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枫影夜读 #27 - 《贫穷的本质》
source link: https://justinyan.me/post/490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枫影夜读 #27 - 《贫穷的本质》
什么样的状况可以称为“贫穷”?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有一个“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的目标,其中具体提到:1990年至2015年间,将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减半。
所以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约8.13人民币)的群体就是“穷人”吗?联合国官网(2003年)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已有超过十亿人口脱离极端贫困,但仍有八亿人生活在赤贫之中。全球穷人数量惊人。
多数人关于富裕与贫穷的概念可能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家族聚餐,大门口会有乞讨的人过来唱歌。长辈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几毛钱,让我们拿去给乞讨者。那可能是我印象中对“贫穷”这个模糊概念最早的视觉化呈现。我记得小时候有些长辈会说:“这些人年纪轻轻,有手有脚不去好好干活,就是因为懒才来要饭的。”
所以穷人是因为懒才穷的吗?所谓“贫穷陷阱”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吗?
MIT的经济学教授 Abhijit V. Bannerjee 和他同为 MIT 教授的妻子 Esher Duflo 合著的这本书──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试图为现行的经济学理论寻找证据,证明或证伪某些专家对“大问题”的“大思考”。
我阅读的是本作的简体中文版本,由中信出版,景芳翻译。简体中文名为《贫穷的本质》,副标题是: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翻译质量很高,感谢译者。中文书本标题多为编辑所定,不再讨论。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案例,通过全球多个地区的案例分析,讨论了饥饿、健康、教育、生育等话题;第二部分是慈善机构,从穷人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风险开始,到小额信贷,到被迫“创业”,到政治政策,讲述穷人面对的各种问题。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收获一些反直觉的东西。比如“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少得多…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比如自来水、电、疫苗等等。
“我们不需要使用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时时刻刻在运用这种能力。”这点我深以为然。书中提到类似非洲穷人不愿购买消毒蚊帐防止疟疾,亚洲农民不愿购买化肥提高产力等案例,我觉得如果换了我身处其中,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我想到我认识的朋友们,如果自小在条件不差的环境中成长,成年后往往有更多选择,可以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不管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也好,还是不断拓展视野也罢,总之,这样的朋友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环境、家人对他的限制更小。这让我想起多年前那篇网络热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该文作者描写的境遇更极端,但因为这些条件限制带来的不利却是普遍存在的。这世上不乏有内裤开局单挑Boss的高手存在。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历经无数磨难,可能性并不为零,但十分渺茫。
因为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多在发展中国家,所以作者分析的案例集中在非洲、印度、印尼等国。作者Abhijit在印度出生,他关于印度习俗的分析让我觉得地方虽然不同,但管理国家的毕竟都是人类。比如印度不同邦的人对于发烧的看法:马哈拉施特邦的人觉得大米可以帮助患者快速退烧,而孟加拉邦的人认为发烧的时候不可以吃大米。这让我想到小时候老家关于感冒的人能不能洗澡、洗头、这个能吃那个不能吃的各种禁忌,现在看来有些哭笑不得。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在试图改善穷人的生活,抗击全球贫困。牵涉全球多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尽管在抗击贫困这件事情上,有些地区做得比较好,另一些地区比较糟糕,但即使是最糟糕的地区,也有改善的空间。作者把这些可以改善穷人生活的事情总结为五个方面:
1.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这一点不通过科学手段无法获取信息的网民们恐怕深有体会。但除了这种外部的限制以外,本人是否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是否有形成正向循环的信息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书中提到至少要让小孩子们学会阅读,这样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其他知识。我想到李笑来写过一本书──关于他的争议我们暂且不论──标题为《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要先学会如何学习,然后再去学习。有点文字游戏是意思,但颇有道理。
经历过高考的读者对此可能有所体会。对于理科考试而言,通过无脑刷题来提升考试分数是一种方法,但是学会从题目中找出设计规律,总结每个科目每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也许更加高效。也就是学会方法,再做刷题训练。
2.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
诚然,阅读本文的多数人可能不需要每天为喝井水还是喝河水而发愁。我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在阅读中国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重庆,家境贫寒,在母亲肚子里经历饥荒年代,随后是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她童年的经历在很多细节上印证了《贫穷的本质》中提及的穷人案例。
穷与富是相对的。即便在温饱线以上,中产与1%的富人依然有极大差距。这些差距带来的做出“正确”决定的难易程度,也见诸其中。所以阅读本书,了解穷人的困境与改善方法,也是在提升自我的意识。比如给自己买保险,给家人买保险。
这种看似简单的,具有明显好处的,应该趁年轻的时候早点做的事情,我就需要在多年以后,通过学习才逐渐有此意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很多事情不是穷人好吃懒做,不是目光短浅,而可能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北大法学博士,B站有名的Up主罗翔老师说过类似的话:“一个农民去城市乱闯马路,你不能说这位农民蠢,他只是不理解为什么有交通规则。一位知识分子去乡下,分不清稻谷和麦子,他不是蠢,他只是不理解。所以不要带着知识的优越感。”
3.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这一点对大部分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来说算是比较幸运。因为目前大部分行业服务于人数最多的“普通人”(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其他更好的词),通常只会给富人开设 VIP 通道,但不会拒绝普通人。
当然存在一些活动是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才可能参与的。比如 F1 运动就需要小孩子自小参加卡丁车训练和比赛。家长要负担小孩的训练费,出场费,车费,油费,维修费等等。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即便有天赋也很难支撑他一路晋级直到进入 F1 围场。
4. 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曾经贫穷的人亦如此。
我的老家属于“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几十年,我见过太多做生意起起落落的人。小时候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来,各有各的幸运与不幸。回顾过去,我们总能给历史找出一堆原因,看似今天是过去的必然结果,但事实上,从来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
上文提到的女作家虹影,她小时候的教育条件并不算好。但她写的小说文笔极佳,至少《饥饿的女儿》写得很好,我看不出来作者小时候的经历会是如此悲惨。
人生有太多东西无法选择,但始终我们可以选择乐观或悲观。而且别忘了,“无法选择”它也是一种选择。
5.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个人往往会对自己有一个预设。这种预设既来自自己的判断也来自外部的评价。很有趣的是,当你预设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往往你会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做出能够印证这个预设的行为。最后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所以当你对自己的某一方面很没有自信的时候,可以试着往“I Can Do It”的方向去想。只要学会了如何学习的方法,加上足够的训练,大部分人都可以胜任大部分工作。又不是去奥运会赛场,只有到这种级别的地方才真的到了拼天赋的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在工作上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完全没有“不自信”的必要。
我喜欢《贫穷的本质》里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实验与具体案例分析。作者作为经济学教授,除了分析经济学主流的“大理论”以外,会通过具体的案例与随机对照实验,用证据证明这些“大理论”到底适用还是不适用。这种讲求实证的方式让我非常佩服。
虽然我不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也没有Bill Gates那么大的能量可以帮助全球抗击贫困。但至少通过阅读本书,我可以知道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提升自我。
就像盲区会被我们的大脑忽略一样,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事情被我们忽略了。抬起头,多看看不一样的角度,不要让自己陷入缺少有效信息的屏障里。
22.04.24/夜
- 我的评分: ⭐️⭐️⭐️⭐️(4/5)
- 标题: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 简体译名: 贫穷的本质: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 作者: Abhijit Banerjee & Esther Duflo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 ISBN: 9787508687216
- 版本: 纸质版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