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aS公司的内部管理系统,怎么做才算对?
source link: https://suowo.cn/cms/class/2717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在过去的2021年,企业服务赛道的融资额达到6400亿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105%,创历年新高。这一态势在2022年依旧延续,就在前几日,细分客户服务赛道的SaaS企业“售后宝”刚刚完成红杉中国、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一亿元A1、A2轮融资。
对于SaaS企业来说,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会自然的发现,自己需要一个内部系统来管理租户,管理产品开通,为租户做增购续费等服务。
然而这真的只是内部系统的全部意义么?
除了服务于已经确定服务的客户,为他们做业务支持,是否还可以挖掘其他价值,解决SaaS企业最头痛的标准化问题,进而为企业商业化作出贡献呢?
一、重新认识内部使用系统
给出结论前,先来看看对内部系统的认识误区都是怎么产生的。
在如今,一个传统企业可以通过使用SaaS软件,找到实现标准化管理的方式,提升业务数据,但以售卖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著称的SaaS企业,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管理,忽视用管理工具来提升效率。
仿佛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古道热肠,四处帮助同行实现企业数字化,但却对自己企业的问题视而不见,还在用传统的方式管理企业。
这个现象,别扭中又带着一丝合理。毕竟内部系统的投入几乎就等于沉没成本,对它期望被放得很低。一般只要求用最小成本,去支持当前必须支持的内容。多做不需要也不划算,这就是它的现状。
也正是基于这点认识,会产生常见的3个误区。
误区1:只满足于为客户开通服务,把基础功能当成全部功能
这是最为常见的刻板印象。
当产品经理听到“设计一个内部使用系统”的需求,大概率就把需求目标定为支持业务。用于给已付费的客户开通产品,附带管理客户的升降级,增购,续费等服务。
进而会把功能范围限制在客户管理,产品管理,订单管理。
这是把基础功能当成了全部功能,没有在公司内部统一系统的意义。
当你有1家客户,大概率不需要一个系统,让研发后台开通,手动记录归档表格就可以。
当你有10家客户投入使用,可能就开始需要系统支持以上的功能。特别是客户买的版本不同,增购的服务不同,研发直接开通就显得不那么透明。另外如果新增的功能需要配置到不同版本,那就更需要一个后台,由产研团队手动操作。
但当你有100家客户呢?你关心的应该就不是为客户开通系统这些事情了。此时你站在了SaaS增长的路上,更关心的是客户使用得如何,客户的留存如何,销售的效率、成功的效率有没有体现在客户的指标上,能不能为LTV做到应有的贡献。
所以,开通服务只是基础的后台能力,但仅仅只有这个能力,是没有办法辅助SaaS后期发展的。
误区2:只需要少数人使用系统,尽量不要轰轰烈烈全体总动员
因为没有对系统有正确的认识,会觉得让所有人来操作系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所以需要尽量减少操作系统人数。
此时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没有系统的沉淀,我们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客户呢?
服务客户的过程,需要市场部,销售部,产品部,成功部几个部门通力合作,程程接力,最终达成客户成功。每交接一程,客户信息就被中断一次,没有完整的全面的信息,会造成极低的沟通效率。
当链条末端的成功部门到客户,只有反向去询问,过程中必然会有信息的缺失和失真。
而日常客户如果提出了需求,产品也只有反复向销售或成功了解客户背景,揣测客户心理,再去评估需求。
但如果有系统沉淀了客户从线索到转化,订单到服务,工单到访谈等所有信息,客户的画像就十分生动地呈现于此,而只要沉淀越久,我们对客户的了解也越深,也就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增加客户的留存率。
记得有一则小故事,讲述了在五星酒店里。某位住客一进大门,经理就准确叫出了他的名字,微笑着欢迎光临,办理入住时,前台向主客确认:您之前住过的房型有空余,还为您安排您喜欢的高空楼层可以吗?
晚餐时分,走到餐厅,侍应生推荐道:之前您喜欢的和牛正在供应,可以为您推荐一下吗?种种服务让客人宾至如归,一下就达到了体验的颠覆,连连摇推荐这家酒店给自己的朋友。而酒店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细致的服务,有赖于沉淀客户画像。
而我们通过协作多部门,共同使用内部系统,完善用户数据,也可以做到这点。
误区3:只需要功能够用就可以了,忽视流程和安全
认为既然是内部使用,那不需要做得太过复杂,或者认为公司小不需要那么规范,就只需要专注在功能方面,从而忽视流程和安全。
可能会造成的问题有:
- 离职员工仍然可以登陆甚至操作后台。
- 内部员工的越权操作
SaaS公司销售的是软件,而这些软件需要在后台被开通给用户,如果把公司类比成一家实体企业,那么后台就是仓库的钥匙,而当这把钥匙只掌握在1个人手中时,足够安全吗?
以上问题一旦发生,损害的利益相当大。虽然说可以通过制度约束,但如果一开始就不把缝隙留给自己,那不是更好吗?亡羊虽然可以补牢,但羊终究是丢了。
以上聊了常见的误区,那我们应该如何走出误区呢?
归根结底,内部使用系统,是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融合,它既是思路,也是工具。
经常听到SaaS企业抱怨,说销售难招,客户成功难招。
有经验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公司都是用无经验或者少经验的人去作战,那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难免犯错,难免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如果有一套工具能够指导大家,先用流程管控让大家去这么用,再在用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用,以工具带动思路,是不是也是一个方案呢?
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要求既能体现经营管理的思路和目标,又能在过程中规范员工操作。
一套完整的SaaS内部管理系统,需要具备这3个部分的功能的能力:分别是CRM、PMS、CRM。
第一个CRM是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向客户销售的流程。
第二个PMS指的是产品管理。是对需要售卖的内容进行基础的配置和管理。
第三个也叫做CRM,但是和第一个意义不同,是客户留存管理的简称,这个概念比较新,在市面上还未看到被人提出和强调,但它对于SaaS企业来说,可以说是最重要最精华的一个部分。
因为SaaS和传统软件不同,它的成功会和客户融合得更深。
甚至可以说,SaaS企业有多成功,取决于它的客户有多成功。
SaaS企业的收入,首先依赖于客户要存活,其次依赖于客户会持续购买。这就要求,客户的业务要发展的不错,以及客户真的用SaaS软件解决了业务上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指向了客户成功。
SaaS企业一直强调的是标准化服务,是希望快速服务更多的客户来降低自己的服务成本,减少CAC(客户获取成本)和CRC(客户留存成本),希望做客户多做留存和增购,来提升客户LTV(客户生命周期价值),进而追求LTV/CAC >3的里程碑指标。
所以SaaS的后续的服务及其重要,但现在的后台系统一般就变成了给客户开一下对应的版本,仅提供这样的能力,我们没法及时了解客户是否成功:客户到底用得如何,有没有流失风险,有没有挖掘增购的潜力。
那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说要做到这3部分的能力呢?
因为我们如何服务客户,取决于客户如何选择我们。
所以一切的设计,都要从客户使用旅程开始。
客户选择和SaaS服务,要经历图中的5个旅程。
分别是选择产品——试用产品——签约使用——实施落地——持续使用。
围绕这5个步骤,公司服务流程可以分为销售和成功两个环节。
分别去进行工作安排。
例如在销售环节,可以录入&分配客户线索,管理客户状态,记录客户跟进事宜,管理客户商机,开通试用服务生成客户订单,开通客户服务。
在成功环节,可以管理客户状态,记录客户实施事宜,查看客户数据,评估客户流失风险,管理客户工单,持续解决客户问题;生成客户增购&续费单,持续给客户提供价值。
而进一步去细分这两个环节,就发现需要支持这两个环节的各个角色,包括了市场,销售,成功,甚至背后的产品和研发,管理层。
这些角色覆盖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管理,客户留存管理三个部分,三者综合,也就是我们对于内部系统的全部定义了。
二、如何设计内部使用系统
以上聊了对使用后台的定义,那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去实施呢?
1. 设计思路
(1)3个系统,1个核心模块,1个仪表盘。
首先要说明的是,客户模块是我们服务的底盘和核心。
各个部门间的协同,都是以客户数据做串联的,同时系统也要把数据采集下沉到客户使用中。
其次,不管内部买再多套系统来支持业务,最后还是要有一个仪表盘,来汇总所有的业务系统上的数据,来反应经营上的指标。指标需要反应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内部成本支出,二是公司外部获取及服务客户的成本支出和收益。
2. 设计流程管控
在系统上线后,就要开始同时要注意系统对工作流程的约束和控制了。
这样能够避免有意或无意的不规范操作,尽量避免公司的各方面风险。
以下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例子。
-注意离职员工的状态同步,离职员工不可以登陆系统后台。如果愿意更加精细,开发和测试环境也可以区分和限制,避免离职员工还可以看到后台的新能力。
-区分好试用订单和真正式订单,试用订单可以0元支付,但有使用期限,每个客户只能购买1次或者限制购买次数,避免刷单使用。
-开通服务尽量自动化操作,避免人工操作不及时或者错误,且只有当销售提交了订单,且财务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开通对应或延期对应的服务,同时可以预留手动开通的功能作为辅助。
3. 搭建方式
以上谈论的是系统后台设计的全景,下图是是支持全景的相关模块和表单的描述。
然而实际过程中,我们未必有这么理想的情况可以一次性到位。
受限于公司发展阶段和资源,我们可以逐步搭建这个流程。
第一期:验证匹配度。
首要满足客户试用+客户使用+实施落地的需求,也就是全景图中标红的部分。
本期的设计目标,只求服务于业务必要的板块,同时记录关键信息。
具体模块的定义和能力如下:
- 产品管理:管理版本费用,各项增值服务费用。增值服务的形式多样,具体可以参见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如何做好SaaS版本定价?
- 订单管理:生成订单,审核订单,审核流程需要财务参与确认已经收款,订单审核通过后自动延长服务的截止日期或用量。订单可由销售发起,也可由成功发起。
- 服务管理:各项开通服务的存续状态和用量。
- 客户管理:管理客户的基础信息,可以跟进维护客户的相关数据,以及记录和客户的往来沟通,明确客户画像。可由销售、售后共同维护。
- 经营仪表盘:至少做到最简单的登录行为的统计,了解一个客户下有多少个用户在登录,每天登录的情况怎么样,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对数据的阶段,是最简单的判断产品价值的方法。
产生了这些数据以后,那应该如何使用呢?
考虑这个环节的客户一般不多,可以在周会的时候,拉出本周所有客户的往来沟通记录,以及仪表盘数据,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及时了解产品的接受程度。
第二期:开始追求客户数增长,同时关心留存。
满足业务的标准化运行,服务于增长。
每个模块可以具体增加如下的能力:
- 产品管理模块:增加优惠券管理,可以为引入新用户和留存做营销。
- 客户关系管理:开始陆续增加线索,商机,报价单模块。
- 客户留存管理:增加工单管理,分为需要实施的具体事项,需要安排人日去,以及客户提出的需求或者服务的工单,可以通过工单。
- 经营仪表盘:继续深化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能力,关注经营性质指标,着重关心MRR(每月经常性收入),其次关心成本数据。
具体的使用上,以经营指标为总览,分析具体的经营状态。
第三期:客户数增长减缓,更加追求留存。
此外,也开始注意客户质量,开始打造标杆案例。
具体可以增加的模块和功能如下:
- 产品管理模块:往往出现了多个版本,增加功能配置模块,新增功能可以配置到不同的产品版本。
- 客户关系管理:通过结合营销工具,展示客户在售前环节的动作和行为,赋能销售,也可以通过采购SCRM完成结合。延续二期的功能模块,根据需要逐步安排上线。
- 客户留存管理:更细致的工单管理,甚至可以统计到需求工单上线后的需求效果,对于研发成本进行管理。
- 经营仪表盘:通过之前工单沉淀的数据,可以开始逐步量化成本(CAC,CRC)和LTV。开始尝试做数据预测和预警。
第四期:增长数几乎停止,把留存作为最重要的工作。
此时一般新的需求都是由老客户提出,可以对客户做更细致的留存的管理和工作。
从产品上来说能力都具备得差不多了,数据层面上可以往数据决策的方向。
三、一期产品设计草案
聊了模块的具体设计思路,接下来以第一期为例,简单分各个模块聊一下各个模块的字段设计。因为时间有限,仅仅只是不完整的草案,仅供参考。
1. 基础模块
- 权限:常见模块,不多赘述。
- 登陆/退出:最好和内部协同软件的在职离职状态做对接。
2. 客户管理
(1)字段
- 客户基础信息:包括基础的公司信息,描述公司实力和背景,也包括客户联系人。
- 客户开通时间:展示客户第一次购买的日期。
- 客户当前状态:试用中/正式使用/续费使用/已流失
- 客户服务信息:版本服务截止时间/当前使用版本/已开通服务(展示个数,点击可进入查看服务细项、截止时间和剩余用量,每个服务细项都对应着)。
- 客户付费信息:订单金额总额/已交付订单金额/待交付订单金额
- 客户负责成功:姓名/联系方式
- 客户负责销售:姓名/联系方式
- 客户跟进记录:记录时间/记录人/记录类型/记录文字/记录附件
(2)操作
- 录入跟进记录
3. 产品管理
(1)字段
- 产品类型:版本产品/增值服务(受版本时间限制)/增值服务(独立于版本)
- 产品基础信息:名称/单位/价格
- 产品状态:启用/关闭
(2)操作
增/删/改变状态/修改(如果不同年份对应不同的产品价格,建议可以维护一个产品价格的生命周期,不要直接做修改)
4. 订单管理
(1)字段
- 基础订单信息:客户/价格/订单状态,参照常见电商设计即可。
- 关联产品:名称/单位/价格
- 关联服务:展示订单购买后的关联的具体服务。
(2)操作
- 创建/修改/作废订单:订单状态变动会影响相应服务。
- 审批订单:需要财务参加审批。试用订单可以不参加审批。
5. 服务管理
(1)字段
- 基础信息:服务ID/服务状态(待生效/生效中/已结束/已作废)
- 关联订单信息:客户/订单ID
- 关联商品信息:产品/购买单位(时间/用量)
(2)操作
无法修改,只能通过修改订单变更。
以上是一期表单的设计草案,除此以外,有两个概念也要提一下。
- 租户的概念是什么?一套SaaS对应着一个租户,代表奔逃SaaS软件的使用者。这里未单独设计这个表单,和客户做区分,是因为现实中90%的情况,一个客户只会购买一套产品,所以一个客户对应一个租户的设计一般也就足够了。
- 账户概念是什么?如果你的SaaS产品是由余额充值这样的形式,在每个客户上还需要有对应的虚拟账号,来展示相应的数据。根据业务决定是否启用即可。
四、结语
今天的主题是SaaS企业的内部系统,应该怎么设计。
首先聊了常见的3种误区。
- 只满足于为客户开通服务,把基础功能当成全部功能。
- 只需要少数人使用系统,尽量不要轰轰烈烈全体总动员。
- 只需要功能够用就可以了,忽视流程和安全。
基于对误区的逐步剖析,我们把内部系统定义为:既能体现经营管理的思路和目标,又能在过程中规范员工操作的系统。
同时认为一套完整的SaaS内部管理系统,需要具备这3个部分的功能的能力:分别是CRM、PMS、CRM。
这是认识的层面,而在设计的层面。
先明确了思路要点:
- 系统包括3个系统,1个核心模块,1个仪表盘。
- 系统需要强调流程管控。
接着论述了SaaS企业四个阶段如何逐步实施,同时附上了系统全景图,作为参考。
最后针对一期的能力,提供了设计草案,供执行的时候有一些具体思路。
SaaS企业扮演了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力量,作为低成本的数字化专家,在忙于向外界赋能打硬仗的同时,我们希望“医者也能自医”,让SaaS企业自身的系统也能练内功,赋能内部企业,为实现商业化加把劲。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