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为什么古人说立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现在人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立志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620121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115 个回答

每个人都用得上的心理学 | HIT

当代人的目标阉割

现在人都觉得立志很遥远,很陌生,这他妈太真实了!!!

回顾了从高中到大学,再从大学到研究生,我遇到的同学几乎没有例外,都没有远大的目标,有志向的人简直凤毛麟角。

回顾到这个事实后,我甚至都有点怀疑是不是我看错了?

这到底是真的没人立志吗?还是有些人把志向藏在了心中,没有让我看到?

我想,从行动和结果上来看,大概率是前者。

就我拿读研究生举例子,唯二自称C9高校的深圳校区,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都是全国顶尖的。

可是等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极其普遍诡异的现象:

名校毕业的学生,都不去干本行业,反而跑去干别的。有70%的同学毕业意向是要进体制内,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剩下的人中有的转行去金融计算机,有的去深圳当教师,有的去设计院,还有几个读博。

而几乎所有同学找工作的标准排序中,前两名都是一样的:钱多和事少。没有一个人是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喜好挑选工作的。

我知道这有一部分当前社会形势和行业的原因,我当然也相信我的同学中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是出于本心和喜好选择的工作,但是绝大部分人都在面对现实生活时,选择了妥协:安于自己的命运,平平安安的过完这一生。

这到底是哪里怎么了?是人变了还是社会变了?

02

刚好这两天翻看了一本书——《我的二本学生》,我心中的答案慢慢清晰起来。

作者黄灯是一个广州市的一个二本大学老师,在她十几年的教育中,经历了几代的二本学生,在她看来,她面对的是一群本应该在最具活力的年纪,却表现得中规中矩、暮气沉沉,甚至连捉弄老师的兴趣和心思都消失殆尽,只是抱有实用主义精神,缺乏反思能力的年轻人。

这些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定下了唯一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考上大学,完成了这个目标之后,变开始空虚和迷茫起来。

他们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还来不及排解中学时代内心的淤积,就已经被告知就业的压力,买房的压力,中学的学校教育早已把学生裁剪的规规整整,难以找到泄露狡黠的契机。

“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为什么青年人变得少有志向,只想躺平?

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代人是被恐惧驱动的一代人。

你学习不是因为你学习,而是因为你不得不去学习,因为考不上好大学就几乎等同于找不到一份好工作。而现在学历又继续贬值,考上大学之后又开始拼命的考研究生,因为考不上研究生就等同于找不到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

于是我们就是这样被外界的阶段性目标所驱动着,丝毫没有时间停下来关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到底热爱什么,需要什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又是什么?

这是现在教育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越来越忽视由一个人内在兴趣驱动的purpose,也就是志向,反而用一个个具体的target去驱动学生学习。

记得我的导师一次跟我半开玩笑的说:我逐渐意识到一个真相,一个人要拼尽全力才能过的像普通人一样!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在大城市努力活下来都变得相当困难,而谈志向、谈抱负,在这代人的身上显得格外奢侈和困难。

但是困难并不代表不可以,如果你从来不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志向,沉浸在自己“每天还债似的人生”,那我可以说,没有救了。

怎么办才有救?

一切解决问题的钥匙始终在自己的身上,从自身入手,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去觉察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多读书交流,找到自己的志向并为之努力,才有可能俯视生活的桎梏。

原创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请花1秒钟点个赞,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呀!

迷茫人士不甘心的自我探索,变成有价值的回答

一方面,因为在物质条件方面,古人差,现代人好。

一个是古代人饱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摧残,经常出现饥荒、瘟疫

我们读历史都知道,古代的战役真是太多了,改朝换代要打、农民起义要打、大臣雄起要打、诸侯互殴还是打。

据统计,从周朝到清朝大概有3000年的时间,其中1250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这样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战乱之中了,生活的稳定性并不好,也反应在物质条件上。

除了战乱之外,自然灾害也是影响物质条件的一个巨大因素,现代人都知道抗灾减灾、提前预警、修坝修堤……可是古代通讯条件极其的差、又没有天气预报、地震监测、台风预警。灾害往往都是从天而降的状态,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也就总是会遭受重大损失了。同时,古代实行的是“小农经济”,亩均产量非常低,一年保一年。如果碰上些洪水、台风、干旱、蝗灾的话,田里也就会颗粒无收了。这样广大农民们只能选择逃荒、面对无休止的饥荒,甚至出现了“异子相食”的人间惨剧。

统治者的一些因素就更加不用提了,万一碰上一个残暴的主,那基本的生活都会有问题。高昂的税赋、没完没了的徭役、官员的欺压。

总结一句话,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物质条件和立志有啥关系?

穷则变,变则通。

我都这么穷,这么难了,我肯定想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定下改变的愿望,这个过程立下了某个或大或小的目标。

我要吃上粮食,我要有万两银子,我想成为大官,我要考状元。

也许,这很多算不上志向,但定目标的人多了,靠近志向的人也就多了。

同时,在这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慢慢地,有一些觉醒的人,发现太过现实的目标没办法完全实现他们个人,于是慢慢朝着志向靠近,去超过生活本身。

而现代人生活条件好,穷到饭都吃不上的人比起古代少了很多,物质条件、动物性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这反而变得很难激发起人们去改变的决心,因为躺着明明很舒服,很难意识到,去立下志向的美好。

立志,本身是需要困难的生活来作为导火线去引燃的,但是很多现代人缺乏这样磨砺的机会。

02

另一方面,古代人的文化氛围更好,对于积极正向的精神生活很纯粹,对立志这样的事情有更加纯粹的崇拜。

很多古人表达自己的志向,写下很多诗词,都是比较纯粹地表达,可没有太多现实驱使,是真正的一腔热血,风致雅趣。

而现代人的文化氛围是商业导向的,任何一个人站到台前积极正向的自我宣扬,都可能是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趋势。

这导致人们的防备心,扭曲的心态会怀疑类似立志这样的事情。

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又来圈钱了?”这种扭曲的反应模式,让人们对公开立志有所忌讳,害怕嘲笑,立志也是悄悄地立。

所以,其实古代和现代都有立志的人,只不过听到的音量不同,这导致我们觉得没有。

现代很多立志的人,也是有所小成,或功成身就,才公开,我曾经立下志向。

03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古代有王阳明这个大家为立志代言。

王阳明从少儿时代起便立志为圣贤,一句“立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无疑把立志这件事情推向一种现代人无法到达的高度。

其实各个时代,都有强调志向的人: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墨子(公元前476年)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181年)

人无志,非人也。——嵇康(224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650年)

怜君头早白,其志竟不衰。——白居易(772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1037年)

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业。——戚继光(1528年)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颜元(1635年)

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康有为(1858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1893年)

显然,现代也有人知道立志很好,但还没有到古代的那种高度,但是如果现在有个人为立志代言,显然人们对立志的重视度、理解度、执行度都会大大提高,

就决定是你了

,提出这个问题的有志之人。

为【立志】带盐吧!

上海交通大学 工商管理硕士

立志有两种,一种是自发,一种是被迫。

自发的人比较幸运,很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热爱甚至使命,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

往大了说有〈觉醒年代〉那种立大志,往小了说有人找到自己的事业方向。

小鹿身边最近有个朋友,工作了八年,三年前一直在思索自己工作到底是为什么,突然有一天地铁上决定自己要为创业企业提供管理迷茫的解决方案,于是回去辞职创业,现在第三年,每天还跟打了鸡血一样。

立志,有强心针的效果。

第二种,多数是环境不如意,想要改变现状,找突破口。

第二种不容易,因为往往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立什么志,怎么办?

最好的还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先试试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再聚焦在自己最容易上手改变现状,或者最喜欢的事情上面。

多试试,就能找到自己想立的志。

出发的时候,路已在脚下。

从小到大就没听过这个词,更别说认真考虑了,唯一听到的,大概就是好好学习考大学吧。

等到考上大学,就彻底放飞了,根本不知道要干嘛,你说小学、初中、高中不讲这个也就算了,大学也根本没人教这个东西。

然后,稀里糊涂混完六年,找了一份工作,但干了一段时间后,有点傻逼了。

这份工作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不喜欢,但更傻逼的是,我连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都不知道,就更别说努力了。

混了几年,觉得实在受不了自己,就在网上瞎看,有一次还真就看到一个标题党:

如何10分钟内找到人生目标?

大意就是:

第一步,头脑放空,把所有能想到的人生目标都列出来,有多少列多少,不管有多么离谱荒谬,要尽可能列100条以上!

第二步,做减法,直到只剩一条,这一条大概率就是你真正渴望的人生目标!

然后,我就信了,真就做了,其实我只列了30几条就做不下去了,但当我往回删减,删掉了有钱人,做官,企业家,等等,居然留下了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挖掘人性的潜能

这是我无论如何想不到的,居然留下了这个!

但神奇的是,当我看到这个,居然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心动,越看就越想有这样的人生!

但要知道,我可是计算机出身,在此之前,除了看过一半《马斯洛人本哲学》,对心理学真的就是一片空白,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成为一个心理学家,甚至,我很怀疑,搞心理学会把我饿死。

但内心深处却跃跃欲试,开始认真思考如何能够辞职,去做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期间经历各种折腾,终于找到了自媒体赛道,以自媒体的方式,切入心理领域。

2018年,我再次做了一次人生目标的探索,当时的答案是“成为人的专家,希望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绽放,人人如龙”;

2019年,“我想要成为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迭代,精益成长,有大见识,大智慧,大阅历,大人生,有敏锐的体验和观察,有真实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有真正的践行和成长,不断浇灌人性之树,不断成长完善人性,不断探索潜能,践行潜能的人性专家”!

本质上,我对人,以及充分人的潜能,极其感兴趣,对人所能达到的样子感兴趣!

2021年,我在《意志力红利》这本书中写到:

我要成为一个实干家,

践行并分享普通人的成长之道,

践行并分享普通人的精英之道,

成为一个物质丰满、精神丰满的英才!

本质上是通过成长、精英的内外修炼,成为厉害的人!

心理学家,人的潜能,人性绽放,厉害的人,等等,本质上都是跟人有关,跟人的成长、成果有关!

我其实只做一件事,自己的成长,极致成长,极致践行,极致成果,成为厉害的人,然后,将之分享,希望更多的人,能少走弯路,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如果要问我的志向,大概就是“成为厉害的人”!

如果要问我什么是厉害的人,那就是“通过实干,而非投机取巧,取得物质丰满、精神丰满成果的厉害的人”!

你要问我,我的志向完全确立了吗?

其实我也不太确定,甚至,我也不知道,我关于志向的探索,是否是对的!

甚至,即使是现在,我也没找到老师指导关于志向的问题!

还是只能独自摸索!

我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好歹我还算是破圈了,接触到很多厉害的人,但关于这个问题,还真就找不到说的很透彻的老师指导!

所以,为什么现在人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立志了?

这真不能怪我们,身边真没有人对我们进行这样的教导啊,所以志向这个人生课题,对于我们就是空白!

属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领域!!

但,这又是极为核心的人生命题,因为,人天生就有对目标感、意义感的追求,我们的心,天生就需要自己的“心之所向”、“心之主”(志,心之主),没有,就无法安心立命,就难以真正的“心安”!

所以,据我的观察,我们在年轻时,没有志向也挺欢乐的,但一旦从学校毕业,通常是工作个几年,二十六七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没有目标的苦闷,迷茫,不知道干嘛,感觉自己在混日子。

少数人会比较幸运,会慢慢补上自己的志向课,慢慢找回目标感,而大多数人,可能就会失去自我,彻底随波逐流,根据社会的规范做事,可能外表看起来一切都好,甚至有车有房,但内在是极为迷茫的。

我认为志向,是心之所向,是内心最深处的激情,是欲罢不能的向往,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

所以,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如此的渴望、执着,怎么可能做不成!

而没有这样的执着,当然也难以成事,所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古人说立志乃天下第一等大事,我不知道对不对,毕竟只是人生智慧,没有科学论证,但就如同心理学中“象与骑象人”的比喻(理性是骑象人,情感是大象),志向,是大象心中的渴望、恋恋不舍、欲罢不能,也许从理性的角度看,或者说从外人角度看,追求自己的志向,很辛苦,甚至是简直找虐,痛苦不堪,但作为当事人,作为大象而言,却觉得巨爽无比,甘之如饴!

一种真正底层的生命激情、生命力!!

有志向的人,一定是拥有底层生命力的人,一定是有真正生命激情的人,也可以说,是真正幸福的人!

以上是我关于“志向”的心路历程和理解,这个词太重要了,但这个词又太模糊了,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有点懵逼,希望有了解的小伙伴评论区交流,或者推荐有关志向的老师或课程,不胜感激。

一个正在探索自我、提升自我的工程师。爱好书、喜剖析、乐学诗

古人说立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

说这话的,应该是士大夫阶层。即使低一些,也是门客幕僚。

对于他们来说,立志确实很重要。要出谋划策、上对天子有交代,下对百姓有交代。

我查了一下,说这话的是明朝的王阳明,确实是士大夫阶层。

而对于白丁,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许钝感反而能帮许多人把精力放在满足眼前基本需求的事情上,无需立什么志。

前几天读到这样一段话。

读到这话,让人对这破碎家庭中的小姑娘令人心生怜意、却又无可奈何。我们要么伸出援手、要么转移注意力。

这段话让我重新理解了旧社会时,人们的麻木,也许是在恶劣生存环境下反复训练形成的。

我们今天的立志难,或许同样与钝感力有关,却明显不是旧社会那种情况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是先秦的论调。

边际效应递减。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假设。

我们过上了比以往更为富足的生活;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流水线作业中解放出来;我们不愁没肉吃;我们不必长年大量吃同一种食物;我们有电影院、咖啡馆可以光顾……我们面临着与前一代人完全不同的生存背景。

除了房子、别的日常想买的小东西慢慢买,都还算买得起。

即使是房子,有很多人也想尽一切办法、即使是贷款,也给自己弄到了。

不过,穷爸爸富爸爸书里讲了,稳定工作、背上房贷,这样的爸爸看似有房有工作有家庭,其实仍算是穷爸爸。

我们许多普通人的普通追求,在人家富爸爸眼里,是一条可持续性有风险的路。

从这个角度看待现在许多人不立志,是不是又要容易理解一些?

我们幼年立志时的环境背景与认知均已发生很大变化,我们的起点不低,当年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偏高,而今天我们对未来可预见的终点(或者说节点)并不太高。这样就导致了许多人因认知的变化而部分放弃了当初的理想、当年立下的志。

我们小时候也是立过志的。科学家是最常见的志向之一。可惜,社会变化这么快。

《全球通史》在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人们思想的变革比科技的变革要慢。

当我们当初立下的志向,脱离了当初立志时的环境背景,这些志向慢慢就变得不合时宜。

今天互联网上的各种不同于以往的声音更多了。

小时候,我们学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时候,父辈告诉我们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

今天,关于“躺平”的话题,只要你上网,就很容易被相左的两派观点弄迷糊。

诚然,今天的生存环境与过去五千年相比当然并不恶劣。可是与三十年前相比,我们在科技推动和互联网的传播下,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有时候不再单单以身边人的观念综合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思想难统一,达不成共识,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分辨真伪,而不是为实现理想作准备。这样,我们立下坚定志向的成本就更高了。

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那就接受吧。

据说有一样帮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的办法,就是:承认自己是个废物。

是啊,我就是个废物啊。哈哈,所以我什么事情都做得不好也不要紧。我本来就是个废物。不要因为自己没有立好志而让自己自责,给自己带来二次伤害。你完全可以就顺应今天的生活,该干啥干啥,想做啥做啥,不想做的事情就先不做。让生活的事件和心情的阴晴转换就那样扣在一起。

在某个时刻,你自然而然地会因为生的打击、或者是爱,而立下属于自己的、新的志向。那时候,你一定会好好对待这份迟来的志。

来得迟也不要紧,只要知道:自己的志向,如同自家的扫把,自己会格外珍惜,就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