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价瓶装水,有钱的味道?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526396.html?f=rs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贵价瓶装水,有钱的味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贾辉,头图来自:《三十而已》剧照截图
海归商业精英、投资公司首席财务官的冰箱里是什么?《欢乐颂》里的安迪告诉你,是满冰箱的依云瓶装水。
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靠什么活着?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告诉你,靠的是充满气泡和格调的巴黎水。“如果没有巴黎水,叫我们知识分子怎么活?”他爱巴黎,更爱巴黎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喝水都有了鄙视链。喝瓶装水的看不起喝白开水的,喝天然矿泉水的看不起喝人工纯净水的,喝气泡水的看不起喝没气的。
瓶装水的价格,也乘着鄙视链的东风水涨船高。从1块钱的冰露到几百上千元的高端瓶装水,通通有人买单。
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扛起的,除了健身房里的哑铃,也就只有那一箱接一箱往家里搬的瓶装水了。

你喝的是哪一种?
一、高端瓶装水,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在20世纪90年代,瓶装水是妥妥的“奢侈品”。左手大哥大,右手瓶装水,是当时成功人士的标配行头。
1992年,株洲天宝出品的矿泉水卖3元一瓶,那时全国人均月薪只有226元。也就是说,即便将每月的薪水全部用来买水,也只够买75瓶,平均一天能喝两瓶水。
而到了30年后的今天,手握瓶装水依然能成为某种成功的象征。不过,那得是10元一瓶的巴黎水、18元一瓶的依云,甚至是2000元一瓶的Fillico神户了。
喝什么水,本来只是每个人在口感、喜好和经济承受能力之间平衡的事情,却逐渐被架上了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天平。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顾佳为了融入“太太圈”,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场“品水会”。平日里品酒、品茶、品咖啡的太太们,还没见过“品水”这种新鲜玩法,纷纷感到好奇,也对顾佳提起了兴趣。
顾佳特地从全球搜罗各种顶级的进口水,头头是道地向太太们科普“TDS”(水里的溶解物质)、水质酸碱度,以及如何品出更高品质的水。“品水会”的成功,让顾佳在“太太圈”收获了满满的好感,还接到了其他太太介绍来的生意。
正如顾佳的老公许幻山的评价:“我觉得你们简直疯了,无聊、幼稚,你们这个圈累不累啊?”

《三十而已》中的品水会。
而这样荒诞的一幕,其实就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小小的一瓶瓶装水,正在和面子、品位、经济实力挂钩。
曾经,售价1元的饮用水是市场的绝对主角。而如今在各种便利店、大型超市都很难见到1元水的身影了。
对商家而言,各种生产成本上涨的现状使得1元水的利润不断被压缩。而对于年轻的消费者而言,1元水则显得太低端了,相比低廉的价格,时尚的包装、响亮的品牌更能驱动他们消费。
所以,逐步往高端化方向发展,成了瓶装水品牌的必由之路。尼尔森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端饮用水市场增幅为46%~50%。天猫发布的2018年《水品类消费趋势白皮书》也显示,国内高端饮用水线上增长率达27%,远高于普通饮用水的5%。
中国也曾试图发展自己的高端水品牌,却总是高调进场,黯然退场。“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高端水”的昆仑山雪山矿泉水,输在了过分接地气的包装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恒大冰泉,砸下了巨额广告费后,降价沦为大众品牌。
如今,占据瓶装水鄙视链顶端的几乎都是外国品牌。高端瓶装水贩卖的不仅是一瓶水,更是一种档次、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充满质量与质感的玻璃瓶、风光旖旎的水源地介绍,只是高端瓶装水俘获消费者的第一步,接下来就得各显神通了。
意大利矿泉水圣培露与高端餐饮绑定,成为了高档西餐厅的标配,即使不会点菜,也得先来一杯满满气泡的圣培露。
法国的巴黎水则瞄准文艺青年,联合画家、艺术家推出广告、设计瓶身,用鲜明的品牌文化赢得年轻人的肯定。
德国的芙丝则搭上了社交网络的快车,在瓶身上费尽心思,镶水钻、绘画、DIY装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水”。
至此,高端瓶装水完成了各自的身份绑定。职场精英就该人手一瓶圣培露,巴黎水成了知识分子们的最爱,没在社交媒体上晒过芙丝水的都不好意思自称都市丽人。
想通过一瓶瓶装水“彰显”身价和品位的你,就得乖乖掏钱了。
二、瓶装水,液体印钞机?
虽然中国瓶装水在高端路上走得坎坷,但并不妨碍这个行业闷声发大财。
互联网和地产这两个“大行业”曾出现过两个以上的中国首富,这并不稀奇,而同样完成了这个“壮举”的居然还有瓶装水这个“小行业”。
1995年,娃哈哈在中国市场开创纯净水这一品类,在“纯净”二字上大做文章,赢得了消费者对瓶装水的信任。
当时,瓶装水企业大部分卖的都是纯净水,其“原料”大都是来自城市管道供应的自来水,经过水净化工艺后,去除了水中的污染物、细菌病毒、矿物质后加工制成。
2010年,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成为了中国首富,那一年娃哈哈的利润超过100亿,占据饮料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
10年后,农夫山泉在港交所上市,创始人钟睒睒成为第二个瓶装水造就的中国首富,身家一度超过600亿美元。
似乎是在农夫山泉上市之际,大众才意识到瓶装水行业的“暴利”。
翻开财报,你会发现农夫山泉的毛利率接近60%、净利率高达23%。也就是说,农夫山泉每卖掉一瓶2元的水,就净赚4毛6。而同是饮料行业的青岛啤酒毛利率刚过40%,伊利只有36%。
翻开农夫山泉的招股书,你就能发现如今的中国瓶装水“一哥”的财富密码。农夫山泉平均每瓶饮品的生产成本不到2毛4,在各项生产成本中,渠道、物流、包装成本是大头,水只占0.031元,几乎是这个瓶子里最不值钱的东西。
而2000元一瓶的Fillico神户矿泉水里到底装的什么水?无论在它的官网还是电商页面,你都只能看到关于瓶身的艺术品级包装、珠宝工艺,并没有提及水本身的来源和品质。
所以,如果你以为花了更多的钱,就能喝到更“丰富”、更“优质”的水,那你很可能会失望的。
不同于饮料可以在口味上做创新,瓶装水的各大品类很难在口感上形成差异化。因此,层出不穷的“概念水”开始各显神通,矿物质水、冰川水、山泉水、富氧水、弱碱水、小分子水、电解质水等各种名称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然而,这不过是瓶装水商家的营销噱头罢了。
事实上,水的作用只有解渴和补充水分,身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主要从食物中获取,消费者根本不需要为了商家宣称的各种“特殊成分”“神奇功效”付出昂贵的智商税。
平时随便吃点水果、蔬菜,喝点牛奶,可能就吃下了相当于一箱矿泉水的营养。企图通过喝水来补充营养,不过是噱头大于实际。
2016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正式实施,标准规定包装饮用水的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产品,“概念水”纷纷退出市场。

喝水不如喝牛奶。/@丁香生活研究所
三、喝水就喝水,别整那么多幺蛾子
“无论是白开水,还是纯净水、矿泉水,长期饮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基本都一样。因为喝水的目的只是为了补充水分,不是为了补充营养。”
丁香医生就曾发文揭示瓶装水的套路:多掏钱还不如多喝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专家王浩作客《开讲啦》节目时,有观众提问:“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喝哪个好?”王浩先生表示:“自来水是最好的,我就是喝自来水。”
他解释道,其实桶装水、瓶装水的质量远不如自来水的质量好。我国新实行的自来水卫生标准,略高于欧洲的自来水标准,有106项生化指标。所有出厂的自来水,都必须满足这106项标准,而矿泉水的检测标准只有20项。

所谓的高端瓶装水,产地、“传说”其实大同小异。/CBNData
自来水厂出厂时的自来水,的确是符合多项饮用水标准的。不过,由于部分城市输水管道使用时间较长,而且使用的材料不同,管网中可能会出现菌斑、生锈、腐蚀破裂等现象,所以最好将自来水烧开后饮用。“从矿物质、全部的生理生化指标来看,自来水是最好的。”
其实,烧开的自来水,就是最具性价比的水。只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钱袋子更鼓了,自然希望喝上更“纯净”、更“可口”的水,净化器、瓶装水、桶装水也就有了市场。
水不分贵贱,只是人的价值观各有不同。有的人只是在喝自己喜欢喝的水,而有的人则喜欢通过各种方式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罢了。
所以,喝你爱喝的水,让别人攀比去吧。
不过,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倒是应该少喝点瓶装水了。
1. 你知道瓶装水鄙视链吗?来看看你喝的水在第几等!丨饮用水世界
2. 超市卖的瓶装水,套路深到离谱!丨丁香生活研究所
3. 液体印钞机:瓶装水的新王和旧王丨远川研究所
4. 都有漂亮瓶子、珍稀水源,高端水为什么还有鄙视链?丨CBNData消费站
5. 中国瓶装水30年混战史:那些年你喝过的水,以及背后的金钱游戏丨B站@文眼豆子
6. 价差几十倍!高价矿泉水=韭菜收割机?丨B站@凰家实验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贾辉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