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静坐第150天:关于禅、关于痛苦、关于解脱的阶段性想法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hsingko.github.io/post/150days_of_meditation/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如今静坐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偶然忘记的话就会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于是浑身不自在。但是如果有人问我,静坐给我带来了什么,我却又说不出来。或许改变已经悄然发生,只不过我的心还没有意识到。

开始接触禅#

静坐是禅,禅却不仅仅是静坐。

疾病作为禅的引路人#

一开始,我学习静坐是为了身体健康,有一阵子,我的脑袋总是昏昏沉沉的,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力气,也完全无法专注于做任何事。我的大脑似乎变成了一台老旧的机器,里面的零件已经无法承受抑郁的腐蚀,时刻紧绷着的神经已经面临崩坏,我常常感觉太阳穴附近有强烈的束缚感。

读了《因是子静坐法》之后,我开始学习静坐;最近又读了一些佛经,包括早已会背的《心经》,上大学时选修过的《坛经》,到最近才接触的《金刚经》、《楞严经》,我越来越为禅宗的理念所吸引。曾经的我总是为许多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感到痛苦,我断言自己无法获得幸福,于是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然后怀着这样的痛苦,我发现这个世界上充满了苦涩,仿佛所有的快乐都逃不过最终的空虚。更糟糕的是,我还是一个坚定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人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偶然,没有目的、没有意义,也没有救赎。如果我是一个宗教信徒,那么我或许可以将此生作为来世幸福的燃料,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总是可以安慰自己,在终点处有一个“永远幸福快乐”的结局。然而人类不过是基因的保存机器,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基因为了存储、复制的工具,更没有神——这种东西只是发狂大脑的想象而已。

但是禅宗却认为:痛苦可以彻底消弭,解脱是存在的。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个看法的伟大之处,以为这不过又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承诺,就像末日审判、在天堂等待的72处女。但是随着静坐,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了解脱的可能性。

如何解脱#

既然无我,那么自然没有痛苦#

在阅读佛经之前,我早已听说过了“无我”,并且在理智上也承认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不变的“我”其实并不存在。“我”其实只是为了方便日常沟通的符号,但是人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以为这个代词真的指向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于是人们开始为了“我的东西”而彼此争夺——这个“我”是如此渺小空虚,以至于无时无刻不想尽方法、用尽各种手段来充实自己。而“我”的欲望一旦无法满足,便会产生痛苦,这是一个怎样的地狱啊,因为“我”的欲望无穷无尽,当“我”有了这一个,就很快想要下一个。

( 有点类似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他认为所有的哲学不过是辨清语义的文字游戏。比如我们在谈论“活着有什么意义”时,他会告诉我们:先等一下,你所说的“意义”是什么意思?当我们开始争论“意义”的意义时,他却弯起嘴角:你其实并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一种颠覆性的哲学,和禅也有许多类似之处,我应该认真读一读。)

现代心理学如何应对痛苦#

有一种心理疗法叫做“认知疗法”,它通过改变我们日常认知模式而将我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它有点类似于用现代语言包装的“禅”,不过更贴近于理性主义者。这种治疗方式的原理是矫正我们的认知缺陷,进而将我们从反刍似的自怨自艾中解脱出来。这种疗法看似美好,但实践起来却往往困难重重,从禅宗的观点看,这是因为它没有否定“我”——而这恰恰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在阅读认知疗法的书籍时,我有过认同的时候,但也常常感到作者给出的“新认知模式”出于一种近似盲目乐观的信念 。而这又重归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何者更贴近现实之争,虽说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但很多时候,我们恰好就是无法乐观积极起来。一旦我们选择悲观主义,那么在“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下,我们的一切悲观论断都会一一实现。

认知疗法的另一个困难就在于实践。它要求我们反思,列出所有想法的正面与负面意义,并且认清负面情绪背后的根源。我们的意志必须如同解剖刀一样精确,将我们潜在的脓汁毒瘤一一暴露出来。而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意志力往往就是我们所缺乏的东西。认知疗法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它将我们所有的情绪反应“公理化”——我们痛苦往往就是情绪的痛苦——经过认知疗法的“杀毒”之后,我们一定能获得积极的心态,但这需要“智慧”。

解脱的方法:戒定慧#

但是理智上认同“无我”,我却还是感到痛苦。因为禅宗告诉我们,真理是要去“实践”而不是“知道”的。就像佛陀说的那个著名故事:尽管你知道了如何去某地,但如果你不踏上路,那么你永远也无法到达那个地方。

禅宗所有实践的教导就在于三个字:戒、定、慧。如果我们没有前面两者,那么“解脱的智慧”是不可能的,认知疗法也是不可能的。

常常有人忽略“戒”,以为那不过是苦行僧的自虐,或者是头上六个疤的光头们的自我惩罚。在我看来,戒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安宁必不可少的手段。当我静坐时,不过几次呼吸之后,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到过去,或者未来,我们为了曾经窘迫的经历而悔恨,后悔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然后沉湎于自责之中。戒能很好地防止我们的心遭遇这样的境地,试想一下,如果有个人从小到大都按照戒律过着道德的生活,那么他将不至于陷入这样悔恨,那么他的坐禅之路也会更为顺利吧。过往不曾持戒的生活就像是身心上一笔沉重的债,我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禅修来进行净化,如果不持戒,旧的还未曾消去,新的却又重重压上。

专注于呼吸,就是定。就是这么简单,但也很困难。因为现在的人的注意力早已被互联网戕害得支离破碎,我们常常连一本书都无法好好读完,更别提枯坐一两个小时了。过去的资本用各种心理技巧生产出各种广告来推销他们的产品,如今的资本学会了用快餐化的视频、游戏甚至小说来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他们决定我们能看什么、该看什么,最后乖乖地掏出钱包买他们要我们去买的东西。我们的注意力已经不由自主,有多少人一旦有空闲就会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打开微信、微博,或者知乎抖音?我们不再有自己的注意力,这就是真正的法灭时代,过去或许有人曾经成佛,如今无人能够成佛。幸运的是,观呼吸的过程中,专注力会相继增长,这是我们赢得这场拉锯战的底牌。

有了专注之后,心才会变得强大,然后才可能获得解脱的智慧。不同的教派对此有不同的说法,流传于东南亚的上部座修习的是内观。内观是建立在观呼吸的基础之上,通过观呼吸夺回注意力之后,将敏锐的注意力放在身心,观察身体各处感受、观察情绪的升起与灭去,了悟到一切都是无常,并最终获得解脱的智慧。

如今的进展#

成功双盘#

读了点佛经,学了一点禅,主要的精力还是花在静坐上。曾经静坐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双盘,而昨晚我突然能轻松地双盘 10 分钟而不会感到疼痛了。

不过禅宗也总是教导我们,我们修的是禅,是心,而不是腿,因此没有必要执着于用什么姿势静坐。别的流派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散盘无法稳定重心,单盘会让身体倒向一侧并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双盘才是最好的坐禅方法。毕竟佛陀用的就是双盘,不是吗?

我想一开始坐禅的时候确实没必要硬上双盘,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单盘就散盘,直到腿筋慢慢软下来,最后自然而然地就能双盘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