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对话碧桂园创投牛若磊:一家地产CVC如何闯关科创圈?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ebrun.com/20220416/480811.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对话碧桂园创投牛若磊:一家地产CVC如何闯关科创圈?

作者:全天候科技 文章来源:全天候科技

2022-04-16 11:07

碧桂园创投打响在硬科技投资领域的第一枪,是在“蓝箭航天”的项目上。

彼时,作为碧桂园集团直属股权投资事业部——碧桂园创投刚成立不久。而“蓝箭航天”的还是一个在国内尚在起步阶段的“商业航天”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科研风险较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让大多数投资人望而生畏。

“我们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把全行业的企业都访谈了一遍。”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牛若磊告诉全天候科技,最终他做出了判断:“实际上不管是遥感、通讯,还是导航,对商业航天都有巨大的需求,而国内商业航天的发展还受到运力不足的限制。”在巨大的供需不足之下,定位为中大型液体火箭制造商的“蓝箭航天”有着不错的发展潜力。

2019年12月,碧桂园创投以5亿元人民币,独家投资蓝箭航天C轮融资,并以此切入到“硬核科技”领域。碧桂园的入局,让蓝箭航天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此后一年内,蓝箭航天获得了连续融资,领投机构除碧桂园创投外,还有红杉基金、经纬中国、基石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迄今,碧桂园共领投了3轮蓝箭航天融资,公开数据显示,后者估值从30亿元一路已涨至超百亿元。

一家地产CVC投资了与其主业毫不相关的商业火箭,这也让业界对碧桂园创投的投资逻辑和投资方法感到不解和好奇。

不仅是商业航天,在“硬核科技”领域,碧桂园创投还重仓了半导体、先进制造、碳中和等赛道,诸如紫光展锐、盛合晶微、万华禾香、蜂巢能源等都是其“狩猎”成功的项目。目前,沿着半导体产业链的枝蔓,碧桂园创投还看向了“元宇宙”的硬件厂家。

虽然依托于碧桂园集团,碧桂园创投在资金、人才、品牌等多个方面,起点都比大多数初创投资机构更高,但早期也并非一帆风顺。

“初期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一个挑战是,大家虽然对碧桂园很熟悉,但是对碧桂园做投资这件事情,并没有非常高度的认知。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地产集团的CVC,但是不知道我们的投资逻辑、方法是什么,我们是不是一级市场一股可持续的力量。”牛若磊告诉全天候科技。

这也让碧桂园创投开始思考,如何成为更有竞争力的新进入者。

牛若磊透露:“碧桂园创投从成立到现在,主要使用的都是自有资金去投资,我们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面说,是一个有序的资本,一个没有时间限制的资本,只要被投资企业能够持续的创造投资回报,理论上我们是可以永续下去的。”

而在自有资金的优势下,碧桂园创投的投资选择可以与市场上大多数投资机构做出差异化。

在3年的摸索中,碧桂园创投探索出了一条“哑铃”式的投资模型,即投“两端”——早期和成熟期的项目。

成熟期的项目需要的投资金额巨大,但参与竞争的投资机构相对较少,碧桂园创投能够在其中发挥资金量的优势;而早期项目,虽然项目、投资机构众多,但缺乏产业投资人,依托碧桂园集团的资源,创投部门也有不错的竞争力。且对早期项目的布局,还能为其成长期项目“蓄水”。

在跑通了投资组合的模型后,碧桂园创投的投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速。截至目前,碧桂园创投已投资超90家企业,其中有26家独角兽,有10家成功IPO,13家已完成下一轮募资。

“过去三年,我们的投资速度、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都在持续上涨。但这个上涨它不是永无止境的,任何机构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往上提速都会相对缓慢。”牛若磊说。

对于行业与市场对他们的疑问,而碧桂园创投打算用时间来证明自己会长期在市场上参与投资。

“只要我们能够长期存续下去,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这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牛若磊说。

以下为全天候科技与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牛若磊对话内容,经整理:

跨过产业资本“天花板”

全天候科技:地产企业为LP对你们的投资行为有什么影响?碧桂园集团对你们有哪些要求?

牛若磊:2018年碧桂园集团提出了转型高科技综合性企业,碧桂园创投伴随着这个背景而成立。创投的业务主要在给主业高科技转型升级中提供投资角度的支持。

因此,我们的投资领域都与科技转型的方向密切相关,简单来说是四大主题:科技、消费、大健康,以及地产产业链。

虽然我们2019年才开始做投资,但碧桂园在中国已经深耕了30年,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品牌。相比一个新的机构,碧桂园的品牌实际上给予了我们很多“入场”的机会。

同时,碧桂园是一个大型的综合地产集团,产业化垂直整合是重要的经营理念。所以我们在投资时,也自然养成了以产业链思维寻找投资标的,沿着产业链的上下游持续深耕的投资方法论。

全天候科技:碧桂园创投成立仅3年,与资历悠久的头部PE、VC相比,哪些方面还有欠缺?要如何弥补?

牛若磊:相比很多初创投资公司,我们不管是资金优势、品牌优势,还是团队本身,从第一天创立时就在多个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但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行业。耳熟能详的许多投资机构都在这个行业很多年了,我们在市场上跟他们碰面时,的确存在一些竞争难度。

初期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一个挑战是,大家虽然对碧桂园很熟悉,但是对碧桂园做投资这件事情,并没有非常高度的认知。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地产集团的CVC,但是不知道我们的投资逻辑、方法是什么,我们是不是一级市场一股可持续的力量。

实际上,我们是一个目标非常清晰,有能力长期在市场上参与投资的机构,这个需要用时间来证明。

全天候科技:碧桂园创投投资的很多项目都是“硬核科技”,进入这些行业有门槛吗?如何跨越门槛?

牛若磊:硬核科技领域每一个细分赛道,专业性都特别强,有极高知识门槛。我们借鉴了产业思维的方法论,进入到每一个新行业都会用产业投资的打法,去做全产业链分析,主要有两个切入点:

一个是去寻找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我们把它叫做“链主”。比如我们在半导体行业投资的第一个项目紫光展锐,我们认为它就是一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它的上游是软件供应商,下游是中芯国际这些制造商,以及封装测试、渠道代销商等等。我们投了紫光展锐这样一个“链主”,再延展出去投资这个行业就会容易很多。

另一个切入点就是去发现产业链里最大的阻碍,我们把它叫做“链阻”,我们投资这个环节,把瓶颈打开,这个产业就有可能会迎来爆发式的发展。

以商业航天行业来举例,我们不太需要去研究火箭该怎么发射,更多的是从市场、行业的角度做研究。不管是遥感、通讯,还是导航,对商业航天都有巨大的需求,但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还无法满足,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其中最大瓶颈是运力不足。

国内做商业航天的企业也有很多,但“蓝箭航天”是唯一一个定位在中大型液体火箭的企业。我们在众多的火箭公司里挑选了运力最大的标的,主要是瞄准产业链瓶颈的考虑。

在商业航天领域,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资另外一家企业。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这个瓶颈还是没有打破,在打破瓶颈之前,我们对这个行业会审慎观望。

全天候科技:投资硬核科技,好像都会有蓝箭航天这样“周期长,投资大”的问题,是不是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投入?

牛若磊:是的。很多的投资机构都会提到长期投资、长时间陪伴,但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需要跟自己的投资基金期限匹配,只能投基金年限覆盖期间的项目。

碧桂园创投从成立到现在,主要使用的是自有资金去投资,我们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面说,是一个永续的资本,一个没有时间限制的资本,只要被投资企业能够持续的创造投资回报,理论上我们是可以永续下去的。

当然我们还是组合型打法。这个投资组合里有成熟较快,资本化较快,有退出窗口的项目;也有硬核科技,可能研发周期很长,有一定风险,但一旦成功,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很高投资回报的项目。

如何将认知变现

全天候科技:碧桂园创投会给自己投资边界设置界限吗?比如什么会去投,什么不会去投?

牛若磊:我们不会因为主业是地产而限制自己的投资范围,这方面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从投资阶段来看,我们是一个投早期、投成熟期的“哑铃”模式,我们很少会去碰成长期的这些公司。

这是我们自己优势的一个总结。主要使用自有资金,因此资金在投资规模、投资时间上,以及风险承受能力上,可能都跟市场化基金有所不同。

比如中后期阶段,我们投资了不少的超级独角兽,估值可能在百亿美金,甚至更高。单笔投资金额可能会在10亿,甚至更多。我们发现,在这个范畴里,能够出手的机构数量大幅减少,面临的竞争也会小一些。这个阶段可能回报率相对较低,但它可以容纳相对大的资金,也有相对稳健的收益,是我们比较偏好的一个阶段。

另一头,在早期我们也做了一系列研究。我们发现A轮及以前虽然有大量VC机构参与,竞争激烈,项目也多,但却很少有产业投资人参与。于是在早期,我们以产业投资人身份介入,很有优势获取项目。我们会做相对大的投资组合,以规避单一项目的风险。

而成长期项目,他们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已经在快速成长。但依然有不确定性,可能同一条赛道还有多家企业在竞争,鹿死谁手还不清晰。

与此同时,投成长期的机构又非常多,竞争激烈。所以我们暂时战略性的选择了回避。

但我们会对自己投过的早期项目持续投入。我们的早期项目到了成长期把握会更大,我们也更愿意去扶持。相当于为成长期项目做了一个蓄水池,与其在成长期去找,还不如我再往前走一步。

这是我们结合自身的情况得出的策略,没有对错,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偏好。

全天候科技:你们曾强调过“全生命周期陪伴”,这个怎么理解?

牛若磊:我们希望伴随早期企业持续成长,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人。

我们的资金属性决定了我们的灵活性,从早期,到成长期、成熟期,甚至IPO,IPO之后,我们都可以去加入。

在早期发现了优秀的创业者,伴随的时间越长,我们对他的信心会越大,我们就能把资金投入到这些最有潜力的项目上,这也会增加我们的投资回报。

很多的优秀投资机构都是靠小部分项目创造了绝大部分收益。我们也是如此,希望在优秀的企业身上持续加注来创造高收益,而不是“广撒网”靠项目数来创造收益。

不过“全生命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成立也才3年,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我们已经有很多持续投资的案例,比如蓝箭航天,我们连续领投了三轮,从30亿的估值一直到现在100多亿的估值;遇见小面我们独家投资两轮,合成生物学赛道的“蓝晶微生物”,我们也是连投两轮。

全天候科技:从半导体、元宇宙、商业航天,到线下餐饮项目遇见小面,碧桂园创投跨越的赛道很多,你们怎样去解决多赛道的挑战?

牛若磊:在投决层面,我们对不同行业的判断都是同样的维度和标准。虽然跳了不同的行业,但是在判断的依据上,还是要回归商业的本质:看供需关系、竞争格局,以及估值是否合理等等。

我们也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研究引领投资”的方法论。

我们的硬性规定是团队在进入新行业前必须做深入行研,以判断行业是否值得我们投入时间、精力,是否可以产生好的回报,是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路径去介入。原则上没做过行业研究的项目,不能进入投决范围。

在研究上有三类“智库”资源可以调动。首先是集团资源,在内部找行业专家给予意见,特别是地产产业链方向。其次是我们外部第三方的专家库。

第三类是被投企业。我们现在已经有近百家被投企业,他们对所属的产业链非常熟悉。产业链思维的投资也成为我们非常大的信息来源。

不过虽然有很多资源可调动,但更多需要团队自己挖掘信息。我们有一套体系化的行研标准,团队成员需要按照框架收集信息收集,并得出原创性的结论。

我们目前所有的投研工作都是高度数字化、体系化地开展,而不是自由发挥。

到了出“成绩单”的时候了吗?

全天候科技:碧桂园创投成立3年,投资数量达到了90多起,投资速度似乎还在不断提高,你怎么看当前的投资速度?

牛若磊:保持比较高的投资效率,一方面源于投资团队的努力和扩充,但更多还是来自于我们体系的搭建。

比如针对早期项目、中后期项目,我们有一个高度统一的投资方法论,但具体操作流程上是有差异的。为什么需要团队在投项目之前要先看行业,作用就是内部达成共识:投还是不投?要投什么样的企业?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达成一致,推项目时效率就会提升很多。

总体来说,我们的团队建设、体系打造,这三年都在不停的完善,所以也可以发现从2019年到现在,我们的投资速度、数量和金额都在上涨。

但我也想强调,我们现在的投资规模在市场上已经不算小了。上涨不是永无止境的,任何机构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往上提速都会相对缓慢。

全天候科技:碧桂园创投与被投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牛若磊:很多企业接受我们的投资,对我们的产业背景是有很大憧憬的。比如消费企业会希望他们的消费品、服务可以进入社区生态。科技企业可能会希望产品进入产业场景。这些合作本身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碧桂园创投在集团各业务线和被投企业中间,起到的是一个桥梁的作用。我们会把被投企业的诉求做好传达,促成他们之间的共赢合作。像遇见小面,他们希望能在我们总部开一家店,我们把需求对接给商管部门,他们通过市场化的谈判,最后达成了合作。

与我们集团主业无直接关系的行业,比如半导体,因为我们从上游的设计到下游的封装测试、制造等都有投资,我们也会积极地组织这些产业链的企业坐到一起去碰撞和交流。

同时我们可以给予企业一些赋能,不仅是在产业层面,在组织建设方面,在他的人力、财务、法务、公关等不同的领域,都能够给予他们帮助和意见。

当然了,我们的一个原则还是帮忙不添乱。我们只提供帮助,而不是主动要求。

全天候科技:现在是否已经到了验证碧桂园创投成果的时候了?

牛若磊:每一个时间点都在验证。每一次我们的投后会议,每一次给LP的定期汇报,每一次在各大媒体的出现,都是一个持续对碧桂园创投的评估。

我们持续在做投资,我们每年都有投出,可能也有退出。这是一个持续的检验——被市场,被LP检验的过程。

我们最终是否成功,取决于它能否长久的存在于这个行业,成为活跃的投资人。只要能够长期存续,就一定会成功。

投资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有高峰有低谷,但是只要持续坚持下去,这就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

全天候科技:碧桂园创投未来还会关注哪些赛道、哪些类型的项目?

牛若磊:我们未来要关注的,跟我们现在关注,以及过去关注的还是高度一致的。

但未来我们对科技属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早期项目可能更关注它的科技原创性,对“硬核”会要求更严格一些。并且,也会规避掉一些非原创式的创新。

注:文/全天候科技,文章来源:全天候科技,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