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职业生涯感到迷茫时可以看看这本书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limboy.me/posts/pivo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无意中看到了蔡学镛推荐这本书,去 amazon 看了下,评分还挺高,于是就下了电子书,看下来收获还不少。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出现困惑:做的事情好像不再那么激动人心,是不是该转岗?不断涌入的小鲜肉貌似比自己有活力,是不是该跳槽?是不是该换一个方向?这些问题的折磨之处在于「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一些东西,而我们又是那么害怕失去。慢慢地,就会感到恐慌。

介绍书的内容前,先介绍下作者:珍妮 · 布莱克(Jenny Blake),是 Google 「职业导师计划」的创始成员。在 Google 工作的五年间,她为 1000 多名员工提供了职业培训与指导,进而形成了一套「职业转型方法论」。

本书的核心内容全部浓缩在下面这张图里了:

转型分为 4 个阶段,这些阶段不是一次性的,就像上图描述的一样,是循环进行的。时间也不一定,几个月或几年都有可能。

第一阶段:打基础(Plant)

作者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篮球运动里的「转身」。首先要有一个支撑脚来作为基础,然后再做下一步动作。那这个基础是什么呢?

想象下如果钱不是问题,你会如何支配时间?做哪些事最让你兴奋?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是什么?希望别人如何介绍你?有没有仰慕的人,他们的什么特质吸引了你?目前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希望生活中多一点什么?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找到自己最看重的东西,比如健康、创作、成长、财务自由等。然后围绕这些关键字看看可以做什么。比如「帮助他人」可以:教学、指导、分享等。

知道了自己最在乎的,以及相关的可以做的事情,接下来就可以按照优先级排序(如果不清楚优先级,可以问一下自己:如果只能选一个会选哪个)。

最后会出来一个列表,把它放在自己每天能看到的地方(比如壁纸)。

由于个体间的差异,能够让我们快乐的事情也不一样,所以这个公式只能自己总结。可以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去拆分。这是一个 Demo:

作者还给了一些建议,比如:

  • 避免决策疲劳。精力有限,无论大小决策都需要精力,不要纠结于那些小事(比如今天穿什么)。
  • 锻炼身体。转型过程可能比较漫长,身体一定要撑住。
  • 冥想。有奇效。

你希望 1 年后的自己是怎样的?

通过前一步操作,有了罗盘。接下来就该知道具体该往哪里走了。

这个 1 年后的 vision 需要具体且对自己有诱惑力。只有具体才不会偏航;有诱惑力才能克服重重阻碍。那为什么不是 5 年呢?因为变数太多,就像 07 年 iPhone 出来了,Instagram 的作者们会在 04 年决定做一款 iPhone 应用么?

这个 vision 最好有画面感,那种想想就很美好的画面。 比如:

1 年后的今天,我希望自己住在伦敦,在咖啡馆准备自己的国际商务课程。

可以先有一些模糊的画面,再慢慢雕刻。比如「每天早上恨不得早点起床要做的事」、「通过自己的工作对一部分人产生正面影响」。

明确自己的强项

  • 小时候很喜欢什么事情?
  • 最近因为哪些事而备受称赞?
  • 因为做了什么而有了一定的声誉?
  • 做哪些事让自己感觉很陶醉?

这些问题就像镜子,方便看见自己的优势。这样方便知道自己目前的状态,如果要去目的地,还差哪些。

第二阶段:扫描(Scan)

这个阶段主要是寻找到达目的地的人(导师/贵人)、技能(是否具备转型所需的技能)和机会。多与自己仰慕的人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做一些调查;填补技能短板;明确怎样的机会是自己最想要的;适当地加强社交圈,增加曝光度。

这个阶段多想想我能提供什么?有哪些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同时让自己处于可被发现的状态(就像蓝牙设备一样),通过写作、作品、分享扩大影响圈,这样才能让机会找到你。

在寻找项目的过程中,多想想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想要影响哪些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最大化自己的价值?

发展自己的社群

这需要时间,但是值得。作者离开 Google 的时候,就是通过在 20% 的业余时间建立的良好口碑,离职后依然有人持续地来咨询。就像 KK 说的,1000 个「死忠粉」,愿意买你出售的任何东西。

作者举了个例子:Daniel Kelleghan 之前作为摄影师在 Groupon 工作,离职后在世界各地拍时尚和建筑,通过与客户合作来维持收入,同时通过 Instagram 上的高质量照片来圈粉。3 年下来积攒了 7000 多个粉丝,由于高质量的图片,被 Instagram 官方推荐,然后就迎来了 10k 的粉丝。接着酒店和服装公司就自动找上门,现在他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免费吃住,一些大品牌如奥迪也主动来谈合作。

最后如果实在不知道做什么,可以考虑那些没人愿意做的事,可能会有新的灵感,同时又会产生差异化。

第三阶段:试水(Pilot)

这个阶段主要是验证。有想法,快速实现和测试,逐步迭代,效果不好就换一个,效果好就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

产品开发中有一个 MVP 的概念:Minimum Viable Products。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 ProductHunt,现在几乎成了发现新优产品的首选。在最开始就是找的网上一个分享链接的服务,邀请好友一起来分享有意思的产品,然后发现有很多的订阅,才开始考虑做一个 ProductHunt 的网站。找人通过修改开源项目,用 8 天的时间搭了一个类似 Hacker News 的简易网站。

合适的试水项目需要跟第一阶段的价值(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愿景(最让你兴奋的)、技能、财力、社交圈强相关。

尽可能地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经营自己的项目。验证过程中,多想想哪些是可行的,哪些不可行,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第四阶段:启动(Launch)

如果来到了这个阶段那说明前几个阶段效果不错,这个阶段主要考虑的点是:

  • 何时该踏出那一步。
  • 关键的决策因素是什么?

需要一点点勇气,同时评估失败的风险,相信自会有判断。

英文书看下来确实累,不过只要静下心来,问题倒也不大。这个模型其实跟产品的周期挺像的:先定义产品的价值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快速出 MVP,内测、迭代,不断循环,直到质量和功能都 OK 了,正式上线。

还是挺有参考价值的,自己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进行尝试。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