将成本控制在200元以下。

“对于我们的大机器来说,这太难了。”该副总经理说,合作搁浅,他们只得另寻出路。

某行业头部级企业与一家无人机巨头,曾称将联合开发物流无人机。几年前,一家日本科技公司跟深圳的两家企业达成无人机物流合作意向。亿邦动力联系上述两家企业,均表示项目并未开展,合作暂无进展。

物流是个高度内卷的行业,多家物流上市公司营收动辄数十亿,但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净利水平普遍较低。最近两年,电商快递价格战不断, 快递单价甚至击穿1元。

v2_a6d2ddaa229743e48d7b883233803d3b_img_000

亿航智能首席战略官徐华翔说,物流行业也是一个单件利润非常薄的行业,需要在一定的规模下产生。如果没有大型的体量来支撑,很难撑下去。

多位行业人士都认可,无人机物流目前还没有成功先例。除了一些对时效要求极高的场景,无人机物流还很难在边际上替代有人物流。

徐华翔说,无人机公司不适合去做直接参与者,跟物流企业抢客户,或去真正运营物流,而应该做一个赋能者,为物流和平台企业提供设备,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他们降低成本。

徐华翔认为,无人机行业的两大壁垒,一是技术,二是规模。就技术而言,谁能掌握低空物流的痛点,比如长距离运输、载重量问题和起降问题等,谁就能够制胜。至于规模,他认为谁拥有规模,谁就能够碾压对手。

如果各家快递公司都有了无人机技术,这个行业的前景就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吸引人。考虑到物流快递公司眼下的状态,尤其是低利润和受制于平台,恐怕很难有人腾出手去探索无人机技术。

反而有一种可能是,平台企业手握订单,又有资本实力,也有动力推动无人机物流。2015年,毛一年从美国高通辞职,回国做无人机创业。2018年代,毛一年带着团队加入清华同学王兴创办的美团,现在是美团副总裁、无人机业务负责人。

去年,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毛一年说,未来5-10年,无人机配送可以规模化。如果这真是潜在的趋势,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将在未来5-10年加剧。到那时,如今集结起来的“空天部队”,必将迎来鏖战,刺刀早晚要见红。

(文中李峰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ID:iebrun),作者:彭辉,编辑:董金鹏,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