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创业三年,关于短视频+直播+流量的经验复盘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media/78805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创业三年,关于短视频+直播+流量的经验复盘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21:23

编辑导语:本文提出了IP、内容、直播、流量该怎么做的问题,全文是新媒体人创业三年的复盘总结,满满干货,推荐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小伙伴阅读,从中有所收获。

acd7LCj7iRaRtjluN0Bg.jpg

2022年3月,刚好我们创业满三年。19年创业时赶上了短视频赛道,在几个平台一共积累了4000多万短视频粉丝。因为做k12遇到双减,去年已经转型做泛知识付费赛道。

此间,我们在k12行业里一直对流量保持相对的敏锐感:

  • 17年发明了任务宝送书模型;
  • 19年开始做短视频,赶上了快手教育的红利;
  • 去年,也赶上了抖音自然流的玩法。

回顾这几年,浅谈下积累的一些经验和遇到的一些坑,这里面千万的教训还是有的。以下分享主要分为流量、内容、直播、IP这四部分内容。全文大概5000字,不建议小白看。

一、关于IP

1. IP是未来内容公司的经营单元,什么叫经营单元,可以理解成线下一个个店铺。

2. IP英文翻译过来就是知识产权,产权也意味着形成某种资产,IP的核心是共识资产。

IP=共+识+资产

“共”是特定圈层流量,“识”就是高识别度,“资产”就是能够变现的产品。

“共”的核心是:流量的大小,是否跨越圈层。比如说罗永浩,跨越了科技圈、互联网圈、教育圈等,多领域穿透。

“识”的核心是:人物识别度,也可以理解成标签。标签越多,或越独特,越能被大家记住。举极端例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猪坚强)可能比一个平庸的人名更容易被记住。

3. 有些领域IP 难做,核心不是赛道不行,而是某些共识的标签被提前占领。比如,我现在提商业IP,大家能脱口想出来几个?如果出现5个以上,那基本上意味着红海。

4. 发现是红海怎么办?一种是换渠道,或者说“与其更好,不如不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你这个赛道没有名人,那么出名一定要趁早

复杂领域专家巴拉巴西写的成功第一定律: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5. 从共,到识,到资产,难度是递增的。你会看到越来越多成名较早的明星,比如张柏芝、张纪中等,在抖音上爆发了第二春。核心是他们有“识”,只是借用抖音等新渠道,创造“共”而已。

6. IP的真正红利,要么来源于空白市场的占领(需求的再发现),要么来源于差异化的供给。

7. 做流量和做IP是两码事情,一个是行商,一个是坐商。流量的核心是用户注意力,用户会随着平台的迁移而流动,所以造成不同的平台火的也不是同一批人的现象。好的IP是坐商,无论在哪里,都能火。比如易中天,就算不做任何社交媒体都没事,也一直在用户心智中。

8. 做IP难的是找适合他本人的方法论,更难的是IP本身状态的all in。聊过行业做的不错的老师,发现好几个都是因欠债创业,欠的多的一个老师有一阵每天基本直播8-10个小时,甚至更长,用正常的体力逻辑已经无法理解。

9. 不要幻想100%打造IP成功率,除非你找到顶尖的IP。越好的的IP,就像高级的食材,是不需要复杂的烹饪的。

10. 克莱•舍基2011年出版的《认知盈余》是一本神书,每个人都拥有认知盈余,在这个短视频时代会被放的更大。但算法时代核心是创造更大杠杆,而不是空手套白狼。

11. IP给大家的情绪价值也是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知识付费,很多人购买并不来源于功能价值。

12. 做内容不做ip,能不能活下来?当然可以,整个市场很大,找准自己生态位即可。

13. 上波短视频大IP的下一个命题是如何穿越周期。

二、关于内容

1. 大盘趋势来看,当下最大的红利依然是图文视频化。翻一下,短视频就是图文时代的复印机。

2. 短视频是不同行业的内容入口,只是行业进程不一。对于电商公司来说,短视频更像是商品头图的视频版,直播间是详情页。

对于知识类ip来说,短视频更像是一本自传,或者杂志,或者宣传页。

从变现效果来说,自传>杂志>DM单

3. 短视频还是“一条定终身”逻辑,一条大爆,抵上一般的100条。英语雪梨老师之前发过一条10年的视频爆了,产生了1000多万gmv。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容行业,只有三个分数,0分,60分,100分。

0分就是无用,60分就是始终一般,100分就是大爆。内容很少有中间态,对于内容行业的人才基本上也是如此。

4.内容一直是所有增长里面ROI最高的方式,从洛阳纸贵,到马斯克的twitter。能够创造优质内容一直是稀缺能力。

就像我在《高阶运营》书中写的,内生增长一共就三种,裂变增长示微的情况下,要么内容,要么付费。

5. 短视频生产的核心能力来源于选题,很多非常厉害的公众号主没法做好短视频,问题出在了表现力上,还有投入不够。

6. 一波机会一波人,做短视频赛道,从业者和公众号的朋友重复度很低。从85-90后,渐渐变成95-00后。

在这波短视频赛道,95后天生的优势能显现出来。他们核心的优势有两个,第一是没有路径依赖,敢于尝试。第二是体力好,网感好。

7. 做视频,平台喜欢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不要一上来就追求设备党,我们试了很多次设备,后来发现最终有影响的还是内容实力。这么说吧,你穿上耐克最新的跑鞋,最低风阻的衣服,可能还是跑不过赤脚的博尔特。

8.赛道的重要性大于一切,正如段永平所说,good bussiness 然后才是good people。选错赛道,鬼哭狼嚎。赛道选对,增长翻倍。

9. 运气重不重要?在算法时代,运气非常重要。看到很多视频,第一遍发没火,第二遍发莫名其妙火了。

但如果纯依靠运气做不长久,我们的逻辑是设想运气非常差的情况下,有一个保底值。就像账号的基础播放量一样,与其老想着爆一个1千万播放,不如老老实实把基础播放量提升到10w先。

10. 只有时代的企业,对于账号来说,也是一样。除了极少数穿越周期的,你已经很少能看到18,19年的账号还能长期活跃在台前。对于短视频来说也是一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1. 不要幻想绝招存在,看别人突然冷启动一场多少多少,后来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天时地利人和,不一样的点,有时候就是没法复制。复制玩法不如复制底层逻辑。

12. 好的内容作用就是免费投流,但想要降低不确定性,还是需要依靠投放。

13. 比起如何吸引前3秒注意力,行业后面的重点会逐步转移成为如何吸引大家持久的注意力。用户的阈值被提的越来越高,要么花哨到极致(柳叶熙),要么一本正经的真实(张同学)有可能成为后面的主旋律。

14. 内容制作,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做的很好。其精髓其实是“领先半步”。这句话是六神磊磊说的。你带用户看内容,就像爬山的向导一样,如果领先太多步,用户会找不到北。

举个例子,19年我们做快手的时候,一开始找了很多网红老师,甚至把“网红老师”这个词的发明人也请过来合作,但一直没起来。后来发现,这位老师最擅长的是讲高中物理的压轴题,虽然有很多种方法精彩绝伦,但作品下面基本上没有评论,原因是快手老铁很多考不上高中,另外即便是考上高中的,也有95%以上不会去看最后一题。

后来,直接用图文切片混合配音的形式,10几个人的团队半年就涨了超过2000w粉。因为用户在那个阶段审美就是这样。后面到20年下半年,随着大厂的进入,审美很快又一次完成升级。

三、关于直播

1. 直播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民工”行业,就算再厉害,也得实操见真知。当然有人能赚到白粉的钱,但很多人是做陪跑的。

2. 认知极其重要,之前犯过很多错误。比如一开始认为直播受众是短视频受众的子集,所以拼命的做短视频粉丝,很多账号到了50w粉丝才开播。但后来发现,很多粉丝只看短视频不看直播。比如快手3亿日活里面,只有1亿是直播日活。很有可能你涨的是短视频粉丝,不是直播粉。

3. 在算法平台上,内容更像一种燃料,有的好内容能管好几天。如果短视频有流量爆发,一定要及时直播。而直播是属于实时燃料,需要肉身来试。

4. 有只做短视频不做直播的生意(挂车或者引流私域),或者只做直播不做短视频的生意(直播广场起量),两者都存在,都能活的很好。

但一旦把变量去掉一个后,意味着绝对门槛变低,竞争会变得更激烈,这时候需要精细化运营进场了。

5. 直播创造了一种新的场域(延时低,强度高),在教育行业里,比社群运营要更高效。但因为直播间是用户“随机”刷到,所以对主播的要求比主讲老师高一个level。

当然也要分阶段,行业在朝着越来越专业的方向进化。后面基本属于专业团队时代,小个体户会变得逐渐困难。就像我们19年尝试做教育直播的时候,没有老师愿意,于是找了几个兼职,只要吼两嗓子就能把课卖出去,这是当时直播间的基本情况。但到21年做抖音直播的时候,我们的主播需要懂得的技能就得翻好多翻。

6. 直播的玩法很多,短视频流,广场流。无论是哪种玩法,都会存在一定时间的“保鲜期”。一定要勇敢的试。

但没有预判的情况下,不要盲目放大团队,潮水退去的时候,可能把泳裤都会冲掉。

7.做广场流,其实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赛道,即人群的tgi指数。大人群,大场观。平台发展到后期肯定会控制ecpm,商业流量“应收尽收”。但如果你能够一直留人,帮平台创造价值,平台还是会给你免费流量。我们尝试有个赛道玩自然流上限只能做到20w,但换了一个赛道人群尝试后,就能突破40w。

Dm0BSxEMXInwm5pNsGcR.jpeg

8. mcn公司最强的能力是组织力,因为对于很多MCN公司来说,人是唯一生产要素,不像工厂里固定的机器,人是(流动)资产。做MCN要么控货,要么控人,中间态很多会变成炮灰。

9. 目前直播间创造的场域,低价还是最有用的杀伤武器。如果低价不够,那么高级人设来凑。

10. 我在个人成长里面说的,想要快速成长,信息、认知、行动和迭代缺一不可。做直播显然更看重后两者。

就像早期账号做冷启动,如果实力没那么牛逼,可能需要凌晨起号。

11. 在目前的抖音下,除了to B以及少数的垂类,其实基本上不存在蓝海赛道了。如果你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蓝海赛道,一定要去溯源,因为很可能是别人已经失败了的。

12. 一定要注重竞品分析,好的竞品分析就像你在免费招人帮你免费跑了A/B test 。

13. 敬畏供应链,敬畏供应链,敬畏供应链。重要的事情说3遍。

14. 对于主播来说,筛选大于培养。先筛选品性,再筛选能力。

15. 直播就是开卷考试,就看会不会抄。以及对重复这件事情的容忍度。

16. 就像拼多多的精髓:不是东西便宜,而是让用户感觉占便宜。知识类直播的精髓也是,不是讲干货,而是用户感觉在讲干货。

四、关于流量

1. 很多千万级利润的生意,谈不上精细化运营,本质还是发现渠道或者品类红利。

2.红利的本质是供需关系的不平等,找到高需求,低供给的赛道。在极低供给的情况下,核心不是质量,是占领速度。

3. 很多品类,始于渠道红利,终于品牌红利。随着渠道内供给急剧加升后,赛道开始洗牌。有人能够承受更低的利润,或者新品类开始出现,该赛道某段时间会形成稳态。

4. 要产生高额利润,需要形成一定垄断。垄断流量的最高境界就是直接定义品类,或者定义审美。类似于元气森林定义了气泡水。

5. 时机非常重要,识时务者为俊杰,在错误的时间试验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错更令人痛心。所以不要着急乱开枪,有时候躺平也是一种策略。

6.不要复盘偶然的成功经验,很多经验就是没法复制。之前拜访过很多大IP,一开始以为他们说不开,喝了十几顿酒,最后发现很多个体户做起来的确是偶然,方法论不全。

如果你只是听到一家之言,就立马模仿。警惕走到了错误的道路上。比如一件事情成功要素有5个,你只看见3个,另外2个漏掉了,可能越努力,越贫穷。

7. 与其羡慕那些最顶流的玩家,不如找找那些行业第一梯队的选手模仿学习,或者是向隐形冠军学习。

8. 做新媒体运营,本质不存在私域主权,无论在哪个平台,你都是租客。如果违反了房东的规定,还是会被踢出屋。研究政策极其重要。一类叫显性政策,就是平台发公告,告诉你哪块会扶持,哪块会打击。如果平台宣布打击,基本上这事要么是黑灰产,要么就是某种玩法红利你已经错过。

更重要的是看平台隐性政策,要多备手机,平台会跑很多灰度测试,大到栏目图标的变化,小到算法的变化,都在细节里。

9.运气是运气,能力是能力,能够区分清楚的人是绝对少数,一般人只有经历过坎坷才会醒悟。做好制度规划很重要,不要去考验人性。坏的制度,会让好人变坏。

10. 单纯做流量的门槛一直是低的,核心是能不能从低门槛中找到组织的能力的最大公倍数,或者做出优质产品形成品牌,这个才是真正的门槛。

11. 不要迷信捷径,不要迷信一招鲜。与其研究变量,不如多思考思考底层逻辑。

之前做直播广场流量的时候,流量一直很不稳定,当时请教了很多团队,到处找确定值。比如互动率超过X%,关注率超过X%,流量必起这样的。

后来发现这非常愚蠢。原因是,第一平台的数据考核一直在变,第二竞争环境也在变。与其寻找变量,不如找好底层逻辑,把主播培训的基本功做好。

12.时间机器是发现红利最好的方法,要么跨平台,要么跨行业。举个例子,20年的时候,我发现快手上有很多商家会和大主播打榜PK,但是他们打榜都是卖各种衣服、阿胶滋补这种。我换位思考了下,尝试让大主播打榜卖课,那阵子天天找情感主播连麦,把线索成本直接降到行业的1/5以下。

13. 如何发现红利,小圈子无比重要,进入高质量小圈子,付费也会很值。我一直戏称自己是“行走的韭菜”,因为很有可能社群里某个人的一句话就让你值回票价。2019年刚刚创业时,进了一个卖货社群,群内讲在快手上卖衣服很不错,有很大的流量红利。当时整个教育行业里没人做快手,然后我们就去试了一试,没想到很快就做起来了。

14.发现红利的第二点是尽量跟竞争对手做朋友。我们很多时候会跟竞品保持比较好的关系,核心是大家不可能是一辈子竞品,大家都有可能跨行业。如果一开始保持开放,以后也能拿到更多的信息,这样你就能够长得更快。19年做了几个月快手后,我发现蛋糕太大了,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号召大家进来,有个朋友看了那篇文章入局,20年赚了大几千万利润。

15. 如果打一场关于行业流量的仗,前期打赢靠执行力,中期靠团队组织力,后期还是得靠认知。

16. 很多朋友一直会问我,火火你为什么能够穿越很多流量周期?

无论是公众号、短视频、抖音还是快手,我们都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其实最核心的是永远保持好奇心,保持迭代。

变化的核心是不变,寻求那些不变的事情。经历过身边创业朋友的变化,以及双减的洗礼。目前我的创业观是活得久比活得好更重要,所以我相信相信的力量,也相信细水长流的力量。

我们今年主要会做泛知识付费。这个赛道还会存在一小波红利。一个点是在短视频带动下,人群和品类得到扩充。有些内容是在图文时代没法传播,或者受众看不懂。举个例子,快手有教养蟾蜍的课,抖音上还有教王者荣耀走位的课程卖了几万份。另一个是随着平台的商业化的进展,ecpm提升是必然,在实物电商的教育下,高客单价的知识付费产品也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本文由@龙共火火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