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男子想增肌举哑铃深蹲 30 分钟 3 天后住进ICU,日花万元做血液净化治疗,我们应如何把...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495276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v2-ec827797201e712ce37c3fda4bcdc557_720w.jpg?source=1940ef5c

我早就反复说过很多遍:流行的“训练量至上”的文章,问题很大

这些文章并不是全错,但不是完整信息,这就很要命。

比如,的确尼古丁能杀癌细胞,但如果只知道这一点,没有别的,很多人就会得出“每天抽3包烟可以治愈癌症”。

放眼全世界,健身自媒体的信息都非常乱。特别是国内的各种健身机构、运动员/XXX冠军/XX高手、营销号一直在给观众打鸡血,让可健身爱好者们拼命练,他们最爱说:

  • “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
  • “努力决定下限”
  • “付出的汗水一定会有回报”
  • “要么瘦要么死”

这些言论,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人类很强大,人体潜能无限(那些吹嘘人类大脑只开发了百分之1%的地摊文学也是这么说的)。但其实,强大只属于极少数人类。

人和人之间,承受训练量的能力有巨大的个体差异。一般人卧推60KG10次10组之后,肌肉的酸疼无力就很明显了,继续练下去可能就要出问题。但我的某学员,卧推180KG,曾经完成一天内60kg10次200组——总共2000次的上斜卧推,却不发生横纹肌溶解(他也能蹲拉接近3倍体重,或者深蹲100kg接近70次一组,本来是主攻力量的,后来觉得自己肯定比不过田涛,所以重点发展力量耐力了)

不同的训练者的肌纤维的稳定性差异非常大(经历了训练摧残之后的稳定性):强者的肌纤维在承受了大量训练后不动如山,弱者的早就破裂损伤了。

甚至于,许多人以为合成代谢类固醇加速恢复来提升训练量(可以更频繁训练),但没有几个人知道,类固醇还有一个隐藏的作用:减少损伤

如果其他条件满足,类固醇可以让使用者的肌纤维(细胞膜)的稳定性大幅度增强,这就导致在同等的训练强度/训练量下,他们的肌纤维损伤比普通人少得多。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职业运圈子里面流行的话:【如果你的训练量普通人都能承受,冠军凭什么给你】,这就好理解了:其实不是因为能练那么多才强,而是因为强才能练那么多——是基于人和人之间物理/生理层面的差异。

可怕的是,有很多教练/营销号/运动员/冠军/导师/大V/知名博主们喜欢对人和人物理/生理层面的差异闭口不谈,只强调“你不够努力”


他如果早点听我的,就不会这样了——我一直就推荐【纯新手】每天只练1-2组

我在新手指南中,早就推荐不分化的训练方式,每天练1组。

并且我还说,这种方式经过了大量外国人的实践检验,效果非常好。

如果按日程推进,数量达不到怎么办?尽量做就可以了

为什么每天只练1组呢?

因为刺激人体增肌所需的训练量,是训练水平/肌肉水平的。

  • 新手肌肉小、训练水平低,就只需要很小的训练量,所只一组就足够
  • 新手肌肉小、训练水平低,就只需要很小的训练量,所只一组就足够
  • 新手肌肉小、训练水平低,就只需要很小的训练量,所只一组就足够

重要的说3遍。

为什么教练不这么教?因为这牵扯到一个行业内人尽皆知的规则:私教课一般1小时多点,这么练满足不了那么多时间。

我遇到过很多动不动就给自己上很大训练量的人,他们往往缺乏两样东西:知识、自知。

一方面,他们不明白“运动量/强度都是看水平的,低水平不需要那么大的运动量和强度就足以进步”);另一方面,虽然嘴里不承认,但他们潜意识里面要觉得自己很牛逼,用的东西要最好的,用的计划也要高级的。

我虽然不算什么高手,但起码有自知之明。我不会去盲目模仿高手的计划/练法,我深蹲200kg、卧推推140kg的过程中,都是3组完事,普通人就这么练,没毛病。

对于很弱的新手,始终坚持中小训练量才是科学的,而不是那些网上的高手、冠军吹嘘的“我一次练上百组、你不行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我建议至少是练了几个月甚至半年、1年以后,才用每个动作练2组的模式。

合理的上下身分化

如果练3组就达到能(我)推举100KG(自由重量,4-5次做组)的水平,练那么多干嘛呢?

就像上班,如果你每天工作5小时就月入2万,工作15小时2.1万,那你会怎么选?

唯一不高兴的就是老板,唯一不爱听的就是教练,唯一点反对的就是那些被挡了财路的营销号。

如果有些人一周只能去3次健身房,不想去6-7次,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调整,在一天内做相对多的训练,在第二天休息,形成“练、休、练、休”的循环,如下。

在相对合理的训练量下,健身我们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内分泌状态(较高的睾酮/较低的皮质醇水平),让我们有更多的精神应付生活和工作。

只有良好的精神和充分的恢复,才能让健身成为一项可以长期进行的、令人期待的事, 而不是在健身房搞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后因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失眠,然后影响后面的工作和生活,形成滚雪球一样的疲劳累计走上恶性循环、成为生活的负担。


为什么市面上的计划都是每天练一个部位的5/6分化?

许多人这么做,仅仅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只能模仿,仅此而已,你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出原理。模仿谁呢?当然是偶像。

分化训练的做法最盛行的时期,差不多是上个世纪50-80年代之间。以阿诺、哥伦布、李普瑞斯特等一批顶级运动员为典型代表,他们会一堂课训练好几个小时,做上几十甚至上百组

州长

当时,巨大的训练量是健美界的主流思潮。

记得我在训练第5年的时候,在健身房遇到了一位90年代的四川省冠军,他告诉我,他们当时训练就是这样的:几个职业选手进去练的时候,健身房就封闭,一般会员不准进去;他们练完了,其他人才能进去;他自己练背,144组左右,3个多小时。

对于我国来说,健美是舶来品,是学习外国的做法,大多数人的信息来源在早期是健美杂志,在目前是各类健身自媒体。所以中国的健身健美界,很大程度上,只是单纯的 “复制” 外国职业健美运动员的做法。几乎就没有人站出来想一下,为什么。


理解本质:分化训练的实质就是追求训练量的【最大化

这一点很好理解,但却被大多数人忽略。

按照分化训练的思路,我们当天用所有的精力和体能,去 “饱和轰炸” 这一个部位,给予这个部位充分的“刺激”,期待它获得“最大化的肌肉增长”。

例如,如果小明今天的训练计划是:

  • 平板卧推2组
  • 三头绳索下压2组
  • 坐姿哑铃推举肩3组
  • 高位下拉2组
  • 水平划船2组
  • 杠铃弯举2组

这样,他就可以在一天内练完胸、肩、背、二头、三头5个部位,他就可以今天练上身、明天练下身了。他的训练就成了上下肢分化,而不是5、6分化。

但是,如果他的计划是:

  • 平板卧推10组
  • 哑铃卧推5组
  • 仰卧哑铃飞鸟夹胸5组

那他仅仅胸部就占去了20组,今天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练其他部位了,他就成了5、6分化训练:每天练一个部位。


为什么高分化训练不适合大多数人

通常,一个训练者需要完成的训练量,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体育通则里的 “个体差异” ,不管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都适用。

每个人承受训练量的能力都不同。同样的100组胸部训练,对顶级运动员来说是 “刚好合适”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严重的训练过度。

过度训练除了容易导致伤病率提高、训练欲望和热情减退,主要的问题是,它制造过多的皮质醇。皮质醇是一种大家熟悉的分解代谢激素,它有许多作用,其中健身者最需要重视的是它能分解肌肉,抵消我们的训练效果。皮质醇越高,我们从训练本该获得的那些收益——增肌增力,就越少。

许多证据表明,“肌肉多练多涨”,只发生在 “高反应者” 身上,因为他们有相当大的增肌潜力。人和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增肌潜力差异。 例如Pet等人招募了66从社区随机招募了66人,在经历了完全相同的16周训练后,产生了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增肌反应。

  • 高反应组平均增肌58%
  • 中反应组平均增肌28%
  • 低反应组平均增肌 -0.1%

这样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重演。Peter等人2010年研究了56名健康成人,对他们进行了为期12周、每周5天的力量训练。虽然受试者们的训练、营养状况基本上完全相同,但其中的 “高反应者” 的增肌幅度是“低反应者”的400%。

所以,基于这两个理由,普通爱好者一辈子都没有必要追求“极致的、极大的训练量” 。天赋平平的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必要用分化训练。


分化背后的不理智和虚荣

从训练量的角度来说,分化训练其实根本就不适合普通人,因为大多数人的增肌潜力和当前肌肉、力量水平,都很一般,所以根本不需要追求极致的训练量。普通人用分化训练,属于 “杀鸡用牛刀”。

人都有虚荣心,这可以理解。但是虚荣心要适度。许多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优秀的,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的领域,他们一定能获得一定的成就,计划要用高级的,训练强度要用最大的,训练量也要最大。所以,自然而然的要用分化训练。

当然,造成这样的情况,那些乱灌鸡汤、歪曲事实的健身媒体和从业者也有很大责任,他们为了挣钱,不惜向消费者做出各种虚假承诺。

但我希望大家接受这样的事实: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和平凡的;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哪怕付出了极致的努力,最后也只能证明自己的平庸——不管在健身还是其他方面,都是如此。

健身行业给大众乱灌毒鸡汤,让许多人盲目追求高训练量,错误的以为自己就可以拥有很好的形体。有些人说,我要求不高,不想练成健美冠军那种,那太变态了,我只想像下面图上的人这样,线条又好,又匀称就行了。

然而事实上,这种形体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好苗子了:肌肉对称,细节突出,形态完善匀称,无明显弱点;这种形体放到国内的比赛上,至少拿个省市级形体比赛冠军并不难。

“我只要练成这样”,翻译过来就是 “我要求不高,我只要拿个省市级冠军就可以了”


如何修改冠军的计划用于自身

网上经常都能看到各种健美冠军、形体比赛冠军的训练视频、训练计划等。当然,很多人都知道,普通人既无法模仿,也无法复制。在此,我提供一种调整思路,把各种冠军、顶尖运动员的计划进行调整,变为大众可用(依然不是所有人都可用)。

这个方法很简单,我称之为两刀法:

第一刀:重量砍一半

第二刀:组数,或者次数,任选其一,砍一半

例如网上曾经流行模仿某健美运动员的深蹲方法,100KG做50次一组,如果我是教练,我的学员要用,我就根据两刀法来调整。先把100KG砍成50KG;然后,把次数砍一半,25次。这样一来,就成了50KG做25次一组:这个强度和负荷,大多数人是可以承受的。

又比如,外国某某力量举网红,140KG做32次一组,我们还是按这样的两刀法:第一刀:140KG砍成70KG;第二刀,32次砍成16次。70KG做16次组,做3组,挺好的,非常适合普通人。当然,不排除心肺功能或者耐力差一些的人完成不了。

如果你也是运动员天赋,经常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了XX记录,一不小心就拿了第一,那你可以不做任何改动,或者小砍,比如只砍掉10-15%的重量或者次数。

我的读者都知道,天赋既不但决定了上限,也决定下限,还决定了付出的努力的边际效应:我们付出极限的努力之后,是“无效”,还是“猛涨”。

其实,大多数人只需要安排较少或是中等的训练量,就足以获得最大收益。比方说,在一节课上,我们其实一个部位只需要3-5组(当然,这还要看重量、次数、力竭程度、TUT等情形具体而定)。

大家会发现,这样安排的结果是,我们每节课其实完全可以练两到三个部位。这样,你的训练就不会是5,6分化了,而是上下身分化。同时,我们的同一部位的两节训练课之间的间隔,就会变成48小时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3年前随手推荐了一个5*5计划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反馈说:原先傻乎乎的去练分化、去感受肌肉,结果现在换了5*5,重量上去了,肌肉、力量、体重等,整个训练进展,都突破了。


噢,可能还有人不知道,那我们简单解释下横纹肌溶解

横纹肌就是骨骼肌,是相对于心肌这些非意识自主控制的肌肉而言的;所谓溶解只是个说法,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叫损坏、破裂等。

骨骼肌是一条条长的,像管子一样的东西,里面有许多的细胞器官,比如线粒体、细胞核、肌浆网等等....此外肌纤维里面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在训练中,肌肉承受的力叫机械张力就是从中间往两边张开的力。例如在哑铃弯举中,重力作用于哑铃,哑铃把肌纤维往下“扯”,我们自己的骨骼支撑,把肌纤维往上拉,则构成了一个往两边张开的力。

肌肉反复受到拉扯,会产生损伤。

由于新手的肌肉比较薄弱,训练量/强度偏大的话,肌纤维就会破裂,其中的器官、大分子物质就会流出,进入血液,流经肾脏,肾脏过滤,这些物质可以堵塞肾小管,从而造成肾衰竭。

所以新闻说【该病主要危害是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可致多器官功能不全】。

(注意,肌纤维损伤、其中的蛋白质溢出到血液,堵塞肾脏,跟饮食蛋白质不同。饮食蛋白质在进入血液之前就被拆解为氨基酸了,氨基酸在正常情况下要么进入器官/组织发挥原料作用,要么被拆解为酮酸和氨,氨在肝脏合成尿素,尿素到肾脏,由于尿素是极易溶于水的中性小分子物质,所以不会堵塞肾脏,因此膳食蛋白质到不了肾脏


最后声明:我不是说低训练量要用一辈子,而是看人看具体情况而定


下面这些文章有很大的信息量......

健身最忌讳什么?

为什么碳水和糖才是长胖元凶,明明脂肪热量更高啊?

不健身直接吃蛋白粉会怎么样?

健身增肌的原理是什么?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