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全球最大“电网充电宝”建成,钒电储能或再造一个宁德时代 | 焦点分析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63368919005363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全球最大“电网充电宝”建成,钒电储能或再造一个宁德时代 | 焦点分析

咏仪·2小时前
大规模储电场景中的新星。

作者 | 邓咏仪

编辑 | 苏建勋

新能源车的火热,让锂电池的原料——碳酸锂成为“白色石油”。而在电池技术里,另一种技术路线“钒电”也在悄悄开花。

2月中旬,“200MW/800MWh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正式宣布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该电站是国内首个100MW级大型电化学储能国家示范项目,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预计将于今年6月完成并网调试。

全球规模最大电池储能项目是什么概念?据光明网报道,这一电站储能容量达400MWh,相当于能存放40万度电。按照一个家庭月平均用电量200度来算,可以供应2000多个家庭使用一个月。作为调峰电站,这能缓解地方电网调峰压力,及时补足用电需求。

储能是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核心。在“双碳”的大背景下,煤电使用比例势必要下降,但风电、太阳能电等新能源长期以来面临不连续、不稳定和不可控的特点。因此,如何更好地储存这些能源,成为使用绿电的关键。

从储能结构来看,我国当前还是以抽水蓄电为主——用电低谷时,通过电力将水从下水库抽至上水库,用电高峰再放水发电。2020年,我国抽水蓄电的比例达到近90%,第二位则是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等技术。

v2_400f79ab8c744930b0ff4890edd81341_img_png

来源:国海证券

不过,抽水蓄电对地理位置要求高,常建于水库等地区,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面对大型储能场景(如电网并网)或消费端场景(如新能源车),电化学储能技术能成为很好的补充。

电化学储能技术近年来进展迅速。钒电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有着环保无污染、寿命长、转化效率高(可达65%-80%)、性能稳定、可高频反复充电等特点,适合用于风光储电,成为电网的“大型充电宝”。

如果说锂电是现在储能市场当之无愧的“王者”,那么钒电,就是大规模储电场景中的一颗新星。

用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建成国家级储能调峰电站,背后是一家探索了十余年的公司——大连融科。

1977年,大连融科董事长张华民成为当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在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他远赴日本学习,相继获得九州大学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功能材料领域研究超过10年。

张华民正式与新能源电池结缘,要追溯到2000年。这一年,张华民受邀回国参与开发北京奥运的电动车电池能源项目,相关技术也成功应用于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

在这期间,张华民也清晰看到了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革命中的机会。2008年,他与企业家刘延辉共同创立了大连融科,选择了液流电池中的钒电这一方向。

v2_d435f8c5c78d4239bee121a6cc7aae04_img_jpg

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内部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大连融科的成立,正处于国内液流电池技术萌芽的当口。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在1985年就被提出,欧美、日本等国家在商业化上走在前头。到了2000年初,这些国家的钒电池系统已经初步应用在电站调峰、太阳能储能、风能储能等场景,接近商业化阶段。

在国内,大连融科成为最早一批专注钒电的公司,技术研发可谓进展迅速。2008年成立时,大连融科就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输出功率为10kW的电池模块,并集成国内首台输出功率100KW、蓄电容量200KWh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能量转化效率达到75%。而当时,日本钒电池转化效率约在80%左右。

不过,由于早期市场需求还没有完全起来,全球液流电池产业经历过低潮。2005年,液流电池巨头日本住友电工就中止了液流电池的研发;2008年,曾经的钒电池龙头——加拿大公司VRB Battery,也因为没等到奥巴马能源新政,业务和融资都难以为继,到了破产边缘。

这反倒成为国内弯道超车的机遇。2009年,VRB被刚刚成立3年的北京普能以215万美元收购,后者一跃成为国内钒电池的排头兵。

大连融科也在钒电的道路上逐步前进。除了继续自研技术,公司延展到上游的电解质溶液、电极双极板等电池核心材料,一体化的方案让大功率电堆的应用成为可能,为大连融科接下多个大型工业用储能项目做好铺垫。

到了2014年,大连融科走向国际化,还参与制定了国内和国际层面的液流电池标准,这也为我国在钒电领域争取到了话语权。

此后,随着新能源需求加大,国内钒电池市场逐渐起势,包括国网英大、上海电气等等企业都在布局钒电池技术。尽管占比还不大,但已经是令人欣喜的趋势。

电储能技术的下一阶段

在如今“双碳”(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光伏等负责发电的产业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随后的储能行业,成为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首先吹响商业化口号的是锂电,新能源车带动锂电成本持续下降,让锂电大规模应用于储能,成为目前的主流路线。

政策也在快速跟进。“十四五”储能规划表示,到2030年,计划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预计到2025年,锂电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达到64.1GWh,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为87%。

但锂电也并非十全十美。在上游,我国的锂矿资源并不丰富,主要靠进口,双碳带来的巨大需求让价格逐渐走高,去年开始,上游的锂矿价格就暴涨至历史高位。在大规模储能场景中,锂电池应用也出过不少事故,其安全性也有待考验。

所以,这就需要其他新技术来补足不同的储能场景。近期揭露面纱的“十四五”储能规划中有一个明显信号——其中的唯一量化目标,是电化学储能成本要下降30%。并且,不同于以往重点强调锂电,政策指明了“发展多元化电储能技术”。

这意味着电储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事实上,从去年到现在,国家已经推出200多个政策扶持储能行业,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出台了细则,一大批“风光配储”等项目也在跑步上马。

市场需求爆发,明显超乎政策预期。一个例子是,去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十四五”末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GW以上,但到了近期正式出台的十四五储能规划,这一目标并没有出现。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实际装机量增长远超预期的体现,政策也不愿定太量化的目标以限制发展。

v2_32a9be755c3a4f1f8ae443d94cde9c1c_img_000

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在锂电已经拥有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后,钒电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当口。

我国在钒电上的确有不错的几张牌——原材料方面,我国的钒储量位居全球第三,包括上游的电解液,钒电池的核心零部件都有成型方案;而在技术上,目前已有大连融科这样大规模应用的案例。国内的攀钢钒钛、普能国际、河钢股份等企业,其方案已经走向市场。

尽管钒电占比还极小,未来还需要看技术是否足够稳定,其成本是核心问题——对比锂电池2500-4500元/kwh的成本,钒电成本尚在4500-6000元左右,无论是生产还是运维成本都要再降一个等级,这需要从学界到产业的共同努力。

一个乐观的信号是,储能市场已经在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2021年的一次电话会议中,大连融科董事长张华民就提及,从2021年4月开始,锂电的储能装机占比已趋下降,市场增量转向液流电池。国内液流电池储能装机容量从2020年的3兆瓦,增长到到2021年150兆瓦,已经占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容量的10%左右。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未来尤其是全钒液流电池的占比,将从目前10%逐渐提高到30%-40%的水平。

v2_dc129a1cdcfe4db7ae5cea3a6f89aded_img_jpeg

欢迎关注 36 碳

本文由「咏仪」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寻求报道 。

本文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