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蔚来自动驾驶一核心人物离职,其团队也被打散重整,公司内部几经动荡、高管不断轮换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industrynews/2U5bJ45QhOuVZ4ue.html?uniqueCode=8NBnQQ0YHhJPoVpK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BAT涌入FinOps:让IT、业务、财务不再为上云打架

本文作者:周蕾 2022-04-07 15:01
导语:这个说法并不特别,甚至可能会“为了省钱而花钱”?

“2022年,会是FinOps爆发元年。”

FinOps(云财务管理/云成本优化),这个名词看似陌生,今年却已经被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提及多次。

用一句大白话来说,FinOps的目的,是上云上得更加划算,让IT、财务、业务等部门不至于为了上云这笔糊涂账打起来。

“确保从云计算中花费的投入获得最大价值,实现系统、最佳实践和文化的结合——以提高组织理解云成本和进行业务权衡的能力。正如DevOps通过打破烟囱和提高敏捷性、实现了开发的巨大改进一样,FinOps期望通过将技术、业务和财务人员与一套新的流程结合在一起,提高云的业务价值。”
——FinOps的官方定义

在《企业上云的最大「迷信」:降本增效》一文中,雷峰网就曾提到,不少企业陷入某种误区,在上云为业务提速的同时,误以为上云必然也带来成本的降低。但事实上,上云超支、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比比皆是,与降本增效的初心南辕北辙。FinOps的出现,则被认为是上云超支的一剂灵药。

不过,一个新概念的流传,必然会伴随众多质疑与争论。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在采访调研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回答是“没听说过”“没有必要”。

有从业者直言,国内企业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云原生”“数字化转型”等概念,FinOps只是云厂商对外推销的又一套新话术。

但也有多位大厂高管向我们强调,工具和技术确实已经长成,但不能提供保障:这就好比一支钢笔出水再怎么顺滑,也不能保证你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在他们眼中,这并不是一个平地而起的概念;相反,不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FinOps的理念已经自然萌芽,只不过是现在找到了更贴切、成体系的表达。

“它不只是某个特定的技术、工具或者解决方案,更是一种上升到组织架构和管理文化层面的实践。”一位研究FinOps的云计算从业者如是说。

究竟FinOps是什么,又为什么非做不可?企业怎样才能——或者说,才应该进入到FinOps的世界中?

那些被浪费的云资源,都去哪儿了?

Gartner此前的一项研究数据,引起了不少厂商的关注:45%的企业由于缺乏优化措施,在直接迁移上云的过程中会超买 55%的资源,并且在上云初期的18个月内多花费70%。

一家房企的IT负责人就告诉雷峰网,“云服务的‘浪费’,从技术上来说是,无法避免,不可能是‘用多少买多少’,万一买少了影响业务运行呢?”

这样的想法不在少数,也更符合人们的一贯思路,就好比提前囤积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可事实上,把这种旧想法原封不动地带进“云时代”,正是造成云成本超支的“元凶”之一。

前广发证券首席架构师、凡泰极客CEO梁启鸿曾向雷峰网强调,在过去,为了对系统负载的波动提供足够的支持,IT系统总是要按冗余、支持峰值业务来进行capacity planning(容量规划),是一个CAPEX(Capital Expenditure,资本性支出)问题。

而采用云服务,在理想情况下,正是希望将CAPEX变成OPEX(Operating Expense,企业管理支出),实现“效用计算”:“让计算效能就像电、水、天然气一样随需随用,按用度收费。”

云资源某种程度上就像是“房子”:如今搭建新房的速度确实越来越快,但已建成的新房常常堆满杂物,或是入住人数总是远低于估计值。为了保证总有可用的房间,大量新建确实是个办法,但新建同样也要再花费一笔,为什么不同时回头清理一下那些旧房间?

FinOps的意义,正是让每一间房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但也有多位IT从业者向雷峰网提出质疑:FinOps这个说法并不特别,甚至可能会“为了省钱而花钱”

“上云的收益之一,本就是用户不再需要持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和折旧,相应的成本结构能够优化。上云成本按量付费,可以根据业务增长按比例扩大投入,不需要过度超前,过剩的资源也能快速释放。”

“云原生架构的目的,和FinOps离得不远,还有必要单独包装这么一个新概念吗?”

在腾讯云FinOps产品负责人孟凡杰看来,云原生技术栈确实提供了一系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能力,如对资源更细粒度的管控和分配、自动伸缩能力等,也更靠近随需随用、灵活运用的目标。

“理论上来说,业务迁移到云原生平台以后,利用率应该大大提升才对。但企业对云原生的技术认知往往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在虚拟机上怎么用资源,到了云原生平台照旧,并没有意识到可以在保证业务稳定的前提下,采用成本更优化的手段。”

就以Kubernetes为例,其提供的原生能力在一些用户手里并没有完全释放。

“比如你是一个平台侧运维人员,你背负着提升平台资源利用率的 KPI。集群内运行着众多负载规律波动的应用,你惊喜地发现,Kubernetes 提供了自动扩容能力,你很想试试看。

“但真正使用了HPA,从负载上升触发阈值,到弹性控制器开始扩容,到应用启动完成,可能有数分钟甚至数十分钟的滞后,在弹性起作用之前,应用已经被压垮。于是你抛弃自动弹性能力,继续回归到锁定超量资源的老路上来。”孟凡杰感慨道。

利器在手却难有重用,这只是云资源浪费的冰山一角。Kubernetes集群的CPU利用率偏低,过时不用的研发项目占用资源,没有规模测算能力,超配采购……种种情况都导致了云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火山引擎副总经理张鑫则向雷峰网表示,二者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层级,FinOps应当是更宏大完整的体系。

“一般是公司的财务、采购对成本有直接的关注和要求,甚至是他们KPI的一部分,但研发、产品团队通常不背成本指标,‘如何用尽量少的资源达到业务目标’不是他们优先关注的部分。

FinOps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财务、采购部门与企业产品、研发部门对齐目标,共同为成本负责,落到管理流程和机制上,这并非云原生或某一技术和工具能形成闭环的。”

那么,是眼下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入到FinOps的实践中吗?

“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上云开支,还用不到一套完整的策略和工具,来执行如此具体的降本目标。开支已经非常大的时候,企业才会关注到这一块。”一位独立云厂商的中层如是说。

企业对上云的关注点确实是循序渐进的,张鑫表示,第一阶段企业关注的,更多是隐私、稳定,以及行业监管政策;第二阶段则是云与业务、研发、管理等体系的适配,关注效率的提升;第三阶段,才会来到成本优化的层次。

孟凡杰则认为,不少国内企业还处在业务迁上云原生的时期,当企业面对业务压力时,成本管控的优先级自然会先“放一放”;当业务趋于稳定,应用的容器化、架构的现代化接近完成,也就是时候将关注点转到成本优化上来。

但现状如此,并不代表这就是理想的状态。孟凡杰也直言,云成本优化应该从上云的第一天就开始规划,并且不断优化。

“我们从现有数据发现,有部分的业务开发人员对业务的增长过于自信,申请的云资源超过其真实用量的情况,用户在为闲置资源买单。很多组织认为忽视了成本对利润的影响,在上云的过程中,只是把过去的经验简单粗暴的套用在新技术栈上。也有众多团队武断地认为成本优化和业务稳定性是相背离的,二者只能取其一。”

在国内乃至整个亚太区,FinOps还是相对新鲜的概念,但在欧美,FinOps已形成了一定的讨论规模。孟凡杰透露,除了Linux基金会已经下设FinOps基金会外,欧美一些FinOps主题的峰会也已经达到近千人规模。

张鑫指出,国外的企业对云成本的重视程度,之所以更高一些,与国内外的公有云渗透率、云服务的价格体系有着莫大关系。

“尤其是价格和采购模式上,国外的体系更加实时、动态和复杂。例如云服务连续使用多久之后自动有梯度价格,或者产生折扣,但在国内,买卖双方往往是预先谈好采购的框架,成本优化的空间并不那么大。”

FinOps已在进行时

尽管FinOps在国内提及不多,早在2020年12月,信通院就牵头成立了FinOps产业推进方阵,推进规模化实践。

“很多企业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涉足FinOps,但他们会用成本的视角来审视每个部门的花费,设资源利用率的红黑榜,给业务侧做一些施压。那一步已经迈出去了,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和方法论结合到一起。”孟凡杰说。

也是在2020年,有关上云超支的Gartner报告引起了腾讯云和火山引擎的注意。

在那些率先拥抱云原生的互联网大厂内部,云成本优化的种子其实早就生根萌芽、形成最佳实践的方法论。FinOps的出现,让大厂们的优化经验得到了更体系化的表达。

以字节跳动为例,他们内部已有相关实践,例如云账单分析,多云架构下对不同厂商定价策略的审视,推荐、广告、搜索的在离线任务混合部署等。目前,字节跳动在云成本优化上的最佳实践,将通过火山引擎对外提供服务。

阿里集团也搭建了自己的混合云资源管理平台(HCRM),推进自身成本数字化从无到有的建设,重新疏通集团内部的云资源计费和结算链路。

腾讯则走得更快一些。孟凡杰向雷峰网透露,在腾讯内部,云业务成本中心承担着FinOps团队的职责,需要背上资源优化的考核指标,从平台侧、业务侧着手,甚至可以向上汇报,通过GM的层级去推动。

团队也制定了云原生成熟度评估模型,考评集群的利用率等指标,结合弹性、混部等云原生技术对业务进行改造,成熟度的“分数”会层层细化下发,具体到每一个运行在Kubernetes集群上的作业。

对外,腾讯云推出了云原生成本管理产品“成本大师”,从成本洞察、成本优化、成本运营三个层面来协助企业降本。

2021年11月底,腾讯云宣布加入FinOps基金会,成为国内首家FinOps基金会的顶级成员。这一动作,也让FinOps走进更多企业的视野。

腾讯开源联盟主席单致豪告诉雷峰网,FinOps基金会在2020年8月成立后,他们就一直保持关注,直到开源思路和目的明确、了解清楚Linux基金会在FinOps上的发展方向后,他们与FinOps基金会执行董事 J.R. Storment 和技术咨询委员会(TAC)主席 Mike Fuller 等一起经过好几次深度的线上讨论会,同步腾讯云的加入目的、发展战略,最终达成合作。

此后,腾讯云将参与到围绕云财务管理最佳实践的标准制定。单致豪将结合公司整体的开源战略推进FinOps,孟凡杰则作为腾讯云FinOps产品负责人,从技术层面参与到基金会日常的工作中去。

腾讯也推出了基于云原生技术的成本优化开源项目 Crane,将自身内部云资源优化流程方法和工具做系统性输出。“Crane致力于推荐资源和智能弹性配置,业务人员无需再为业务需要多少资源,自动扩缩容应该如何配置等问题而烦恼,Crane会基于业务的时序变动数据给出最优解。”孟凡杰介绍。

除此以外,雷峰网也了解到,某手机厂商已经开始了与FinOps相关的实践;作业帮、小红书等企业也与腾讯云开启了围绕FinOps的合作。

在调研的过程中,受访者们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个共识:技术也好,工具也罢,FinOps更应该是一种管理基因,被注入到企业当中去。

在张鑫眼中,跨团队的目标对齐、设置类似敏捷教练的FinOps教练角色、设置统一的资源监控看板,都是技术之外无比重要的步骤。

孟凡杰则指出,企业要适应这种新的节奏,组织架构上就应当有所调整,FinOps团队得到来自高层的授权和支持,才能真正推动成本优化目标的执行。

DevOps和敏捷文化的盛行,曾经狠狠打破不少企业内部的部门墙,如今“新生”的FinOps概念,能够成功复制DevOps的辉煌,打破企业转型的下一道桎梏吗?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