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经理大杀器(1):对标竞品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pmd/542680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辑导语:对于初入职场的产品经理来说,有一种常见的方法论——对标竞品,可以协助他快速开展工作。本文作者以美团为例,分析如何对标竞品,以让自身产品做得更好,一起来看一下吧。
初入职场的产品经理,遇到具体的问题和需求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作为一个混迹大厂多年的产品老鸟,今天来聊一聊一种常见的方法论:对标竞品。重点在于对标,而不是简单的竞品分析。
业界最常使用这个方法的是美团。
一、对标定义(What)
某个领域/解决某个问题做得最好的是谁?它是怎么做的?我们是否能借鉴学习?
对标,即标杆分析法(benchmarking),最早源于施乐公司。在百度百科、MBA智库中,“标杆分析法”的定义为:将本企业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好的对标是什么样的?这一套逻辑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是我们研究的整个行业或是业内最佳实践的某个公司。中观是我们的拆解,以及对方与我们相结合的部分。微观是结合之后,我们的策略和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二、对标价值(Why)
1)对标的组织价值
- 实践追求卓越价值观
- 建立学习型组织,持续追求认知领先
- 探索出一条靠谱的发展道路,更早、更快的建立组织优势
- 渐进式创新
2)对标的团队价值
- 形成具体问题的决策依据
- 建立“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3)对标的个人价值
- 将标杆作为自己的参照系,见贤思齐、不断进步
- 大概率能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复制”他人成功经验
- 掌握了向外看的学习方法,扩大知识面,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三、对标步骤SOP(How)
1. 从问题出发
“你今天面对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还是一个新问题。”
首先,对标的起点是问题,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对标的,而问题的本质是期望与现状的差距。
其次,在对标过程中,我们要持续面对三个问题:
- 某个领域/解决某个问题,做的最好的是谁?
- 他是怎么做的?
- 我们是否要学习和借鉴?
王兴在美团内部讲话时说:
碰到问题,我们先想想我们是不是全世界第一个碰到这种问题的人?如果是第一个碰到问题的人,挺好挺自豪的,我们只需用脑子想想怎么解决。如果不是,我们有更高效的方式,先对标学习谁比较高效、比较快。这是我最基本的方法论。
美团在过去10年的业务发展过程中,伴随业务的发展有不同的对标,第一阶段的对标公司是Groupon,当时美团业务是团购,当时在团购这个领域中,最厉害的就是Groupon。第二阶段我们开始做本地生活服务电商业务时,那时对我们对标的是阿里,所以我们引入了相关人才,学习了可以借鉴的阿里管理方法论。第三个阶段,想要构建更强的零售业务时,我们要对标亚马逊,这两年很多同学都听过公司在提倡“苦练基本功,猛学亚马逊”。
2. 找到对标对象
某对标对象在什么范围下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不断地拓展范围、持续的聚焦问题,是找到对标对象的关键路径。
范围怎么选?选择目前探索到最大范围下的最佳实践,公司内部/同行/跨行业、时间/空间、古今中外逐步拓展。
问题怎么选?选择与解决的问题本质最像的、解决方案让客户最满意的最佳实践,如:
- 按价值链拆:业务层面的核心价值链是:战略管理、产品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生产与物流、客户服务
- 按要素拆:影响退款率的要素有:用户原因退款率、品质退款率、缺货退款率
- 按流程拆:影响缺货退款率从流程上拆分为:供应商缺货率、中心仓缺货率、网格站及以后缺货率
3. 明确对标框架
对标需要知其然,也需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对标不仅要知道标杆是怎么做,如:了解标杆在关键因素上是怎么做的,做法包含模式、流程、方法和工具,以及过去的做法和现在的做法的区别等,还要知道标杆为什么要(战略意图)、以及为什么能做到(组织能力)。
参考框架模板(某对标对象在某关键因素上的做法):
1)为什么要这么做?(战略意图)
- 客户价值:谁是客户?有多少客户?对标对象提供什么价值?
- 核心能力:对标对象确保业务能赢的关键能力是什么?
- 收费模式:分为哪几种收费模式?比如一次性收入、附加长期维护收入等。
- 行业阶段:行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对标对象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 发展目标:对标对象的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能做到?(组织能力)
- 员工为什么愿意做:文化价值观体系(虚)、绩效/薪酬/激励体系(实)
- 员工为什么会做:人才需求与标准、招聘解决方案、人才管理、人才发展、人才保留/淘汰等
- 员工为什么被容许做:组织架构、权贵体系、运营体系、管理流程、信息系统等
4. 执行对标计划
计划怎么做?信息哪里找?
1)形成对标调研计划
对标调研计划包含调研目标(含里程碑)、调研维度、调研渠道、调研时间和产出物等。
2)基于计划收集信息
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和信息,并对各项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初步验证。
参考渠道如下:
- 公开信息:相关书籍、新闻咨询类网站、行业调研报告、公司经营信息网站、各独立研究公众号
- 调研方法:田野调查、公司尽调、付费咨询
- 和高人聊:招聘行业专家、行业专家、和行业相关的朋友圈/校友圈、行业分析师
5. 形成对标发现
1)分析对标结果
基于对标框架,罗列标杆和自己的不同做法和成因 ;基于分析结果和自身情况完成判断,如何学习对标对象。
2)形成行动建议
形成标杆学习计划 ,持续关注标杆动态、行业动向。
6. 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在收集和分析完毕对标对象的信息,我们需要做出判断——我们要如何学习对标对象,哪些做法我可以借鉴、哪些做法不适合我的情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对标案例
以美团酒店为例。美团酒店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来居上型业务,在2014年开始做美团酒店业务的时候,携程已经做了15年,而且已经上市10年,所以长期以来美团“学习最佳”的对象就是携程。久而久之,美团人就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这件事情,携程是怎么做的?那我们就先把携程所做的做到了,之后再做得更好。
后来,美团酒店里有一个叫做“旗舰店”的产品,里面会包括品牌酒店集团,他们不仅做常规的房间预订,还会涉及品牌宣传。但是觉得美团酒店对于“旗舰店”产品的定位是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没有达成共识。
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美团的产品经理也是先看携程是怎么做的,但是发现还是没办法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于是他们开始做了一个外部研究——研究天猫。
如果“抽离”出酒店行业,一个公司想做一个“旗舰店”产品,一般来说,看全球做得最好的旗舰店,那一定是阿里的天猫。看天猫是如何跟大品牌商合作的?他们的资源互换方式是什么样?天猫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数据产品和工具,以及是如何向他们收费的?这些细节都值得我们学习。
跳脱出来看,携程是“局部最优”,而我们要跨行业、跨地域、跨时空地去看“全域最优”。
美团pm原本认为要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平台和品牌之间紧密合作,并且深度绑定。学习天猫后,发现天猫虽然与像优衣库这样的当时No.1的品牌,携手共同成长,但他们间经历了分分合合。
于是发现其中的规律——平台和品牌的竞合关系才是商业的基本逻辑,不应当期望理想状态下的长久绑定。这是在“道”的层面的学习。
在“术”的层面,学习天猫和优衣库共同推出了什么,比如联合营销,或者是其他的合作模式,以及相关具体的收费方式,除了佣金还有什么其他的收入方式等等。这些都给美团酒店“旗舰店”产品带来了明确的借鉴。
本文由 @产品饭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