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二战漫谈(一)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antkillerfarm.github.io/ww2/2016/01/04/World_War_II.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最近阅读了一些二战相关的资料,对二战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改变了许多之前有些错误的观点。

中国军队的数量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人口大国。二战时,约有4.3亿人口,几乎占所有参战国人口的40%。

苏联开战时的人口是1.6亿,侵略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之后,人口增加到1.8亿。

德国及其欧洲盟友、仆从国的人口,开战初期是0.8亿,苏德战争之前,增至1.3亿。

美国的人口变化不大,数字也比较准确,据1940年人口普查数据,约为1.3亿。这里提一句,美国是最早进行现代人口普查的国家(1790年)。著名的IBM公司,就是以为人口普查提供报表工具而起家的。

英国大概0.3亿,日本0.7亿。

按照一般人脑子中的观点,既然中国有这么多人口,那么它的军队数量必然也是最多的。教科书里,比较中日开战前的军队数量似乎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但这其实是有些问题的。

首先,开战前的军队数量,只是一个国家常备军的数量。其多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人口。没有人,哪来的兵?因此人口数量决定了军队数量的上限。但从后面的讨论可知,人口对军队数量的影响在常备军层面实际上是很次要的。

2.经济。常备军在和平年代是国家的经济负担。因此,多数国家都不会在和平年代维持很大数量的军队。一句话:养不起。

3.军制。主要可分为全民皆兵和职业军人两种。前者,寓兵于民,国家承担的经济负担较少,可以维持相对庞大的数量,比如曹操的屯田制。而后者由于训练有素,主要以质量取胜。现代国家一般两者兼有,可随时根据需要,调整相对比例。

4.政治。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常备军的数量,最决定的因素是政治因素。比如,美国在战前只有10万陆军。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独霸西半球,这点陆军数量虽然还不如波兰,但也够用了。

从中国战场来看,由于民国以来,国家一直处于内战状况,各主要政治势力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因此相比非战时的日本来说,军队数量领先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一旦进入真正的全面战争阶段,各参战国的兵力对比就完全不一样了。

苏联1400万军队,美国1200万军队,德国及其仆从国900万军队,日本600万军队。以上数字仅仅是各国战争期间军队人数最多时的数字,并不包括战争期间伤亡被俘的军人人数,要知道仅苏联就阵亡了1800万军人。

那么中国军队人数最多是多少呢?一般资料认为,国军320万(其中中央军140万),共军40万,准军事化地方武装、游击队200万,总兵力600万左右。

从这个数量来看,中国军队人数在各主要参战国中仅比英国的350万略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影响军队最大人数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政治因素在这里不再是首要因素。因为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任何政权从主观上说都会玩命扩军,而不会对其有所限制。

2.军制基本都是全民皆兵,尤其是弱势的一方。所以这个也影响不大。

3.经济因素对军队规模有较大的影响,虽然战时经济完全以战争为中心,但毕竟不是无限的。在同一时期,所能支持的军队数量一般为6%~8%的人口。

4.人口。从军事角度来说,人口资源的再生周期较长。因此人口优势远较经济优势更难获得。一般来说,现代国家进行全民总动员,大约可以动员20%的人口,或者说80%的成年男性。

上面这些说法,用以解释其他国家基本是正确的,但中国显然有其特殊性。

首先,可全面动员的人口基数远少于4.5亿。东北长期沦陷,无论国共都不能有效动员民众,连游击区都没有几块。华北、华中也只能部分动员,唯一可以依赖,且人口众多的省份,只有四川。仅四川一省就贡献了150万兵员。普遍认为中国军队的有效征兵人口基数只有2.5忆,汪伪为1亿,伪满蒙为0.4亿,其他边疆地区0.6亿。

其次,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尤其是农业水平,无法维持20%人口的总动员。政府对于社会的掌控,国防动员体系也弱于一般的现代国家。因此,维持600万军队的数量差不多也是极限了。

但是,如果因此小看中国的战争潜力,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的经济实力虽然不足以同时支撑更多的军队,但部队损失之后,兵员的补充却从来都不是问题。比如同样损失了300万军队,日本已经无法战争,而中国离失败还远着呢。可资为证的是在稍后的国共内战阶段,双方集结了700万以上的军队,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厮杀。

中国战场的战争强度

公正的说,中国战场基本不是日本的主战场,其战争强度不但弱于苏德战场,也弱于太平洋战场。如果非要比较重要度的话,也就和北非战场差不多。

首先,在太平洋战争之前,两国甚至还没有正式宣战。日本的战争总动员也是在太平洋战争之后才进行的,虽然相关法案在1938年已经发布。如果在1937年就动员600万军队的话,中国军队只怕连人数优势都没有了。

1937年的600万和1945年的600万,在质量上也有显著差异,后者的主力是被迫武装起来的老弱病残,战斗力甚至不如国军的正规部队。这点在后面讨论军队战力时,再详细说。

但我并不认为,600万军队就足以征服中国。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洲人,完全征服中国都花了40年以上的时间,日本是否有足够的战争潜力维持这么长时间是非常可疑的。

一句话,日本政府显然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认为侵华战争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争,不值得太重视。

其次,战争的烈度较低。不但中国武器装备落后,就连日本也没把最新的武器用出来。比如在中国很有知名度的三八大盖,其实并不是1938年列装的武器,而是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的武器,其水平仅相当于西方国家一战时的装备。

日本当时已经有新型的步枪,但并不用于中国战场,因为三八大盖虽然火力较弱,但精准性更好,更省子弹,对付中国军队已经绰绰有余了。

PS:三八大盖在太平洋战场,被用作狙击步枪,由于枪管较长,开火时,枪口没有火焰,非常适合丛林地带的夜袭作战,但列装数量很少。

还有,战争的后果十分有限。假设一下,如果中国打败日本,最好的结果是什么?估计也就是收复东北,台湾还是别想了。以中国海军的实力,这是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想这才是日本敢于轻视中国的根本原因。

最后,从美国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端倪来。相比德国,日本是直接与美国作战,而德国只是威胁了美国的盟友。但美国人仍然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方针。因为日本胜利了,也不过是大东亚共荣圈,而德国胜利了,美国就有被灭的风险。但即便是这样,美国也仍然把日本打得找不着北。

不要拿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说事,那两场战争对美国来说,在开战之初就定义为局部战争,美国只愿意承担有限的损失。而太平洋战争,打到那个份上,天皇很清楚,顽抗到底,就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下场,于是他怂了。

日本的战略水平

日本在中国战场的战略水平十分低下,远不及在太平洋战场的表现。从战役层面看,日本在菲律宾消灭了10万美军,在新加坡消灭了20万英军。但在中国战场,成建制消灭的只到军一级,其余多数都是击溃战。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二战时的伤亡比基本为1:4,而伤员有80%的机会,能够康复并重回战场。一场歼敌10万的击溃战,真正能消灭的敌人不过3.5万。这就导致始终无法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从而达到征服中国的目的。当然中国军队就更差了,成建制消灭的只到大队一级。

淞沪战役也是日军战略失败的典型范例。我个人认为全面抗战并非始于卢沟桥事变,而是始于淞沪抗战。类似卢沟桥事变的事情,在之前的九一八和内蒙古已经多次上演,甚至在当时多数当事人都不认为这是全面抗战的开始,而只以为是之前事变的翻版,但淞沪抗战改变了这一点。

淞沪抗战是蒋中正权衡之后的神来之笔。国军主动挑衅,并大举进攻日军,让天皇深感有失颜面。于是战场的重心从华北转移到了淞沪,日军主攻方向也由从北向南,变为从东向西。从战略上来说,这是中国的巨大胜利。

试想一下,日军从北向南进攻,北方平原有利于机械化部队,而不利于我军。我军若不战,那么日军就可以夺取南京,切断淞沪地区的后路,到那个时候,又该如何是好呢?

反之,从东向西的话,我军后勤依托长江,更有保障,不虞日军的包围。且南方地区的地形也对日军进展不利,日军激战一年半仅推进到武汉一线。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后期由于吸取了淞沪抗战的教训,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这下日军连击溃战的机会都没有了,便只好进行最不擅长的消耗战。国军以空间换时间,拼消耗的战略思想,已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这种消耗战的成效,也远比歼灭战缓慢,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一次战役就可以消灭10万以上的日军。而且被消灭的日军,即使不死,也沦为战俘,无法再次参战。而中国显然做不到这一点,虽然消灭日军150万以上,但真正战死的才40万,算上残废之类的,最多50万左右,剩下的100万日军休息一下,又可以打仗了。因此中国的战果实际上是很有限的,日本人不认为败于中国,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让我预测中日单挑的结果,可能最终日本经受不起消耗,撤出的可能性大。就像日俄战争那样,俄国人耗不起了,于是战争就结束了。

PS:日俄战争只是日本在局部战争上的胜利,并没有使俄国屈服,因此也就没有战争赔款。所以日本的日子,在日俄战争后,反而难过了好几年。不像甲午战争,日本里外赚了个盆满钵满。日本对待甲午战争还是很认真的,进行了全国动员,军队无论数量、质量均优于清军。可见轻视敌人是万万要不得的。

军队战斗力排行

德军的战斗力在各主要参战国中,首屈一指。武器装备的质量不逊于美军,而军队的训练和指挥水平犹有过之。因此,一个德军师在战场上可相当于两个美军师或者三个苏军师。

武装党卫军是德军的精锐部队,为军迷们所津津乐道。其中最著名的有帝国师、骷髅师和维京师等。当然,其中也不都是精锐,比如最有名的笑柄“全国领袖师”。

党卫军也开创了一国两军的先例,后世的还有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以及朝鲜的特种部队。共和国卫队已经成为了笑柄,随着萨达姆而灰飞烟灭。朝鲜的特种部队,我看也是一路货色,10万人的特种部队,你当是大白菜,论斤卖啊。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