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OPPO Pad一点火,难燎IoT整片原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72386.html?s=10&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OPPO Pad一点火,难燎IoT整片原

摘要:星星之火难燎原

7238e15c-f851-4ca7-d6d6-4d8c5825534d.png

“OPPO布局IoT是不是晚了?”

这或许是OPPO于2019年布局IoT业务后,时任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的刘波,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对此刘波表示,就Io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而言,OPPO认为现在的时机是最好的。

0f5da7d6-ae47-647a-a94e-f48472ef17c3.png

与此番言论相反衬的,却是OPPO的IoT业务命途多舛的发展过程。

作为进军IoT市场的第一步,OPPO曾成立子品牌智美心品,通过自研和选品的方式提供智能家居,并布局手机周边选品。但不过一年,项目便已夭折。

有报道称,OPPO的IoT业务在2020年亏损已达数亿。

2021年4月,新型移动终端事业部又改名为IoT事业群,按照设备种类将组织架构一分为三,各部拥有独立决策权,但需自负盈亏。此后,不到半年,整个IoT事业群却又开始裁员。

近日,OPPO推出智能平板新品OPPO Pad,成为继手机、手表、电视、智能眼镜后的“第五块智慧生态屏”。

然而这款所谓的“生态屏”,对于OPPO IoT的生态价值,仍有待商榷。

薛定谔的生态价值

IDC数据显示,平板电脑全球出货量已从2014年的2.3亿台,下降到2019年的1.44亿台。

直至近两年,因疫情影响导致全球移动办公和在线学习需求激增,平板市场才重新回暖。

2021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1.68亿台,同比增长3.2%。国内市场发展则更为迅速,出货量为2846万台,同比增长21.8%,创七年最大增幅。

受此影响,国产手机厂商相继推出平板产品,开启安卓平板新一轮行业竞争。

平板电脑也是近些年国产手机厂商,在难以解决手机同质化问题背景下,所开辟的一条第二曲线。

早在2015年,雷军就表示“智能手机的创新到了一个瓶颈期”。

《财经》杂志也指出,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完善商业模式,培育生态系统,才能获得品牌溢价主动权,进而带动行业变革。

但七年过去,国产手机品牌除华为外,各品牌在中高端手机的硬件差异仍十分微小,差异化大都集中于软件。

部分品牌虽推出诸如NPU芯片、充电芯片等硬件,以提高差异化,但这些改变对于手机整体性能和消费者使用体验的提升并不明显,更像是手机厂商的一种长期主义行为。

越发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令手机厂商亟需寻找新发力点。

随着平行视界、多屏协同等技术的相继推出,国产品牌开始意识到安卓平板市场的潜力,纷纷开始加码。

c536bfbe-2910-ff08-d64d-df5099901ac9.png

截至OPPO Pad发布前,小米、华为、荣耀等品牌均已发布相应平板产品,且拥有较为完善的IoT生态的华为、小米、荣耀等厂商,所推出的平板产品,由于可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产品交互体验,在提高用户黏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品牌其他IoT产品的销售。

IoT业务甚至已成为不少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

如2019年,小米已将AIoT确定为核心发展战略,正式确定“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同年,华为也提出“1+8+N”的IoT战略。

此后小米又于2020年宣布,小米下个十年的核心战略升级为“手机 X AIoT”,IoT业务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凭借先发优势,华为、小米等厂商,均已在IoT领域站稳脚跟。

在此背景下,OPPO自然也需要在IoT市场有所布局,毕竟对于OPPO用户而言,也需要足够完善的生态体验。

OPPO高管所说的,OPPO只是为用户在想买一个平板的时候,也能选择OPPO,所以做平板,也间接体现了这一问题。

不过在OPPO生态中,各IoT产品在交互层面的体验,并不理想。

「科技新知」从OPPO工作人员处获悉,OPPO Pad在发布会上所宣传的多屏互联功能,在发布1个月以后,仍仅支持最新的Find X5系列手机,其他手机产品均无法使用此功能。

不仅如此,由于OPPO官方并未推出任何个人PC产品,导致OPPO虽发布平板产品,却无法与PC产品形成联动,更无法提供相应的生态体验,产品生产力大幅下降。

即便子品牌realme曾推出realmebook笔记本电脑,但考虑到该产品在电商平台惨淡的销量,其为OPPO生态的助力并不明显。

OPPO Pad似乎成为了Find X5系列产品用户们的一种“独享品”。

只不过,对于愿意选择售价高达6299元起步的Find用户,是否会选择花费两千多元,购买一款无法体验完善智能生态的OPPO Pad,而非生产力更为强大的iPad,还有待商榷。

而诸如一加、realme等其余OPPO系产品用户,OPPO Pad这款无法提供较好生态体验的平板电脑,则更不具吸引力。

较为颓势的生态问题背后,不仅是OPPO晚入局IoT领域的结果,也体现了OPPO并未妥善处理旗下各品牌关系的客观事实。

一步慢,步步慢

事实上,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用户与设备的交互方式已发生巨大改变,手机厂商的原有边界逐渐模糊。

万物互联时代,只有凭借强大硬件拓展市场,并建设完善的多设备互联生态,手机厂商才能紧跟时代浪潮发展。

而开启“生态”第一枪的手机厂商,毫无疑问便是苹果。

2014年,苹果在已有MacBook、iPhone、iPad产品线背景下,推出了Apple Watch,此后又于2016年推出AirPods,凭借各智能硬件间的协同能力,令不少消费者感受到智能生态所提供的便利。

30b65951-8e80-eb11-9074-18f6f2723903.png

2016年,手机行业也开始进入存量市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迎来首次下降,多家手机厂商开始布局新赛道,寻找企业发展的新锚点。

其中,以华为、小米等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品牌,选择加码IoT领域,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

不仅如此,华为、小米等品牌在加码IoT同时,也加快了对于线下市场的布局。

数据显示,小米在大陆的线下零售店如今已突破一万家,华为更是早在2019年便已拥有7500家门店。

线下市场的普及和IoT领域的提前布局,对此前一直以快充、拍照为核心卖点,被诸多数码爱好者称为“厂妹机”、“高价低配”的OPPO,冲击甚大。

Canaly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OPPO出货量较2018年同比下滑17%。

也是在2019年,OPPO CEO陈明永表示,智能手机只是OPPO服务用户的载体,未来整个行业将不会再有纯粹意义上的手机企业,并表示OPPO将在未来3年投入500亿元用于打磨IoT技术基础。

此后,OPPO相继发布多款智能生态产品,但市场反馈均不理想。

根据中怡康数据,OPPO电视在2021年前三月的销量仅为39名,相关人士分析,OPPO电视的实际销量可能不过千台,作为对比,销量排名第一的便是小米的智能电视。2020年3月,OPPO推出OPPO WATCH一代,然而在2020年Q3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出货量排名中,OPPO仍归属于others。

产品乏力的同时,IoT业务又于2020年传出“一个产品线的负责人有时要跟四五个领导单独汇报”的问题,并在2021年传出存在巨额亏损消息后,一分为三。

而在拆分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前,OPPO还曾向全体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发送名为《新兴之火可以燎原》的公文。

但一年后的今天,OPPO在IoT领域的燎原之势仍未出现。

燎原还有机会吗?

2018年底,OPPO方面曾表示,要发力5G与互联网。2019年底,又提出“万物互融”的口号,以智能手机为核心,在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慧屏和智能机器人等IoT领域,进行全方面布局。

不过在布局IoT市场时,步步高系出身的OPPO,似乎仍在践行早年段永平所提出的“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的经营理念。

dee3af18-4816-2914-a530-6223dad4cafc.png

也正因如此,三年之后,OPPO的IoT业务线,产品品类仍十分匮乏。

根据官网显示,OPPO的产品分别为OPPO、一加、realme、智能硬件和潮流好物。而在智能硬件板块中,OPPO所售卖产品分别为耳机影音、智能穿戴和平板/电视,共计三个品类,与IoT业务群下属的三个事业部相对应。

三个品类中,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耳机,与手机端互动性较强,市场空间大,加之多年发展后,市场已相对稳定,整体风险较低,拥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至于平板/电视产品线,电视产业在多年发展后,技术早已成熟,安卓平板市场,也在近几年疫情影响下,快速发展。

可见,OPPO目前所布局的IoT业务,也与“敢为天下先,后中争先”观点相契合,即在行业已有一定布局的背景下,发力技术相对完善的品类,并逐渐追赶。

正因此,也导致相应产品在面对已稳定的市场时,难以取得较好的市场销量。

即便IoT事业群已开始自负盈亏,被迫开启“狼性”奋斗模式,OPPO的IoT业务,在短期内恐仍难实现逆袭翻盘。

或是意识到段永平早年的“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这一经营理念,对IoT业务部门发展造成的阻力,OPPO开始有所转变,开始紧跟时代趋势,不仅加码造车业务,还投资了相关智能硬件企业,扩大自己在IoT领域的竞争力。

早在去年便已传出造车消息的OPPO,于2021年年底,投资了一家从事新型锂离子电池研发的企业,并已开始招聘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人才。

近日,又投资了坚果投影仪母公司火乐科技,进一步拓展IoT生态。

但这些新举措,对于OPPO的IoT业务而言,短期内仍难见起色。

从消费者角度,目前的OPPO在智能生态的产品端,品类数目的缺乏,远不是一款投影仪所能解决的,且投影仪本身,并不是智能生态中的刚需品。

至于造车业务,此次的OPPO更是慢人不止一步。华为的智能汽车已正式发售,小米汽车也已有相应的PPT泄露图传出,即便未来OPPO汽车发布,客观上仍落后同行,只能想尽办法后中争先。

毫无疑问,通过投资相关企业,OPPO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在IoT业务的竞争力,但在IoT业务实现规模化前,OPPO所需面对的将是长时间的内部消耗。

在此背景下,所谓的“燎原之势”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罢了。

如今,OPPO已在公司内部全面开启“狼性”模式,引入“绩效股”制度,将员工薪酬组成调整为“基本工资+年终奖+绩效股+日常福利”,开始与部门或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绑定,形成强关联。

而IoT领域作为OPPO未来核心发展增长点之一,必然将进一步发展,至于手机业务,则是OPPO所有业务发展的基石。

2021年,陈明永曾表示,OPPO要从单品智能、垂直场景向融合场景跨越,完成从单一的手机公司到生态型科技公司的跨越,打赢关键转型之仗。

但如今来看,OPPO的生态转型并不理想,所谓在IoT领域掀起燎原之势更是遥遥无期。

近日,某博主在社交平台爆料,OPPO员工的年终奖缩减严重,该博主戏称为“喜提骨折礼包”。

6a2ab1bb-4432-9997-7220-42d36be7f201.png

无疑,对于转型期的OPPO,阵痛或许是必然的,企业在转型时业绩承压也不在少数,只是在转型期,缩减员工薪资,是否有利于OPPO的转型,是否会造成高级技术人才的流失,对于转型期的OPPO值得思考。

倘若在转型期因技术人才流失,为OPPO的转型增添发展压力。OPPO的IoT业务,大概率将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彻底丧失燎原希望,逐渐被所有对手所超越。

毕竟,经历了类似发展的魅族,早已成为行业小厂,日趋衰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