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一鸣:龌龊的人会越来越倒霉
source link: https://new.qq.com/omn/20220324/20220324A09U2G0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张一鸣:龌龊的人会越来越倒霉
聚焦商业价值传播,关注下方:“中国企业家学习网”:
来源:良大师(ID:liang_da_shi)
作者:良叔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自媒体作者霍仟收集了张一鸣近10年的微博,一共231条。
这些微博,可以看成是张一鸣的“认知地图”,记录了他十几年来的心得,每一条对我都挺有启发。
但是231条下来,一共1.7万字,信息有点多,今天我挑选5条,结合我的感受,给各位说道说道。
如果你想获得张一鸣微博的全部内容,可以加我的私信,发“231”,我会分享给你。
牛逼的人找方法,
傻逼的人找借口
这条语录,话糙理不糙。
你可以观察一下,一个人的能力强弱,就是体现在习惯找方法,还是习惯找借口。
“找方法”和“找借口”看起来是两种行为模式,但其实是两种思维模式。
习惯找方法的人,把注意力锚定在“做成”上,因此思维更开放,更积极。
从脑科学上讲,由此可以激活脑神经回路,形成更为敏捷的思考能力,也因此更容易找到好方法。
习惯找借口的人呢,是把注意力锚定在“失败”上的,因此思维更狭隘,更消极。
这类人,遇到困难,就会分泌一种叫做“皮质醇”的激素,这玩意是情绪低落,恐惧退缩的元凶,也会让大脑自动关闭一些脑区。
不是有句话说么,爱找借口的人,都是发现困难的天才。
这其实都是“皮质醇”惹的祸,你越逃避,越找借口,越是会喂养这玩意,让你次次都想逃避。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你想摆脱,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而不是“借口”上。
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
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让人绝对的安全。
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前段时间,接待了一个来面试的,30多岁,以前在内地某国有银行。
他说,刚刚毕业时,有两个选择,另一个就是来深圳某家通讯企业。
但为了更稳定点,他选择了国有银行。
一开始确实还可以,待遇很好,但是这几年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人工智能、机器代人这些技术的发展实在太快了。
他明显感觉到银行业正在摆脱对人力的依赖。
安全感没了,剩下的只有危机感。
而且,银行的待遇一天不如一天,这都多少年了,也没涨过工资,指标却越来越多:
基金,存款、理财、贵金属......
多到这辈子都不可能完成,只能扣绩效工资。
想来想去,他决定离职,交辞职报告的时候,人力资源告诉他要“排队辞职”,因
为要离职的人太多了......
他这时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都想逃离这个曾经的“安全港湾”。
他们这波离职的人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分散到各行各业,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在银行几年的经验,出来后还没一个应届毕业生有竞争力......”
你看就是这样,稳定的东西往往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环境一旦变化,越稳定反而越脆弱。
所以,年轻时真的不要太追求安逸和稳定,尽量选择一些有挑战的事情来做,去培养自己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这种能力才是你真正能掌握的东西。
做个理性人,
很多事情就不必做。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态度有其意义。
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儿都太理性,这看起来没啥,但是问题挺大。
因为低层次的管理是管事儿,高层次的管理是管人,更高级别的管理是管人性。
人性就是七情六欲,没啥理性可讲。
我去一家企业辅导时,看到他们领导在教育员工,说:
“这么简单的道理,说这么多遍你们怎么都不懂呢?”
员工出去后,我问那领导:“你觉得这么简单的道理员工会不懂吗?”
那领导似乎也悟到了点什么。
大家都是成年人,什么道理不懂啊,如果对方表示不懂,只能说明对方不想懂,不乐意懂。
你讲一万遍道理也是没用的,人家在情绪上是不接受的。
聪明一点的管理者,都懂得先去处理员工的情绪,再去处理具体的事儿。
不通透的领导则是相反的,就喜欢一板一眼的和你摆事实,讲道理。
还动不动展示一下自己的语言逻辑,不是123,就是“总分总”,其实员工都快腻歪死了。
所以,作为管理者,对事儿严谨一点,讲究逻辑,这没错。
但是对人,还是要会调动别人的情绪。
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是感性动物。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做表里不一的人成本越来越高,龌龊的人会越来越倒霉。
“不装”不仅仅是品行的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点。
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件事,20年前陕西某村庄的辣椒,因为品相好,走火大江南北,甚至很多外商都来购买。
村民们也都纷纷转型来种辣椒,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很多人开始在辣椒里做手脚。
在辣椒面里掺红砖粉,在辣椒里塞填充物。
为了让干辣椒更重,就浇开水,晒干后再卖......
这些玩法竟然奏效,销量不降反升,于是更多的人参与,大家都赚钱赚得很开心。
但是没多久,采购者们发现了问题,都不来了,大批的辣椒没人要,只能烂在手里。
村民们都哭了……
甚至直到现在,很多食品厂还有要求,禁止采购那个区域的辣椒。
发现没,很多赚钱的方式是在给自己挖坟,今天不埋改天埋。
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年,是一个野蛮生长的过程,很些人靠胆子,靠信息差、靠不
正当手段,完成了原始积累,这是事实。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好人赚钱的时代”。
一是,如今信息太透明了,流动得太快。
无论是善和恶一旦被传播出去,都是几何倍数的放大,“善”的福报更大,
而“恶”的后果也是成倍的。
只要脑子没问题,就应该知道“做恶”是件很不划算的事儿。
二是,我们已经从“增量市场”时代进入到了“存量市场”时代。
这几年所有做市场的人有个共识,客户就这么多,已经瓜分完了,很难再有新的增长。
你去看看十几年前,营销圈的热词都是这类的:
“份额增长”、“蓝海市场”、“裂变”......
说明大家都在抢增量市场。
但是现在呢?都是变成了这类的:
“复购率”、“终身价值”、“NPS(客户推荐系数)”......
这说明啥,说明已经没啥增量了,要在存量里做文章了,伺候好老客户,才能在“存量里找增量”。
在这种背景下,你必须要当个“好人”,把口碑做好,把服务做好,老老实实,别抖机灵。
你当然也可以不做“好人”,但是你的“存量”很快会变成好人的“增量”。
好人有好报,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分享
最近在读一些佛学经典,看到一句话:
我们分享出去的东西,其实都是在供养自己。
如果放到几年前,我会觉得是一句鸡汤,现在却很认可。
前段时间,我接到一个咨询项目。
负责人是我的一位读者,他说经常“白嫖”我的文章。
我有一篇文章,讲到过一个“营销理论”,他印象很深。
所以,公司现在有个营销项目,他首先就想到了我。
事实上,那个“营销理论”并非我的原创,我只是分享而已。
这件事也给我带来一个小启发:
人的记忆是通过联想来完成的,如果你分享的是好东西,别人在想到这个好东西时,也自然会想到你。
因此,我现在做直播时,会分享我看过的好书,免费寄给观众,我还会推荐好的
公众号或者视频号。
按说这些号主和我是竞争关系,但是人家做得好,就值得分享,也因为我分享了,观众才觉得我的直播有价值。
其实,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分享,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好的理念,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由衷的赞美 ......
在分享这些好东西时,你内心也在重构,变得豁达和舒畅。
你应该遇到过那种如沐春风的人,他们的内心往往就是豁达和舒畅的。
以上5条,是从张一鸣微博中随手摘出来的,做了些解读,对或不对,都是我真实思想的记录。
其实张一鸣231条微博,都是一个风格,全是一些基础的原则,如果你想找到石破天惊的秘籍,可能会失望了。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恰恰是因为不遵守这些基本的原则,总想寻一条秘密通道。
他们希望省钱、省时、省力的达成目标。
然而,物理学中有个“守恒定律”,现实中也挺应验。
前期你或许可以偷懒取巧,但是越到后期,你越会发现,曾经偷的懒、取的巧,会耗费你更多的钱、时、力,最终达到一种“守恒”状态。
所以,我们要对那些基础的原则保持敬畏,抵御诱惑,长期坚守,就像张一鸣的一条微博:
坚持原则很多时候是经济的,可以看做是一种短期浮亏,但长期受益的投资。
作者简介:良大,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
聚焦商业价值传播
关注下方:“CEO商业头版”: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