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写在订阅量过 2000 之际 -#13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geekplux.com/newsletters/1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写在订阅量过 2000 之际 -#13

写在订阅量过 2000 之际 -#13

这是 GeekPlux Lab 第十四期,每期都会同步发布在我博客周刊页面。目前已经有 2051 个同学订阅了本周刊,也欢迎你邮箱订阅,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推送。


在写了 13 篇 newsletter 之后,订阅量终于达到了 2000+。这不算多大的数字,但我觉得是一个好的节点来让我停下来思考总结一下。这周清明节小长假,所以这篇会在节后的工作日发出。另外预告,下一篇我会写写我现在的信息获取方式,这是在第一期中就开好的坑,终于有空能填上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订阅等待推送。

初衷#

为什么开始写 newsletter,我在第一期中曾阐述过,但其实当时没想多清楚,只是觉得得输出点什么,要不然感觉没有活过。疫情加剧了“没有活过”这个感受,我至今仍有时候以为自己活在 2020 年。

第二,newsletter 是下一个趋势。2021 年是 newsletter 井喷的一年,这应该都归功于 substack 和疫情。因为我自己先前就订阅了很多 newsletter,而 newsletter 之间又很喜欢互相引用,所以很容易就发现了一些新的创作者。但我觉得很多写的一般般,连这样的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我知道很多人看到我的文章也是类似的感受)。

第三,想逼自己多输入。因为没有输出,相当于没有输入,如果想保持一个高质量高频率的输出,那必须有持续的输入。

第四,想多交点朋友

最后,我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心血来潮的时候不做就很可能永远不会做了。

影响力#

订阅量就意味着影响力吗?我觉得不然。这里我定义影响力为影响到别人行为的能力。(之前读过《Becoming a Person of Influence》这本书的一小部分,里面把影响力分成四个等级:Modeling, Motivating, Mentoring, Multiplying,不过本文就不讨论了,这里稍微提一下)

线上、线下、回信率#

首先我认为有影响力的人,不一定是有流量的人。身边有影响力的人,通常是公司里受人尊敬的领导或圈子中一呼百应的朋友,他们不一定写 newsletter,也不一定有微博或 twitter,甚至不发朋友圈,他们的影响力是线下的。现在很多大 V 鼓励大家建博客、写文章、录 podcast、发 vlog 等来建立影响力,其实都是线上影响力。因为我们身处于线上的时间远大于线下,所以导致我们会认为这些大 V 才叫有影响力。但实际上如果谈“影响到别人行为”的“转化率”,那显然线上比线下要大打折扣。

现在社交网络的发展,导致人们线上与线下的形象可能越来越割裂。因为绝大多数人肯定不会在线上发布一些有违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而线下却不一定。所以当我们 follow 一个人的网络账号,其实是 follow 了他的线上形象。就像你订阅我的 newsletter,只是订阅了我的部分言论,而现实中认识我的人可能会觉得我和线上很不一样。

回归到我的初衷,想多交朋友,其实就是如何将线上影响力迁移到线下。这也就是为什么通常写 newsletter 的作者收到读者回信会很兴奋,因为这是线上转线下的第一步,也是成为朋友的第一步。因此我把回信率当作衡量我这个 newsletter 影响力的标准。而我从开始写到现在,收到的回信其实很少,所以无疑是很失败的,前途任重道远啊。

流量和影响力的区别#

如果只是聚焦到写作这件事上,可以把文章分成流量文和影响力文两类。有的文章流量很多,但实际上可能是:

  • 打发时间,莞尔一笑
  • 收藏下来,再也不看
  • 醍醐灌顶,但无实效(听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 引发争议,键盘论战(这类文章被人遗忘的最快)
  • 焦虑叠加,不断加注(阅读更多同类文章)

这类流量文,不能说是不好,但显然和有影响力的文章背道而驰。典型的如咪蒙的文章,吸睛却无味。类似的还有标题党、快餐文、东拼西凑的新闻稿,读起来都很让人厌恶,这类文章随着时间偏移可以说是一文不值。而好的文章读起来如沐春风,读罢余音绕梁,很长时间都能让人保持思考,多年后午夜梦回的时候说不定还能想起来。这类作者很多,中文世界中我最喜欢刘未鹏draveness,外文世界中如 Paul GrahamDerek SiversMatt Might 。 (这里只论有线上独立博客的人,如果包括作家,我最喜欢的三个中文作家是鲁迅、梁启超和太祖)

受众(潜在朋友)#

为流量写作和为影响力写作完全是两个概念。写什么样的文章完全取决于你写作的目的,如果你是为了钱,那么为流量而写可能会更容易变现一些。

但当一篇文章的流量越多时,那它的受众可能就会离你越远。怎么理解?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你一直在写入门类的技术文章,而目的却是希望能认识更多在大厂做资深工程师的朋友(以便于将来在年纪大的时候能有更好的职业前景),这就显然不行。因为资深工程师不需要入门,也就不会接触到你的文章,你文章的受众是那些刚入行的新人,而这些人对你的职业生涯帮助显然是不如 senior 工程师的。

不过你也不能为了受众去强行写,我们都知道写作这件事看兴趣、看状态、看水平,有时候强行输出,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在我看来,披露你现在的状态,描写你当下的思考,展望你憧憬的未来,这才是能获取线下影响力的正确途径。

尾#

写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主要是订阅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够了,并不是越多越好。维护一定量的订阅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更适合我。影响力是人生很重要的杠杆,杠杆太大或太小都有问题。

关于付费订阅#

目前我所使用的发布平台——竹白推出了付费订阅模式,我有幸参与内测。本篇文章我会尝试设置成付费才能阅读的文章,但实际上你还是可以浏览全文,只是我想看看这个付费按钮的效果,当然想付费的老爷们,可以当这个是打赏按钮。另外如果你到我的订阅页面,可以看到你目前是未付费订阅状态。点击按钮可以切换付费计划,我目前还没想好收费计划(主要是也不知道自己能提供什么附加价值,金融、编程类的文章?),所以大家可以把付费订阅当成打赏。总之,从长计议,且行且看。


往期推荐:

声明:本文出自作者,不代表任何机构或公司,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微博 - Twitter @GeekPlux
也可以加入 Telegram 群组 聊天讨论。

这里是 GeekPluxnewsletter,欢迎订阅,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请我喝杯咖啡。👇

geeksponsor.png

点此订阅

CC BY-NC 4.0 2022 © GeekPluxRSS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