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第二期 县城中学的衰落和重振
source link: https://www.evennotes.cn/2022/2PPSXA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视频】第二期 县城中学的衰落和重振
大家好,2022 年 3 月 5 日,这里是逸文笔记。
这期呢,和大家聊一个国内话题,县城高中的衰落。
实话说,这其实不算很新的新闻了,县中塌陷,生源和教师外流,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断崖式下跌等等,这类消息咱们也听的很多了,为啥我这时候拿出来提呢?这里就有个背景,去年年底,在经过了大半年的调研后,加上一大堆媒体和学者的调研呢,教育部也确实认为县中衰落问题值得重视,于是搞了一份县中提升行动计划 ,里面提了很多方案,要加大财政支持,县中标准化建设,限制班级和学校规模等等,还要管理招生秩序、禁止恶意挖抢教学人才,也就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阻止县中的生源和教师流失。
今天我主要聊的呢,也是对这份行动计划中某些方案的看法,以及我的个人建议。
教育部这个计划里,县中标准化建设和财政支持,你问我支不支持我当然是支持,但对于其他诸如限制学生和教师外流,还有限制超级中学规模这一类做法,我持保留态度,这不仅仅因为我当年就是一个去外地念高中的学生,还因为我觉得,县中衰落的根源,不在于城市学校或者超级中学的主观意愿,而在于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不是这种行政限制能解决的。
其实咱们都清楚,县城高中的衰落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县城本身就在衰落。看看人口流动情况就知道,全国几乎一半的省份在过去十年都属于人口净流出状态,而大部分省份内部,也有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地市,人口在过去十年是负增长的。
连省和地市都留不住自己的人口,更何况是他们下面的县,人口代表着生产力和消费力,也意味着财政税收。而目前我国的高中管理体制基本都是以县为主,县中的钱都是县里给的,所以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差距,也同样体现在了教育投入上。
口说无凭,咱们看看数据,衡量教育投入常用的指标叫做生均教育经费,就是把地区的教育经费总额摊到每个在校生头上。我们以广东省为例,2020 年,全省高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是 23769 元,而同期深圳市的水平是 75051 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倍,也是同在广东的揭阳市的七倍(高中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深圳 = 3 x 广东 = 7 x 揭阳),这是市级单位之间的差异,但其实在市级单位内部,差异也同样不小,比如梅州市梅县区,也是同市的五华县的三倍多。(高中阶段生均教育经费: 梅县区= 3 x 五华县)
所以,结合前面的人口流动现状,县中衰落的过程应该是这么个故事:父母去了城市,但他们的孩子还在县里面,城市吸纳了年轻劳动力以及他们创造的财富和税收,但基本都留在了城市,所以城市里的中学本身就站在比县中更高的起点上,就算他们不主动去下面挖老师和学生,县城里的学生和老师也会主动去追求他们,因为在办学的经济基础上,城市学校就和县中不是一个档次,而且城市的税收和经济,不也是建立在县中孩子们的父母的劳动基础上的吗?收了人的青春和劳动创造的钱,还不让人孩子进城来分享,没这个道理。
所以,在禁止生源和教师外流这事上,我相信在实施中很快就会发现,最大的阻力来源不是原来那些挖人的学校,反而是老师和学生们,还有学生家长。
而且最让我奇怪的是去年三月教育部也表态,要加大力度支持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随迁就学,当然那是义务教育阶段,和这话题不一样,但这不是更奇怪了吗?你一边鼓励人子女去城里读小学初中,一边又不让县里初中毕业的孩子去父母所在城市读高中?所以只有16岁以下的孩子才需要父母的陪伴是吗?
好,咱们接着说这份行动计划的另一个点,化解学校和班级规模,不允许超级中学一家独大,这个,我也觉得过于想当然了,超级中学规模那么大,也是有原因的。很多人只看到超级中学吸收了大量的学生和教师,让县中没了生源和老师,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一点,超级中学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大?这里面有一个管理学的因素:规模经济效应,同样的成本,不管是教师成本还是教学设施设备成本,肯定是用的学生越多,单位成本就越低,比如聘请老师这一环,超级中学请的那些名师,不教个七八十人的大班,学校给得起这些老师更好的工资吗?要是给不起,情怀不能当饭吃,这些有本事有技巧的名师,最后还不是去了城里,拿着城里丰厚的工资,教着二三十人的小班,不香吗?
咱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在政府财政有限且固定的前提下,一个学校能在老师工资和教学设备上花多少钱,只剩下学生学费一个收入来源,(教师工资 + 教学设备 = 财政经费 + 学生学费)。城市里面财政经费本来就高,学生家庭也都给的起钱,县里面则两个都是相反的,所以城市里面可以小班制,而县里面的学生,就必须大班才能凑够足够的成本,聘到同等级别的老师。
所以,超级中学学校规模大、班级规模大,不是说谁刻意为之,从经济上看,其实是那些拿不出多少钱的县城家庭,把各自那点微薄的能出的钱聚在一起,牺牲掉孩子读书的体验,去博一个规模效应,聚少成多的去抢来那些名师,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让自己孩子获得和城里孩子竞争的机会。
但凡一个班二三十人,每人只要出五百块一学期,就能请来名师,谁乐意七八十上百人挤在一起上课啊?但是五百块乘30人也就一万五,现在的名师谁一个月不轻松甩掉这个水平,更何况一学期呢?如果不在原来基础上加钱就强行拆分,事实上是在剥夺县城孩子们聘请更好的老师的权利。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但咱们必须正视它,是,学生们挤在一起不安全,体验也不好,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一笔钱可以多种用处,交同样的学费,本来也可以选择请一些便宜的老师,用一些不那么好的设备和教材,来换来更宽松的班级人数,但是最后活下来壮大的只有军事化的超级中学这一种,这说明现在的状态,其实是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做出的选择。
他们为什么这么选呢?我想起去年衡水高中,有个孩子的高考前发言,情绪很爆炸,表情也有点狰狞,他说自己就算是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城里的白菜。(视频)
这段演讲被好多网友嘲讽,但我看到的,是毫无退路的人生可以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在移动互联网帮助下,现在的孩子太明白事理了,他们父母的穷困都在他们眼里看得一清二楚,并且他们也还没有学会用借口来麻痹自己,所以他们说出来的才是最真的话,什么是真话,真话就是县城孩子如果家里一没权二没钱,高考就是过上一种体面生活的唯一出路,而现在城乡教育经费的差异如此巨大,生在县城的孩子,想要和城里的孩子竞争,只能两条路,要不去花高价去城里,要么去一家超级中学。
所以那么多人诟病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的时候我都不置可否,现在我想表明下我的态度:你们说的都是大家知道的,高考工厂缺乏创造力,缺乏社会认知,没有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我也承认那些东西很重要,但是对于县城的孩子们来说,那些都是奢侈品,因为高考对一线和省会的孩子们只是选项之一,但对于县城的孩子们是人生的唯一。
如果你觉得他们的用力很可笑,我希望你面对你自己人生中唯一的东西的时候,也能像你想的那么有风度。
当然,说了很多,都是钱的问题,虽然教育部这份行动计划里面对于财政支持提的不是很明确,但这些年来,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差异并不是没有引起重视,有的学者呼吁,把教育经费管理级别上移,全部由省级政府来协调分配,实现省内各地市和各区县的教育经费公平投入。
但这样做也有一个明显的风险,县中衰落的另一面,就是财务状况和投资决策的糟糕,如果省级统筹就意味着省级兜底,不仅要负担县中未来的支出,还要负担县中过去产生的巨大债务。
所以最近几年的做法是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生均拨款制度。简单说就是不统一账本,但是直接从省里补贴一部分教育经费,这样呢就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各地之间教育经费差异太大的问题,同时呢县中和同级县政府,依然还有责任去维持自身财政平衡。2020 年,广东省的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标准,是每生每年 1000 元,虽然这个数字和前面看到的各地动不动几万的经费差距来说比较小,但公道的说,它依然是一个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开始。
不过,直接拨款虽然避免了对县级债务做兜底,但毕竟是在给钱,如果拨款占县中教育经费的比例太高,那就成了只给钱不管理,结果可能比直接统筹管理更糟,搞出个教育领域的独山县,所以,只要县级管理的前提不变,省上拨款占县中整体经费的这个比例就一定有一个上限,不能分担得太多,我们还是要找其他方案来缓解县中衰落的问题。
最后说下我的建议,既然现在宁愿搞直接拨款,也不愿意跨越省级和地方之间得管理权限,还要保留了县政府对县中的属地管理权利,以及财政支持义务,我们不如把高考的招生指标也分到市里甚至县里面,在县里考进前 100 名就能上一本,在市里考第一就能上清华北大。
这个改革方向听起来比较激进,但其实并不那么难以接受。现行的高考制度按省划分招生指标,其立足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是省和省之间的经济以及教育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放到一起排名对落后地区的考生不公平,既然如此,现在省内各个地市、各个区县之间的差异也开始变大了,我们也应该对高考制度做一定的改革来适应这种现实。
比如我们再看看全国的教育经费情况,最高的北京和最低的广西之间的差距是七倍,这和前面广东省内最高最低的差距是一样的,说明我所言非虚,省内的差异现在基本上和省份之间的差异是一样的。
在省内再分一次高考指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限制内卷式竞争,如果市和县里面指标基本确定了,高考的结果基本上就是平时的排名体现,学生们就不用在被远在天边的竞争压力而逼着走,在一些深难怪但又毫无用处的题目上钻研,这种状态下,也许已经提了很久的素质教育会迎来真正的曙光。
好,聊到这呢,关于县城高中的衰落原因,对现在的行动方案的评价,以及我的个人建议都已经讲完了,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如果你觉得讲得还不错,请给我点赞加个关注,支持我继续做下去,我们下期再见!
县中为何普遍衰落|教育观察_财新网_财新网 (caixin.com)
官方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 2485.92 万人,县镇高中在校生 1168.32 万人,农村高中在校生 90.24 万人,县域高中在校生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 50.63%。
【大数据看高考】分析了 34 个省份的各批次录取率后,我们发现它最“惨”…_腾讯新闻 (qq.com)
该拯救的是县中,还是被迫留在县中的学生?-南都观察-财新博客-财新网 (caixin.com)
拯救正在“塌陷”的县城高中_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北大招生组和河南招办,到底谁是弱势群体? - 知乎 (zhihu.com)
教师职称改革又一重拳!教育部强调:不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_腾讯新闻 (qq.com)
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1.2%,比上年提高 1.7 个百分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答记者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关于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_教育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三)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2% 以上。
(四)深化招生管理改革。 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过度流失,维护良好教育生态。
(九)健全教师补充激励机制。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对未经组织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恶意从县中学校抢挖人才的,停止学校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十二)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原则上常住人口 5 万人以上或初中毕业生 2000 人以上的县,应建设 1 所普通高中。
(十三)消除大班额和有效控制大规模学校。各地要加大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实施力度,全面消除 56 人及以上大班额。严禁随意撤并县中,防止出现新的大规模学校。普通高中新入学年级班额不得超过 55 人,新建普通高中学校规模不得超过 3000 人。
(十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地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得给县中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高考升学率考核评价学校和校长、教师。
(十八)大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严禁炒作高考升学率和高考状元。
2020 年教育统计数据 - 普通高中校数、班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注意:2011 年开始,教育统计数据中的城镇乡划分标准有变化——
关于教育统计数据中“乡村”概念的咨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结合 城市农村怎么区分?一文读懂城乡属性_代码 (sohu.com) l里面的介绍,教育统计数据中的城市和镇区,其实就是国家数据里面的“城镇“。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