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那些对纸质书“上瘾”的年轻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0979555986355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那些对纸质书“上瘾”的年轻人-36氪

那些对纸质书“上瘾”的年轻人

氢消费·2022-04-22 12:22
世界读书日,为什么我更喜欢推荐你读一本纸质书。

在数字化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交织的时代中,仍有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轻易放弃纸质书。

在知识获取越来越低门槛的今天,在文本内容、形式和载体都发生变化的今天,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它以更快的速度、更多元的视角,让我们认识这个更广袤的世界。

但又恰处价值剧烈变动的时代,又逢快节奏与焦虑、危机并存的时代,我们心中的疑惑该找谁解答?我们的精神世界如何构建?我们还有必要阅读纸质书吗?

至少,毛姆说过:“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的所有灾难”;至少,曾被唱衰的纸质书和书店,还没有走向式微和消亡;至少,那些承载厚重文明的纸质书还有人惦记着。 

不久前,天猫图书,抖音、拼多多等线上电商渠道也都发布数据显示,线上纸质图书销量增长明显。例如,天猫图书数据显示,过去半年,消费者在天猫人均买书4.6本,阅读人口增速是去年同期的4倍,其中,00后的图书消费增长最快。

虽然这一数据显示的只是纸质书的线上销售情况,但从侧面来看,我们也能窥见,在数字化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交织的时代中,仍有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轻易放弃纸质书。 

在世界读书日之前,氢消费采访了来自80后、90后、00后的一小部分纸质书崇尚者,说出他们对阅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真实看法。

01.没翻开过的书,仍旧给我安全感

85后 北京 小敏 

说来惭愧,我自己家里和爸妈家有三个大书柜和两个行李箱的书,但是其中大部分是我还没来得及阅读过的。

我经常会突然对某个领域感兴趣了,然后一口气买几本这个领域的著作或者畅销书。大部分都是翻了一两页。即便这样,书架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仍让我莫名的有一种安全感。记得去过大学教授的家里,一间20多平米的阁楼里,书架高度从地面到天花板,环绕四面墙,屋子中央也被同样高度的书架整齐的排满,只留下够一个人穿行的空档。第一次进去的时候,很震撼,也有心很踏实的感觉。现在,能拥有一间这样的书房,就成了我在北京的梦想。 

我想不是虚荣心在作祟,虽然很多书没有看过,总是摆在那里,但会觉得像银行里有存款一样,我可以不花,但随时可以“用”,哪怕没有整块的时间和平静的心境,偶尔翻上几页,都觉得很快乐。 

我承认,阅读电子书的速度要比纸质书快,我也会在微博、B站上关注一些知识型博主。现在其实基本上能做到三个月到半年能真正意义上阅读一本书,中间也是断断续续的,时间不够是真,自己心里浮躁也是真。但真的只要读进去,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好快,能补充很长一段时间在工作和生活上消耗的心理资源。买书上瘾,读书上劲儿,可能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书房这种状态会好很多吧。 

分享书目:《江城》 

v2_b656aa8d68484340909b7a0f09608f49_img_000

这是大学文学课上教授推荐的一本书,是一本纪实文学,作者彼得·海斯勒是一名一直在全世界游历的作家,也正因如此,他的书中总在提醒自己不以一种价值观来看待世界。这也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记得教授曾评价这本书“过分真实和另一种真实并存”。 

《江城》讲了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也叫何伟,以“中美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涪陵教习英文的期间,所感受到的风土人情。书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离我的年龄和生活有一段距离,所以让我感觉到打开另一扇世界的大门,以不同的角度去看过去和未来。 

02.当妈之后开始享受读书的快乐

85后 天津 kiki

每周六晚上七点到八点是我们家的“阅读时间”,3岁的儿子勉勉、我和老公,会在一起读书,讲故事。这短短的一个小时,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最放松和最其乐融融的时刻。

当妈以前,自己和老公其实真没有比较好的读书习惯,除了上学时的教科书,最多就是看看论文、杂志,上班后听听得到、喜马拉雅上的知识分享。

怀孕待产时,为了胎教买了上班以来第一本正经的书,每天晚上给小宝宝读上一个小故事。勉勉出生后,特别是半岁后,我们就想着要给他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想让他多读书,以后少看手机和电视,我们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而我的阅读,几乎是从各类儿童故事开始,每天晚上都会陪他读读故事。 

也非常神奇,当和他一起读书后,心也慢慢静下来了,我也会在睡前看看小说,第一本就是补了从小到大都烂熟于心但从未看过的原著《西游记》。

从为了胎教“被迫”读书,到养成读书好习惯,现在又直接影响了下一代。我们的“阅读时间”刚执行半年多一点儿,勉勉就已经能简单复述给他讲过的故事,看到书里面的内容,还会自己描述或者干脆“瞎编”。各自看书的时间,他也从不能安静到现在已经开始能够自己专注呆一会儿了。

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间,其实带给我很多东西,比如更有耐心,更能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我想电子书和电子阅读即便便捷,一是不太适合孩子们,二是很难带给我们像“阅读时间”一样一起阅读和分享的快乐吧。 

分享书目:《你今天真好看》

v2_ed77ca9f35d7451abf7a229f04c316b9_img_000

这是一本非常治愈系的绘本,孩子和大人都可以阅读,只是呈现方式不同。作者用简单的图画,幽默的语言勾勒一幅幅非常暖心的场景。书里面主要是一只绿色小恐龙的日常,还有它形形色色的动物朋友们。他们的对话,常常让累了一天的我,既温暖又感动。对于宝宝来说,里面有许多幽默隐喻的梗他还不懂,但是看着小动物们在一起的场景,他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也会常常问他,小恐龙在干什么呀?从孩子的角度看,我把它当成一种联想启蒙的书了吧。 

03.打工人为什么不能坚持阅读

90后 哈尔滨 陈跃

我是一个喜欢文科的理科生,对电子书和听书等等没有排斥,但更喜欢纸质阅读的感觉。我觉得纸质书阅读让人更有代入感,更容易沉静下来,其次它还有收藏价值。

一些畅销书或者意义不大的工具书,我一般选择用Kindle来读。如果发现一些值得再读或者让我觉得很好的,我还会再买纸质书来读和收藏。你会发现一些段落字句,电子版和纸质版传递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毕业后,真的很难像上学时一样可以总泡图书馆,读书时间也难以固定和缩水。我从2020年就有读书清单计划,因为那时有一段时间居家隔离,以为时间会多一些,结果远程办公还是一样的忙。因此每一年的读书清单也没有坚持下来。今年我把清单数量减少,由原来的12本减到8本,如果按一本400页左右的书来说,一天只读10页左右,大约一个半月左右可以读完一本,在时间上压力会小很多。现在正在读今年的第三本书。

阅读的动力,一是因为喜欢,二是因为确实多多少少有些知识焦虑吧。未来社会,我认为拼的是你的知识结构,视野和眼界,也就是认知层面。我是理科生,逻辑思维是优势,而感受能力可能就迟钝一些。读书最直接打开新领域的途径。我希望今年给自己的阅读清单能够完成,有一天也可以尝试做做读书博主。

分享书目:《神似祖先》

v2_d2e9e2ed2a014d508ada08a73cdbcec3_img_000

最早是在一档知识分享类节目中知道的这本书,它以生物学的视角看待社会学的发展和一些问题。读的过程中,只觉得非常爽和震撼,自己的思维视野仿佛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读这类专业著作也非常耗神,稍微注意力不集中,就会跟不上作者的脚步,陷入混乱中。我摘抄两段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中的观点——

1.规范是如何产生的呢?规范如同文化一样,是人造而非自然的产物。因而它的产生首先依赖于创新和革新。创新和革新就是文化上的突变。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但创造只是产生规范的第一部,要成其为规范,还要使者特殊的人造物被多数人自觉遵从。从后一半过程所要做的实际上就是复制。生物进化所以依据并集中体现于基因,在于基因有一个伟大的功能——复制。文化若企图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基因,它就必须有另一套突变和复制某种特征的能力。

2.人类展开了一种普标性的活动,就是合作,以互惠利他为基础的合作。换句话说,合作通常就是互惠利他。除了“上阵父子兵”这种利他不是互惠利他,而是血缘利他。除此之外,人类的大量活动都是非血缘之间的,而非血缘之间的合作一定是互惠的,不互惠为什么要合作啊? 

04.离不开的书店和图书馆

90后 北京 阿泰

除非是工具类书籍,我现在更喜欢在线下买书。实体书店算是我放松的地方,特别是心情低落时,在书店和图书馆里能提高心理能量,重获平静。

记得罗翔曾经说过,无知让人去读书,而越读书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这就让人知道自己的渺小,就可以暂时搁置眼前的一些烦恼了吧。在书店和图书馆里,我发现自己是想打开那么多陌生的书,对那么多东西还感兴趣,还有探索的欲望,就觉得自己还是鲜活的,还不是那么心如死水和冷漠。

2021年辞去第一份工作后很迷茫,觉得对身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在家刷了半个多月的手机,刷时间长了你会觉得更无聊和空虚。朋友拉我去逛街,偶然路过一家书店就进去了,随便翻了一本绘本《月亮忘记了》,没想到在那里看完了整本。当看到月亮离开小男孩,重新回到天上,小男孩也一夜之间长大时,竟然哭了。

后来在书店里整整泡了一下午,晚上和朋友出来时,感觉轻松了很多,精神气儿又回来了。后来一段时间我天天去家附近的图书馆,一边投简历重新找工作,一边闲翻各种感兴趣的书。

和在线阅读相比,我更喜欢在书店和图书馆里的氛围吧。而且我一直觉得,不管是所谓的数字化阅读还是读纸质书,一定要自己读,不要获取太多碎片化的一些博主的读书笔记或者推荐,读书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遇到一本书可能也是缘分。

分享书店:纸的时代书店(厦门) 万圣书园(北京)

纸的时代书店:厦门的网红书店,汇集了打卡者和真正想读书的人。书店面积非常大,有9米多高的直立书架,读者可以自己登梯子取阅自己想要看的书,沉浸式体验非常好。书店里还设置了一块面积非常大的阅读自习区。

v2_a3b7c26928124a95965b8b3193976dc8_img_000

万圣书园:也是氛围感很棒,不像商业书店十分嘈杂。在可选择的图书上,绝大多数都是各领域的学术著作,更有厚重的感觉。因为是最早的一批独立书店,且与北大清华有很深的渊源,历史感和文化感非常浓厚。

v2_ae72de53b9b2497a82f487118ee9012a_img_000

在一定程度上,纸质书仍是大部分人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首选的阅读方式。从访谈中,我们也发现,酷爱纸质书的年轻人其实也并不排斥数字化阅读,两者各有分工。与其要争论纸质书与数字化阅读的优劣,不如说在知识碎片化、工作生活快节奏的时代中,很多人开始追求深度思考和慢下来的节奏了。无论如何,开卷有益。希望这个世界读书日中,我们都能找到并坚持一种自己喜欢的阅读习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氢消费”(ID:qingxfno1),作者:翟继茹,编辑:李可馨,视觉:邵忱,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