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汽埃安“破茧”,只差上市“成谍”?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bailve.com/article/11233670514239078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广汽埃安“破茧”,只差上市“成谍”?

2022/03/26 23:08

广汽埃安“破茧”,只差上市“成谍”?

文:郑开车@谈擎说AI主编

众所周知,造车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于是上市融资成为很多造车企业的一致选择,广汽埃安自然也不例外。

1648306597795014195.jpeg

据广汽集团3月17日公告显示,广汽埃安已完成共计25.66亿元融资,未来将积极寻求适当时机上市。

从行业角度看,除了早在美股上市多年的“蔚小理”,近期又有哪吒、威马、零跑等二线新势力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上市对于广汽埃安的长远意义也不言而喻。

1648306597714098858.jpeg

按照埃安总经理古惠南的介绍,今年广汽埃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全面完成,混改后的埃安会在研发、智造、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新的面貌,IPO也指日可待。

但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虽然广汽埃安已推出多款电动车型,销量也在逐年爬升,但广汽集团为了向埃安倾注人才、资金等资源,也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旗下其他品牌的发展。急于推动埃安上市究竟是缓解集团的压力,还是万事俱备后的那股东风?

广汽埃安的面子和里子

相比于一汽、上汽,1997年6月成立的广汽可能没那么悠久的历史,然而短短二十多年,已经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在新能源转型中,广汽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称得上霹雳手段。

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方面,广汽相应加强了在芯片领域的布局,例如注资粤芯半导体、地平线、宸境科技等芯片和智能网联供应商企业。

在非常关键的动力电池方面,广汽自己研发了对标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弹匣电池,以及更高能量密度的海绵硅负极电池,最近广汽埃安自研的动力电池试制线也在建设当中。

在对自动驾驶的布局上,去年12月广汽集团、文远知行、如祺出行三方达成战略合作,试图通过“铁三角”模式打造出属于自己的Robotaxi车队。此外,据天眼查APP显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禾多科技于3月7日获得由广汽资本“独家投资”的数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显然有利于提升广汽的自动驾驶功能。

1648306597628033720.png

从以上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广汽对于新能源转型的战略布局较为全面,为旗下新能源品牌埃安的茁壮成长尽可能扫除障碍。

去年广州车展期间,广汽总经理冯兴亚在集团发布会上宣布“广汽埃安”品牌将独立运营,全面打造高端科技品牌。时至今日,单从总销量来看,广汽埃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自2019年4月AION S上市以来,埃安已陆续推出4款纯电车型,2019年、2020年及2021年销量分别为4.2万辆、6万辆和12万辆。

再看广汽集团,2022年前两个月共计销售38.07万辆,同比增长18.06%。其中新能源车销售近3万辆,同比增长131%。考虑到2月是传统销售淡季,这样的数据算得上开门红的数据,更难得的是,似乎广汽并没有因为向埃安输血而影响业绩。

表面看上去,埃安在上汽的庇护下发展得顺风顺水,仿佛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只差上市融资,就能与“蔚小理”比肩了。

但是,细看之下,亮眼的销量成绩背后还是有些美中不足。首先,就像同样有着国资背景的北汽蓝谷,埃安B端客户的销量占比也有些高。

根据上险量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Aion S在营运、租赁等B端市场的比例约为60%-70%。2021年下半年有所改观,但B端市场仍占据Aion S大约半数销量。

事实上,在真正的Robotaxi落地之前,由于网约车对于智能体验的要求并不高,街上随处跑的营运车辆难免会给人一种品牌低廉的感觉,埃安目前过于依赖大客户,或许会阻碍C端市场上进一步取得销量上的突破。

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够硬,埃安还是秀了一下肌肉。在最新的新能源续航能力排行榜上,最高续航则突破了1000公里以上,这个纪录正是由广汽埃安的新车AION LX PLUS创造的。

然而,拥有超长续航真的就是好电动车吗?

或许在两年前是,但现在大部分电动车都能做到500km的续航,一味地堆电池反而会让车身重量和能量消耗率增加。况且在一线城市充电已经不那么焦虑了,小鹏、特斯拉等新势力已经到了比拼快充的阶段,这个时候再过于强调超长续航就有点不够意思了。

更让用户爱不起来的是,28.66万的入门版都配有的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主动刹车等功能,价格比入门版足足多了17万元的“千里版”上竟然都没有,只是为了超长续航配了足够大电池,不得不说颇有些“买电池送车”的意味。

所以埃安销量高企的背后,在C端市场的品牌认知度还存在不足,AION LX PLUS也更像是一种宣传噱头或是形象款。

从近几年财报来看,由于旗下多个品牌公司的产能扩张和研发投入巨大,广汽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从2017年底的151亿元降至2021年三季度末的-73亿元。从集团近些年的净利润看,从2017年的108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61亿元,广汽整体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或许只有尽快推进埃安上市,才能卸下肩头的包袱,有余力把其他品牌做好,从而缓解资金流动性紧张的压力。

“合资思维”何时破除?

前面说到广汽集团汽车总体销量依然企稳,但如果细看就会发现,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两个合资品牌依然是广汽最大的销量来源。

即使是在传统淡季的2月份,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销量也分别达到了5.71万辆和5.01万辆,广汽支柱的日系车仍占集团总销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或许是因为过多的优势资源都被埃安抽走,亦或许是合资品牌相对自主品牌已经优势不再,除了广丰和广本两大支柱,广汽旗下其他的品牌都没有亮眼表现,有的甚至可以用拖后腿来形容。

首先看广汽与蔚来在2018年联手创办的高端品牌广汽蔚来。2019年12月,广汽蔚来隆重推出预售价26.26-30.30万的HYCAN 007,并且制定了一项名为“SUV”的生态服务会员计划,包括Smart、Ultra、Value三个会员服务层级。

有趣的是,HYCAN 007的前脸和内饰沿用了蔚来的风格,智能交互系统小CAN,与蔚来NOMI并无明显区别,在用户看来,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

或许正是因为这款车能够带来像蔚来一样的体验,广汽蔚来豪言壮语地宣称要在2020年卖出1.5万台。

可是没过多久,会员服务价格开始大幅优惠,原价1499元的Smart会员只需一元即可拥有。但纵然降价,用户还是不怎么买账,实际上HYCAN 007在2020年1-11月一共只卖出631辆。

会员尊享服务贬值,从侧面反映出广汽蔚来的高端人设没立起来。换句话说,虽然在模仿蔚来走高端品牌路线,但显然没学到精髓,颇有些邯郸学步的意味。

或许在广汽看来,HYCAN 007销量不景气的原因在于品牌影响力不及蔚来,以至于被蔚来抢走了客户。于是在埃安取得销量上的突破之后,由旗下合资品牌推出埃安“换壳”车型。

乍一看,这的确是一个聪明主意,既然模仿蔚来不灵,那我模仿自己的合资品牌总该名正言顺了。

于是,广本和广丰通过“换壳”广汽埃安旗下的AION S,分别推出了广汽本田绎乐和广汽丰田iA5这两款“同母异父”双胞胎车型,广汽三菱也推出广汽埃安传祺GE3“换壳”的广汽三菱智祺EV。

不得不承认,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的名气是不错的。然而这样的聪明或许带来另一个隐忧,埃安换壳车型难免会弱化广丰和广本的品牌口碑。

以绎乐为例,16.78万元的指导价对比AION S不算便宜,但是由于配置比后者低、又使用老款动力的缘故,性价比是没优势的。另一方面,对于冲着合资品牌来的用户,这台车除了车尾的广汽本田四个字之外,根本没有用本田的车标。这样的混搭车型难免会让用户在几番比较之后陷于纠结。

此外,曾经征战国内SUV市场的广汽菲克,在用户频繁投诉Jeep多款车型有严重烧机油、异响等质量缺陷后,在2018年315晚会上被点名,随后销量持续走低,今年2月整个品牌总销量仅有134辆。

因此,整体来看,广汽当下最有力的支柱依然是两个合资品牌广丰和广本,能够承载未来期望的自然是埃安。

在谈擎说AI看来,广汽蔚来首战遇挫的根本原因在于,多年以来固化下来的“合资思维”形成一种惯性,无论是早期的“摸着蔚来过河”,还是后面合资品牌推出的埃安换壳车型,都能反映出广汽在新车型研发方面缺少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可是对新能源汽车用户来说,新的体验才能让他们心动,“合资思维”显然成了在新能源市场征战的枷锁。

那么,对于现在还羽翼未丰的埃安,广汽能成为埃安的坚实后盾吗?

股权激励能否稳定军心?

按照埃安的官方公告,最近内部的一项股权激励计划涉及794人、出资17.82亿元。这794人由经营管理人员和重要科技人员组成,在埃安的员工中占比达14%。

不难看出,埃安已意识到人才就是生产力的道理,希望通过股权激励绑定和留住关键人才,可是这样的举措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作为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广汽要想让旗下的埃安上市,已经开启了混改进程。从长期来看,混改如果顺利完成,将有利于让企业的产权清晰,能够推动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从而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

但另一方面,从过往混改的一些案例来看,在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层面,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也或许会发酵出一些矛盾。

也就是说,一方面广汽要尽力克服混改可能产生的一些集团内部矛盾,另一方面,汽车行业正处在一个新能源革命引发的变革时期,传统车企的转型都会伴随着阵痛。两方面的挑战叠加在一起,广汽埃安当前需要承受的压力显然比长城欧拉、吉利极氪等自主品牌们更大。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传统车企市场被新势力蚕食的背后,汽车行业的人才市场发生着巨变。这对正在承受双重压力的埃安来说,其实是比较大的考验。

在互联网行业,之前很多人曾分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腾讯坐拥全国最大私域流量池,短视频却干不过字节跳动?”有人说出了这样一个更接近本质的原因:

“字节的员工平均年龄更低,大部分是可塑性强,能快速学会新技术的小鲜肉,而且员工本身就是短视频重度用户。而腾讯员工大多是80后,被年龄限制了想象力,其审美趣味与主流用户不在一个频道。”

这其实告诉我们,当一个行业的主导技术换代的时候,抓住具备前沿技术的那批人才是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同样的道理,智能化、网联化的时代,汽车的智能体验在用户购车决策中越发重要,想要新能源转型顺利,抓住时下紧缺的智能技术人才也尤为关键。正因如此,最近几年造车界的“抢人大战”一直都在默默上演着。

比如,早在2015年,乐视挖走了原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还有同样是国资背景的北汽,由于连年亏损,在小米宣布造车后,原高管于立国带着极狐和蓝谷智慧的经验,果断加入雷军麾下,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职务。

面对新势力“挖角”,广汽也未能幸免。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在内的许多核心技术人员,当初就是从广汽集团下的广汽研究院流失过去的,可见广汽在人才之争中确实处于不利位置。

新势力车企对人才吸引力更强其实不难理解,首先是工资足够高,其次从软件技术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好多造车新势力自带互联网基因,本身就更容易吸引大批优秀的软件人才。

所以通过人才争夺能力上的强弱对比,或许不难发现,作为一家合资车企,埃安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转型途径,被蚕食的不仅是市场,核心人才的流失也许会让企业更加被动。

写在最后:

3月2日,在今年两会上,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提出了“延缓国家补贴一至两年、简化前期补贴领取手续、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建议。

资金压力的缓解或许能够缓解广汽的压力。但除此之外,如何留住人才、稳定军心,以及通过产品力让埃安能在C端市场得到真正的认可,或许才是破茧成蝶的关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