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丹拒绝躺平,杀入天使轮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0507-36872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刘晓丹拒绝躺平,杀入天使轮
大机会已至,我蓄势待发。
刘晓丹当并购女皇凭的什么?凭的是曾让籍籍无名的区域券商华泰做出与中金、中信相媲美的成绩。
她可能是中国对“时机”、“周期”最为看重的投资人,这倒不仅是夸刘女士洞察准确、理解深刻,而是说,从业务上,她最需要做到这一点。
管理VC和PE的是GP,GP是职业投资人,职业投资人是以投资为职业的——这不是句废话,而是说,职业就要求人的持续性,不管行情好坏,不论大势起落,你轻易不能中断投资,否则就是中断自己的职业。但刘晓丹除了常规的直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标签就是“并购”。
而并购,非依托于周期不可。
你看,哪怕读黑石创始人苏世民的自传,她也在思考黑石生在哪年、乃至苏世民生在哪年的重要性;哪怕离开华泰的时机,她也强调此时创业的冲动来源于对市场和周期的判断。
近日,并购女皇刘晓丹罕见地不遗余力地发声,我不想浪费这场危机,时候到了。
2019年6月,投行家刘晓丹单飞后成立晨壹投资,她的合作方是红杉,即前两大股东晨壹投资(北京)有限公司与红杉皓辰(厦门)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占股83%与12%。
一年半后,2021年1月7日,晨壹投资完成首次募资——规模68亿元的人民币并购基金。LP有机构投资人、大型保险公司、知名母基金、上市公司等。但是,就在刘晓丹募集资金过程中,她还做了三笔合计超10亿元的投资,8.28亿元拿到华兰疫苗6%的股权、出资1亿元投资比亚迪半导体,以及领投如果新能源科技。
站在晨壹投资创立3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它的出手案例。据天眼查显示,晨壹共投27个项目,2021年开始出手速度明显加快:2020年投了2个项目,到了2021年出手17次,2022年过去仅4个月已出手8个项目。速度愈来愈快、数量愈来愈多不说,轮次也多集中在B、C轮。
关于晨壹投资,通过公开市场和投中网消息渠道,令我最感兴趣的信息如下:
去年看过不少消费案例,几乎没出手;
去年年底,和小红书一起投资了端木良锦;
一家前段时间热度很高的消费品大股权投资案例请晨壹看过,价格太高没投,但晨壹也在操作类似案例;
5月5日,投资企服公司安势信息天使轮;
5月6日,再次发文,名为《PE过冬拒绝“躺平”》;
也就是说,晨壹进入市场以后,有个明显的适应期。看得多投得少,去年年末投端木良锦这个中式奢品是个有转折意味的案例,此次天使轮算是更进一步。
好,基于上述信息,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如下:
1.让晨壹杀入天使轮的,是一家什么公司?
2.晨壹过往投资有什么特点?此次投天使轮又意味着什么?
3.刘晓丹认为,当下是并购市场的大机会,依据是什么?
4.如果真的有并购大机会,买方在哪儿?
5.晨壹瞄准“储备弹药”反复发声,加之看好并购机会,很可能剑指大额募资。
左手天使轮
这是一家做SCA(软件组成分析工具)国产替代的公司。
什么是软件组成分析工具?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有设计、生产、交付、部署、使用、运用,然后停止这些阶段,在一个生命周期中,软件会遇到不少安全问题。例如:攻击者利用安全漏洞修改编码环境、源码库等开发工具,开发者未经安全测试使用第三方软件等。
安势信息成立于2021年6月份,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软件供应链安全平台,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客户开源软件中存在的安全与合规问题。
过去国内不少大型企业重视软件供应链中开源组件的安全与合规,但他们主要采购的是国外公司的产品。近年来宏观环境演变,国产替代在各个领域需求旺盛,SCA也不例外。这也为安势信息提供了机会。
让晨壹为天使轮投票的创始人,也是位“高P”。
安势信息的总裁薛植元曾任Checkmarx大中华区总经理,Checkmarx是以色列的一家高科技软件公司,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源代码安全扫描软件CheckmarxCxSuite的生产商。
安势团队成员也多来自华为、中兴、OPPO、Synopsys等。商业化进程上,公司的SCA产品在去年10月底发布,目前与互联网、半导体、汽车行业的客户进行商务洽谈。
怎么理解晨壹出手天使轮,首先要看看刘晓丹在投什么。
简单翻看一下晨壹2022年以来的几个投资项目,2022年1月6日出手唯九生物A轮,唯久生物是一家创新药公司,落地于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由科学家与投资机构共同孵化。
一个月后,晨壹投资生产专业助听器的公司爱听科技,发展速度并非快速,2011年成立,2013年自己做硬件,2014年有了第一款隐形助听器,2018年开始盈利。其创始人也曾在高校做科研。又过了一个月,3月份,晨壹出手苏州一生物医药B轮融资,这也是一家创新药公司,2020年成立,创始人的背景也是博士、科研。
4月上旬,晨壹出手三英精密的定增,认购1000万,这是一家生产X射线、CT检测装备等的公司;4月下旬,晨壹领投了SaaS企业Pingcode近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创始人王涛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且深耕行业多年。
整体捋一遍晨壹几年间的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清清楚楚:
1.赛道选择上,生物医药、企业服务领域出手项目偏多,也有芯片、新能源赛道的案子,但数量偏少,喜欢投技术。
2.集中于B轮、C轮,第一次投天使轮。
3.创始人偏向于技术出身,还对科研创业人员较为青睐。
尽管安势信息、Pingcode案子融资稿发言中见不到刘晓丹本人的身影,要么是“晨壹投资合伙人孔小明认为”,要么是“投资董事姜晓山看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刘晓丹不是晨壹案例的唯一负责人。我倒不是想揣测晨壹要如何在天使投资上大展拳脚,而是说,这个案例起码证明了一件事——刘晓丹的边界,不是晨壹的边界。
再回头看看去年端木良锦这个“很不刘晓丹”的案例,更加印证了这一点,晨壹正在朝着“机构化”走起来。
但我绝不认为这意味着晨壹将持续跨界、转型,看看晨壹投资的官方公号就知道了——这显然是刘晓丹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刚刚发布的文章《PE过冬拒绝“躺平”》中称:
寒冬来临,最容易引发致命伤的,往往是繁荣期PE和VC的“跨界”冲动。
这句话,你可以理解为刘晓丹对投资同行的警示,同时,也一定是面对合作伙伴甚至同事的理念分享。
虽然有些案例不在刘晓丹的核心能力范围,但总地来说,她从未缺席。
1、投什么?对于技术的投资,刘晓丹很执着。2021年1月,刘晓丹在第一次投资人年度会议上发表演讲,投资要投大趋势。她不止一次分析对技术公司的投资,“技术演进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技术投资的壁垒和门槛很高,对于技术投资,“什么时候投”和“投什么”同样重要。
那次年会,刘晓丹还特意邀请了讲生命科学的嘉宾来讲脑机接口。“就是想看看前沿科学在研究什么,尽可能看远一些。哪怕有些技术也许未来十年、二十年都看不到商业化的前景,但重要的是要看清方向,毕竟今天很多成功的新产业其实是十年、二十年前的技术积累所成就的。”
刘晓丹也在演讲中提到,高科技领域的国产替代已经迫在眉睫,随着老龄化家居大健康已经成为最热的赛道。
2、如何看待早期投资?反而在投早期投资时,刘晓丹认为好公司不怕贵,因为有时间用快速成长来消化,后期投资、二级市场投资则不是。
刘晓丹认可早期投资与后期投资需要不同能力,所以也设立了专业团队来看早期投资,很明显,安势信息一定是团队中的投资人推来的案子。
3、刘晓丹对做过科研的技术人员比较青睐,这很明显,他们有相似的经历,有着偏于互相理解的共同语言。这样,也就很容易有信任基础。
刘晓丹早年在北大上学,毕业后又在北大任教。据晨壹内部人员透露,刘晓丹跟大家分享一些东西时,也带着讲课腔,她也很喜欢在内部讲课。在遇到有过科研经历、或者有过高校任职经历的创始人时,想必会生发惺惺相惜之触。
并购退出的大机会来了
刘晓丹不想错过这次危机,这是一个并购的大机会。
她不但指出了机会,而且还在反复地强调机会,为什么?当然是要做市场教育。
她说“我们不想浪费这场危机”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句话首先是非共识,危机不是用来躲避,而是要用来抓住的。其次,主语虽然是“我们”,但讲出来就是给“你们”的,无论企业家、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她告诉所有合作方机会所在,才更可能在低迷时期推动她想实现的交易。
3月中旬,刘晓丹在晨壹投资的年度合伙人会议上发表演讲,直言不讳地说,无论市场信心怎么低迷,周围人怎么躺平,我都要更积极地出击。
“投资领域里,知道自己不做什么,有时候比知道自己做什么还要重要。”刘晓丹真正的重心在哪里?还是她的老本行。“去年市场疯狂没有交易机会时,我们宁愿手握大笔现金等待。”
换句话说,现在,我们有(一些)钱,我们有机会。
为什么呢?
刘晓丹首先提了一个问题,即便一级市场退出依赖IPO这一路径依然成立,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二级市场全球动荡。先看中概股,创下历史最大跌幅不说,IPO数量已连续8个月趋近于0;再看港股,IPO数量从月度峰值30多家跌落至个位数,过去一年的IPO公司几乎都跌破发行价;最后看A股,从2021年2月的高点算起,一直下跌,PE估值已到12倍一下,处于历史底部,数量虽未下降,2022年以来新股破发率达61%。
二级市场的整体情况是——反复寻底,剧烈波动。刘晓丹的预判是:这种情况还会继续、甚至加剧,因为今天的世界正在饱受疫情、战争、地缘政治博弈等多项挑战。如果讲未来,美股IPO已无法与过去相提并论,港股市场容量与流动性有限,A股根本无法消化过去几年一级市场的巨额投资。
这就不必说,投资机构的寒冬、一级市场的凛冽才刚刚开始。
其次,IPO路径依赖即便成立,当真能为投资机构赚的了钱?
对投资人而言,比什么时候上市和去哪儿上市更重要是,上市后能走多远,所在行业和管理层能力到底能撑起一个多大市值的公司。
看看如今A股个股分化很严重便知,企业上市后的三年很关键,是分化最为剧烈之时,一些公司能够成长为龙头,而更多的公司可能在加速衰落。如此的话,即使IPO上市成功,靠二级市场一点点卖股票的方式退出只会越来越难。
再者,小公司被并购相比IPO,哪个才是更优选?
小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越来越难融资发展,在近5年的A股,已有近百家公司出现单日成交金额不足100万人民币的现象,也因此,不少小上市公司开始谋求控制权转让。
与此同行,很多产业已处于集中度提升、龙头竞争优势突出的阶段,在当下经济增速放缓之时,中小企业独立生存越来越难,也就会持续刺激被并购的意愿。
举个例子,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到4.8%,上市公司中的小公司盈利受负面影响明显更大——市值小于30亿元的小公司中盈利下滑的数量占比已超50%,而市值大于300亿的大公司中仅有不足20%出现盈利下滑。
并购或者被并购常常是企业到一定阶段无法回避的选择。
最后,创业者的观念变了吗?
虽然创业者大都有IPO情结,但上市后长不大,也会不得不直面现实。新一代的创始人对卖企业并不那么纠结,跟过去不一样,老一辈创始人对于卖掉企业难以接受、无法割舍,但新一代则无所谓,卖掉后我拿着钱再去创业或投资。
刘晓丹将如今中国市场的情形对比美国市场,认为当下与美国当年并购推出的拐点非常相似。1997年前,美国VC/PE的主流退出方式当然是IPO,一度高达80%。但自1997年互联网泡沫鼎盛期到2000年泡沫破裂后,VC/PE经过4-5年调整,并购成为主流退出方式,地位反转,并购退出占80%到90%。
好,过去和未来都谈完,就剩下看看现实了,我仅有一个问题,是最近采访一位头部FA合伙人时,他给出的疑问:
“买方在哪儿呢?”
刘晓丹曾在《是时候考虑并购退出了》这篇文章里分析过,她的观点是“产业方是最大买家”,而“产业买家中上市公司始终是主力”。
这也比较好理解,一方面上市公司向来是国内并购交易的主力买家,另外券商出身的刘晓丹,原本擅长做的也正是A股生意。
但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当下企业面对的并非只有市场低迷,还有疫情这个不确定因素,在这个前提下,愿意掏大笔现金买资产的上市公司,又有多少呢?(文/李彤炜,来源/投中网)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