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翻车”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3-21/doc-imcwipih9698709.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苹果“翻车”

文/任娅斐
编辑/姚赟
3月16日,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Twitter发文称,苹果汽车项目团队已经解散一段时间了,为了在2025年之前实现批量生产的目标,苹果汽车需要在3~6个月内进行重组。
多年来,郭明錤以提前披露苹果新产品相关信息准确而著称,历年苹果的预测也大多被证实。
这则消息传出后,同日彭博社知名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 在Twitter上发帖证实,并转发了其在1月23日的一条评论:一年前整个Apple Car管理团队几乎全部离职。

马克·古尔曼在《Power On》栏目中表示,苹果汽车团队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负责人乔·巴斯(Joe Bass)已经离开苹果,入职Meta(原Facebook)公司,任VR技术项目管理总监一职。随着巴斯出走,苹果一年前组建的汽车管理团队几乎名存实亡,高管尽数离开。
古尔曼直言,2022年将是决定苹果汽车项目成败的关键一年。如果苹果还打算在2025年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他们需要尽快行动起来,如少犯错,减少员工的离职等。
一则消息,快速引起了行业内外的讨论,背后除了郭明錤本身的影响力之外,是外界对苹果造车的好奇和期待。
自从2013年苹果发布iOS in Car(后更名CarPlay)后,苹果造车的消息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在大众视野,被大家讨论。2014年,苹果启动“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2016年,收编QNX团队及其联合创始人丹·道奇(Dan Dodge),从整车开发转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开发,项目裁员百人;2017年,获批无人车测试资格;2018年,前特斯拉工程高级副总裁Doug Field加入团队并成为负责人;2019年,收购自动驾驶初创公司Drive.ai;2020年,曝光供应链;2020年,Doug Field跳槽福特。
在这近10年中,造车早就成为一个绝佳的好故事。《中国企业家》根据公开资料统计,仅7家造车新势力在2020年就获得了超180亿美元融资,比2019年三倍还多。2020年理想、小鹏相继在美股上市,上市当天,理想和小鹏开盘价均较发行价涨超40%,市值超过百亿美元。截至3月18日收盘,特斯拉市值9357亿美元,超过丰田、大众和通用汽车总和,让马斯克成功晋级为世界首富。
看起来,不管苹果是否造车,江湖上都会一直有它造车的传说。
激进与摇摆:苹果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
2020年12月21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信朋友圈直言:“智能电动车(自动驾驶),最强的两位选手很快就要进场了。激动人心的时代!”两日后,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领英上宣称,苹果给大众带来的挑战甚至要高于传统竞争对手丰田。
期待,又惧怕。
2020年年底,有台湾媒体报道称,台湾关键供应链证实,苹果预计2021年9月发布Apple Car,比原先计划的提早至少两年,其原型车已经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
造车新势力和传统汽车巨头将其视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去年1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库克透露了苹果正在重点专注的三大领域: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和自动驾驶汽车。除了AI,被誉为苹果下一个革命性产品的AR/VR头显多次跳票,据DigiTimes报道,最快可能今年年底上市;而自动驾驶汽车随着团队解散,2025年能否上市不确定性很大。
在古尔曼看来,苹果汽车团队的解散,是苹果意识到研发并制造电动汽车的困难,所以决定将计划缩水到仅仅开发自动驾驶软件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原本致力于Project Titan的人才纷纷出走,投奔特斯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据记者了解,2021年初,便有4位苹果汽车高层领导相继离职,涉及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和监管、传感器等核心部门。高层离职之外,整个团队里100多名工程师也悉数被Meta公司挖走。
接连不断的人员流失,且多数转向其他车企继续从事造车,很难不让外界怀疑这是否与苹果造车的进展过慢有关。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乔布斯时代。2010年,乔布斯不仅与时任大众集团CEO马丁·文德恩见面,讨论一款名为“iCar”的产品,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打造一款汽车”。
乔布斯认为“汽车有电池、发动机和机械结构,iPhone上也有,它们甚至都有发动机”。这被外界解读为苹果造车要走“软件+硬件”相结合的道路。而这个最早由苹果提出的造车理念,最终却在特斯拉Model 3上得以实现。

不过,此后随着第二代iPhone的研发提上日程,以及2011年乔布斯的猝然离世,苹果的造车计划被迫搁浅。直到2014年,一个代号为“泰坦计划”的项目在苹果公司内部秘密启动,由初代iPod团队领导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担任负责人,苹果造车计划正式启动。
据外媒报道,“泰坦计划”曝光之初,苹果集中发力硬件,致力于制造整车。为了达成目标,库克授权扎德斯基建立1000人的汽车团队,并在公司总部附近建立了一座汽车实验室,不断从谷歌、特斯拉、奔驰、福特等公司高薪挖人。
泰坦项目成立后的一年时间里,据LinkedIn不完全统计,团队人数增至1200人,其中300多人来自特斯拉,170多人来自福特。
大量人才流入,让苹果汽车团队研发出了静音电动门、无方向盘或油门的汽车内饰、AR显示器等新技术。但整合一个1000多人的团队并非易事,项目延期、内部冲突与管理问题频发。
据外媒报道,项目组的高管对于苹果应该优先造车还是优先开发软件,开发自驾驶汽车还是半自动驾驶汽车产生分歧,这导致Apple Car一直没有明确的开发路径。
2016年1月,整车制造的支持者扎德斯基宣布从苹果离职,泰坦计划也被暂时搁置。同年7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苹果返聘退休4年的苹果前硬件高级副总裁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泰坦计划的研发方向也正式从造整车改为自动驾驶软件研发。随后的两个月,数十名曾负责整车制造的员工遭到解雇。
2017年4月,苹果拿到加州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的上路许可证。此后,库克也在接受采访时,首次公开表态苹果将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
2018年8月,原特斯拉副总裁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被苹果招至麾下,与曼斯菲尔德共同负责泰坦计划。道格的加入,被外界解读为苹果仍未放弃整车制造的信号。当时一名参与泰坦计划的工程师也向媒体透露称,苹果仍然在致力于研发一款“苹果汽车”,并预计于2023年至2025年上市。
直到2020年12月8日,据彭博社报道,曼斯菲尔德从苹果公司二次退休,泰坦团队的负责人紧急更换为苹果机器学习与AI战略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而他此前的经历显示毫无硬件制造背景。
在经历裁员、洗牌、造车搁浅等波折后,2020年Apple Car重启招聘,一年发布了300多个职位,希望能填补泰坦计划的空缺,并且多方接触合作伙伴。
而此时,距离苹果启动泰坦计划已经过去6年,特斯拉已经触及年销百万辆的目标,“蔚小理”也在向年销10万辆大关逼近。
手握2500亿美元现金,加上豪华的团队,库克时代的苹果似乎是要在汽车赛道上大干一场,但在去年9月,道格突然离开苹果加入福特,苹果汽车项目又迎来了第5任领导凯文·林奇。8年过去,汽车项目4任领导离职,数千名员工更迭,外界才发现苹果杰出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百余项汽车专利技术,并未完全在造车这件事上发挥优势。
截至目前,苹果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不知道是否会再次改变方向。
造出一辆写着“苹果”名字的车
苹果造的车,应该怎么样?
电池技术:会让所有电芯直接融合到一起,消除传统电池组各个电芯之间存在的空间浪费,降低电池成本,增加车辆续航;自动驾驶:用户通过安全带就能在车内实现与他人交流,安全带上的传感器还能测量乘客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体温、血液酒精含量等等;智能车身和座舱:车门可以滑动,车辆能够主动调节悬架,保险杠可以伸缩,车窗还能根据乘车人的需求调节颜色、反射率和透明度;智能体验:苹果研发的AR挡风玻璃,可以把时速、导航等行车信息投影到风挡上,让驾驶员不低头就能看清车辆状况。

以上关于Apple Car的四大猜想,都是在苹果公开的专利中,Apple Car可能会实现的功能。它会是一台颠覆你想象力的未来汽车。
创新者之外,苹果还有一个绰号——控制狂。
为避免一家代工厂霸占话语权,苹果往往会采用多种方式牢牢占据掌控权和议价权,收购合资、扶持新手、专利控制、人员派驻都是常规选项。
《库克传》中曾提到,库克为了加强对供应链的掌控,曾说服供应商搬到苹果工厂的附近,以使得组件交付的效率更高。之后又投资了最先进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并直接打通零件供应商、组装厂和渠道的信息系统,从系统中就能把每周销售预测的具体情况、零售渠道精确的库存统计、向外包工厂发出订购需求、库存是否积压过多等等细节一手掌握,并随时调动。

但,造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从产业链来看,汽车产业链相比手机更封闭,更冗长,所以拥有整车制造平台,是造车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体现在零部件数量上,例如传统燃油车零部件多达3万个,电动车零部件数量虽只有燃油车的2/3,但仍远超手机。另一方面体现在制造能力上,手机可以慢慢试错和迭代,周期也相对较短,数月或者一年即可。但造车对组装能力要求很高,因为涉及到安全问题,所以周期也相对较长,通常为2至3年。
苹果也毫无例外。
“跨界造车的企业,现有业务大多增长受限,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增长确定性是看得见的,技术发展也相对成熟,是他们摆脱存量市场,寻找新增长点的一个突破口。”原东吴证券行业研究员孙兴告诉记者,虽然跨界融合现在是一种趋势,但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很大。“跨界造车是一个风险高、周期长、容错率低的行业,即便是像产业链丰富的苹果,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在造车上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不足,节奏会很难把控。”
过去两年,汽车圈掀起过一阵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恒大、苹果、百度、滴滴、小米、OPPO等先后宣布入场造车,华为虽然强调不造车,重点却一直在自动驾驶上。
但从目前所透露的消息来看,几家跨界造车的企业还一直陷在泥沼里。恒大在2020年一次性发布6款恒驰新车后,量产和交付时间一直是谜;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了定制网约车D1,但市场反应平平;百度自动驾驶同样历经8年,年烧上百亿,目前仍没有实现盈利;相对而言,小米的进展还算顺利,雷军在马不停蹄的招人,扩充团队,最新的消息是在小米投资日上,雷军透露“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这些企业在生产成本、产品可靠性上,很难在短期内与传统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孙兴说道。
在《华尔街日报》采访中,道格表示从零开始启动一个汽车项目,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也因为新项目或许缺乏长久的耐力和资源,让造车变得艰难。
据FT报道,多位已经离开泰坦计划的员工也表示,苹果还没有选择一条明确的前进道路。
古尔曼根据苹果内部员工的爆料称,即便在过去几年,汽车团队仍然一直在探索两条同时进行的道路:一种是具有有限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一种是具有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不需要人工干预的车型。但早在曼斯菲尔德时期,他就认为当时的条件下,想让苹果第一款车型直接上L4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刚刚上任的凯文·林奇,更倾向于选择第二种,这也导致汽车项目逐渐流失了很多员工。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4位负责人不同,凯文·林奇既没有硬件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在汽车领域的经验积累,他在苹果一直负责 Apple Watch和健康项目,更早之前则是Adobe公司的高管。
此外,根据市场调研机构Navigant的研究报告,苹果在自动驾驶竞争力上也排行垫底,与谷歌Waymo、通用、百度等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伯恩斯坦分析师阿恩特·埃林霍斯特(Arndt Ellinghorst)在接受FT采访时表达了他的担忧:“我就是看不出苹果将在哪里拥有技术优势。苹果汽车可能是自动驾驶的,但目前全世界都在研发这种技术。在这个很难赚钱的市场上,没有优势并不是个好兆头。”
通用汽车自动驾驶部门Cruise的前工程师萨沙·奥斯托基奇(Sasha Ostojic)补充称:“我在Cruise时,面试过很多来自苹果的人,包括泰坦计划的工作人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苹果项目感到失望,认为其大多数研究都是没有方向的,他们宁愿参加更严肃的项目。”
苹果到底要如何造车,造怎么样的车——随着苹果造车团队解散的消息,疑惑再度笼罩于大雾之中。
专注苹果新闻报道,每日推送最新苹果资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苹果汇官方微信(或微信中搜:appleinc2012)。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