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摊牌了,我没再逛过“潮牌鼻祖”的店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0500870714752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摊牌了,我没再逛过“潮牌鼻祖”的店

新零售商业评论·2022-04-19 03:47
你看,它还有机会吗?

被誉为“潮牌鼻祖”的香港潮流服饰集团I.T带来的消息越来越少。

上一个消息,发生在2020年12月,其从港股退市,与此相应的是,公司业绩下滑严重。据此前的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I.T集团总营业额下降31.9%至27.35亿港元,毛利率下滑40.2%至14.93亿港元,而净亏损从前一年同期的7100万港元大幅扩大373.61%,净亏损3.37亿港元。

最新消息,发生在上个月。和退市、业绩严重下滑不同,这一次,是个好消息。

据腾讯智慧零售报告,I.T集团与腾讯智慧零售携手打造的“ITeSHOP商城”小程序去年销售额同比增幅超过200%。在“感谢折”活动中,独立访客近200万,年累计上线的25场抽签活动也获得近百万的点击量,吸引了55万新粉丝,创下新高。

顺着这一思路,是不是可以进一步预判,I.T集团有望利用腾讯的私域流量,打赢这场“翻身仗”?

01 “长矛”沦为“短剑”

I.T集团这个名字,不是“信息技术”的缩写,也不是英文“它”,而是“Income Team”,意为“赚钱的团队”。

从1988年至今,I.T集团赚钱,主要依靠两大“抓手”。

第一大抓手是其赖以崛起的潮牌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I.T集团代理了400多个时尚潮流品牌,其中包括b+ab、Izzue、A Bathing Ape等十余个自有品牌。

按照业务划分,I.T集团旗下由“大I.T”“小i.t”组成,前者包括Alexander Wang、Balenciaga等奢侈品牌和设计师品牌,“小i.t”业务线主要覆盖STYLENANDA、Izzue等年轻日韩潮牌。

正是在引入这些潮流品牌服饰的过程中,I.T集团迅速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树立形象,强势承接消费需求,获得“潮流鼻祖”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潮牌市场,I.T集团擅长利用国内外潮流时间差来获利。

2018年,媒体以潮牌Off-White为例分析称,这家潮牌的设计师是美国著名说唱歌手的御用造型师,在2014年创立之初便迅速蹿红欧美,同年12月,I.T即与Off-White合作,在香港铜锣湾开设全球首家旗舰店,推出I.T全球独家限定单品,设计师还亲自出场“站台”。

v2_b813ddf27a8240b68f46f759fd898523_img_000

分析这一“打法”时,媒体强调这是巧打潮流“时间差”,是一种“差异化战略”,但从潮牌业务发展看,所谓的“时间差”正被加速重塑。

凤凰网时尚旗下媒体“出飒”分析,现在的消费者不必从I.T等买手店渠道获知最新的时尚潮流,“这种被教育的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在“出飒”看来,随着线上市场的火热发展,以及时尚潮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喜好正不断发生改变,“新技术浪潮推动的(消费)浪潮不再是个体力量所能抵挡”。

潮牌业务之外,I.T集团的另一大“抓手”,当属明星优势。

这一点,可以说是媒体探讨I.T集团业务时的“必然动作”。这也不难理解,I.T创始人沈嘉伟迎娶了女星邱淑贞,她不仅通过潮流穿搭引发较高关注度,多次为I.T集团站台,更和香港大半个娱乐圈都有交情,张学友、郭富城、梁朝伟、刘嘉玲、张曼玉等一众明星因此或多或少都和I.T有关联。

充分利用“明星朋友圈”的影响力,I.T集团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得到提升,但长期沉浸于此,依靠其他当红明星来影响消费决策的“触觉”,变得异常迟钝。

要知道,早在2002年,I.T集团就冲出香港,奔赴大陆市场掘金,大力推进买手店模式,但直到2017年聘请明星吴亦凡,才有了首位代言人。

众多的潮牌业务、独特的明星优势,近些年,都从“长矛”沦为“短剑”,I.T集团业绩下滑、节节败退,也就不难理解了。

02  数字化催生一线希望 

I.T集团在行动上的滞后,以电商业务最为典型。

2011年,I.T集团就开始推出电商业务,比如入驻天猫,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商业务处于I.T集团的边缘,I.T集团中国区CEO陈惠军坦承,“更多精力仍放在线下”。

然而,当线上市场快速发展,线下成本越发高企,正如“出飒”所分析的:“相对于线上电商,传统买手实体店尤其精品买手店通常坐落于繁华地段,店铺占地面积大,租金等成本节节攀升,使其在疲于应对市场竞争之时还要应对高昂的经营成本。”

正是迫于肉眼可见的压力,I.T集团在2017年重新加码电商业务,同一年推出官方电商平台ITeSHOP,2018年推出电商小程序。

为此,I.T集团聘请了专业的数字化团队,谋求扩张线上市场份额以及产品的设计开发等,并对供应链网络做出相应调整,试图把生产周期从原本的6个月压缩至3个月。

对于这些动作,有聚焦潮流服饰的媒体评论称:“面对数字时代的新课题,I.T走出了聪明的一步。”

其实,这很难称得上是“聪明的一步”,只能说是终于开始“补课”。从这个角度来看,I.T集团也算是尝到了“甜头”。

一如上文所述,I.T集团与腾讯智慧零售携手打造的“ITeSHOP商城”小程序发挥了一定作用。

具体做法是,I.T集团为小程序配置了全面的商品矩阵,不仅同步线下及电商库存,还利用买手集团的优势,选择全球多品类、多品牌的潮流货品,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对于潮牌的需求。

v2_1ab03572ce034d8e98dcd2b945151a0b_img_000

除此之外,I.T集团还将稀缺潮品的购买权放在小程序内,利用限量款产品提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发力线上业务的同时,I.T集团还加快促进线上线下的融合,比如,从2021年全面铺设某企业数字化转型工具以来,经过多轮贴地导购培训,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国近80%的门店覆盖。

依靠一系列运作,“ITeSHOP商城”小程序去年销售额同比增幅超过200%,且在“感谢折”活动中,该小程序商店7天GMV累计突破1亿元。

看起来,I.T集团慢慢找到了应对困境的方法,但从行业发展看,这些进展也只是为I.T带来了“一线希望”。

不说背后的成本、利润率,不说电商业务仍然只是I.T集团“大盘”中的小部分,就是在竞争对手上,新潮品牌更懂得运用数字化,也能更快地将产品推进市场,I.T等传统品牌显然需要全方面升级,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正因如此,新零售商业评论认为,I.T集团在小程序上的进展,可以看作其为下一阶段的竞争“蓄力”,但要说借此打赢“翻身仗”,为时尚早。

03 急需推进社交媒体营销 

说I.T集团需要全方面升级,并不是虚妄之词,其在时下强劲的社交媒体营销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

事实上,I.T集团早已看到了社交媒体对消费市场的“改造”。

2019年,I.T集团女装商品总裁郑雅瀛发现,Instagram、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正在让消费市场从品牌驱动转变为产品驱动。

郑雅瀛解释说:“消费者要先看到某一个产品是不是很流行,再决定是否购买,比如他会买巴黎世家的拖鞋,买Off-White的毛衣,这种消费行为的变化让我们的买手不得不调整买东西的逻辑。”

可能是出于此前实体门店的强大惯性,即使认识到了社交媒体的作用,I.T集团也没有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

去年1月,一家媒体直呼:“在许多奢侈品牌都已经开始花重金投资社交媒体营销的时候,该集团在社交媒体营销上的动作也少得可怜。”

新零售商业评论在各大平台查询了一遍,发现媒体所说的“少得可怜”确实言之有据。

仅仅是社交平台粉丝运营,I.T集团的表现就让人意外:在抖音上,I.T集团中国官方账号仅有不到1500位粉丝;在小红书上,“I.T中国”“i.t”两个账号各自只有约3万粉丝,所发笔记的点赞数大多在100以下。

v2_dc925dd7f2ba45aa95fed235d1a09af4_img_000

尽管在微信小程序这个平台,I.T集团有所侧重,取得了成绩,但整体而言,在社交媒体领域,I.T集团对消费者的触达能力与行业需求并不匹配,对消费者的影响进而促进销售转化的能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当I.T集团进击节奏迟钝和严重“偏科”,潮牌消费市场却快速壮大。

根据尼尔森发布的潮牌大数据报告,近年来潮牌消费的增长速度达到62%,是非潮牌的3.7倍;麦肯锡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时尚业态报告》也显示,中国年轻人2019年在潮牌上的花费在350亿~380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时尚市场”。

要从这一增量市场掘金,要和众多新兴潮牌“过招”,依赖邱淑贞、小程序及数百个品牌,恐怕远远不够。

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沈嘉伟表示:“我只是一个船长,给方向、给地图,让整间公司向前。”近十年过去,I.T集团从港股退市,业绩大幅下滑,市场影响力严重退化。

或许,作为“船长”,沈嘉伟需要做得更多,反应更敏锐,谋划得更远,才能穿越迷雾,平稳向前。这,也是I.T集团带给中国潮牌市场的最大启示。

参考资料:

1.《邱淑贞也带不动!“潮流鼻祖”I.T年亏7亿》,中国新闻网

2.《99年王俊凯替下90年吴亦凡,香港潮牌公司I.T有救了?》,消费新推官

3.《专访I.T集团中国区CEO陈惠军:I.T的“时尚生意”》,中国经济周刊

4.《I.T与连卡佛水土不服,买手店要变天了》,出飒

5.《I.T:老潮牌的新问题》,第一财经

v2_c55fdeb258fb4c7d84117d4ed363142e_img_000

快来说说,你喜欢逛I.T这样的潮牌集合店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零售商业评论”(ID:xinlingshou1001),作者:响马,编辑:葛伟炜,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