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国云计算战争:外资云落寞简史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51cto.com/article/70515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中国云计算战争:外资云落寞简史-51CTO.COM
中国云计算战争:外资云落寞简史
2022-03-29 09:49:18
现如今,在国际市场上横行无忌的亚马逊AWS、微软云等一众云厂商,纷纷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外资云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到底是如何落寞的?

现如今,在国际市场上横行无忌的亚马逊AWS、微软云等一众云厂商,纷纷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外资云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到底是如何落寞的?

36d93a555c6a5d3ebcc092d588240db48d65dd.png

2013年末,一位网友在知乎上提出一个问题:外资云服务(如亚马逊AWS)进驻中国,竞争力如何,对现有格局会有何影响?

彼时,正迎来全球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亚马逊AWS在中国落地,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向位于中国各地的客户提供云服务。

一些人持悲观态度,因为考虑到性价比和网络环境不同,AWS在美国的成功,不可能快速地复制到国内。

更多的人则认为,AWS进入国内对所有玩家是一个刺激,一个市场出现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肯定会引起对现有客户以及潜在客户的争夺;另一方面,AWS的进入会做大市场,吸引更多行业接纳云计算。

直到2015年,有位网友在这个话题下作出回答:两年后再来看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云服务是IT的未来,巨头纷纷转型已是事实。AWS在这块虽有先机,但技术栈上还不全面。国内企业的快速成长令人喜出望外。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刺激下,无论是研发还是运维能力都已今非昔比。”

正如其所述,现如今,在国际市场上横行无忌的亚马逊AWS、微软云等一众云厂商,纷纷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

外资云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到底是如何落寞的?

“门前冷落鞍马稀”

现如今,微软和亚马逊对国内云市场的野望和不满溢于言表。

2021年3月,在Ignite线上技术大会上,微软宣布翻倍扩容在华的微软云,新增的数据中心将于2022年春正式启用。

微软上一次大幅扩容是在2017年,同年两次扩容后,国内的Azure云规模提升6倍。加上此次扩容意味着,今年以后微软云在中国的容量将是四年前的12倍。

有动作的不止微软,几乎同一时期,亚马逊AWS也在国内着手投资。

先是宣布由西云数据运营的AWS宁夏区域将进行二期扩容,预计新增厂房设施面积及可支持计算容量达一期的1.3倍;紧接着由光环新网运营的北京区域将新增第三个可用区,于2021年晚些时候发布。

不仅如此,面对中国市场,两大云巨头的热切同样表现在人事任命上。

2019年7月11日,亚马逊AWS宣布,任命现任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及张文翊为AWS全球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执行董事,现任AWS全球副总裁容永康将担任新的职位。

彼时,AWS首席执行官AndyJassy更是直白地表示:“期待着张文翊女士将中国业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微软云随后在2021年完成了负责人的更迭。3月1日,微软宣布,任命前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侯阳接替柯睿杰,担任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与亚马逊AWS相比,微软的表述更显内敛,在声明中,微软称侯阳为“进取型的商业领袖”。

两家海外云巨头加大对中国区的投入并不难理解,无非是看重云服务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增长空间。

反差的是,在微软和亚马逊AWS气势汹汹地扩容背后,与在海外的横行无忌不同,两大云厂商在国内沦为国产云的“背景板”。

可以看到,在微软和亚马逊2021年四季度财报中,微软云、AWS还保持着高增长、高利润的发展态势。

以亚马逊AWS为例,作为公司王牌业务,云服务2021年总营收622.02亿美元,营收增速在2021年连续4个季度持续提升。与之对比,国内“带头大哥”阿里云,2021年营收723.58亿元,遑论其他。

第三方国际数据机构Statista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亚马逊AWS继续领跑,市场份额为32%,微软Azure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21%。

同样参考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2021年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魔力象限》报告,亚马逊AWS毫无悬念地再次霸榜Gartner云计算魔力象限,即领导者象限图中最高、最远的位置。

0140ed41763106b4d5f056125157461d8dc712.png

国际上的强势地位并不能代表两家云厂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参考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第三季度)跟踪报告》,备受关注的公有云IaaS+PaaS市场份额上,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占据六成份额。

剩下四成市场中,亚马逊AWS、微软azure分别以7.23%、2.63%的占比位列第五和第九名。

568ace088e936d6bd1293779d103e4785a7709.png

尽管对于这一数据,微软内部并不认可。其中国区高管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微软不是以基础设施层(IaaS)为主,而是有大量包括Office365、Dynamics365的SaaS应用,以及大量行业云。

但从营收层面来看,2020年1月,微软总裁BradSmith透露,微软中国业务只占其全球销售收入的1.8%,与中国占全球18%的人口比例差距甚大。

总的来说,不管是技术上的加码,还是人事变更,都没能改变外资云在华市场的落寞。

“遥想公瑾当年”

别看现在外资云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数年前,面对云巨头踏入国门,国内云厂商一度疾呼“狼来了”。

最早盯上中国市场的云厂商是亚马逊AWS,早在2011年4月,前者就曾与世纪互联接洽,彼时双方已经签署了一些实质的协议内容。不过,合作并没有进行下去,原因是双方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关系。

直到2013年12月,北京市政府、宁夏自治区政府和亚马逊AWS、云基地四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MOU),通过位于北京和宁夏两地的基础设施,以“前店后厂”模式,向位于中国各地的客户提供云服务。

所谓“前店后厂”,是指将销售、市场、应用开发等放在靠近大城市的前店,生产、计算和服务在能源、资源集聚的后厂。

这次合作中,宽带资本旗下的云基地将会负责运营和管理工作,而亚马逊AWS则会提供技术和服务。

对于亚马逊AWS入华,阿里云方面曾表示,“阿里云欢迎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同阿里云一起做大中国云计算市场。”

但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亚马逊AWS入华当天,先是阿里云宣布旗下产品价格全面下调,最高降幅高达50%;紧跟着腾讯推出6折促销活动;金山云当天上线优惠政策等等应激动作不断。

这也为之后国内公有云市场埋下价格战的伏笔。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现阶段在国内市场活跃的云厂商主要是亚马逊AWS和微软云,但彼时一同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样包括IBM等全球知名厂商。

在亚马逊AWS搭建“前店后厂”之际,2013年6月6日,微软公有云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

次年3月,微软与国内数据中心运营商世纪互联合作,由微软提供技术,世纪互联进行运营,在中国成功落地公有云,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云厂商。

看到微软和亚马逊AWS的动作,处在转型前期的IBM显然不想错失这次机遇。

2014年11月,IBM和腾讯签署框架协议,腾讯云提供基础云服务的营运管理,IBM为企业提供面对互联网和云化的咨询服务。

在这次合作中,双方合作的主要是SaaS产品。直到2015年10月14日,IBM和世纪互联宣布达成协议,落地了自己的PaaS平台Bluemix。

此后在2017年3月19日,IBM宣布与万达达成战略合作,将由万达科技在华提供IBM的公有云服务,包括IaaS、PaaS等服务。现如今,万达官网还有王健林在集团总部会见IBM全球董事长罗睿兰的照片。

在这期间,此前最活跃的亚马逊AWS先是在2014年初面向中国发布有限预览服务,接着在2017年11月,与光环新网达成资产购买协议,从而在国内提供并运营基于亚马逊云技术的云服务。

可以看到,三大云厂商进入国内时纷纷选择搭配相应的合作伙伴,原因在于,2013年前后正值“去IOE”浪潮,加之棱镜门引发国内对信息安全的讨论。

彼时,国内对于云计算产业的监管原则是:所有中国的数据必须留在中国;所有技术服务,都希望能由中国公司提供。

此外,由于工信部对电信行业的限制,也使得外资云服务商无法轻易获得IDC牌照。也就是说,这些外资公司需要寻求本土第三方承接。

尽管如此,各方通过复制微软与世纪互联的合作路径拿到合法身份,一步一步把云服务的旗子插进国内市场。

“橘生淮北则为枳”

除去IBM这个个例(2017年万达集团云业务部分解散,IBM走向混合云),外资云在中国市场是如何落寞的?

客观来说,上文提到的政策监管门槛是主因之一。

外资云服务商要想在国内站稳脚跟,必须遵守一定的监管框架。尽管外资云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披上一层合规外衣,但在市场落地层面并没有如此简单。

首先是窗口期的问题。

2013年,国内云厂商纷纷处在起步期,除了最先布局云计算的阿里云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彼时百度才宣布将面向开发者提供的服务正式命名为“百度开放云”,腾讯云则宣布其云服务平台正式开放。

面对气势汹汹的外资云,竞争态势可想而知。也正是由于在监管补位下,外资云在中国落地有了多项要求。

以数据中心为例,由于云计算服务与数据中心密切相关,而数据中心服务在中国并未完全对外资开放,因此外资云迟迟难以大面积铺开。

尽管后期通过联营合作得以补全资质,但错过这段最有利的窗口期,仍十分不利。拿亚马逊AWS来说,从2013年入华,到2017年获得牌照,错过行业发展期后,国内云计算市场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同样,这层合规外衣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般得体。

以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云厂商微软为例,据此前世纪互联工作人士透露,当年世纪互联和微软前前后后签署了一堆的合作,仅协议就有几百页,保密条款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满足监管原则,所有人员、数据中心内部都是世纪互联员工,微软公司员工不通过审批无法进入数据中心接触数据。”

不仅如此,市场普遍认为,在世纪互联合作的模式下,一是微软的产品无法在第一时间同步到中国市场,中间一两年的时间差给了竞争对手赶超的机会。

二是微软云的本土化问题,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微软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也需要时间。此前一段时间内,往往微软等外资云厂商的全球服务非常丰富,但在国内开通的只有一半左右。

在此基础上,同样可以引申到产品的“水土不服”上。

脉脉上有一个有趣的提问:国内有哪些初创公司用亚马逊AWS的?为什么大家都用阿里云,AWS在国内也有数据中心,很奇怪他们在国内市场份额这么低。

在该问题下的数十条回答中,“贵”成为解答者默契的答案——AWS除了贵,没有其他毛病。

当然,“贵”是相对的,在国内云厂商以扩大市场为目的的持续价格战下,加之国内小微企业占比超过80%,让这些占比最大的小微企业,在选择云服务时更偏向国内的云厂商。

最为关键的是,更多的企业对于公有云服务仍有一定的担忧,安全带来的信任问题大过技术。诸多因素下,外资云的落寞也就理所应当。

商业往往就是这般冷酷。当然,国内云厂商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未来中国云市场格局仍存变数,每个玩家最大的敌人仍是自己。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