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大80后抢了比亚迪的「车芯第一股」:市值280亿,华为小米都是股东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4190177836634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北大80后抢了比亚迪的「车芯第一股」:市值280亿,华为小米都是股东

智能车参考·2022-05-16 00:00
王传福:???

时隔才几日,再搜索“车芯第一股”,情况骤变。

之前热议的比亚迪半导体,被一家创业公司抢了“第一”名号:

v2_aa05e95a0f6747f5809b40f95d3fd1ca_img_000

纳芯微电子,独特标签很多,说几个最值得关注的:

国内今年最大规模IPO市值260亿80后北大高材生创办一年出货6.7亿颗芯片

外界以“车芯第一股”认知纳芯微,其实并不恰当。准确地说,纳芯微是一个已经在芯片领域打响名号的独角兽,刚刚冲进了车芯赛道。

纳芯微到底是谁?一文帮你了解清楚。

2022年规模最大IPO,谁赌对了?

4月22日,纳芯微在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230元/股,成为今年最贵新股。

开盘首日,纳芯微涨幅8.7%,市值252.7亿元。即使市场不景气,纳芯微近期也守住了基本盘,还实现上涨,目前市值280亿:

v2_742784c78ce64c02a09129833389baf8_img_000

都有谁在看好纳芯微?或者说在这个国内今年最贵IPO中,谁赌对了?

从招股书中公布的信息来看,除了创始团队和核心技术管理层的持股外,前期投资者中不少都是专注半导体、高科技的投资机构。

比如国润创投、千乘资本、深创投、元禾璞华、中芯聚源、国科投资、元禾重元、汇川技术等等。

投资者中,还有两家值得关注。

首先是小米长江产业投资基金,其次是红土善利,两家分别持股0.92%和2.37%。

v2_3697f222746f499c8a7cacd61e7507d6_img_000

其中,红土善利是华为和深圳市共同成立的私募基金。也就是说,华为通过旗下子公司,间接出资2亿元投了纳芯微。

而2018年时,纳芯微的数字隔离芯片就通过了华为认证,进入其供应链体系。

华为小米这两家科技巨头近两年在半导体领域多有出手,并不罕见,但两家同时看准一家创业公司的情况并不多见。

其中原因,也能从纳芯微的业务和业绩寻找。

v2_9c8383392f114ce2ad0154acb46b02e2_img_000

根据招股书披露,纳芯微的主要产品是集成式传感器芯片、隔离与接口芯片以及驱动与采样芯片。

从2013年成立,纳芯微在这几个大的产品类别下,已经推出了800多款不同型号产品,覆盖客户包括通信、安防、储能…

比如中兴通讯、汇川技术、霍尼韦尔、智芯微、阳光电源、海康威视韦尔股份等等。

业务模式上,纳芯微采用传统Fabless模式,生产由代工厂完成,主要供应商包括中芯国际、台积电等。

v2_e5e8f965659246d68571fc32a87e2c29_img_000

可以看出,纳芯微一开始就是一家生产底层通用功能芯片的企业,产品并无特定方向,技术难度也比处理器级SoC、AI芯片低,另外客户方订制需求也没那么强。

这种策略的优点在于量产节奏快,可挖掘的市场大。目前可追溯的最早数据显示,纳芯微从2014年开始就已经实现盈利,去年更是达到了营收8.62亿元、净利2.16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2021年仅上半年,纳芯微产销量超过6.74亿片。

v2_ef1cb948720d4e2696d0ecc27c726945_img_000

所以,与近两年融资不断烧钱不断的其他芯片创业公司不同,纳芯微讲的并不是一个“国产替代、高端自强”的故事,而是用平稳丰富的产品线和市场生存能力证明自己。

从投资角度看,纳芯微的确算是半导体行业一个极其独特的目标。

不过在纳芯微上市消息吸引关注之前,它走过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又有什么样的背景?

谁是纳芯微?

2013年,纳芯微在苏州成立,创始团队是几个从北大、复旦走出的80后高材生。

王升杨,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也是纳芯微第一大自然人股东。

盛云,是王升杨在芯片龙头亚德诺的老同事,也是纳芯微的联创,目前任副总经理、研发负责人。

王一峰,之前的工作经历同样与半导体紧密相关,在纳芯微任副总经理,负责市场销售。

v2_b66bf551a13640d9927d49e21f010c23_img_000

根据招股书披露,这三人为纳芯微实际控制人。总持股比例达33.3%。

另外加上与三人关联的控股公司的间接持股,3人形成最大股东团体,持股总比达46.35%,对纳芯微有绝对掌控。而三人之间又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有分歧以王升杨为准。

纳芯微成立的2013年,是国内半导体开始崛起的一年,这一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首次超过了石油。

而随着智能手机兴起,所需传感器背后还需要模拟混合信号芯片配合,但当时拥有此项业务的国内厂商并不多。

纳芯微瞄准的正是这样一个市场。

前面提到过,纳芯微主要产品是集成式传感器芯片、隔离与接口芯片以及驱动与采样芯片,对应的是公司三大业务板块:

v2_bf2954174fbf41f09b30c47d8bde0a01_img_000

信号感知、系统互联与功率驱动。

而这三大类产品的核心技术,是传感器信号调理专用芯片,这是纳芯微的看家本领,目前几大产品线都是以此拓展而来。

所谓“信号调理”,指将敏感元件检测到的各种信号转换为标准信号,包括消抖、滤波、保护、电平转换、隔离等等。

属于传感器前段信号预处理的环节。

而在系统链接层,纳芯微有保证强弱电路间信号转换安全的隔离芯片,和支持特定通信协议的接口隔离电路。

功能实现层,纳芯微还有能放大MCU逻辑信号的驱动芯片和监控用的信号采样芯片。

看到这里就能明白,纳芯微目前的主要产品类型,是比MCU更加底层的基础功能实现芯片。

三类芯片的营收中,隔离与接口芯片占比近一半,是目前纳芯微营收主力:

v2_92dd02b1b423475e8a0a710b45fc83aa_img_000

而纳芯微主营产品的售价和利润,其实比外界熟知的车载AI芯片低得多。

纳芯微招股书披露,三类主要产品,驱动采样芯片售价最高,平均3.8元/颗,信号感知芯片最低,平均0.18元/颗。

v2_5f2965cec8b743eabd468eaa558fb525_img_000

这也是基础低端芯片的市场普遍情形。这类芯片,无论是巨头还是初创公司,都是走薄利多销的路线。

只不过与瑞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这些老牌供应商相比,纳芯微的市占率还很小。

招股书中,纳芯微给出的数据是2020年传感器信号调理 ASIC 芯片国内市占率18.74%,而全国60%以上的份额都被国外厂商占据。

在国际市场中,纳芯微则直言产品类别较少, “体量尚不足以与国际龙头企业进行对比”。

分析至此,你对纳芯微半导体生态中处于什么样的概念应该已经了解。

还剩最后一个问题,纳芯微主营的半导体产品,一直没出现过“车芯”相关,那么纳芯微的“车芯第一股”名号又从何而来?

车载芯片,纳芯微是什么段位?

尽管以超级独角兽姿态杀入车芯赛道,但仔细研读招股书后发现,纳芯微在车芯领域,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段位。

这是纳芯微在招股书中公开的事实。

从量产角度来看,纳芯微的车规级芯片还没到大规模交付阶段,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产品尚未通过车规级验证,而通过验证的一部分产品,也处于初期小批量交货的阶段。

从产品角度看,纳芯微在车规级芯片的供应链上,仍然是发挥已有优势,以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为主,比如座椅压力感应、尾气压力检测、发动机进气压力检测等等。

v2_74138f6d442d44e797cc8af954d26ddd_img_000

从官方公布的产品方案来看,车载传感器类芯片型号,其实也沿用其他领域的成熟产品:

v2_f1b230fe2dca4174b3a192f522a60366_img_000

从营业额角度看,车芯业务目前只占总营收的6.95%,远小于其他业务,不是纳芯微的主要收入来源。

不过,纳芯微尽管提供的车芯属于底层传感器芯片,与我们熟知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功率半导体等高端车芯不同,但也凭借高度通用和不可或缺,覆盖了十分广大的主机厂用户。

比亚迪、东风汽车、五菱汽车、长城汽车、上汽大通、一汽集团、宁德时代等终端厂商都已实现批量装车,同时纳芯微还进入了上汽大众、联合汽车电子、森萨塔等终端厂商的供应体系。

v2_b8ef196d3fa347288f867e983002d6ff_img_000

这样的基本情况,说成“车芯第一股”的确太不准确,既不符合车芯赛道的情况,和纳芯微自身经营状况大相径庭。

纳芯微自己从没说过“车芯第一股”类似的表达,相反,招股书中甚至还把汽车芯片业务作为“风险”项单独列出提醒投资者。

看到了吧,“小批量、起步阶段、有不确定性”,这才是纳芯微在车芯赛道的真实情况。

最后再来介绍一下纳芯微的3位高材生创始人。

与大家喜闻乐见竞相追捧的少年天才不同,这三位都是按部就班、脚踏实地的奋斗创业者,而且都十分低调,除了上市披露的相关信息,公开资料不多。

王升杨,黑龙江鸡西人,生于1984年,2002年,18岁的王升杨考入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之后在又在北大读了硕士学位。

v2_02eb592c5e6347549d6ea1d4faf26c87_img_000

2009年王升杨硕士毕业,进入芯片龙头亚德诺工作,担任芯片设计工程师。

此时复旦大学微电子系硕士出身的盛云,正在亚德诺担任高级设计工程师。

v2_a68d65a441d0469a9777d47257f763b9_img_000

盛云是江苏宜兴人,1982年出生,在复旦微电子系师从“中国第一位博士后”洪志良。

两人在亚德诺一起共事4年,然后王升杨就拉着盛云一同创办了纳芯微。

另一位创始团队成员王一峰,1984年出生,河南南阳人,和王升杨是大学同学,也获得了北大硕士学位。

2013年5月王升杨创办纳芯微后,又在9月拉来了自己的老同学王一峰,把自己和盛云的1.5万元注册资本平价转让给他,成为创业合伙人。

而在纳芯微成功上市后,王升杨、盛云、王一峰身价分别达到了70亿、65亿,和24亿(按直接持股比例计算)。

真正的好兄弟不是苟富贵勿相忘,而是有好机会拉你入伙一起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能车参考”(ID:AI4Auto),作者:贾浩楠,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