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海伦司赚钱难,10 元小酒馆留不住年轻人 ?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kanchai.com/article/20220330/472461.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海伦司赚钱难,10 元小酒馆留不住年轻人 ?

1648640845509.jpg

被年轻人喝到上市的 " 小酒馆第一股 " 海伦司,交出了首份年度成绩单。

3 月 28 日晚,海伦司发布 2021 年度业绩公告,年营收 18.4 亿元,同比增长 124.4%。

营收上涨源于门店大幅增加。过去一年,海伦司疯狂开店 431 家,加上今年第一季度新开门店 72 家,截至 3 月 25 日,共有直营门店 854 家,其中近九成开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

不过,疯狂扩张也给海伦司带来了极大的原料、人力和租金成本负担。算上可转换优先股的公允价格变动,其年度亏损达到 2.3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约为 1 亿元,调整后利润率只有 5.4%,低于往年水平。

如今,对精准定位 " 社交空间 + 性价比产品 " 的 "10 元店 " 海伦司来说,原料、人力和租金成本已经很难再有压缩空间,价格也几乎不可能大幅度上调,更致命的是,从同店表现来看,其单店盈利能力并没有像门店数量一样被快速复制。

上市至今,海伦司股价均未超过其上市首日达到的最高价 25.75 港元。截至 3 月 29 日港股收盘,海伦司报收 13.8 港元 / 股,总市值 174.83 亿。

海伦司想继续通过扩张抢占市场,要解决的麻烦事还不少。除了疫情反复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越来越多连锁酒馆品牌的扩张夺食,海伦司可能还面临一个更迫切的问题:一线城市不赚钱、县城小镇难下沉,如何留住二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

狂奔的海伦司:

翻倍开店,钱没多赚

海伦司的首份年报,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单从收入来看,在线下业态受疫情反复冲击的 2021 年,海伦司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业绩公告显示,其 2021 年营收 18.4 亿元,同比增长 124.4%;与疫情前的 2019 年相比,也翻了三倍。

IPO 第一年,为了向二级市场证明自己的实力,海伦司以平均每天新开 1.18 家店的速度狂奔。

去年 10 月,海伦司表示,2022 年拟新开店 900 家以上,而在此前的招股书中,其预计到 2023 年底将门店增至 2200 家。奔着这个目标,2021 年,海伦司新增了 431 家门店,比 2020 年底的门店数多出一倍还不止,年底达到了 782 家;2022 年也还没停下来,继续开出 72 家新店,截至 3 月 25 日共有 854 家。

海伦司门店数量变化 来源 / 业绩公告

时间拉回到 2009 年,创始人徐炳忠把第一家海伦司小酒馆开在北京五道口,卖酒给海外留学生。之后几年,海伦司瞄准以高校学生为主的城市年轻人,发展成为一个连锁品牌,并确定了自己两大卖点:社交空间 + 性价比产品

基于这样的定位,海伦司走出北京,把目光瞄准了二三线及以下的下沉市场

据其招股书,2018 年,海伦司小酒馆的 162 家门店,有 135 家位于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2019 年和 2020 年,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分别达到 216 家和 294 家。冲刺上市的 2021 年,海伦司更是在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分别新增 233 家和 172 家门店,到目前一共达到 765 家。

而在一线城市,海伦司一直谨慎扩张,近三年的门店数量分别为 35 家、56 家和 82 家。

上市前,海伦司还把全部门店由 " 直营 + 加盟 " 模式转成了全直营模式。2018 年,其直营店和加盟店数量相当,分别有 84 家和 78 家;2019 年,直营店大幅增至 221 家,加盟店则缩减至 31 家;到上市前的 2021 年第一季度,其门店均转为直营模式。

凌雁管理咨询师林岳向开菠萝财经分析,海伦司采取全直营的模式,主要是为了在扩张过程中更好地控制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益,避免半直营半加盟模式下可能的产品、定价不一致以及管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给资本和二级市场 " 讲故事 "。

1648640845959.jpg海伦司小酒馆门店 来源 / 微博

不过,全直营模式也意味着更重的资产负担,快速扩张中,原料、人力和租金,成为压在海伦司头上的三座大山。

从其招股书可以看到, 在人力和租金翻倍上涨的 2020 年,海伦司营收 8.2 亿,同比增长 46.4%,但利润却减少了 907 万元,利润率从 14% 下降至 8.6%。

扩张加速的 2021 年,其利润率进一步下滑,乃至出现高额亏损。

根据 2021 年业绩公告,海伦司去年的原料成本、人力成本均高达 5.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15% 和 222%;租金成本涨至 2.2 亿元,同比增长 120%。单看经营利润,就只剩 3 亿元;年内亏损更是高达 2.3 亿元。

对此,海伦司在财报中解释称,亏损主要是受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影响。不过,即便不扣除 2 亿元左右的转换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 0.9 亿元的股份支付等,经调整净利润也只有 1 亿元左右;调整后利润率为 5.4%,低于其前三年的水平。

如此看来,年入 18 亿的海伦司,赚钱的效率并不高。

成本难降、价格难涨,

海伦司赚钱不易

自诞生那一天起,海伦司就给自己贴上了极致性价比的标签,与其说是 " 夜间星巴克 ",不如说是 " 酒馆界拼多多 "。

在海伦司小酒馆,所有瓶装啤酒单瓶售价均在 10 元以下,比如,海伦司精酿 7.8 元 / 瓶、果啤和奶啤 8.9 元 / 瓶;第三方品牌产品也不例外,比如,275 毫升的百威啤酒售价 9.8 元 / 瓶,而同行业平均售价为 15 元 -30 元。

低价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大的规模。" 正是因为主打性价比,海伦司必定需要通过规模化和体量来获取利润,门店数量多了,集约化的成本控制才能有显现效果。" 林岳表示。

这一点,海伦司在招股书中也作了解释:由于在快速扩张下积累了规模效应,自有产品除去了不必要的中间商环节,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品牌化、规模大,意味着更强的议价能力,其第三方品牌酒饮售价也能低于平均市价约 35%-67%。

1648640845832.jpg海伦司酒饮以自有产品为主、

第三方品牌为辅 来源 / 官网

而且,在这样的规模经济下,即便价格低廉,海伦司的酒水生意依然能实现较高的毛利率。2021 年,海伦司售卖的自有产品和第三方品牌酒饮,收入占比分别为 78% 和 19.1%,前者毛利率高达 80.2%,后者为 48.8%。

不过,对比前几年的数据来看,其自有产品的毛利率相比 2020 年,只增加了近两个百分点,后者甚至降低了 7 个百分点。

在如今原料普遍涨价的情况下,这一毛利率水平也很难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那人力和租金成本,能降吗?

招商证券曾根据海伦司招股书分析,其已经打造出一套标准成熟的单店模型:门店面积 350 平方米、桌数 45 张、员工 10-12 人;客单价 60 元 / 人,日均客流量 233 人,年收入 504 万元;投入 90 万元,盈亏平衡期 2-3 个月,净利润率 15% 左右。

1648640845528.jpg海伦司标准成熟门店单店模型

来源 / 招商证券研报

在精酿酒馆老板张琪看来,海伦司的门店选址和人员配置,是由其 " 社交氛围 + 性价比产品 " 的定位决定的,几乎不太可能改变

张琪曾经是石家庄一家海伦司小酒馆的常客,据他观察,海伦司小酒馆的业态介于夜店和清吧之间,多开在市区商超附近,消费者都是 20 多岁的年轻人。" 灯光很暗,音乐比较热闹,座位间距小,很多人来这里,都是下班后想找个地方放松,大家经常会拼桌喝酒聊天。" 他发现,这种夜间社交业态,翻台率并不高," 一桌人点几瓶啤酒,可以坐两三个小时。"

然而,海伦司又区别于一些售价昂贵的独立酒吧,其酒饮产品便宜、人均消费水平不高,如此一来,门店要承接更多的客流量,或许要增加面积和桌数,同步增加服务人员。

" 而且,海伦司近两年能在二三线城市快速复制,也说明这套模型是行得通的,租金和人力成本,都很难再有改进空间。" 张琪补充道。

降本不易,海伦司有没有可能通过提价来增收?

去年 10 月,海伦司曾有过一次小心翼翼的 " 试探 "。其表示,由于原材料、包装、物流等成本的上涨,将提升部分产品售价,比如,自产精酿、果啤、奶啤涨价 4 毛,百威、科罗娜、1644 等第三方品牌涨价 1 毛 9 分,预计会给用户每人次的消费带来 1 元左右的负担。

尽管单价涨幅不大,但海伦司为此发布了一封致歉信,连呼三声 " 对不起 ",足以见得其对提价的 " 不自信 "。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10 元店 " 海伦司几乎不太可能进行较大幅度的价格上调,否则与品牌定位和目标受众的消费水平不符,还可能导致口碑下滑。

" 海伦司过去为了教育市场、强化定位,向消费者反复灌输 " 性价比之选 ",不仅酒水卖得便宜,还经常搞优惠活动,就连等位的时候,都免费送酒水。" 张琪认为,在二三线城市,年轻人的品牌忠诚度并不高,性价比就是海伦司最大的也是几乎唯一的优势。

一线不赚钱、县城不买单,

海伦司还能往哪开?

不论是为了增收,还是为了抢占市场,海伦司只能继续扩张下去。

在林岳看来,与一些大型餐饮业态相比,小酒馆没有复杂的菜品研发制作过程,只要有好的环境和氛围、足够高的性价比,可能就有流量,因此扩张复制也更容易实现。

但好不好复制是一回事,能不能赚钱又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海伦司的单店盈利能力,并没有像门店数量一样实现快速复制。业绩公告显示,2021 年,其门店达到 782 家,但同店(指营业超过 200 天的酒馆)数量只有 228 家,同店单店日均销售额为 1.18 万元,低于理想单店模型的近 1.4 万元日均营业额。

1648640845661.jpg海伦司酒馆同店表现 来源 / 业绩公告

在主攻的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海伦司 2021 年新开门店的日均营业额,分别只有 6200 元和 8000 元,远低于同店水平。对此,海伦司在财报中解释称,这是由于多数门店在下半年开业,尚处于爬坡期且部分城市受到疫情的影响。

但对海伦司来说,要想在疫情的不确定性下继续扩张,缩短盈亏平衡期、提升单店盈利能力,还存在诸多挑战。

张琪告诉开菠萝财经,与其他餐饮业态相比,小酒馆生意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数据波动," 酒馆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差距很大,少的时候特别少,多的时候特别多 "。

而疫情的反复,更是加剧了这种波动。"一旦疫情发生,可能导致门店限流甚至暂停营业,持续地减少甚至没有任何收入;疫情结束,又可能会成为许多人‘报复性消费’的首选。"

林岳指出,海伦司有相当一部分受众是高校学生,而学校的疫情管控相对比较严格,这也是影响其客流量的客观因素之一。

不过,尽管受限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小酒馆行业仍具有千亿市场规模,且市场集中度高度分散。艾媒咨询报告指出,2021 年中国小酒馆行业市场为 1280.4 亿元,预计 2023 年增至 1487.8 亿元。招商证券研报显示,截至 2020 年末,中国 3.5 万家酒馆中,约有 95% 以上为少于 3 间场所的独立酒馆。

也因此,在海伦司身后,已经有一众连锁品牌,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去年,连锁酒馆品牌 " 猫员外 " 完成总额过亿元的 Pre-A 及 A 轮融资;RISSE 锐肆酒馆半年内完成两轮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和天使 + 轮融资;今年 1 月,被称为 " 酒水博物馆 " 的连锁餐酒吧品牌 "COMMUNE" 完成数亿元 A+ 轮融资。

在一场可以预见的规模战之前,摆在行业领先者海伦司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是:扩张往哪扩,下沉能多沉?

一方面,从北京走出去的海伦司,不太可能回归一线城市抢生意

据其业绩公告,2021 年,海伦司在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则高达 16.92% 和 23.25%,但受高额的人力和租金成本拖累,其在一线城市的经营利润率只有 0.01%。

" 海伦司的性价比定位,也意味着成长空间有限,很难在独立酒吧众多的一线城市,吸引到消费水平比较高的中高端群体。" 林岳分析。

另一方面,尽管价格够下沉,但海伦司做的并不是县城小镇青年的生意

窄门餐眼显示,海伦司的 854 家门店,多位于南方的省会城市,例如其位于湖北的 109 家门店,武汉就有 78 家;湖南 88 家门店,长沙就有 56 家;而其他非省会城市的门店,也多选址在年轻人聚集的市区。

1648640845799.jpg县城小酒馆环境 / 受访者供图

张琪认为,未来两三年内,海伦司很难从二三四线城市进一步下沉到县城。" 县城的年轻人本身并不多,其中对酒饮接受度较高、工作收入比较稳定、又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人,就更少了。"

根据他的经验,在大部分县城,最多可以容纳 1-2 家 30-50 人体量的小酒馆," 单次人均消费额设计在 30-50 元之间,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期,比如在县城年轻人圈子里混脸熟、多做活动、打开知名度,才能把日均销售额稳定在 1000 元左右。"

这显然与海伦司目前成熟标准的门店不符," 除非他们重新打磨出一套更下沉的、与县城消费市场相匹配的单店模型。"

在林岳看来,未来,海伦司的扩张重心依然会在三四线市场,但如何将品牌定位与地域特色结合、如何避免与当地小型区域性或独立品牌的直接竞争,海伦司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来源:开菠萝财经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