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佛与马克思与镇痛剂制备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hsingko.github.io/post/2021/04/18/my-opinion-on-religion-and-opium/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最近坐禅有了一些进步,心中的不安和焦虑都有所减轻,于是准备读一些佛经,想要系统地学习一下佛教的解脱逻辑。然后我在图书馆就看到了季羡林的文集,里面有一本是专门谈论佛教的,我借回家,花了两天时间通读了一遍,收获良多。

宗教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这本书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季老看待佛教的角度。1949 之后大陆的学者研究问题只会有一个立场,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他们看来,一切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物质、生产力的矛盾,宗教自然也不例外。从佛陀菩提树下觉悟,到六祖慧能发展出顿悟、明心见性,佛教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分支,但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存续下来的流派无一不是符合政府管制、人民需求的,季老有句话我觉得非常不错,这里我将其照抄如下:

在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是有宗教需要的,宗教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但是,人类想要生存下去,必须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为了繁衍后代,不致断子绝孙,又必须从事人的生产活动,这两种生产活动,同满足宗教需要是有矛盾的,宗教的逐步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两者间的矛盾。

从这种角度看,佛教的发展的确有迹可循,现在存活下来的佛教流派并不是最符合佛陀教义的——可以说宗教的后续发展必定脱离创始人的掌控——而是最符合当地现实的。

除此之外,引文还有另一层含义:宗教仅仅是一部分人的需要。配合上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论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社会中有一部分人是瘾君子,只有他们才需要宗教。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鄙夷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他们是唯物主义者,天然排斥神佛;另一方面,他们是革命者,对于宗教这个社会减压阀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在他们看来,宗教只是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工具,沉迷于宗教的人民将失去反抗的力量。

然而宗教果真如此不堪吗?

无论如何,痛苦是客观存在的#

佛陀认为,一切苦的根源就是“无明”,外在表现就是“求不得”。和马克思主义者一样,佛陀也看到了人的需求同物质现实的矛盾,但区别在于乐观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现实可以被征服的,只要实现了共产主义,那么所有人的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佛陀却认为,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得不到的自然会痛苦,即便得到了也会最终失去,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在求而不得的痛苦轮回中辗转。

马克思主义许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共产社会,在那里人人都安居乐业,人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听着非常美好,不是吗,可是先等一下,这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那不过是又一个死后天国。

如今,信仰破灭的人们转而信奉金钱至上,房子就是一个普通人活着的全部意义,这些人不痛苦?信奉金钱和权利就比信奉一个宗教高尚?更何况佛教其实和科学理性并不冲突,至少禅宗一派就是无神论者,他们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全部修行就是为了驯服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一个会发展的事物必然不是完美的事物?#

前面说了,佛教教义的发展是为了贴合现实,满足人民的需要,解决物质关系的矛盾。从一开始的不事生产,到禅宗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改变了很多。虔诚的佛教徒们为了弥补同原始佛教之间越来越大的鸿沟,不得不反复修改典籍,为今日的改革寻找、制造理论依据。

针对这一点,季老说了下面一段话,我觉得非常好地代表了唯物主义者的宗教观:

( 有人问季老研究佛教是不是想当和尚) 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不例外。而且我还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研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轨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得越深入,则信仰就越淡薄。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

我猜想,这样的价值观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信念:如果一个东西不是从一开始就完美的,那么它必定也不是神圣的,不值得去崇拜。对于另外三个拜上帝教,我觉得这么说非常恰当,但是对于佛教来说,我总觉得不是那么合适。佛陀既没想当神,也没有自称是神的代言人,他对自己的定义就是一个觉悟者,既从痛苦中解脱的人。后世的一些好事者喜欢将佛陀神化,那当然不是他的意愿,毕竟懵懂的人民喜欢崇拜一个“神”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马克思主义同佛教发展的相似之处#

话题绕回到马克思主义上,如果放下成见,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两者的发展过程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同样经历了许多发展,按照阐述者的观念,这种改革被称为“实事求是”,也就是符合现实;几任重要的开创者都被神化,马克思恩格斯两人还好,其他的两位都遗留了肉身供后人瞻仰……

这仅仅是巧合吗?不,我想不是的,从更高的角度看,佛教和马克思主义都是一种“思想”,两者都符合相同的客观规律,也就是一开始我摘录的季老的那段话,这段话不仅仅适用于宗教更适用于其他一切思想流派,包括科学、哲学、艺术。佛教和马克思主义都宣称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然后阐述者们就开始垄断真理,因为真理是如此地复杂,以至于底层百姓的质朴大脑只能理解最简单的口号,没有比念“阿弥陀佛”就能成佛、念某某思想万岁就能加官晋爵更简单的事情了。

人类认知矛盾导致真理解释权的旁落#

物质决定现实,但意志同样也有主观能动性。宗教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的改变,这一方面是因为物质角度的矛盾,另一方面,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思想开创者同平民之间存在 认知能力的差别

佛陀在菩提树下苦修,马克思在图书馆呕心沥血,两位思想的开创者都历经了常人所不能经受之苦,他们所得出的思想成果自然也不是常人简单就能理解的。普通人也没有机会脱离生产去追求真理,于是真理的解释权就慢慢地转移到了另一批人手上。

当创始人死去、成为一个符号之后,这一批人开始成为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表现将决定一个思想流派的未来。这些人里面有追随者,同样也有阴谋家。追随者们力图保留和还原伟人的思想,他们是彻底的原教旨主义者,天然地抗拒改变;阴谋家们同样聪明绝顶,甚至不逊色于伟人,但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如何利用伟人牟利,他们总是喜欢用改革之名歪曲伟人的教导,他们往往扮演着改革家的角色。

而问题就在于改革往往总是“好于”保守,因为改革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有无数因此而得利的新兴阶级。同时保守者们往往也不是什么善良的角色,他们是腐朽的既得利益者。这场战斗绝不是非黑即白的圣战,更像是两个肮脏政客之间的利益博弈。“知识就是力量”就表现在这里:垄断知识就是垄断权利。

无论如何,结果就是真理开始顺应时代而开始作出改变。没人能知道这种改变究竟是好是坏,这取决于你所在的位置。遗憾的是,普通人往往没有站队的资格,他们本是伟人要拯救的羔羊,如今却成了高层博弈的弃子。普通人只能盲目地接受着来自权利者的价值观,他们被教导,这种思想是好,那种思想是坏,全无分辨能力。认知真理需要付出代价,而普通人往往苦于代价,于是他们心安理得。

不灭的路标:实践出真知#

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有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实践的重视,前者自不必说,政治课已经背的够多了;佛教的指导中也包含了对实际修行的看重,他们认为彻悟是修行得来的,而不是通过研读典籍而成的。

通过实践,才能知道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异,破除真理阐释者们的歪曲,通往真理的路标是实践而不是别人说的教条。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免不了牢狱之灾;而佛教的实践就是禅,不仅在静坐的时候修禅,更要在日常生活做到觉知当下。

当禅修者们逐渐看清纷纷扰扰的一切背后不过是无数利益纠葛,看清自己的欲望不过是徒劳的空虚,他们终将从这无尽的痛苦中解脱——即便深陷桎梏,想必他们仍能捻花微笑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