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码通行”,我看行!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ech.gmw.cn/2022-03/09/content_35573030.htm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一码通行”,我看行!

来源:科技日报2022-03-09 09:07

  如今,健康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特别通行证”。让人尴尬的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各地的健康码基本上仍是“一码归一码”,跨区域互不相认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就直指“一码归一码”现象的弊端,建议尽快落实健康码全国“一码通行”。“闽政通”“皖事通”“吉事办”……各地健康码叫法不一,但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根据当事人的健康和出行情况,评估出“红黄绿”作为通行依据。按理说,只扫一码就足以对个人行动轨迹、健康情况等作出有力证明,也足以满足疫情防控需求,但因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缺乏互认机制等原因,至今,“一码通行”仍然不行。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同,体现在健康码的管理上也就有所差别。于是,针对流动人员的健康码,可能就出现同时同地不同码的情况,让人无所适从。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原本是为了让疫情防控更精准和科学。这些年,各级政府部门在推进政务数据“聚通用”上发力不少,“一码通行”在技术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障碍。事实上,早在2020年底,国家卫健委已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落实健康码信息互认机制和规则,实现“一码通行”。疫情防控常态化必须强化“一盘棋”思想。这是一场总体战和系统战,不仅仅关乎一城一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说在疫情暴发的早期,各地迅速建立起区域内健康码规则,为区域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今天,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则更考验区域的协同合作,以及国家层面的指挥调度。

  当前,多点散发的势态,对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我们要“一手撑伞,一手干活”,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疫情防控上更加精准和科学。另一方面,中国战疫经验之所以举世瞩目,其中不仅包含了治理制度的优越性,也包含了与时俱进运用各种手段不断完善和规范的治理灵活性。随着中国的抗疫经验上升为治理制度,无疑将为各地更加精准和科学地开展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码通行”,我看行!(何星辉)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