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70亿美金市值到“卖身”传闻背后:90%Biotech该认清现实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0928958308070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从70亿美金市值到“卖身”传闻背后:90%Biotech该认清现实了

氨基财经·2022-04-22 12:10
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虽然海外biotech大部分以卖身为主,但国内却不是。

翻看过去几年成立的biotech,主要愿望都是成为biopharma,最终跃居为bigpharma。也是,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

国内恰好有这样的机遇。政策的支持,资本的追捧,加上百年难得一遇的靶点PD-1,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公司,成功上岸了。

但成功者只是少数。绝大部分biotech,接下来还需要在产品端以及销售端证明自己。造化弄人,市场的演变,远远超出了参与者的控制范围。

眼下,Biotech到了梦醒时分。手头没有足够现金储备的药企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永远留在寒冬中,要么抱住Bigpharma大腿过冬;即使手头暂时宽裕的Biotech,也开始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4月20日,彭博社消息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天境生物正在寻求收购或出售特定药物的股份。

固然,这只是传闻,但似乎也预示着,国内biotech的卖身潮,将要开始了。

01 不是所有Biotech,都能成为Bigpharma

知情人士称,天境生物正在与顾问合作进行战略评估;此前它引起美国和欧洲制药巨头的兴趣,这些公司希望在中国拓展癌症药物业务,并因此表示有意收购;天境生物还可能考虑其他选择,例如与另一家公司合并,或出售与特定药品合伙企业挂钩的股权等。

昨日,彭博社的这则消息,还是不免让人唏嘘一番。若消息为真,这将成为国内最大Biotech卖身案。去年6月份,天境生物市值一度超过70亿美金。

虽然在美股市场这很正常。毕竟,“卖身”可以说是大部分Biotech的宿命。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失败才是常态。Biotech一旦失误就将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在管线早期获得不错的进展后,若有大药厂重金收购,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一方面,医药世界的生存法则极其残酷,除了研发能力,更需要临床、商业化等一系列综合能力支撑。

临床、商业化能力,恰恰是创新药企最大的短板。就拿商业化能力来说,根据兴业证券研报,大药企上市产品的峰值收入要比小药企高出50%,大部分小药企的产品销售峰值都低于预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mRNA新冠疫苗。BioNtech与Moderna的疫苗几乎是前后脚研发出来。

在效果方面,Moderna新冠疫苗最强,但在销量方面却远不及BioNtech。去年,Moderna疫苗销量为8亿剂,而BioNtech背靠辉瑞,疫苗卖了22亿剂。差距显而易见。

在美国几十年的生物制药发展史中,大部分Biotech们已经深谙一个道理:卖身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正因此,美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早早形成了明确的分工合作,Biotech主要负责研发,Big pharma则依靠买买买,推进后端临床和商业化。

不过,这放在国内来看,还算是比较新鲜的事物。

02 梦醒时分,biotech卖身潮正在路上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一年,国内Biotech与Big pharma之间的牵手寥寥无几。与美国Biotech不同,国内大部分Biotech的终极梦想不是“嫁入”豪门,而是自己成为豪门。

大家有这种想法也并不意外,毕竟中美生物科技行业所处阶段不同。如果说美国的生物科技行业已经成年,那国内的生物科技行业则还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一切才刚刚开始,多的是机会,多的是选择。

2015年开始,国内开始了一些列大刀阔斧的药政改革,从打击临床数据造假,到提升药物评审速度,再到全面鼓励创新药发展……

2018年,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制药上市,打通二级市场变现通道。政策、人口、成本红利...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国内创新药蓬勃发展。2018-2021年,国内一级市场生物制药领域融资额近2000亿元。

踩中这一波红利的药企,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药企成功完成了从Biotech到Bigpharma的蜕变。

彼时,大家都觉得只要抓住机会自己就能成为下一个Biopharma,自然没有药企愿意委身于Bigpharma。

而对于Bigpharma而言,大家做的都是fast follow的生意,你能做我也能做,并购算不上什么划算的生意。这种情况下,二者自然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2021年下半年以来,集采压力叠加创新药内卷,使得生物科技行情迅速冷却。

破发成了港股18A的常态,从前打新股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结束。根据Choice数据,2021年上市的20只生物科技B新股中,便有15只首日破发,破发率达75%。

到了2022年,生物制药的破发还在继续。截至4月13日,有11只医药股上市,其中6只破发,占比超过半数。

冰冷的情绪还在继续向下传导,生物制药窗口期正在慢慢关闭,融资越来越难。

在这种情况下,手里的现金成为了硬通货。

现金流充沛的药企或许能挺过寒冬,挨到产品商业化;但还有很多药企手里的钱其实撑不了多久,很可能在实现商业化之前先倒在寒冬中。

就连曾处于Biotech第二梯队的天境生物,也被传出要卖身,其他小型Biotech的境遇更不用多说。要知道,截至2021年底,天境生物账上还有35.24亿元。

未来,账上没钱的Biotech只有两条路,要么被大药企并购,要么破产。不难预测,不久的将来Biotech卖身的案例将会屡见不鲜。

03 大药厂的捡漏机会,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生物制药寒冬对于小药企来说,很可能是灭顶之灾。但对于手里不差钱的大药企来说,则到了捡漏时刻。毕竟,当前整个估值大幅回落。

事实上,大药企也的确在这样做。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大药企都开始了行动。就连一向选择自研的再生元也开启了并购之路。就在4月20日,再生元以总值2.5亿美元,335%的溢价收购了Checkmate。

虽然看起来溢价不少,但要知道,2020年Checkmate市值曾接近5亿美元。

国内大药企兼并Biotech的风潮同样开始蔓延。

就在今年2月,本土Big pharma与Biotech牵手。石药集团发布公告,完成收购广州铭康生物母公司珠海至凡100%权益,石药将向铭康生物注资1.54亿元。

通过这次并购,石药集团获得了溶栓药铭复乐,未来这一药物或将有机会弥补恩必普销量下滑所带来的空缺。

除了石药集团,国内还有不少手握大把钞票的大药企,如恒瑞医药、信达生物、中国生物制药账上分别躺着125.09亿元、111.64亿元、80.28亿元。

手握大把钞票的国内Big pharma掌握着主动权,如果眼光够好的话,它们很可能通过并购买到未来的重磅药物。寒冬下,未来还会出现更多Big pharma兼并Biotech的案例。

尽管整个行业动荡不已,资本市场信心也消磨殆尽,但当国内生物科技行业开始全面向美国市场看齐,回归海外常态,何尝不是好事。

Biotech能够被Big pharma并购,某种程度上来说,继二级市场之后,多了一个退出渠道。

参照海外市场,Big pharma并购给出的价格,往往不低。正是因为“卖身”消息影响,天境生物昨日股价涨幅超过10%。显然,华尔街将这则消息当成了大利好。

回到国内市场来说,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当退出渠道越来越多样,也注定了Biotech的土壤会越来越肥沃,进而推动国内创新药行业的发展。

由于Biotech体量较小,这也决定了它们在研发上方面的灵活性;同时,由于视野的不同,Biotech往往会避开热门靶点,发现一些并不为大药企所注意的小众区域,并获得一些令人惊艳的效果。也正因此,新的药物和技术,也更可能诞生于Biotech。

从这一点来说,国内Biotech开始卖身,是创新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氨基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财经”(ID:anjicaijing),作者:方涛之,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