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厂切入新赛道,铁饭碗不香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4-10/doc-imcwiwst0965270.shtml?cre=tianyi&mod=pctech&loc=10&r=0&rfunc=18&tj=cxvertical_pc_tech&tr=1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大厂切入新赛道,铁饭碗不香了

题图|Pixabay题图|Pixabay

  这是汽车时代角逐的“风眼”。

  文|刘慧莹  编辑|郝秋慧

  一度叱咤风云的互联网大厂,近期似乎陷入了“毕业潮”的风波。

  4月8日,网信中国发布统计数据,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快手、百度京东网易微博哔哩哔哩、蚂蚁集团等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21.68万人,总招聘人数29.59万人,净增用工7.91万人,其中11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

  网信中国表示,近半年来,互联网企业用工人数保持平稳。

  暂且不论互联网大厂的真实处境,但就当前的时代风口而言,无论是互联网大厂,或是传统制造大厂,它们均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寻求新支点迫在眉睫。

  “Chaos is a ladder.”(混乱是阶梯)

  《权力的游戏》这句经典的台词,用来形容当前当前产业转型的局面,格外恰当。

  以汽车产业为例,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13.4%的渗透率,已经将传统车企倒逼至全员电动化的临界点。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临近,传统制造大厂(主机厂)面临的智能化竞争已经不是车企之间的竞技,它们将视角切入到了持续升温的自动驾驶赛道。

  在新大陆上,野蛮生长的多方势力——传统车企、互联网公司、造车新势力,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动驾驶技术团队在这里合纵连横。

  时至今日,造车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是燃油时代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更直接无视同质化严重的电机、电池、电控等技术。

  自动驾驶等成为智能电动汽车时代角逐的“风眼”。

  从资本市场可以窥见一斑,亿欧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共发生投资事件107起,累计金额达575亿元。

  当造智能汽车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好生意,传统车企在短期之内几乎难逃“内卷”的魔咒。传统车企即将迎接的是与几乎所有跟科技相关企业,展开一场“立体战争”。

  传统主机厂的自动驾驶布局一览

  在造车这件事上,传统车企依然拥有充足的话语权——拥有对研发、生产、销售、营销等全渠道的掌控力。

  这种能力的练就,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从百年造车的历史中锻造而成。

  亿欧汽车根据股权性质,选择三家国资委控股的车企,中国一汽、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三家地方车企,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北汽集团;以及三家民营的代表车企,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和比亚迪,将其作为传统车企中的代表性企业,梳理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后发现,传统车企对于自动驾驶能力的搭建已经成为必选项。

  汽车产业链过长,使得资源整合、产业链成本的控制难度加大,虽然新兴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短时间内难以盈利,但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的加入,为后来者们带来一些核心优势,创造了弯道超越的可能性。

  传统车企对自动驾驶进行布局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与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建立战略合作,成立专门子公司以及建立智驾相关的研发部门和实验室等。

bf9c-3e87b19301df810d1b9fc24f14bc0847.png

  2018年4月,比亚迪率先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也是百度Apollo计划的第100位合作伙伴。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把未来的汽车比作“长了腿的超级智能手机”。

  事实上,比亚迪一直用“两条腿走路”,通过边自研、边合作的方式积累自动驾驶方面的经验。

  最近,比亚迪确认将百度作为其智能驾驶供应商,并继续牵手英伟达,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达成合作,进入英伟达的“智驾朋友圈”。

  英伟达的“智驾朋友圈”,堪称是一个自动驾驶的生态圈。

  通过自家已经实现量产的自动驾驶芯片Orin,英伟达不仅赋能了包括通用Cruise、亚马逊 Zoox、Kodiak、智加科技、AutoX、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公司,还与奔驰、捷豹路虎、沃尔沃等全球知名车企,以及中国的“蔚小理”、上汽智己、R汽车、FF等新势力达成商业合作。

  比亚迪如今选择英伟达,也是看重其赋能车企自动驾驶生态的能力。

  不过比亚迪的自动驾驶能力明显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尽管比亚迪的动力电池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产品无可挑剔,但是它的驾驶辅助系统能力却饱受消费者诟病。

  在2021年年末中汽中心对市面上六款热销车型CCRT辅助驾驶的测评中,比亚迪总体表现不佳;在与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紧急避险性能指标”中,比亚迪汉EV更是排名垫底,不及哪吒U Pro。

  在百度和英伟达两位队友的助攻下,比亚迪自己仍需奋发向上,修炼内功,积极挺进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

  比亚迪并不是百度唯一合作的车企。2021年3月,百度与吉利汽车成立合资公司集度汽车,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

  吉利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发展路径继承了其兼容并蓄的传统。早年吉利为了丰富和夯实其在汽车行业的技术和业务能力,先后收购沃尔沃汽车,伦敦出租车公司(后更名为伦敦电动汽车公司),宝腾汽车(间接收购路特斯汽车),收购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其第一股东,同时注资成立远程汽车、领克、Polestar以及几何汽车,可以说基因里就深谙“吸星大法”。

  论能力集成,集度汽车一以贯之,在吉利包括三电、底盘在内的整个浩瀚平台的能力基础上融合百度自动驾驶能力,再重新设计、定义出整个产品。据悉,集度汽车员工共计1000多人,约70%的人员是研发人员,主要围绕与吉利、百度Apollo团队进行协同互补。

  基于这种发展模式的还有长安汽车旗下的阿维塔,这家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15日,整合了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各自在研发制造、智能解决方案和能源管理生态领域的优势技术及三方战略资源,共同打造出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CHN。其首款车型阿维塔11也已亮相,据悉将在2022年正式上市。

  广汽集团、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分别选择与禾多科技、小马智行以及佑驾创新等自动驾驶科技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形成自己的生态圈。

  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则拆分智驾部门,成立新的自动驾驶独立子公司;北汽集团在这场围绕自动驾驶的“战斗”中,也借助华为ADAS智能驾驶功能推出ARCFOX 极狐品牌。

  量产落地成大考,北汽翻车,上汽翻盘

  在混沌的行业发展初期,量产是能够帮助车企拨云见日、吃下半颗“定心丸”。

  在汽车出行行业里,市场表现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

33df-208a907f763e93363f5d9ce69391beb9.jpg

  在九家中国头部代表传统车企中,当前实现自动驾驶量产上车的企业只有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和比亚迪,而已经实现量产的技术等级,也仅停留在L2及L2+智能驾驶系统。

  不过对于车企而言,能够做到乘用车自动驾驶在部分场景的功能实现和量产上路,已经达成了量产的“小目标”。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布局和实际投入,将直接影响自动驾驶的上车表现。

  尽管起步不是最早,但当意识到新技术对行业具有颠覆的可能性,上汽集团近乎在新业务布局上开足马力,从四个方向突出重围进行转型,它们分别是飞凡汽车、智己汽车、享道Robotaxi和友道智途。

  前三者成立之初即致力于乘用车的智能化转型,友道智途初期则从商用车入手,意欲在营收方面为上汽的整体转型兜底,后期逐渐向全场景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除了成立专门的子公司致力于智能汽车发展,上汽对于智能芯片厂商地平线和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的战略布局,也可以看出其眼光和野心不止于当下。

  在合资层面受制于人的上汽,也许想在自动驾驶方面谋求独立,扳回一局。

  相比之下,北汽集团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则是高开低走,用现实论证了早起的鸟儿不一定有虫吃。

  2017年,北汽新能源首次年产销超过10万辆,在全球销量市场上曾仅次于特斯拉,相较2019年6月巅峰时期23%的市场占有率,如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1%,堪称从云巅跌落至谷底。

  如果说车企积极构建自动驾驶能力,是坚定地在“乱世”中塑造和维护自己的“灵魂”,北汽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外界的冲击之下不断“出卖灵魂”。

  为了借助极狐突围市场,北汽集团将硬件生产交由麦格纳负责,智能软件通过华为保驾护航,中控布局使用北京奔驰的设计,自己仅承担车辆制造中的设计。

  这样看似理想的整合,实则已经不再具备智能时代车企的竞争优势,不同于集度汽车基于自身主机厂优势,向百度寻求“嫁接”,北汽集团可以说是完全的拿来主义,风一吹就散了。

  在这种组合拳之下,作为北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北汽蓝谷在两年间亏损额已超过百亿元。加之管理层并不稳定,北汽新能源前途未卜。

  合作成必然,贵在主导权

  大厦毁于顷刻之间,而推倒大厦的不一定的外界的风雨,也可能是不够坚固的地基。

  无论如何,汽车的概念在造车新势力等一众车企和科技公司的“折腾”下逐渐履新,这也让汽车行业里的元老们着实出了把冷汗。

  毕竟从柯达胶卷的没落到诺基亚的式微,科技颠覆传统产业早已不是魔幻的剧情,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但基于自动驾驶新入局造车的玩家们,不应低估造车的难度和老大哥的实力。

  自动驾驶离不开对车本身的控制,而车企和供应商已经对车辆的动态控制、安全控制、行驶经济性和品质拥有极其深厚的积累,几乎每个小的控制方法和调校逻辑都经过了高强度、长时间的测试和标定,这些工程能力对于新兴企业而言,短时间内无法企及。

  立足市场的传统车企,对量产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解和实践。

  早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传统车企便会考虑市场定位和成本,并做好相应的管控,在技术的先进性和性价比之间取得平衡。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领先或许有助于讲好故事,但若想真正把产品推向量产、获得利润,则需要企业在可控的成本内更快地使消费者接受新技术。

  法规是出行产业绝对绕不开的“紧箍咒”。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必然推出相应的标准和法规。传统企业作为交通行业的深度参与者,几乎已经钦定了裁判员的角色。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立法环节中也会具有话语权。

  比如,2022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就建议调整完善智能网联车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相关法律突破。

  他建议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合法地位,并制定人类驾驶员与“自动驾驶系统”(车企、零部件供应商等)的责任划分标准规则和处置机制。

  在这个看似新兴的领域里,比拼的远远不止技术,从造车到管理再到立法,这是一场十足的“立体战争”,而这场战争或才刚刚开始。

  基于如此复杂的影响因素,亿欧汽车认为,单打独斗将异常艰难,合作会是必然的趋势。

  结语

  当前阶段的自动驾驶,主要仍是在之前车辆基础上加入传感、执行、决策的部分,本质上依然是对汽车技术的延伸,而非绝对的颠覆。

  但若实现L4及以上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仅改变车辆本身可能远远不够,还需要新兴企业擅长的高精地图、云计算、V2X、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众多技术的合理运用与配合,并加上法规、基础建设的政府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车企仍会是至关重要的角色,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存在。

  亿欧汽车认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竞争与合作都在所难免。

  但归根结底,谁能在技术上率先突破,积极引导行业标准和法规的制定,谁就能在今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