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阿里字节再战社交,我认为做不大!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it/538676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语:社交App是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最离不开的App,但是社交圈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互联网产品了。本文作者就社交App进行了思考,分析了为何兴趣社交屡战屡败,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0kF6QkDVn9Uy6XHE0Qsk.jpg

各位村民好,我是村长。

社交圈里面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让人兴奋的互联网产品出现了,哪怕是最近出现跟着跟风的元宇宙社交产品,做的都极其一般,甚至连十年前的偷菜游戏都不如。

粗略来说,社交产品可以分为五种: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兴趣社交、娱乐社交、商务社交。

除了兴趣社交外,每一个领域里都有一个寡头产品,比如微信、陌陌、soul、脉脉、领英等等。

所以,许多互联网公司也都把目光放到了兴趣社交这个领域,做了很多的尝试,不乏各种巨头加入。

一、微信尝试了,失败了

说到兴趣社交,不得不提到腾讯。

其实腾讯做了两款兴趣社交的产品,也可以叫做功能。

其一是借助QQ开发的兴趣部落,其二是利用微信开发的好物圈(微信圈子)。

但无论是兴趣部落还是好物圈,都没有摆脱关停的命运。

2021年运行近7年的兴趣部落下线,同年6月运行不足3年的微信圈子(好物圈)关闭。

要说起来,QQ也好、微信也罢,其实是最有流量优势的,但为什么就是做不起来兴趣社交呢?

二、阿里、字节接力再战

虽然前面已经有许多失败的案例,但依然无法阻挡其他玩家想进来分一杯羹。

今年年初的时候,阿里和头条便纷纷入场,推出了自己的兴趣社交产品。

阿里推出的产品叫友啥,从目前的内容来看,更多偏向于好物分享,和微信好物圈一开始的定位有点类似,电商属性更浓厚一点。

阿里字节再战社交,我认为做不大!

字节推出的产品叫识区,整体的产品风格,更像是知识社区。

偏向于意见领袖、兴趣部落、知识博主这种圈子形式,内容交流的属性更强。

阿里字节再战社交,我认为做不大!

所以单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村长看到这两个产品一点都不兴奋。

因为整个产品的理念都比较普通,都能在当下找到类似的产品。

搜狐之前曾推出过狐友,微博有绿洲、腾讯有记、百度有噗。

其实大家去思考一下阿里的友啥,其实脱胎于淘宝里的逛逛,只是增加了话题、群组的功能而已,但有许多场景其实和小红书没差别。

其次是字节的识区,和今日头条上的兴趣/同城小组是很相似的,而平台只是随机增加了一些相似内容推荐。

但若单纯从圈子的角度来看,又和目前市面上做社群的纷传、知识星球差不多。

群主可以自己建立圈子、可以招募会员、收费、分享、打赏、续费等等。

所以,这两个产品,村长都觉得是昙花一现。

三、兴趣社交的市场,真的很大吗

为什么村长说,这两个产品都将会是昙花一现呢?

请大家认真的思考一个问题,兴趣社交的市场真的很大吗?

首先,我们要承认兴趣社交有需求,但有需求并不代表市场规模。

1. 只面向年轻人的兴趣社交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兴趣社交的产品,都打上了一个用户标签,就是针对年轻人的社交产品。

他们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爱好更感兴趣,更愿意结识兴趣同伴,更有时间来做这些事情。

但有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

其一这一届的年轻人有多少?相比80、90后,00后的人太少了。

其二兴趣社交有多少会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和消费力,你以为00后的年轻人都衣食无忧,可以有更多时间来聊兴趣、玩兴趣,而实际上多数年轻人在为工作生活奔波。

事实上,多数兴趣社交,无法直接在平台上变成生产力。

2. 陌生人的兴趣圈可持续吗

哪怕是年轻人,有多少人是自来熟的?

好像除了游戏外,有多少人看到别人在做类似的事情,就能主动聊上的?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

当你看到一个圈子的时候,你加入之后,真能得到和你期待的东西吗?

大多数情况,当我们加入到一个所谓的兴趣社群、兴趣圈子时,是懵逼的,是无所适从的,是得不到有价值内容的。

其实要说兴趣圈子,笼统来说,百度贴吧就是最好的兴趣圈子。

从地域、学校、职业、行业等都覆盖了,大家可以随时加入进入。

但除了刷屏获取一些信息外,多半是不存在社交的。

因为在互联网上,大家都不熟悉,又没有人组织,也毫无规律,这样的圈子最多算是一个标签分组而已。

四、真正的圈子都在微信里

所有社交的终点都是微信,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大家仔细盘点一下,不管你在豆瓣、知乎、抖音、快手、QQ、纷传、知识星球上面认识了谁、加了多少社群,最终能聊得来的,都会回归到微信。

为什么呢?

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兴趣社交,一定是越小越好,越精越好。

1. 圈子越大,全是扯蛋

我相信多数人,选择加入兴趣社群的目的是真的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同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但多数开放性的社群、小组里面的信息是杂乱的,缺乏管理,包括一些所谓的兴趣群,都是死群。

所以这样的圈子,内容质量、社交质量都很一般。

可以肯定的说,但凡是免费的兴趣圈子,最后都会烂尾。

只要圈主、圈子成员有利可图的时候,圈子才有机会做下去。

2. 圈子越小,价值越大

人人都想进大群,人人都活跃在小群。

这句话完美的总结了,为什么许多开放性的兴趣圈子、小组做不下去。

大家想进大群、大圈,是以为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但正是因为大圈信息多,人员杂,无组织导致圈子的内容、资源质量不高,互动率低、生命力极低。

所以最终迫使了很多人,都选择拉小群来交流,审核也好,付费也罢。

网上再活跃的兴趣贴吧、话题、群组、最终有价值的那一批人,都会私下回归到微信群。

各位再次思考一下,自己手上加入的各种名义的微信群、社群、星球,最终活跃的、有价值的是哪一两个?

这就注定了,做这类兴趣社交的产品走不远。

可以下一结论,在新的媒介工具没有诞生和完善之前,做社交类的APP几乎都是徒劳。

哪怕有些产品可以赚钱,但相比微信这样的产品来说,市场份额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就算最后做好了,也还是会被巨头抛弃或合并。

#专栏作家#

十里村,微信公众号:十里村(shilipxl),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偶尔分享生活,关注电商、科技,新事物。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