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阅读笔记:《重访边城》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nansey.me/2021/10/reading-note-A-Return-To-The-Frontier.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阅读笔记:《重访边城》

张爱玲的英文好不是没有来由的。爸爸做过天津铁路局英文秘书。姑妈留学英国,做过大光明戏院翻译。妈妈更厉害,三寸金莲留学欧洲,结交徐悲鸿,谈外国男友,做过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就连疾病缠身最不济的弟弟张子静,解放后也做过三十年的浦东中学英文教师。

几乎全家都是英文基因。当然这一切还得出身好,毕竟她爷爷最厉害,娶了李鸿章的大女儿。

但是我觉得张爱玲的英文听力也许并不是特别好。《重访边城》里提到她两次看电视没有听清楚的场景,一次是“最近在美国电视新闻上听见有个女人,姓什么‘门’没听清楚”(《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还有一次“最近美国电视上报导医学界又重新发现大笑有益健康。大笑一次延长寿命多少天,还是论年论月,我没听清楚”(《笑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张的英文写作,包括翻译,肯定是一流的。《少帅》、《雷峰塔》、《易经》以及海明威、欧文、爱默森的那些小说即是明证。

只可惜张跟错了人,又不愿意唱赞歌,最后不仅嫁了美国人,还入了美国籍。再好的才华,再好的作品,也抵不过历史这个势利眼。

袁世凯说,“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这张幼樵,说的就是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字幼樵)。

而张佩纶娶李鸿章的女儿是因为,张在兵败革职后才华遭李欣赏而被招为婿。

以下摘录一些我觉得比较有趣的章节或片段:

◆ 忆胡适之

适之先生讲起大陆,说“纯粹是军事征服。”我顿了顿没有回答,因为自从一九三几年起看书,就感到左派的压力,虽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但是我知道它的影响不止于像西方的左派只限一九三〇年代。

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

(此时大约是在1955年,张已经赴美定居。)

郁达夫常用一个新名词:“三底门答尔”(sentimental),一般译为“感伤的”,不知道是否来自日本,我觉得不妥,太像“伤感的”,分不清楚。“温情”也不够概括。英文字典上又一解是“优雅的情感”,也就是冠冕堂皇、得体的情感。另一个解释是“感情丰富到令人作呕的程度”。近代沿用的习惯上似乎侧重这两个定义,含有一种暗示,这情感是文化的产物,不一定由衷,又往往加以夸张强调。不怪郁达夫只好音译,就连原文也难下定义,因为它是西方科学进步以来,抱着怀疑一切的治学精神,逐渐提高自觉性的结果。

(郁达夫的很多小说,包括他的人生,确实可以说是很“三底门答尔”。)

◆ 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

但是英文字母夹在方块字中间,十分醒目,不懂外文的读者一定反而欢迎。换了音译的名称,没头没尾夹在上下文里,反正也记不得。格调较高的书刊是不会犯这些毛病的,不过就是灰鼠鼠的不清楚。翻译是世界之窗,我们这玻璃窗很脏。

(方块字夹英文字,不懂为什么不懂外文的读者一定反而欢迎。不过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整个世界的确又是这样的。玻璃很脏。)

大概不免是这样想。后世谁都知道清朝的水师去打法国兵船根本是以卵击石。至今“中国海军”还是英文辞汇中的一个老笑话,极言其低劣无用的比喻。

(维基百科这样记载:张佩纶亦因兵败后逃跑而被革职,充军东北。因张早年奏章中好谈军事而领兵时弃阵潜逃,故又被时人讥为马谡。相比之下,张对历史的评价,哪怕是对自己的爷爷,还是相对客观。)

西谚形容幻灭为“发现他的偶像有黏土脚”——发现神像其实是土偶。我倒一直想着偶像没有黏土脚就站不住。我祖父母这些地方只使我觉得可亲,可悯。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我爱他们。

(纵观张的一生,包括她的作品,用郁达夫的话说,她并非一个“三底门答尔”的人,却在面对祖父母的时候讲出“我爱他们”,略微惊讶。)

◆ 重访边城

我笑了起来,随即被一阵抑郁的浪潮淹没了,是这孤岛对外界的友情的渴望。

我以前没到过台湾,但是珍珠港事变后从香港回上海,乘的日本船因为躲避轰炸,航线弯弯扭扭的路过南台湾,不靠岸,远远的只看见个山。是一个初夏轻阴的下午,浅翠绿的欹斜秀削的山峰映在雪白的天上,近山脚没入白雾中。像古画的青绿山水,不过纸张没有泛黄。我站在那里一动都不动,没敢走开一步,怕错过了,知道这辈子不会再看见更美的风景了。当然也许有更美的,不过在中国人看来总不如——没这么像国画。

他们每月寄给她婆家娘家面条炒米咸肉,肉干笋干,砂糖酱油生油肥皂,按季寄衣服。有一种英国制即融方块鸡汤,她婆婆狂喜地来信说它“解决了我们一天两顿饭的一切问题”。

但是仍旧有这么一刹那,我觉得种族的温暖像潮水冲洗上来,最后一次在身上冲过。

这种老房子当然是要拆,这些年来源源不绝的难民快把这小岛挤坍了,怎么能不腾出地方来造房子给人住?我自己知道不可理喻,不过是因为太喜欢这城市,兼有西湖山水的紧凑与青岛的整洁,而又是离本土最近的唐人街。有些古中国的一鳞半爪给保存了下来,唯其近,没有失真,不像海外的唐人街。

在他们这不设防城市里,好像还是北宋的太平盛世。除了玻璃柜里的金饰,一望而知不是古中国。货品家家都一样,也许是我的幻觉,连店员也都一模一样。

(不管是50年代中期她和胡适的谈话,还是60年代她的初访台湾,亦或是经历过三个十年的香港,感觉张对边城的感情也好,评价也好,要好于大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