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抠门年轻人,沉迷“二手生活”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8188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3955字)

1天前 抠门年轻人,沉迷“二手生活”

来源:连线insight
二手虽“香”,“坑”也不少。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开菠萝财经(ID:kaiboluocaijing),作者:吴娇颖。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继“省钱”“抠门”“极简生活”之后,“二手生活”,正在成为一批年轻人过日子的关键词之一。

二手闲置交易并不新鲜,二手电商平台和豆瓣购物小组,早已聚集了许多习惯“捡漏”的买家和渴望“回血”的卖家。QuestMobile报告显示,90后是闲置交易的主要人群,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活跃占比尤为突出。

年轻人都在二手平台买什么?有人习惯购买二手小家电、健身器械,“有需要,想尝试,但不确定会不会经常用的那种”;也有人专门在二手平台淘衣服,“很多都是只穿过一次甚至全新的”;还有人买二手车、手机、相机等大件,还有闲置率最高的书、会员卡,以及折旧率最低的家具。

不过,二手交易平台规则不够明确、大部分交易无售后不退换,职业商家和无良卖家充斥其中,许多商品真假难辨。要想在二手物品里“挖宝”,也不简单。怎么找到心仪的物品、如何挑选靠谱的卖家、怎么辨别商品真假和新旧,许多二手玩家的避坑经验,都是用“哑巴亏”换来的。

但他们依然热衷于这种消费方式,且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同伴。对这些年轻人来说,购买和使用二手物品,或许是被动消费降级的选择,他们的故事,似乎也正在验证理性消费的回归。

我沉迷在二手平台“收破烂”

买二手,是北漂女孩晓琪的日常省钱大法之一。

她自称是在二手平台“捡破烂”的省钱大王,但对于哪些东西可以买二手、哪些东西绝不买二手,有一套自己的选购法则。

晓琪“捡”得最多的是网红小家电和数码产品,比如kindle、空气炸锅、咖啡机,“有需要,想尝试,但又不确定日后会不会经常使用的那一类东西。”

上一次搬家,她想添置一台空气净化器,但又感觉用不了很久,便花300元买了一台二手的回来“试试水”。事实证明,使用频率的确不高,“可想而知,如果我花几千块钱买全新的,就很浪费。”

她手中正在使用的iPhone X,也是买的二手。“我的预算是3000元,但符合我要求的全新手机价位基本都在五六千,听了一个比较懂数码的朋友建议,就买了这台95新的二手机,才花了2800元。”

除了“淘二手”,晓琪也习惯在大促过后“蹲小样”。

每年的618、双11大促,是冲动消费的高峰期,尤其是在直播带货、大牌折扣的诱惑下,美妆护肤产品尤甚。她不爱参与大促,一是因为领券凑满减太复杂,二是因为许多美妆护肤品牌以小样赠品代替打折,实际优惠并不多。

但她发现,大促过后,许多人会把冲动购买的商品或用不上的小样拿出来出售、拼单,“容量虽然不多,但价格比直接买正装划算很多,省时又省钱。”

生活在成都的李欣,淘得最多的是书、绿植和家具等折旧率低的商品。“比如全身镜,几乎没有折旧一说,只有好坏之分,而且好坏容易辨别,这类产品我倾向买二手,价格可能只需要正价的四分之一。”

不便宜、不确定是否常用的健身器械,也是二手平台上交易最多的商品之一。

叶子最近买到的最划算的二手商品是椭圆仪,只花了1200元。那是一位同城卖家使用一年多但基本全新的闲置,仅需要官方价格的三分之一。“之前一直想买一个健身器械,但又怕自己坚持不下来,也觉得不便宜,没想到买来之后放家里还挺经常用的。”

21岁的大学生圆圆,更爱在二手平台淘衣服。

她花60元买过一条背带裤,给自己配了好几套穿搭;花120元淘到一套Tommy Hilfiger的浅粉色竖条纹西装,准备大四找工作面试时穿。在最新一期小红书穿搭视频里,她展示了自己最近淘的三条连衣裙,一共花了120元。

尽管二手衣服价格低廉,圆圆还是坚持“百搭优先、绝不乱买、延迟满足”。“买每件单品前,都会想好我为什么需要和怎么搭配,也不会频繁讨价还价,遇到心仪的商品且价格合适,才会下手。”

这些习惯买二手的年轻人,也常常变身二手卖家来“回血”。

晓琪就转卖过各种健身卡、会员卡。“我之前办过一个舞蹈班的会员,当时觉得自己肯定会去上,但事实上只去了两次,就按课次转卖。对有意尝试但又不确定能否坚持的买家来说,远比办卡划算。”

追星女孩柒柒,会周期性地在二手平台原价出售爱豆的专辑、Photobook等周边产品。“这些基本上都是冲动消费产物,当热情退却或者是冷静下来,发现对我来说反而成了负担;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意义的情感寄托。”

在她看来,这也算是一种“资源充分利用”。

买二手,要避坑

二手虽“香”,“坑”也不少。

在闲鱼这样的全品类C2C二手交易平台上,“建立彼此的信任”被写进社区公约,但在实际交易中,具体规则由买卖双方约定,大部分商品默认无售后、不可退换。

尽管平台要求真实、平等、安全,但有不少二手买家发现,平台上的卖家鱼龙混杂,有的是职业商家打着出售闲置的幌子引流;有的是黑心商家利用二手平台规则漏洞售假或以次充好;还有人从拼多多、1688进货再来转卖赚差价,在二手平台搞副业。

晓琪曾经买过一个号称是个人闲置出售的蒸汽拖把,结果却收到了拼多多发来的物流短信,显示“已发货”,收到货后她发现真假难辨,却又无处说理。

李欣在二手平台购买手机和相机,都踩过坑。“手机用了一个月就无法进行指纹解锁了,相机用了几次快门就坏了,当发现问题时已经过了卖家的售后期限”。

后来,她发现,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不少出售闲置数码产品的都是职业卖家,为了牟利可能会把比较旧的机子进行简单的翻新处理,当作成色不错的商品售卖,实际存在很多暗病,“用一个星期可能没问题,等一两个月后过了售后期限,问题就暴露了,但买家也只能吃哑巴亏。”

如何挑选靠谱的个人卖家,成了购买二手的入门必修课。

晓琪的经验是,首先看卖家主页,个人卖家主页商品比较杂,交易频率不会特别高;其次看信用值,尽量选择“信用极好”的卖家;第三看交易评价,谨慎与收到过差评的卖家进行交易;第四看详情页文字,介绍以关键信息为主的多是个人,信息特别全的反而可能是商家。

据叶子观察,需要“避坑”的商家一般会有几类特征,比如卖的商品品类单一、品牌商品价格低得离谱、实名认证和信用分没有授权、一个商品被点了“想要”很多次,甚至个人简介带“怀孕用不上”“实体店倒闭”“柜姐辞职”等关键词。

与大部分人喜欢购买低价二手商品不同,陈晨算是二手交易平台的“大户人家”。她买的东西不多,但单价都偏高,比如,花不到4万买了一台原价12万多、行驶公里近6万的轿车,花1100元买了一辆原价3499元、九成新的平衡车,此外,还有手机、iPad。

也因此,她的选购过程相当谨慎。“只选择同城,而且必须先联系见面看到实物,再付款;充分了解关键信息和细节,比如使用了多久,有没有维修过;面交还可以适当还价,比标注价格再砍一两百块钱都有可能。”

对于不同品类的“二手”,买家们也有特别的选购和避坑技巧。

圆圆觉得,买二手衣服,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穿衣风格和尺码,选择比较熟悉的品牌,和卖家沟通确认衣服的状态,降低“踩雷”可能。

据晓琪总结,为了减少时间成本,可以在搜索时添加一些关键词,比如买手机、iPad等3C产品可以搜“年会抽奖”,买家电可以搜“搬家”,蹲大促闲置可以搜“双十一”“拼单”。

不过,这种圈内公认的选购技巧,也往往被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来售假。因此,在购买电器或数码产品时,晓琪习惯让卖家拍个小视频,展示商品的功能,以此判断其损坏程度;买护肤品时,必须要有交易凭证或订单截图,以证明是正品。

叶子认为,电子产品最好同城交易,比较贵的品牌包包走平台鉴定,最重要的是,“某一款在平台上被出得多要谨慎购买,大概率你也会闲置。”

据她归纳,适合在二手平台购买的大致有几类:一是能领取优惠、重复利用的健身房、商场等会员卡;二是因“三分钟热度”而闲置的健身器材、乐器;三是手工材料DIY工具包;四是做海报、做PPT、翻译等被当作副业的技能类服务。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迷上二手?

大多数年轻人的“二手生活”,其实都是被动开启的,原因很简单——省钱。

晓琪回忆,几年前自己研究生毕业入职一家国企,每月工资只有5000多元,但她依然希望能定期存款,拥有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

她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目标,除去房租,每月攒2000元、花2000元,“刚开始觉得,在北京一个月只花2000元不可思议,但我确实做到了。我发现,很多东西不买日子照过,买二手也能用得很好。”

圆圆之所以购买二手衣服,最初也是不得已。“学生党生活费有限,自己也没有稳定收入,又不想从吃玩方面节省,被节省的就只能是衣服、包包、化妆品了。”

但时间久了,“淘二手”,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消费观念。

陈晨发现,有时候在二手平台搜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看见许多同品类的闲置出售,就会感觉好像也不是特别所需,“看着看着就不想买了。”

圆圆也有同感,“因为二手商品大多会拍摄实物图,不像商家拍的模特图那么完美、那么具有欺骗性,真的会降低购买欲望。”

“对一些东西的消费欲望确实没有那么强烈了。”晓琪称,以前自己最爱买化妆品和衣服,每次搬家都在不停地扔这两类旧物,还有一些东西留下占空间、扔了又可惜,反而徒增焦虑。

现在,她在购物前都会先考量后续的使用价值,“比如租房的时候想买一个沙发,但一想到搬家很难带走,甚至要为此多付一笔搬家费用,就没那么想买了。”

她也绝不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奢侈品。“我的工作和生活都不需要靠奢侈品去展现身份或品味,对我来说,日常出门一个帆布包就够用了,我最贵的一个包也就400元,背了五六年。”

圆圆坦言,刚上大学时,自己也曾有过消费焦虑,“想像同龄人一样,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购物车里总是有很多东西想买,但是又想把钱花在看展、旅行甚至是报班学习上,为此特别纠结。”

买了一年二手衣服后,她发现,很多二手衣服都是只被穿过一次甚至全新转卖的,对自己来说,利用这种“过剩资源”生活,并不会降低生活品质。

“在很多同龄人眼里,似乎用二手物品、穿二手衣服,就会被看不起,但事实上这只是大多数人给自己设立的假想敌。”为了打破这种观点,圆圆在小红书开设了自己的账号,专门分享二手衣服选购和穿搭,“想告诉大家,不必羞耻于买二手,而且这和爱美并不矛盾。”

今年3月底搬到大理定居的小七和小乐,在布置新家的过程中,第一次尝试了购买二手。“350元一套餐桌椅、300元一台洗衣机、440元一台冰箱,还有各种厨房用品。”

小乐发现,在大理,由于旅居客众多,家居用品的转售数量和频率也相对比较高,二手交易氛围浓厚,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也更崇尚低碳环保。她似乎也被这种生活理念所影响,“以后哪怕资金足够,也会优先考虑二手。”

晓琪觉得,越来越多年轻人过上“二手生活”,与其说是一种被动的消费降级,更像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回归。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社会的消费氛围特别浓,直播带货、网红营销,到处都是刺激消费的广告;但当大家意识到需要存款来抵抗风险的时候,就会意识到,之前的消费习惯多么不好,从而主动或被动地去作出改变。”

在陈晨看来,年轻人开始二手消费,可能是近年来断舍离生活越来越被提倡,再加上疫情对大环境的影响;抑或是市场物质饱和,带来的闲置物品增多,而二手交易本质上是一种物物交换;也有一部分人,更是带着环保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的心态。

当然,改变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喜欢为兴趣爱好买单、习惯囤货维持安全感的柒柒,依然在剁手和省钱中反复横跳,她时常觉得趁年轻就要及时享受,又时常为自己做不到理性消费而焦虑。

最近,她也开始把更多的闲置用品整理出来,试着加入“二手”大军,“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摆脱物质焦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