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就算是智商税,他们也认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526491.html?f=rs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就算是智商税,他们也认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马路天使,题图来源:电影《我不是药神》

这是一种每个人都熟知的普通气体。

它的化学式为H₂,常温常压下极易燃烧;它无色透明、无臭无味且难溶于水,是世界上已知的密度最小的气体。

它,就是氢气,其最广为人知的用途,是街边贩卖的五颜六色的氢气球。

最近,在医疗领域,一种吸氢疗法逐渐为人所知。

根据“氢医学”的说法,氢气号称“能治疗糖尿病、脂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肥胖、痛风、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代谢疾病”,还能“帮助癌症康复、治疗失眠、鼻炎等多种疾病”。

85

氢气,真的可以把人从疾病中解救出来吗?/Unsplash

对普通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医疗领域的新发现,貌似有点智商税。“3·15”期间,“打假人员”卧底吸氢体验馆,揭露氢气疗法的“骗局”,原因是某吸氢养生馆的广告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

即便如此,氢气,却被一个特殊群体,用来治病。

他们是一群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重病患者、癌症患者,在被医生宣判“死期”之后,他们看上了这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他们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焦灼后平静、平静后又焦灼。

“试试吧,不试试怎么知道?”

一、82个癌症患者

“氢气真的能控癌?”

在广州一家公益健康工作室,寻求治疗方案的人们源源不断地赶来。

秘密就藏在一台白色的大小似电脑主机的机器里。工作人员把一瓶纯净水从入水口倒进去,透明的水舱在某种电解分离中不断冒着泡泡。机器不断运转,从纯净水里分解出约66.6%的氧气和33.3%的氢气。

机器产生的气体,通过一条呼吸管进入人们的呼吸道中,在肺泡里进入血液,开始了它人体健康卫士的征程。

85

氢氧机,看起来很普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饮水机。/作者摄

在整个工作室,10台机器同时运转着,为10个前来吸氢的人提供充足定量的氢气。每个人通过微信扫码预约免费的吸氢保健,每次1.5小时,可以无限次预约。如果预约满的话,每天会有50人定时到这里吸氢。

来这里的人,几乎都是重症患者。

头发花白、和工作人员热络聊天的陈太低头瞥了一眼自己的腹部。“卵巢癌,去年刚做过一次手术。”她对新周刊记者说。

最早来到工作室的包先勇,摸着左边的胸腔,告诉新周刊记者,2019年例行体检时,他被查出肺癌。经过两次手术,他失去了一半的肺,癌细胞仍有扩散的趋势。因为担心身体无法承受,他决定不再做激进治疗。

一个月前,一本叫做《氢气控癌》的书,为包先勇沉闷的抗癌日子,劈开一道缝隙。

基于对82个中晚期癌症病患的随访,这本书得出结论:每天吸氢气至少1.5小时、连续吸3个月及以上,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体能可获改善,病情进展得以控制”。

在书的正文前面,有四位医学专家的述评,包括肝癌专家汤钊猷、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以及呼吸病专家钟南山。

包先勇起初半信半疑:“为什么之前没听过这种疗法?”他花了几天时间,把这本25万字的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进入到“82个癌症患者的奇迹”带来的希望火光中。

在82例患者,身患肺癌、肝癌、妇科恶性肿瘤、胰腺癌、乳腺癌等十余种病症,且全都是III期和IV期患者。他们每天坚持吸氢超过1.5小时,坚持几个月后,每个人身上均发生了病情的逆转。

书中一位退休教师,卵巢癌III期、复发伴多发性转移,5年经历5次化疗,但肿瘤标记物一直没下降。2018年6月底,她停止了化疗,坚持吸氢一个月后,指标下降到了正常范围。

一个月前,包先勇在妻子的陪同下,从东北飞到了广州,来到了这个健康工作室。

为了加快进度,他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来工作室吸半个小时。

他对新周刊记者说,第五六天时,他感觉到了“不一样”,睡眠变好了。以前每天凌晨4点就会醒来,吸氢后,一觉可以睡七八个小时,“白天也有精神了”。

很难说这到底是包先勇的心理作用,还是氢气在他的身体里产生了某种“神奇的疗效”。

不过,“睡眠质量变好了”的确是大多数人吸氢之后的反馈。在网上分享生活经验的肺癌III期患者Rebecca说,自己吸氢一个多月后,夜里不再咳嗽。健康工作室志愿者对新周刊记者说,根据2019年以来患者的反馈,大部分人都有了一些健康改善。

但那些感觉氢气对自己不起作用的人,却被大家忽略。新周刊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吸氢治疗一段时间后,这些人不声不响、“黯然退出”健康工作室。

二、罪魁祸首?氧化应激反应

包先勇此行的目的,除了试试氢气疗法,还想去拜访《氢气控癌》这本书的作者徐克成。他也是患者口中“氢气控癌疗法的灵魂人物”。

这位81岁的老医生,至今活跃在公众视野。身为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的院长的他,有时在医院为癌症病人看诊,有时出席活动推广氢气控癌。

到达广州之后,包先勇见到了徐克成。徐老戴着一副厚厚的黑色边框眼镜,“看起来很慈祥”。

徐老的安定和慈祥似乎给了他一颗定心丸,他们约定吸氢一个月后拍片复查。

新周刊记者查阅资料得知,1963年,徐克成毕业于南通医学院(现南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后留校任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先后赴日本、美国的多所大学研修肝脏病学。年过六旬时,他创办肿瘤医院,是“国内‘癌症冷冻治疗学’的创始人”。

对付了多年的癌症的他,2006年被癌症找上门。或许也不意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5的人罹患癌症。

那一年,他的肝脏被切除了1/3,手术完,他继续接诊患者。对他来说,后来的生命多了一些只争朝夕的迫切,手术以及化疗带来的后遗症,让他不断寻找“有效、简便、价廉”的康复方法。

2018年,徐克成遇见了氢气疗法,开始尝试吸氢。在他看来,吸氢控癌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氢气选择性抗氧化作用以及抗炎症作用。

在抗氧化过程中,氢气要攻破的重要敌人是人体内过剩的“自由基”。

自由基是缺少一个电子的氧分子,我们每天都要通过呼吸氧气来维持生命,但其中极少部分会转化为活性氧自由基。这是个极其好动的家伙,活性强,极不稳定,喜欢从其他物质那里夺取一个电子,使自己形成稳定的物质。

85

一般情况下,自由基的清除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但当游离的自由基太多,就会从别的氧原子上抢夺电子,被抢走电子的氧原子成了新的自由基,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氧化应激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的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攻击细胞DNA,使它手忙脚乱以至于复制错误,最终演变成不受身体控制的癌细胞。而进一步地,癌细胞常常会利用这一反应“为非作歹”。

氢气疗法的关键,在于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即氢气能选择性地中和掉对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而不影响身体其他重要物质的运转过程。

目前,世界上关于氢气疗法被广泛提及的有2000篇论文。最早一篇论文诞生在1975年,美国学者 Dole 在《科学》中报道:连续14天吸入8个大气压的氢气,能明显降低小鼠皮肤癌肿瘤的大小。

日本医科大学太田成男教授2007年在《自然医学》上发表文章,证实“吸入氢气可以有效减轻大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2008年左右,氢气医学进入中国。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教授孙学军被氢气迷住了,从此开始了全世界氢气疗法研究的跟踪。2014年3月,在孙学军的组织下,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被氢气疗法迷住的,不只孙学军。

2011年,一家自动化器械企业的董事长林信涌,在日本核电站泄漏现场看见当地人用富氢水洗澡,据说能抗癌。他是一名癌症患者,对声称能抗癌的东西十分敏感;作为一名商人,氢气的抗氧化作用也让他看到了商机,他开始利用自己在自动化机械上的优势,制造氢氧雾化机。

从2018年5月开始,徐克成在自己开设的健康工作室里,放置了近20台氢氧雾化机,为患者免费提供吸氢服务。

吸入氢气到底安全吗?这是所有初接触氢气疗法的人最关切的疑问。

常识中,大量氢气暴露在空气中,是易燃易爆的。新周刊记者了解到,市面上大部分氢氧雾化机,声称“严格规避了氢气爆炸的危险”。那么吸氢呢?

业界认为,吸入氢气,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这一推论的主要依据,多多年来潜水医学中高压氢气对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观察,但截至目前,尚无系统的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报道。

只是,前来吸氢的患者,很少会质疑氢气的安全性。

目前,他们正在使用的这一款氢氧气雾机,已被列入国三类呼吸医疗设备名单,用于辅助需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成人患者的症状改善(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在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七、八版)》已经把氢氧吸入作为推荐治疗方法。

下午两点钟,在徐克成关爱健康工作室里,氢氧雾化机静悄悄地运行,来这里吸氢的人,聊汽油涨价、聊昨天睡得好不好、聊儿女的事情,唯独不聊吸氢的作用——那是只能留待心里忐忑琢磨的事情。

85

得了癌症,也要继续生活。/Unsplash

三、“不试试怎么知道?”

在吸氢室里坐着,包先勇忙碌地操作着手机。疫情之前,他干了将近20年的旅游,走南闯北。

他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到处溜达,见证不同的人生。他身上有一种东北人的天生乐观,似乎肺癌手术只是切掉阑尾那么轻松。

他手术之后最大的变化,除了说话没有以前那么中气十足之外,也变得比以前更像存在主义大师,向别人说完自己的病情,还附带安慰:“生命的意义在于当下的健康和快乐。”

疫情后,旅游行业近乎停摆,包先勇的旅游团变得稀稀拉拉,不过,“闯实”的东北人不会“坐以待毙”,多年来积累的人脉、资源,让他顺其自然地拉群卖起了各地土特产。

他拿着手机说:“你看,边吸氢,我也能边工作。”

轻松闲聊——这也是整个健康工作室内充溢着的氛围,即便来这里的人80%都是癌症患者。

85

难过也是过,轻松一点也是过。尽管有时候焦虑和恐惧也会突然来袭。/Unsplash

倒是陪同包先勇一道来广州的妻子,多少表现出了一些忧虑。

丈夫吸氢气的时候,她时不时过来送来保温杯,让他喝水。早年做旅游时夫妻俩聚少离多,她再也不能忍受这一点了。一开始,她有点难过于丈夫决定不再做第三次手术,后来她被说服了。与其再做手术受更大的罪,不如让丈夫舒服地活着。

吸氢,如今承载着她所有的祈求。

40岁的爱美女士Rebecca,2019年确诊小细胞肺癌。当她发现自己咳嗽的痰里带着血丝时,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大脑和骨骼。她一开始无法接受,自己从来不吸烟,生活方式很健康,怎么会得肺癌?

16年前,她移民到了澳大利亚,先后获得了英语口译、翻译的研究生学位,后来因为对医美感兴趣,便在澳洲张罗起自己的医美机构。她有一个贴心的丈夫、一对活泼的儿女,经营着热爱的事业,但意外就是这么到来了。

确诊后,她像大部分癌症患者一样,经历了穿刺、手术、化疗三部曲。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是诊断肺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医生把穿刺针从胸壁的肋骨间隙中刺进去,再穿过肺周围的膜取出一块组织。

化疗是所有癌症患者的酷刑。头发脱落、血液紊乱、皮肤干燥、内脏蜕皮,最明显的反应就是恶心呕吐。

吸氢,如今承载着她所有的祈求。

经过癌症三部曲后,她的癌细胞暂时被控制住了,她现在在家服用靶向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激进的化疗师们已经“绝望地发现”,很多药物会产生更大的毒性而没有带来痊愈。事实上,直到现在,除了把癌细胞用不同方式除掉,人类仍旧没有发明可以疗愈癌症的方法。

替人治疗了半辈子的癌症,本身也是癌症患者的徐克成,一直在反复修正自己、修正大众对癌症的错误认知。他认为不少癌症都有复发的可能,彻底消除肿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带癌也可以继续活下去”,关键是如何减少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与癌共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与癌共存”的概念。他认为,肿瘤其实是一种慢性病,带癌生存是完全可行的。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逐渐接受的观点。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原来作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义为“可以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只要采取恰当治疗措施,包括饮食、锻炼、戒烟、有节奏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患者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氢气控癌”的提出,正是基于“与癌共存”的理念。

徐克成强调,吸氢并不能替代主要的癌症“治疗”,而是“康复”,即完成癌症主要治疗后,用吸氢来帮助恢复,减少化疗带来的副作用。

今年3月初,出院后的Rebecca通过一位氢氧机健康博主,跨国买到了一台氢氧机。她挂着呼吸管子,每天吸氢6小时,感觉呼吸舒畅了些,于是逐渐恢复喜爱的医美工作。

恢复工作、继续正常生活是“与癌共存”很重要的事情。

在确诊癌症后,徐克成走过了16年。如今,他各项指标正常,看上去和常人无异。

85

看待癌症的平常心。/电影《飞越老人院》

但新周刊记者了解到,在现实层面,氢气疗法,还没有到可以广泛临床应用的地步。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氢气疗法的绝大多数双盲试验,对象为动物实验模型,关于人的临床研究还是少数。

孙学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目前,科研人员对于氢分子在体内具体作用的机制实际上并不清楚,“氢分子比较小,不好标记追踪,它的反应过程我们现在是没掌握的”。也就是说,目前认为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选择有害的自由基)是一种从结果倒推的假说。

而在《氢气控癌》这一书里的82个“吸氢控癌有效”的案例,背后也许有着几百个、上千个没有明显效果的案例。

氢气疗法真的到了可以推广的程度了吗?谁也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自从徐克成在2019年发布了《氢气控癌》一书后,便不断遭到“目的不纯”的质疑。有打假博主甚至写文章,猛烈抨击“氢气疗法”,他认为宣传“氢气控癌”的目的,“就是为了推销吸氢机(氢氧雾化机)”。

在徐克成和孙学军关于氢气的科普文章下,也经常有人问:“真的不是智商税吗?”

种种质疑,并不是选择氢气治疗的癌症患者和重病患者们目前最需要在意的。他们并非视而不见,正如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包先勇所说:“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传说每天吸氢1.5小时,连续3个月就可以控癌?

[2]《生物探索》:Cell子刊:用自由基促使癌细胞死亡可避免氧化应激

[3]《南方周末》:徐克成:与癌作战,与癌共存 一名癌症医生的布道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马路天使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